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婧
摘? 要:2015-2019年以來,青海碳排放量逐年下降,碳排放強度也表現出逐年降低的趨勢。在能源消耗方面,工業能源消耗量不斷減少,但占比仍偏高;在能源結構方面,電力能源生產與消費比重上升,化石能源消費比重有所下降。在全國實現綠色轉型的背景下,青海面臨產業結構優化和能源轉型革命等嚴峻挑戰,建議通過完善頂層設計、合理減碳將碳、優化能源結構等方式,助推經濟高質量發展。
關鍵詞:碳排放量; 碳排放強度;經濟發展方式
一、青海省碳排放現狀
(一)碳排放量方面
由于目前國內沒有公布具體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本文借鑒陳智穎[1]等關于二氧化碳排放量的計算方法,即碳排放總量=能源消耗總量*二氧化碳排放系數。通過上述方法估算,從碳排放量和增速來看,7個碳排放交易市場試點地區平均碳排放量為22522.84萬噸,年均增速4.24%;青海平均碳排放量為5086.24萬噸,年均增速1.61%,與之相比碳排放量整體偏低,且呈現出逐年下降的態勢。
(二)碳排放強度方面
碳排放強度是指單位GDP中二氧化碳排放的程度,從理論上來說,該指標越低,說明隨著經濟的增長,二氧化碳的排放量越來越低,達到了經濟低碳化的效果。通過測算,全國7個碳排放交易市場試點地區平均碳排放強度為0.67噸/萬元,青海碳排放強度為2.05噸/萬元,表現為逐年降低的趨勢,但與前者相比,指標指數偏高,這表明經濟低碳化程度較低。究其原因:近年來生態環境破壞問題日益突出,省政府不斷加大對環保問題的治理力度,重點整治高污染高能耗行業,使得二氧化碳排放量逐漸下降,然而青海地廣人稀,地理位置特殊,經濟總量普遍較小,如2020年GDP僅占全國的2.71%,導致單位GDP中二氧化碳排放程度偏大。
二、“雙碳”目標下青海省經濟發展面臨的挑戰及原因分析
(一)工業能源消耗比重仍偏高。
目前,青海產業結構呈現出“三二一”的特點,第三產業發展迅猛,第二產業增速放緩,工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基本處于20-30%之間,工業化中期特征顯著。受發展階段、資源稟賦和技術水平等諸多因素影響,我省工業構成中鋼鐵、煤炭、冶金、化工等資源型重工業企業比重較高,具有高耗能、高排放的特征。2015-2019年,工業能源消耗量年均下降1.14%,但其占能源消費總量的比重約為80%,占第二產業能源消費量的比重超過98%。同時,從三大產業能源消費量和比重來看,第二產業能源消費量從2015年3344.28萬噸標準煤減少到2019年的3240.57萬噸標準煤,第三產業和城鄉居民生活能源消耗量不斷增長;第二產業能源消費占比從2015年的82.96%下降到78.41%,第三產業和居民生活消費量占比呈現出不斷上升的態勢。這說明我省能源消費比重逐步分化,第二產業尤其是工業領域能源消費的減少是碳排放量降低的主要因素,但其占比仍偏高,難以滿足產業綠色化的高要求。
(二)能源結構亟需逐步優化與完善。
2015年-2019年,青海平均能源自給率為85.34%。在能源生產方面,總量逐年上升,平均生產量為3594.12萬噸標準煤,電力作為主要生產的能源,比重約占49.6%;在能源消費方面,平均能耗為4203.76萬噸標準煤,從變化趨勢來看,天然氣和電力消費比重不斷提高,石油和煤炭消費比重下降幅度較為明顯,由于二者比重的降低,使得碳排放量逐漸回落,電力消費比重的提升則反映出清潔能源開發利用水平顯著提高,也說明能源消費結構正在逐步優化中。但從消費比重來看,化石能源平均占比為60.39%,電力消費平均比重為39.61%,表明總體能源消費結構仍不夠清潔,減碳壓力不容小覷。
三、青海實現“雙碳”目標的路徑建議
(一)完善頂層設計,扎實做好碳市場基礎工作。
一是圍繞國家及省碳達峰、碳中和目標,應盡快科學制定碳達峰行動方案,分地區、分行業開展碳達峰行動針對鋼鐵、石化等高碳行業,編制重點行業碳達峰行動方案和路線圖。二是目前國家對于碳排放量的核算方法尚未有統一的標準,可通過積極探索建立規范統一的碳排放核算體系,為全國碳中和目標預留空間。三是隨著國家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的正式上線,碳排放權交易范圍也將從7個試點地區擴大至全國范圍,要扎實做好碳市場基礎設施建設工作,并制定符合省情的碳排放權配額分配方案。
(二)合理減碳降碳,堅持走低碳綠色化道路。
一是重點控制火電、鋼鐵、水泥、煤化工、油氣化工、電解鋁等高碳排放工業的排放量,積極引導傳統產業向高附加值、低排放的低碳產業集聚。二是加大對清潔能源、生態保護等低碳零排項目的金融支持力度,構建循環型、綠色型、低排放、低污染經濟體系。三是要綜合考慮青海工業發展、產業結構、能源結構等實際情況,避免經濟增長與低碳化脫鉤發展。
(三)優化能源結構,發揮清潔能源優勢。
一是加大對清潔能源開發利用的金融支持力度,以此降低化石能源消費比重,推動能源結構持續優化。二是嚴格控制高耗能、高污染行業的能源消費量,防止碳排放量的惡性增加。三是通過推介、擔保等方式引導多種主體投資低碳技術創新,積極探索發現可再生能源、碳排放系數較低的化石能源等新能源,同時注重碳減排技術的研發,以保證技術投入的充足性和連續性。
參考文獻:
[1]陳智穎,許臨,錢崇秀.中國碳金融發展水平測度及其動態演化[J].數學經濟技術經濟研究,2020(8):62-82.
[2]計紫藤,樊綱.碳達峰碳中和背景下的央行政策研究[J].江淮論壇,2021(3):69-74.
[3]劉明明.論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失靈的國家干預機制[J].法學論壇,2019(4):62-70.
[4]彭宇文,鄒明星.碳金融發展對產業結構升級的影響—基于城市群的比較分析[J].企業經濟,2019(06):15-20.
[5]王心悅.我國碳金融市場發展問題與對策[J].中國林業經濟,2021(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