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鄉村環境污染的治理是解決“三農”問題的重大舉措,也是實現鄉村振興的必由之路。從法治角度切入,針對鄉村環境面、點以及生活污染問題,在參考西方舉措的同時,探索我國環境污染法治道路。
關鍵詞:農村環境污染;法治措施;綠色
一、研究背景與研究意義
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針對生態環境治理,以習近平總書記為核心的黨的領導人不斷攻堅,將生態文明建設擺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自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關于建設生態文明、維護生態安全的講話、論述、批示超60余次,其在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關于“加強農村生態文明建設,保持戰略定力,以釘釘子精神推進農業面源污染防治,加強土壤污染、地下水超采、水土流失等治理和修復”的重要指示,為加強農村生態文明建設、推進鄉村振興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動指南。在這樣一個大背景下,將鄉村環境治理納入法治化道路是必然選擇,完善鄉村環境法制體系是對依法治國方略的相應,也是健全社會主義法制體系的必然要求。
二、目前我國鄉村環境污染現狀
1、水土流失
水土保持是搞好生態環境建設的前提基礎、根本性措施和有利保障。水土流失將會導致耕地面積減少,土壤中的氮、磷、鉀、有機質等養分也同時流失,導致土地越來越瘠薄,造成土地硬石化,土地肥力下降,從而導致農作物減產,形成了 “越窮越墾、越墾越窮”的惡性循環,使生態環境不斷惡化,人地矛盾突出,制約了經濟發展,加劇了貧困。
據《中國水土保持公報(2020)》的數據顯示,2020年全國劇烈的水土流失面積占比6.21%,極劇烈的水土流失占據了5.70%,總和超過了總水土流失面積的10%。而全國水土流失面積則主要集中在鄉村地區等城鎮化低的區域,以陜西省白水縣雷牙溝為例,水土流失面積63.03km2,占總面積的98.9%,為白水縣水土流失相對嚴重的地區,土壤平均侵蝕模數3250t/km2.a,平均年輸水量207萬t。1
2、水污染
鄉村地區為了實現經濟的快速發展,實現脫貧致富,大量興建工業園,而很多工廠的排放物都不能達到環保標準,這些有害物質被隨意的排放進河流;農民為了提高糧食產量,獲得更高的收入,在農作物上大量使用農藥化肥,現階段,我國農村化學類肥料的使用總量幾乎要比我國農村的耕地總利用率高出許多,2這些高濃度的化學產品在對土壤造成嚴重損害的同時,流到河流里對水質產生無法去除的損害殘留;同時由于鄉村經濟有限,無法采用高端的水源凈化設備,也沒有專門機構對鄉村生活污水排放問題進行有效的監管,從而導致農村地區生活污水以及所蓄養的牲畜污水亂排放,這些都是鄉村環境污染的誘因。
而嚴重的水源污染導致中國癌癥患病率上升,漁業發展受限。據相關資料顯示,城市受污染的水域中除重金屬外,還含有甚多農藥、化肥、洗滌劑等眾多有害殘留物,而這些殘留物均不易去除。
3、固體污染
據相關數據顯示,一個蔬菜大棚的占地面積約為667平方米,那一個大棚所用的農膜大概有1000平方左右,在我國北方地區每年農膜使用量大約260噸,其中每年約有50萬噸地膜殘留于土壤中,殘留率達40%。而農膜大多是烯烴類的高分子聚合物,其中烷基鏈含碳數不同的各類酞酸(PAES)約占2/3。據研究,高濃度二正丁酯(DNBP)對土壤脲酶有一定的激活效果,但對蔗糖酶有較強抑制效果。胡蘿卜塊根、白菜莖葉、大豆及水稻籽實中均可自土壤中富集DNBP。人食用PAES超標的食物后,PAES轉化為酞酸酯后易引起肝腫大,致畸、致突變傾向。此外,大量的農膜易導致土壤板結,焚燒則會造成嚴重空氣污染。
三、中國針對鄉村環境污染問題法治化研究
(一)農村環境法治缺陷
在城鄉二元結構的農村環境沖突下,由于“鄰避沖突”和二元結構的存在,使得農村環境污染不僅來自內部,還承受著越來越多的外源性污染。而若這種沖突不能得到很好的解決,將會加劇農村與城鎮間的矛盾,最終使得受害圈的農民可能走向體制外的暴力抗爭。3同時,我們應該認識到政府在環境治理中的局限性,跳出政府和市場的二元結構,依靠農村內部成員的集體行動和自主管理。丹尼爾·科爾曼在其《生態政治—建設一個綠色社會》中提到通過卻立刻健全的價值觀,弘揚合作與社群精神,強化基礎民主建設等來建設一個綠色的社會。4
面對這樣一個農村環境的公共管理事務以及政府存在部分履行不能的情況,法治的研究將會顯現出不一樣的效用。但是,由于我國經濟基礎起步較西方國家晚,在上層建筑方面也相對發展不健全。目前,我國農村環境法治主要存在以下幾種問題:
1、法制體系不健全,法律落實不到位
要實現農村環境法治建設,環境保護法律制度是基礎保障,也是推進農村環境保護工作的重要依據。在我國目前進行環境治理的制度依據主要有兩個層面,一個是我國的《環境保護法》、《水污染防治法》、《大氣污染防治法》等相關國家立法;第二個就是地方性法規。由于城鄉二元發展導致了重城市輕農村的管理思想,基礎層面的法律制度設計上也沒有形成城鄉兩條腿走路的局面,針對于鄉村地區的特殊情況,國家層面并沒有給出具體的法律依據—單行法,而地方上由于各地發展不同,對環境治理的水平便參差不齊。這就導致了在環境保護領域國家與地方不能形成一個統一的領導體系,國家層面的“一刀切”不能進行針對性的落實,而地方層面由于水平等原因不能高質量立法與實施。
2、缺乏相對應的專門執行機關
從經濟學意義上,環境具有公共物品的性質,是典型的公共物品。正是由于環境資源的特殊屬性,存在確權成本高等原因,導致“市場失靈”現象的存在,而市場機制的失靈決定了政府在解決環境問題方面的主導性作用。5但是我國政府在環境治理方面職能不清,存在“越位”、“錯位”“缺位”等職設定與履行不清的現象,且缺乏與法律法規相配套的監督機制,致使國家對于環境治理的投資被浪費甚至被中飽私囊,許多治理措施與治理設備形同虛設。由于領導層能力的各類局限,使得我國早環境保護方面無法進行專注的研究,相關技術跟不上現代環境形勢,無法建立一個完善的評估體系。這也大大降低了環境治理的效率。
3、司法力量薄弱,基礎設施不健全
農村地區經濟落后,司法資源匱乏,法律人才稀缺,從而導致的司法救濟效力的發揮不能,農民對于尋求司法救濟道路不通。以福建省為例,福建省是全國范圍內的生態保護模范省份,對于環境的保護成果顯著。2020年6月以來,全省法院共審結涉生態環境各類案件4772件。其中,刑事案件1352件,民事案件1177件,行政案件967件,非訴行政執行案件1276件,實現了對“山水林田湖草”系統化保護。而根據生態環境部24日向媒體通報的各地2021年1-6月環境行政處罰案件與環境保護法配套辦法的執行情況顯示,環境污染排名前五的河北省才一共設立的18個專門審判庭,山東省在2021年一共偵辦污染環境案件369起。通過對比我們明顯可以看出我國大多數地區環境司法力量薄弱,難以做到環境司法救濟全覆蓋。這是在全省范圍來看,那么農村地區環境破壞之嚴重,農村環境保護專門法庭、專門審判人員的數量更是無法保證對農民環境權益進行充分司法救濟。
(二)農村環境污染法治化措施研究
1、加強農村環境保護立法,使得鄉村環境保護有法可依
鑒于目前我國農村的生態環境形式及較為松散的治理狀況,完善農村法制保障體系,將農村的環境保護與生態修復納入到法制化的道路,實現對農村生態環境的有效保護和治理。
首先在國家層面上依據立法法的相關規定,轉變立法的理念,將環境保護法的立法宗旨真正延伸到農村的環境保護的立法上去,強調農村居民與城市居民享有平等的環境權,體現對農村環境的重視。圍繞《環境保護法》,將有關農村環境保護的部分進一步細化,強調有關的責任主體,明確責任的劃分,使權明確化,更使責明確化。同時結合鄉村振興戰略與地方的法規和規章,形成統一配套的農村環境保護的法律體系,為相關措施的施行提供法律依據。
由于我國國土面積大,各地方的氣候環境有很大的差異性,所以在國家層面的統一領導下,地方地區應該因地制宜,結合自身的的省情、區域特點,制定區域性環境保護和治理方法。比如山西采礦區就主要針對礦物質的過度開采所造成的生態破壞進行保護,黃河長江沿岸就主要針對水污染的問題進行防治,只有這樣才能對癥下藥,形成科學有效的治理方法,使得我國的鄉村環境治理有法可依。
2、環境保護理論創新,提高治理效率
科技的進步將越來越多的領域拉入信息時代,對于環境保護來說,僅憑傳統的方法進行環境治理不僅效率低成本高,還容易引起各方的矛盾。江西財經大學統計學院的溫婷,羅良清基于全國29個省市的面板數據,構建三階段超效率SBM-DEA模型發現隨機誤差因素和外部環境對鄉村環境治理效率的影響。 以此為依據在實踐中剔除二者影響將會顯著提高環境保護的效率。榆林職業技術學院的呂建永等人對鄉村文化創意產業領域的環境問題提出新的理論分析,利用卷積神經網絡檢測固體廢棄物及餐廚垃圾,并利用厭氧發酵技術對餐廚垃圾實行無害化二次發酵,生成再生清潔能源;計算水質單因子污染程度及綜合污染程度,利用生態浮島的協同作用吸附水體內不可降解顆粒物,增加水體內氮磷轉化率。 這些為環境污染的治理提供了新思路。在制度選擇方面,以京郊行為北村的環境治理為例進行的從“門前三包”到“雇保潔員”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治理思路。
2013年中共18屆中央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中提出”推行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 此項制度的提出創新關于環境治理的新范式,”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這一概念是中國大陸首次提出。但是目前我國對于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尚處于起步階段,值得進一步的研究。
通過新的角度切入,對環境污染的治理提供新思路、新理論的支持,使得實踐中環境污染的治理少走彎路。
3、建立監督體制,使得環境保護措施落地
“把權力關進籠子里”。建立完善嚴格的監督機制,將權力關進籠子,使得環境保護措施實際落地。政府作為環境保護管理的主導在對環境保護加強干預的同時也應加強對自身硬件條件的要求,不斷的進行學習,提升自身的管理技能,嚴于律己經得起黨和人民的考驗。比如可以在達成生態環境保護的目標上,制定相關的環境綜合治理目標責任管理的考核制度,將環境保護和治理逐步納入到基層政府的考核范圍,確立明確的獎懲責任,甚至可以將責任劃分到人,由具體的人負責具體的區域,憑此作為晉升以及經費使用依據之一,以確保環境治理措施在領導層面上的落地。同時應發動人民的積極性,細化村規民約,在對政府形成長效監督的同時也提升村民自身的責任感,使得環境保護措施從主體上落地。在網絡時代,利用好網友的樸素正義感就會形成空前的效果,所以對嚴重環境污染的行為進行網絡傳播,通過網絡形成的輿論壓力沉重打擊環境污染的違法犯罪行為,塑造整個社會的環境保護與治理的有效氛圍和長效機制。
4、加強環保法治宣傳,提高農民的主人翁意識
突破政府與市場的二元主體結構,通過多中心治理模式加強民眾的自主決策,利用多元利益主體做出更加民主合理的決策,達成一致性的行動策略。多中心治理理論于20世紀90年代由美國學者埃莉諾·奧斯特羅姆和其丈夫森特·奧斯特羅姆提出,是多中心理論和治理理論伴隨著時代發展的需求逐漸結合,形成的一種包含了多個中心主體的競爭于合作的新公共管理范式。6這種治理范式有利于突破政府單獨治理的局限性,提高農民的主人翁意識。同時通過建立健全農村的宣傳欄、廣播、微信群等宣傳途徑,加強環保法宣傳,提高法律意識,提供廢棄物再利用等相關技術的分享,讓村民知法且不犯法,實際的參與到自己家鄉的環境建設中去。
四、總結
從法治角度切入,針對環境污染問題的防治做出長效有力的決策,是本文所進行的主要研究。綠色發展是我國目前經濟發展的提倡方式,人民的幸福感是我們發展的標尺,對于環境污染的治理不僅促進我國生態文明的建設,并且有利于提升我國人民的幸福感。法治化建設是環境治理的制度保障,也是懲治污染行為違法犯罪的戒尺,只有走好環境保護的法治道路,才能實現環境治理措施的長足發展。
[1]高尚艷. 雷牙溝小流域水土流失治理對策[J]. 地下水, 2015(5):2.
[2]李關勤.美麗鄉村背景下的農村生態環境污染問題及治理方法[J].農家參謀,2021(09):11-12.
[3]馮亮:《中國農村環境治理問題研究》,北京中共中央黨校:2016年7月。
[4]張俊哲. 農村環境治理問題研究[D].吉林大學,2012.
[5]李園,李娟.我國政府環境治理中存在的問題與對策分析[J].商業時代,2011(30):85-86.
[6]溫婷,羅良清.中國鄉村環境污染治理效率及其區域差異——基于三階段超效率SBM-DEA模型的實證檢驗[J].江西財經大學學報,2021(03):79-90.
[7]呂建永,高峰,李娟.鄉村文化創意產業發展中環境污染及治理策略研究[J].環境科學與管理,2022,47(01):21-25.
[8]中國共產黨新聞網.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2013-11-15.
[9]梅丹丹. 鄉村環境“零污染”治理路徑探究[D].浙江理工大學,2020.DOI:10.27786/d.cnki.gzjlg.2020.000088.
作者簡介:王玉潔(1999-),女,漢族,籍貫:山東省德州市,法律碩士,研究方向:民商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