劉小勇 張靜
作為廣汽埃安的掌舵人和國企改革的操盤手,古惠南不僅為廣汽自主品牌開辟了換道超車的機會,如今又沖在了混改最前線。
作為電動車領域的后來者,廣汽埃安雖然成立不足五年,但卻一躍成為造車新勢力陣營中第一個年銷量突破10萬輛大關的新能源車企。要知道,那些風頭正勁的“蔚小理”至今無法跨越10萬輛關口,有的甚至出現明顯波動并日漸下行。
2021年,廣汽埃安銷量達到12.4萬輛,年均復合增長率更是達到驚人的123%;即便是在疫情反復、供應鏈持續緊張等不利因素影響下,2022年1-5月,廣汽埃安銷量也同比增長122%,其中,3月和5月銷量都已突破到2萬輛,同比增長150%。
究竟是什么原因能讓廣汽埃安順利挺過創業?“混改解決了我們能不能可持續快速發展的問題,技術突破解決了我們產業鏈自主可控的問題,二者為廣汽埃安發展保駕護航。”廣汽埃安新能源汽車有限公司總經理古惠南對《汽車觀察》如是說。
此外,他還提到了一個關鍵詞——轉型升級。面對“新四化”大潮,轉型升級是車企發展的必由之路,不僅在技術層面要面對電動化與智能化的轉型,還要在產品與品牌層面面對高端化的轉型,更要在企業層面面對機制體制的轉變。
當然,在從燃油車向新能源車轉型過程中,不同車企的態度是不一樣的、轉型效果也是不一樣的,有的轉得快、有的轉得慢、有的轉得徹底、有的轉得勉強、有的還在觀望中,而廣汽埃安則是表現最為搶眼的一個。
作為企業掌舵人,古惠南率先從一位資深的燃油車發動機專家“自我革命”干起了電動車,為廣汽自主品牌開辟了換道超車的機會;緊接著,又作為國企改革的操盤手,沖在混改最前線,加速向“世界領先高端智能電動車科技公司”目標邁進。
“轉型肯定是總趨勢,但也并不是車企的唯一道路。要不要轉型,完全取決于自身的發展戰略;而轉型的最終效果則取決于車企的能力、決心和行動力,如果還只是在舊有體系里縫縫補補,就無法實現真正的轉型。”古惠南如是說。
讓步子再大一些
2021年11月,廣汽埃安通過資產重組和混改等一系列動作,實現公司業務重組及研產銷一體化。此后不到3個月內,廣汽埃安又迅速完成員工持股,實現了對794名員工的股權激勵,如此大規模的人員股權激勵,在行業內實屬罕見。
古惠南對《汽車觀察》闡述道,“一方面,新能源汽車受資本影響很大,混改可以在資本端增加我們的品牌影響力。另一方面,光靠發獎金、漲工資不能實現人才與公司發展共生共存,而建立長效激勵機制后,就可以最大范圍綁定核心員工、最大程度激發他們的創新活力,從而推動企業加速發展,大家一榮俱榮、一損俱損。”
很明顯,在國企改革和向新能源汽車轉型道路上,廣汽埃安不僅決策果斷、敢于“吃螃蟹”,而且步子邁得還很大、執行效果立竿見影,這主要得益于公司領導層對于大勢的準確判斷。
首先,發展新能源汽車,是科技驅動的必然結果。電動車的出現,不僅解決了傳統燃油車的油耗、排放等痛點,還讓汽車從單一交通工具加速向超級移動智能生活終端轉變。與此同時,電動車作為自動駕駛最好的載體,以電動化為基礎、以網聯化為紐帶,實現智能化出行,既是時代的選擇,也是一場關乎移動生活方式的技術革命。
其次,發展新能源汽車,是國家能源安全與雙碳戰略的需要。2021年我國石油消耗7.07億噸,72%靠進口,其中,汽車石油消耗量占55%,純電動車保有量2.1%。按此推算,當純電動車保有量達到50%時,我國石油對外依存度就會降至38%,將不再依賴于進口,國家能源安全也就得到了保障。另外,2021年我國新能源汽車保有量為784萬輛,實現減碳1?500萬噸。可見,新能源汽車對國家能源安全和減碳效果都十分明顯。
再者,發展新能源汽車,是消費者與市場的選擇。2021年,我國新能源汽車市場滲透率一度超20%,C端市場全面爆發。而消費者主動選擇新能源汽車,是因為新能源汽車本身就具有獨特的產品優勢,如加速快、安靜、操控強、空間大、使用成本更低和使用體驗更智能等,以至于很多消費者在使用新能源汽車后,就再也不愿意換回燃油車了。
基于上述原因,廣汽集團的新能源汽車轉型步伐和前進節奏做到了“先人一步”。2017年廣汽集團投資450億元、規劃7?500畝,建立廣汽智聯新能源汽車產業園。同時,決定專人專事,打造了全新的高端智能電動車品牌——廣汽埃安,并組建專屬團隊、成立專屬公司、打造專屬工廠、研發專屬純電平臺等。
“現在回想起來,我們當初是走對路了,但那時敢于下這種決心并不容易,投資那么大萬一遇到風險怎么辦?萬一技術選錯方向怎么辦?”古惠南表示,其實廣汽集團早已做好了充分的風險評估,且在盈利方面一直名列前茅,有足夠的資金實力來保障自主新能源汽車版塊的業務發展。所以,廣汽埃安取得的成績并不是運氣使然,而是憑借準確的戰略方向、技術上的積累與沉淀、雄厚的資金及人才保障去實現的。
古惠南還強調,眼下正是車企轉型升級的好時機,一是因為當前新能源汽車技術、產業鏈和市場發展都較為成熟,現在轉型可以少走很多彎路;二是因為傳統車企有著深厚的造車功底,在技術、人才、資金和產業鏈等方面都具備轉型實力;三是因為新能源汽車發展受國家政策和資本影響較大,不確定因素依然很多,早判斷、早抉擇,才能早規避風險。
讓護城河再強一點
機制體制創新難還是技術突破難?哪項工作更重要?“目前,混改和自研電池對廣汽埃安來說都非常重要,但論其難點肯定還是技術突破,這是毋庸置疑的。”古惠南對《汽車觀察》解釋道,廣汽埃安不管進行怎樣的體制機制改革,技術突破都是首要解決的問題,如果核心技術得不到保障,光靠體制機制創新是行不通的。
當然,古惠南也強調,光靠技術突圍也不行,事實上有很多真實案例顯示,一些汽車品牌雖然具備了高精尖技術,但卻活不下去,就是因為他們沒有形成好的體制機制為其技術發展保駕護航。所以,企業要想可持續發展就必須做到均衡,從技術研發、生產、銷售、服務再到生態、品牌文化等都要全方面發展。
2022年5月17日,廣汽埃安在研發團隊、研發能力建設方面又有新動作——研發中心正式入駐全新研發大樓。新大樓、新環境、新思維、新技術……研發中心搬的不是家,而是自研能力。作為研發體系樞紐和技術管理單位,研發中心是廣汽埃安在EV+ICV領域持續創新的橋頭堡,重要性不言而喻。
古惠南認為,中國新能源汽車技術已經達到世界領先水平,主要從兩方面看,一是電動化技術,二是智能網技術。電動化方面,中國在電池和電機上都已達到世界領先水平,但在電控產業化上還沒有實現領先;智能網聯方面,中國更是處于世界領先水平,但自動駕駛仍受制于操作系統和芯片。
而為突破這些“卡脖子”技術,廣汽埃安選擇“兩條腿”走路,既有自主研發,又有對外合作,包括配套合作與資本合作。比如在芯片上,雖然投資了地平線,但也會進行自主設計研發;另在操作系統上,雖與華為合作,但也正利用開源系統進行自主研發。
據悉,廣汽埃安自研的ADiGO?4.0智駕互聯生態系統已實現超視距召喚泊車、城市NDA和智能座艙技術的加速迭代升級。不僅如此,還在5G車聯網、V2X車路協同、平臺和大數據等前沿領域持續發力。
另在電池領域,為實現產業鏈自主可控,廣汽埃安除與供應商保持合作外,還在開展自研電池項目,并將于今年年底建成自主電芯生產線,加之三大原創電池科技(彈匣電池、超倍速電池、海綿硅負極片電池)傍身,廣汽埃安競爭優勢羽翼漸豐。
“要想讓公司做大做強,沒有自身核心技術護城河絕對不行,就會受制于人,就拿不出真正有競爭力的產品來。”古惠南深知對車企而言,不能什么蛋糕都想吃,什么都要傻乎乎地跟著學,聚焦做好一件事并做到極致、吃好自己的那塊蛋糕就行了,而廣汽埃安的蛋糕就是在EV+ICV領域做到極致產品與服務,只有這樣才能形成足夠強的競爭力。
讓子彈再飛一會兒
古惠南經常會被問道:對燃油車更有感情還是對電動車更有感情?他的答案是:兩個都喜歡,因為從技術角度來講,二者都非常有價值,燃油車技術即使是到了電動車時代也不會完全廢掉。
一問一答間,道出了古惠南關于燃油車與電動車之爭的看法。對于二者之間的PK,有人說燃油車基本沒戲了,買燃油車的都是傻子;但也有人說燃油車不會消失,甚至市場份額還會繼續堅挺。古惠南認為,勝負結果取決于四個方面:一是政策影響、二是資本影響、三是科技影響、四是市場影響。
首先,政策影響包括國家能源戰略與雙碳戰略。新能源汽車發展有兩個前提條件:一是能源能不能自己做主,二是技術能不能自己掌握。相對來說,石油仍依賴于進口,而電能則是國家能夠自主掌握的,因為幾乎所有的能源都可以轉化成電能。
其次,國家政策導向去哪里,資本就會跟著投向哪里,如果不符合國家政策需要,投了也是白投,因為沒市場就活不下去。“目前來看,電動車路線已成定局且不可逆,但并一定說要全部替換燃油車,部分替換也是可以的,因為新能源汽車補貼一旦取消后,市場肯定還會出現波動,所以現在下結論誰會勝出還為時過早,讓子彈再飛一會兒。”古惠南對《汽車觀察》說道。
采訪最后,古惠南指出,從市場上看,燃油車蛋糕只會越來越小,其份額被新能源汽車擠占是必然趨勢,但也不會變零,二者共生并存的局面將一直持續。在這種背景下,車企是要做大蛋糕成為主流,還是要做小而美只滿足部分消費者需求,需要根據自身特點及未來發展戰略去做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