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艷
摘? 要: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不斷深入,各類生態環境問題特別是大氣、水、土壤污染問題開始被廣泛關注,生態環境質量已成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突出短板,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的重要性日益凸顯。環境監測作為生態環境保護的基礎,還存在一些短板弱項。本文闡述了環境監測在生態環境保護中的作用,對當前基層環境監測存在問題進行了分析,并就如何提升基層環境監測水平提出建議。
關鍵詞:環境監測;生態環境保護;能力水平;支撐
當前我國對生態文明建設的力度不斷加大,公眾的環保意識不斷提高,生態環境保護事業取得了一定成效。在新形勢、新任務、新要求下,生態環境保護工作任重道遠。環境監測作為基礎,應不斷推進能力建設,提升監測水平,為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推動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提供堅強有力的支撐。
一、環境監測在生態環境保護中的作用
環境監測是利用采樣、分析、測試等等技術方法,對代表環境質量的樣品性質進行測定,從而獲取反映環境污染程度的相關數據[1]。環境監測作為生態環境保護必不可少的基礎性工作,是開展環境管理、環境執法等工作的前提,是生態環境保護的重要支撐。通過環境監測,能夠對環境質量狀況和污染治理措施進行客觀評價,從而提高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成效。環境監測數據為污染防治、生態修復、生態環境治理成效評估、環境風險預測預報、突發環境事件追蹤溯源等各項工作的組織實施和順利開展提供了堅實基礎。
二、當前基層環境監測存在問題
2.1環境監測能力建設存在短板
一方面是監測儀器設備等硬件設施存在短板。監測儀器設備作為基礎保障,直接影響著監測工作能否有序開展。當前一些基層環境監測站配備的設備相對落后、老化,加之沒有定期對儀器設備進行科學的維護和管理,很大程度上影響了監測水平。另一方面是監測人員力量薄弱。在基層環境監測站,普遍存在專業技術人員混崗使用的現象,環境監測人員在崗率較低,實際從事監測工作的人員較少,在監測工作任務逐漸加重的情形下,基層環境監測站監測能力出現滑坡。環境監測人員作為監測工作的執行者,自身的專業素質直接影響到環境監測工作成效,而大部分基層監測人員參加培訓學習的機會較少,業務知識水平和專業技術能力跟不上,不能滿足當前環境監測工作的需要[2]。
2.2環境監測工作機制不夠健全
環境監測作為環境管理和環境執法的前提,與環境管理、環境執法聯動機制不到位,沒有建立“分工明確、協同一致、整體推進”的工作機制,監測同執法、管理的合力凝聚不夠。環境質量預警作用發揮不及時,污染源監測和執法協同機制不夠通暢。對環境監測數據的運用不充分,基層對環境監測工作關注偏重于技術問題和數據問題,對監測數據的挖掘運用不夠充分,缺乏關聯分析。
2.3環境監測質量管理存在差距
基層環境監測站由于人員緊缺,在質量管理上人員配備嚴重不足,此外質量管理人員缺乏系統的專業知識,對環境質量管理重要性認識不夠,責任意識不強,使環境監測質量管理工作難以有效開展。
三、提升基層環境監測能力水平建議
3.1強化環境監測能力建設
強化硬件設施建設,補齊設備裝備短板。加大財政資金投入力度,科學合理配置常規監測設備和應急監測設備,逐步淘汰較為老化、精準度低的儀器設備,添置必要的監測車輛,保障好外出采樣需要,不斷夯實硬件基礎。強化軟件實力建設,提升監測隊伍能力。規范監測人員借用情況,避免監測人員在崗率低的現象,確保監測工作有人干。嚴把進人關,配齊配強監測人員,打造一支業務知識精、專業技術水平高的監測隊伍[3]。上級主管部門要有針對性開展好監測業務培訓工作,組織監測人員跟進學習各項法律法規、各項技術規范、最新設備應用和技術操作等理論知識,讓監測人員能夠有效掌握各類監測技術規范、設備的操作規程等[2]。 同時持續開展蹲點幫扶,通過跟崗學習、技能大練兵等,不斷提高監測人員實際操作能力和綜合分析能力。
3.2突出測管協同聯動機制
加強環境監測與環境執法、環境管理協同聯動,建立規范高效的“測管協同”協作機制。環境監測站與環境執法部門要結合“雙隨機”等日常執法檢查、重點排污單位抽測等工作,細化工作流程、落實工作責任、完善信息共享,及時將監督性監測工作發現問題線索移交執法部門,為執法工作提供數據支撐。推進生態環境監測網絡建設,完善空氣和水質預警預報體系,為重點區域、重點時段大氣和水環境質量管控提供科學支撐。強化監測數據的分析和運用,對區域管控質量效果進行評價,從而掌握區域管控措施的實效性,推動管控措施不斷完善,實現精準監測、精準管理、精準監督的目標。
3.3做好環境應急監測支撐
建立健全應急監測備勤制度,明確應急值班人員、職責及工作內容,明確應急保障車輛和出動響應時限。強化應急監測設備裝備保障,確保有專人負責管理,并建立設備裝備動態管理臺賬,確保應對突發環境應急事故時快速響應。完善應急監測預案,環境監測站要根據本轄區產業結構、重點排污單位、特征污染物等梳理出重點風險源區域,結合轄區飲用水源確定敏感區域,綜合地形地貌、河流走向、氣象條件等預設斷面、點位、監測因子,確保一旦發生污染事故,能迅速開展應急監測工作。要有針對性開展環境應急監測培訓和演練,不斷提升應急監測的準確性、數據報送的時效性和監測工作的規范性。
3.4加強環境監測質量管理
環境監測質量管理是為了保證監測數據的真實性、完整性、準確性和可比性[3],建立健全環境監測質量管理體系,全面提高環境質量管理水平,才能為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提供科學、客觀數據依據和支撐。基層環境監測站應嚴格落實環境監測質量管理制度,強化對環境監測質量管理體系文件的學習貫徹,提高監測人員對質量管理工作重要性的認識。選好配強環境監測質量管理人員并定期開展教育培訓,提高質量管理人員的專業水平和綜合素質。此外,監測人員應該樹立紅線意識,堅決杜絕監測數據弄虛作假行為,以真實、準確、全面的環境監測數據客觀評價環境質量狀況、反映污染治理成效。
結語:
綜上所述,要統籌推進環境監測能力水平建設,補齊基層環境監測短板弱項,才能更好地發揮環境監測的支撐作用,為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的有效開展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王標.環境監測在大氣污染治理中的作用及措施分析[J].環境與發展,2019,31(11):147+149.
[2]劉桂.環境監測在生態環境保護中的作用及措施探討[J].資源節約與環保,2020(12):66-67.
[3]謝曉英.加強基層環境監測站質量管理工作的探討[J].環境與發展,2018,30(01):146-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