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人民政府研究室課題組
市場主體是經濟的力量載體,保市場主體就是保社會生產力。針對經濟社會發展面臨需求收縮、供給沖擊、預期轉弱三重壓力,我國加大宏觀政策調節力度,各地相繼出臺多項保市場主體的工作舉措,給市場主體注入強勁信心。成都作為國家中心城市、成渝極核城市、全省首位城市,應努力讓各類市場主體特別是中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活下來、穩得住、發展好,為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高質量發展積蓄動能。
市場主體是穩增長促發展的重要支撐
市場主體是我國經濟活動的主要參與者、就業機會的主要提供者、技術進步的主要推動者。從支撐作用上看,市場主體在城市發展中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截至2022年3月末,成都市共有市場主體341萬戶、排名副省級城市第2位,其中企業132萬戶、個體工商戶208萬戶,過去五年間年均凈增35.4萬戶,有力支撐了成都市經濟總量從1.19萬億元增至1.99萬億元。
市場主體是經濟的力量載體,保市場主體就是保社會生產力。從本質特點上看,市場主體一頭連著經濟發展大局,一頭連著就業和消費,是經濟循環的主要載體、經濟韌性的基本單元。在經濟下行壓力持續加大的關鍵時刻,鮮明保市場主體的導向,有利于穩定發展預期、穩定居民就業和收入、激發提振消費潛力,為保就業、保民生、保產業鏈供應鏈穩定等工作提供堅實的物質基礎和信心基礎。
千方百計把市場主體保護好,為經濟發展積蓄基本力量。從內在邏輯上看,保市場主體就是要激發市場主體活力,使廣大市場主體不僅能夠正常生存,而且能夠實現更大發展。成都應在城市人民宜居宜業上作出示范,把保市場主體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凝聚產業、財稅、金融、社保等各方面合力,竭盡全力保護好市場主體的有生力量。
當前其他城市保市場主體的政策措施
今年以來,各地聚焦減輕負擔、提振信心、恢復活力等關鍵環節,相繼出臺了多項保市場主體的工作舉措。
深圳紓困解難和培育壯大一體推進。截至2021年末,深圳市共有市場主體380萬戶、排名全國城市第1位,其中企業241萬戶、占63.4%,規模以上工業企業、限額以上批發零售業企業、規模以上服務業企業均超1萬家,形成了小企業“鋪天蓋地”、大企業“頂天立地”的發展格局。今年以來,深圳市從紓困解難和培育壯大兩個方面共同發力,連續出臺2個“30條”措施支持市場主體發展。
第一個“30條”主要著眼對沖短期疫情沖擊,提出了擴大“六稅兩費”減征范圍、減免“房土兩稅”、降低用水用電用氣成本等10個方面的普惠性紓困扶持措施,同時圍繞工業制造、餐飲、批發零售、文體旅游、交通運輸及物流、民辦幼兒園6個領域提出2-4條針對性措施,并從完善企業服務綜合平臺、加速兌現產業扶持資金、加強企業信用修復、精準實施疫情防控措施4個方面提高服務企業水平,進一步救急減負,幫助市場主體恢復元氣、渡過難關。
第二個“30條”主要著眼增強長期經濟活力,圍繞“個轉企”、“小升規”、“規做精”、“優上市”、“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獨角獸企業”6類不同市場主體發展的特性需求,量身定制全鏈條服務機制,給出真金白銀的獎勵支持,進一步強化內生動力、提升發展效能。特別是在創新服務方式方面,出臺“登記確認制”、注冊“一日辦結”、承諾容缺受理等22條細化服務措施,開通“個轉企”線上“一體化服務平臺”和線下“一站式辦理窗口”,全力支持市場主體發展、成長、壯大。
北京持續加大中小微企業幫扶力度。北京市市場主體結構以企業為主,截至2021年末共有企業180.6萬戶、占市場主體總量的80.7%。相較于大型國企、500強民營企業、跨國公司,中小微企業更容易受到疫情沖擊,也是北京市保市場主體的著力重點。2020年以來,北京市先后出臺了促進中小微企業持續健康發展16條、支持中小微企業保持平穩發展9條、支持中小微企業加快恢復發展6條等措施。今年5月,北京市從減輕企業負擔、加大金融支持、加強對受疫情影響突出行業的幫扶3個方面出臺16條措施,繼續加大中小微企業幫扶力度,加快推動困難企業恢復發展。特別是,北京市各區均公開發布配套落實措施,并在政策文件中直接明確了每一條措施的聯系人和聯系方式,確保企業全面知曉、政策落實到位。
杭州推出個體工商戶專項紓困方案。截至2021年末,杭州市共有市場主體152.9萬戶,其中個體工商戶71.2萬戶、占46.6%,是杭州市經濟生態的重要組成部分。今年5月,浙江省在全國首推扶持個體工商戶專項紓困政策,杭州市隨即出臺細化實施方案,從減負降本、專項補貼、金融幫扶、商事改革4個方面推出12條舉措,全力幫助個體工商戶應對疫情影響,盡快復工復產、穩定擴大就業。特別是,杭州市積極開展個體工商戶融資破難行動,完善個體工商戶信用評價體系,分批下發“白名單”,指導金融機構深化“貸款碼”融資服務模式,實施“首貸戶拓展行動”升級版。
分類施策保護和激發市場主體活力
現針對市場主體面臨的一系列困難挑戰,就成都如何千方百計保住市場主體、激發市場主體的活力和動能提出建議。
保障“供應鏈”,推動大型企業穩定經營。大型企業是經濟發展的中堅力量,通常經濟基礎較好,融資議價能力較強,在應對短期沖擊時具備更強的韌性,產業鏈供應鏈不穩是其當前面臨的主要困難問題。一方面,堅定不移推進產業建圈強鏈,推動鏈主企業、公共平臺、中介機構、投資基金、領軍人才融合共生發展,健全完善龍頭企業牽頭、配套企業參與、商會協會促進的產業鏈供應鏈協作格局,跨區域協同構建產業生態圈。另一方面,精準施策保障循環暢通,結合開展“促發展、惠民生、防風險”調研實踐活動,組建專班“一對一”結對幫扶大型企業穩定生產、推進項目和拓展市場,加大交通物流保障力度,確保高速公路、鐵路、航空等貨物運輸“大動脈”暢通無阻,快遞、物流等末端運輸“微循環”高效運行。特別是,協助重點工業企業做好閉環運行預案和能力準備,確保應急狀態下不停工、不停產。
穩定“現金流”,助力中小微企業克服陣痛。中小微企業數量較多,吸納了大量就業,人力、房租等在經營成本中占比較高,現金流抵御經濟波動風險能力較弱,對稅收、社保、信貸等政策的敏感度、依賴性更強。一方面,強化政策靠前發力,落實好國務院33條穩經濟措施和省、市配套政策,精準實施減稅降費等系列政策,第一時間將增值稅留抵退稅落實到位,讓市場主體應知盡知、應享盡享。另一方面,著力緩解生產經營困難,強化普惠小微貸款、融資擔保等金融信貸支持,引導金融機構不盲目抽貸、壓貸、斷貸;取消中小微企業參與政府采購的不合理限制,降低水電氣等要素價格、實行“欠費不停供”,主動減免部分行政事業性收費,及時發放防疫補貼,深入實行歇業備案制度,用各方面資金為企業經營注入源頭活水。
提振“活躍度”,幫助個體工商戶渡過難關。個體工商戶數量龐大、分布廣泛、規模較小、經營模式多樣且以線下為主,在紓困措施力度不低于中小微企業的基礎上,還需更加關注城市經濟活力恢復工作。一方面,大力促進消費活力恢復,發揮財政資金撬動作用,分區域開展多層次消費促進活動,引導市民合理增加線下消費頻次,提升非必需品消費規模;推動夜間登山、郊野露營、綠道騎行、親子農場等新業態加快規范發展,帶動關聯領域和區域個體工商戶增加營收。另一方面,強化彈性柔性管理,以“確保生存”為底線,實施包容審慎監管,對首次輕微違法不予處罰,允許臨街商戶合理外擺,劃定部分公共區域允許特定時段占地經營,盡可能延長個體工商戶獲取收益的時間和空間。
注重“聯動性”,發揮國有企業引領作用。國有企業實力較強、現金流相對穩定,在經濟發展中發揮著穩定器的作用,應在市場主體紓困解難中當好排頭兵。一方面,全力幫助民營市場主體緩解短期困難,加大國企采購支持力度,最大限度減免房屋租金,及時足額兌付市場主體款項,主動在經營范圍內提供更多便利化支持;組建企業紓困發展基金,支持中小微企業開展供應鏈融資,努力幫助拓展融資渠道。另一方面,支持民營企業長期發展,發揮科創投、重產基金等國有資本力量,依托資源要素集中的平臺優勢,支持民營企業盤活存量優質資產,開展產業鏈、供應鏈、創新鏈深度合作,促進企業高端化、數字化、智能化、綠色化轉型。特別是,投資和金融領域的國有企業可通過股權、債權投資等多種形式,支持中小微企業創新發展、轉型升級。
營造“好環境”,為市場主體發展保駕護航。營商環境是市場主體生存發展的土壤,營商環境的優劣,直接影響市場主體興衰、市場要素集聚、發展動力強弱。打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營商環境,能夠有效培育和激發市場主體活力,為經濟發展提供不竭動力。一方面,提供優質高效服務,持續深化“放管服”改革,優化完善“蓉易享”平臺,加快推進一網通辦、一站服務,整合審批環節、壓減審批事項、開設“綠色通道”,實現專項政策精準推送、普惠政策免申即享、一般政策快速兌現。另一方面,創造更大發展空間,逐步放寬先進技術、金融投資、交通運輸等領域市場準入,完善與特別措施相適應的事中事后監管等機制,以信用分級分類評估為基礎實施差異化監管,切實為市場主體松綁賦能。
(課題組成員:成都市人民政府研究室刁龍全、朱秋宇、張平、李維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