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曉迪 盧燕


三江源頭千湖之景重現,神秘雪域高原萬羊奔騰遷徙,大臉小眼的藏狐成了網紅而被制作成表情包,世界上唯一生存和繁衍于高原的鶴類——黑頸鶴閑庭漫步于雪山之巔……這里就是三江源國家公園,一個古老而神秘的雪域圣境,我國第一批設立的國家公園之一。三江源國家公園所轄區域是長江、黃河、瀾滄江的發源地,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總面積12.31萬平方公里,是我國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和高原生物種質資源庫,生物多樣性豐富。這里有高原精靈藏羚羊,新生代網紅藏狐,更有唯一生存于高原的鶴——黑頸鶴。
雪域精靈藏羚羊 更高更快更強
地處三江源國家公園內,平均海拔4600米的可可西里盡管平均氣溫在零下4到10度之間,最低氣溫更是達到了零下46.4度,但這里卻是藏羚羊的天堂。可可西里的主要植被類型是藏羚羊喜愛的高寒草原和高寒草甸,主要的植物有紫花針茅、扇穗茅、青藏苔草、豆科的棘豆和曲枝早熟禾等,而藏羚羊最喜歡吃的是紅景天。
在空氣稀薄的青藏高原上,藏羚羊跑起來如履平地,上演著速度與耐力的激情四溢,秘訣全賴高原生活所賜,凸而圓的鼻子,增大了鼻腔的容積,能吸入更多的氧氣;心臟比例大,血液中紅細胞含量高,血液循環能力和運輸氧氣能力很強。藏羚羊在生命禁區與惡劣環境斗爭,成為“精選”而成的杰出代表。特別優良的器官功能,耐高寒、抗缺氧、對食料要求簡單而且對細菌、病毒、寄生蟲等疾病的高強抵抗能力,都超出我們的估計,甚至有專家表示,根據目前人類的科技水平,還培育不出如此優秀的動物。
藏羚羊是偶蹄目、牛科、藏羚屬的哺乳動物。體長大約是135厘米,肩高80厘米,體重在45~60千克。雄性藏羚羊有直而細長的角,大概長55~62厘米,雌性沒有角。它們的頭形寬長,吻部粗壯,鼻子寬闊略微隆起,鼻腔兩側鼓脹,呈現半球狀。上身是淡棕褐色,頸下、胸、腹和四肢內側都是白色。
藏羚羊遷徙是世界范圍內最為氣勢恢宏的有蹄類動物大遷徙之一。每年夏季,數萬只藏羚羊就會前往海拔4800米的可可西里腹地產仔。雌性藏羚羊在每年11月至12月交配后,在次年5月開始前往可可西里卓乃湖、太陽湖等地,7月至8月產仔結束后陸續返回原棲息地與雄羊合群,完成一次遷徙過程。
它們遷徙時會途經青藏公路,這條繁忙的公路對它們是一大考驗。在藏羚羊遷徙的季節,可可西里自然保護區管理局都會安排專人進行執勤,不間斷巡護,一旦發現藏羚羊集群并試圖穿越公路,第一時間采取臨時交通管制措施,攔截車輛,讓藏羚羊群安全通過公路。在遷徙的路上,藏羚羊隨時要面臨狼的利齒、盜獵分子的槍口,還有對公路、鐵路的恐懼。可為什么它們還要千里迢迢、冒著如此大的危險去一個特定的地方產下后代呢?這尚未被破解的遷徙之謎不斷引發科學家們的猜想卻都未得到證實。
20世紀初,藏羚羊種群總數在100萬只以上。但從上世紀80年代末期開始,國內一些不法分子開始大肆捕殺藏羚羊,使藏羚羊遭到了空前的厄運:種群數量急劇下降,分布區域日益縮小。經過多年保護,在三江源地區的藏羚羊種群數量已經由20世紀80年代的不足2萬只恢復到目前的7萬多只。青藏公路沿線可以經常看到藏羚羊及其他野生動物采食、嬉戲、活動的場景,成為青藏線上一道美麗的風景。
還記得2008年北京奧運會5個吉祥物中的“迎迎”嗎?它的形象就源于藏羚羊,因為它符合“更高、更快、更強”的奧運精神;也符合“綠色奧運”的科學理念。藏羚羊身上有著在惡劣的自然環境中造就的頑強的毅力和拼搏進取的精神。藏羚羊以其獨特的氣質、堅韌的品格,受到了世人的喜愛,也成了三江源國家公園的一張黃金名片。
藏狐 ?大臉小眼佛系猶豫的表情包
在三江源國家公園還有一種特殊的動物,沒有狐類的妖嬈魅惑,卻憑著一張大方臉,一雙小眼睛和佛系而憂郁的表情一炮而紅,還被做成花式表情包。這就是藏狐。
狐貍在犬科動物中可以說是獨樹一幟,膽小又機智,外表“妖媚”。而藏狐卻是狐貍中的“奇葩”一朵,因為顏值太低被人戲稱為“行走的表情包”。
藏狐的那張四方面癱臉,和身體差不多大的腦袋是有用處的。它們的頭骨是食肉動物中最為專業的,上頜骨狹窄,下頜和頰齒長度比一般的狐貍都長,犬齒也比較長,大大的臉蛋上附著更多的肌肉,使得藏狐的咬合力更強。一只成年藏狐的體長49~65厘米,體重3.8~5千克,這點重量甚至比不上一只普通的家貓。它背中央毛色是棕黃色的,體側毛色呈銀灰色,而腹部是白色的;有明顯的窄淡紅色的鼻吻,頭冠、頸、背部、四肢下部是淺紅色;耳后呈茶色,耳內的毛是白色;下腹部為淡白色漸變為淡灰色。
因為藏狐全身長滿了厚密的毛,看似豐滿,其實虛胖,人家根本就是個“瘦子”。生活在海拔三四千米的高原,沒有一身毛,焉能御寒?
而且能在生存條件惡劣的高原地區生存,藏狐可絕不是吃素的。它們食物中的絕大部分都是鼠兔,所以藏狐每天要做的事,就是“打地鼠”,偶爾也會吃小鳥、昆蟲、蜥蜴,甚至和自身體型相仿的旱獺。
最令人羨慕的就是藏狐對于婚姻和家庭的態度。人家是典型的一夫一妻制的動物,一旦認定終生不再更換配偶,除非有一方因為各種原因而去世。藏狐組建家庭之后,會在每年春季開始交配,4、5月份后幼崽就會誕生。剛剛出生的幼崽不具備任何生存能力,而且外界環境也非常不安全,它們必須要天天躲在洞穴之中,等待著父母的喂養。有一個壞消息是藏狐自己不會打洞,但好消息是高原上地洞有的是——那都是旱獺挖的。由此可見,旱獺和藏狐的關系絕不是吃與被吃那么簡單,藏狐不但食獺肉,還經常“狐占獺巢”。
目前,藏狐并沒有滅絕危險,但是依舊被我國列為國家二級保護動物。它們在三江源國家公園的生態鏈中處于非常重要地位,如果沒有藏狐,三江源地區的高原鼠兔可能會泛濫成災。高原鼠兔的繁殖能力和繁殖速度都非常快,而且它們善于鑿洞,啃食草地,如果高原鼠兔洞穴數量過多,會造成土地坍塌,草場退化。保護藏狐可以起到防治三江源地區草原退化的重要作用。目前,隨著物種保護的不斷深入,藏狐已被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中的無危物種。AFE25022-132E-4D6C-B9D7-B52A08CCFB4C
黑頸鶴 ?世上唯一的高原鶴
前不久,黃河源頭首次近距離拍攝到黑頸鶴孵化的影像并傳遍了全網。這是當地生態巡護員用相機近距離拍攝到黑頸鶴孵化的影像,也是人類首次近距離拍攝到黑頸鶴孵化影像,此前都是利用架設的紅外相機拍攝。
黑頸鶴作為青藏高原濕地鳥類的旗艦物種,是世界上唯一生存和繁衍于高原的鶴類,它的棲息繁殖狀況能夠充分反映高原濕地生態系統的健康狀況。
1876年,俄國博物學家、探險家尼古拉在青海采到這種鶴的標本,就以它頸部三分之一的羽毛為黑色作為最為明顯的鑒別特征,與世界上已經被發現的14種鶴類均不相同。至此,“黑頸鶴”第一次被鳥類學界所發現,它們也成為了世界上被命名最晚的一種鶴。
黑頸鶴主要棲息在海拔2500米至5000米的草甸、沼澤、湖泊等地帶,分布區域狹窄,除中國外,僅有極少數在印度、不丹棲息。但就是這樣一種分布不廣泛的鳥兒,卻在青海全境分布。黑頸鶴是青海的“省鳥”。青海是國內黑頸鶴種群繁殖密度分布最大和繁殖率最高的區域,每年大致有2000對至2200對黑頸鶴在青海繁殖。位于長江源的嘉塘草原也是黑頸鶴的重要遷徙停歇地和夏季棲息地。由于它們對生存環境選擇十分挑剔,保護嘉塘濕地,不論對黑頸鶴種群數量的增加,還是保護長江上游水系都有著重要意義。
通過對社區監測員調查數據的回收整理發現,2020年累計記錄黑頸鶴25108只次,與2018、2019年同期相比均有較大幅度的增長。越來越多的黑頸鶴開始選擇在嘉塘草原繁殖,表明域內草甸及濕地生態環境在逐漸改善,包括適宜棲息地和食物條件的增加或得到有效利用。
黑頸鶴屬于大型飛行涉禽,全長約120厘米。全身灰白色,頸、腿比較長,頭頂和眼先裸出部分呈暗紅色,頭頂布有稀疏發狀羽。頭頂的裸露的紅色皮膚,陽光下看去非常鮮艷,到求偶期間更會膨脹起來,顯得特別鮮紅。除眼后和眼下方有一小白色或灰白色斑外,頭的其余部分和頸的上部約2/3為黑色,故稱黑頸鶴。每年3~4月,黑頸鶴飛到三江源相親擇偶、筑巢產卵,開啟新一輪的繁衍,然后再到10月初南遷。
黑頸鶴雖然屬于群居的候鳥,但它們卻實行一夫一妻制,雌雄相依相隨,朝夕不離不棄。一旦有一方不幸離世,另一方不會再度婚配,孤獨到老。如此忠誠,其情可嘉,但卻影響到了黑頸鶴種群數量。與其他鶴類不同,黑頸鶴是先產卵,后筑巢。黑頸鶴的巢比較簡陋,巢寬大而平坦,中央稍微凹陷,直徑約有90厘米,高10余厘米。筑巢材料也很簡單,一般采用巢周圍干枯苔草莖桿。這種簡陋的巢結構,并不是黑頸鶴懶,而是它在自然環境中生存的一種合理選擇。黑頸鶴一般有兩枚蛋。棕黃色毛茸茸的小鶴出生了,萌噠噠、超可愛。 如果孵出兩只幼鳥,往往只有一只能夠存活下來。高寒地區缺少食物,雛鶴天生好斗毆,兩只小家伙會為了食物爭斗,直到將其中一方打死,而黑頸鶴父母也只照顧身體比較強壯的那只。加之天敵侵害、氣候變化等自然原因,黑頸鶴繁殖成活率不足30%。
近年來,隨著保護區的建立,生態巡護員們護鳥守鳥,為雛鶴擋住天敵,投喂食物也有效地減少了雛鶴自相殘殺,兩只雛鶴有食吃了,爭搶打斗明顯少了,這些保護措施取得較好的種群恢復成果。到了黑頸鶴育雛期,一個家族帶2只幼鶴的比例達到80%以上。
黑頸鶴也是全球最善于高空飛行的鳥類之一。飛行時,黑頸鶴的雙腿沒有呈現出平時的水平伸展狀態,一般把腿收到腹部的羽毛中,這樣方便更好地保暖。其實,這是對突然降溫的一種適應性行為反應,就像人在寒冷時把手插到口袋里一樣。它們甚至能飛過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瑪峰,這個飛行高度可是高達1萬米,可見黑頸鶴飛行的本事。
黑頸鶴曾經一度難覓蹤跡,被列入瀕危野生動物,成為了珍貴的“鳥類熊貓”。1989年被列入國家重點保護一級野生動物, 1996年被列入中國瀕危動物紅皮書,1997年被列入《華盛頓公約》瀕危等級,2012年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瀕危物種紅色名錄易危等級。經過多年各方面攜手積極有效的開展黑頸鶴保護工作,黑頸鶴成為我國9種鶴類中唯一種群增長的鶴類。2020年7月,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將黑頸鶴從受脅物種名錄中移除,瀕危等級由易危調整為近危。AFE25022-132E-4D6C-B9D7-B52A08CCFB4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