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佳文 劉炳雨 泮雪芹




摘? 要:以農村人口遷移情況為研究對象,采集多方數據,利用ArcGIS制圖,根據圖示信息診斷鄉-城人口遷移的影響因素。結果顯示:鄉村人口遷移主要受到城鄉二元經濟結構特征明顯,差距巨大;農業作為農村主體產業,經濟發展基礎不牢;公共服務與基礎設施保障水平城鄉差異顯著;統籌控制下的主體意識缺位,導致地域文化失語因素的影響。
關鍵詞:鄉村振興;人口遷移;勞動力
1.引言
在人口大規模遷移背景下,鄉村空心化等一系列問題,正讓鄉村——中國最廣袤的土地失去昔日的生機與活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重大歷史任務,是新時代“三農”工作的總抓手[1]。要切實解決鄉村發展面臨的突出問題和短板以實現鄉村振興,關鍵在于抓好人口這一關鍵要素[2]。本文以鄉—城人口遷移為研究視角,解析鄉-城人口遷移的時空演化形態,對鄉—城人口遷移驅動因素進行探討,以為農村人口外流背景下的鄉村振興戰略實施提供參考和借鑒。
2.研究數據與方法
2.1數據來源
人口統計數據來源于《河北省統計年鑒》、《河北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以及國家統計局等相關統計網站。
2.2研究方法
通過研究河北省的保定市和滄州市來討論省內人口遷移規律,結合2017-2019有關數據進行動態研究,對人口遷入和遷出率較高地區進行系統的推拉力分析來診斷鄉-城人口遷移的影響因素。
3.省內外人口遷入與遷出分析
依據2020年河北各市GDP排名,去除唐山市和承德市兩個極值,使研究結論更具一般性,茲選取河北省保定市和滄州市分析省內、省外人口遷移情況。
由圖1得,2017-2019年間保定市省內遷入與省外遷入均呈下降趨勢。省內遷入人口由30743人降到22181人,省外遷入人口由23194人減少到11911人。其中,競秀區等城區省內與省外遷移人數大幅度下降,對人口的吸引力減弱。涿州市、高陽縣省內與省外人口遷入數量,明顯上升,其他縣區基本基本持平,略有下降。
由圖2得,滄州市整體遷入水平下降,但任丘市省外遷入明顯上升,滄州市區內省內遷移也略有上升。滄州市2017年全市GDP為3816.9億元、2018年3676.41億元、2019年3588億元,總體GDP經濟水平下降,對勞動力吸引力下降,因此遷入水平較低。
由圖3得,保定市市區以及高碑店市、涿州市人口省內遷出下降幅度顯著。但保定全市的省外遷出依舊保持著較高水平。
由圖4得,滄州市人口遷出數量絕大部分上升。
2017年鄉村振興政策持續發力,2017年、2018年人口流動規模變化不大,但保定市、滄州市隨著雄安新區建設的影響力不斷擴大,部分地區出現了人口的流入增加,流出減少。同時,滄州市GDP的逐年下降,也帶來了大部分地區較高水平的人口遷移。
4.鄉-城人口遷移驅動因素
4.1城鄉二元經濟結構特征明顯,差距巨大
我國城鄉二元經濟結構特征十分突出。自2017-2019三年來,我國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36396元增至42359元,增加5963元,而同期相比,我國的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13432元增至16021元,三年間僅增長2589元。在這種巨大的經濟發展差距下,農村勞動力出現大面積的外流。
4.2農業作為農村主體產業,基礎不牢固,創收難度大
以河北省為例,長期以來,農業發展過程中的財力、物力、技術以及傳統習慣秉持著小規模生產經營理念,致使農業始終處于規模化生產初級階段。農產品大多為初級加工品、產品附加值低。龍頭企業少,產業化、標準化生產水平低。農業發展基礎不牢固,創收難度大[3] 。
4.3公共服務與基礎設施保障水平存在差異
受到經濟發展水平與有關政策的制約,我國的城市與鄉村在公共服務與基礎設施的供給水平上存在著明顯的差距。隨著社會發展,農村的高等教育資源無法滿足學生就地讀書的需求。除了教育,醫療衛生、社會保險也顯示著城鄉的巨大差距。農村的基礎設施與醫療保障已經很難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物質需要。
4.4統籌控制下的主體意識缺位,導致地域文化失語
鄉村作為一種聚落空間,蘊涵了他們對于生活的態度和對世界的理解 [4]。
農村文化建設長期強調政府在文化建設的作用,忽視了農民在鄉村文化建設中的主體地位[5]。在鄉村建設過程中無視與村民溝通交流的重要性,使得一些鄉村為塑造所謂的“特色”,破壞了鄉村文化的地域性和多樣性,導致了類似的融合,使人們失去了對鄉村的認同與依戀。
5 結論與建議
5.1結論
(1)在經濟上,城市以二三產業為主,經濟產值大,就業崗位多,對流動人口的吸引力大。而農村,大多數沒有形成自己的現代農業發展模式,以低產值、低收入的小農生產為主,對農村勞動力有較大的的推力。
(2)在社會保障上,城鄉之間在科教文衛方面存在巨大的差距,隨著人們受教育水平的提升,為了讓子女接受更好的教育成為了很多家庭進城的原因。老年人等弱勢人群的醫療康養保障不足,也在推動勞動力攜家帶口的離開家鄉。
(3)在文化上,鄉村主體的文化意識喪失,對鄉村的文化認識不足,鄉土文化是孕育中國誕生的文化,但是在如今的大部分文化宣傳中,“土”卻成
為了大眾刻板的印象,沒有文化的羈絆,人如浮萍,流動在外的游子是否記得“燕歸巢”就亟待探討了。
參考文獻:
[1]呂賓.鄉村振興視域下鄉村文化重塑的必要性、困境與路徑[J].求實,2019(02):97-108+112.
[2]趙周華.中國農村人口變化與鄉村振興:事實特征、理論闡釋與政策建議[J].農業經濟與管理,2018(04):18-27.
[3]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N]. 人民日報,2018-02-05(001).DOI:10.28655/n.cnki.nrmrb.2018.001321.
[4]王韜. 村民主體認知視角下鄉村聚落營建的策略與方法研究[D].浙江大學,2014.
[5]孫皆.試論制約我國農業經濟發展的因素及建議[J]農業經濟,2013(01):21-23.
[項目編號]? 臨沂大學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資助(X202110452243)
[作者簡介]? 趙佳文(2001-),女,河北承德人,本科生,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專業。
*[通訊作者]泮雪芹(1977-)女,臨沂大學資源環境學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