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煊
摘? 要: 2020年突如其來的黑天鵝疫情,毫無疑問對全世界經濟體都造成了猛烈的沖擊和沉重打擊。我國依靠中央政府的強領導和人民群眾眾志成城的意志,率先走出疫情,經濟開始快速恢復和發展。但是,西方國家的消極抗疫,使得全球經濟陷入困境,我國經濟的外部環境遭受猛烈變化,有效需求降低,經濟發展底層邏輯突變,都給經濟高質量恢復性發展造成了困難。本文旨在討論通過挖掘我國經濟的內部潛力和做好相應制度安排,使我國快速轉型以便擺脫全球經濟滯漲對我們的影響。
關鍵詞:后疫情;恢復性戰略重點;路徑
一、疫情時期中國經濟的發展現狀與全球時代背景
(一)疫情時期的中國經濟發現現狀
1.? 投資
當前我國經經發展通過投資拉動的邊際效益已經瀕臨極限,再通過傳統的大水漫灌來拉動經濟增長已不合實際。2021年起,三道紅線降低開發商杠桿、兩道紅線管住銀行防水,再配合二手房指導價來凍結二手房市場,我國的社會總投資已出現疲軟的態勢,房地產行業牽一發而動全身,上下游產業均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2021年第四季度的經濟增速已經出現危險苗頭。
消費
我國率先走出疫情困境,國民經濟也取得較快恢復。但是疫情的負面效應遠未消除,居民的可支配收入減少,房貸等中長期貸款壓力巨大,都進一步打擊了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航空、旅游、餐飲等行業受到疫情重創,再加上對教育行業的整頓,規范互聯網行業,相關行業的從業人員收入銳減,也大大打擊了消費能力,降低全社會的經濟運行能力。
出口
2021年我國進出口貿易總額創下歷史新高,一年當中連續突破5萬億美元和6萬億美元兩道關口,第一貿易大國的地位更加鞏固、結構進一步合理。在疫情沖擊下,全球的生產鏈遭到破壞,我國依靠安全的環境,進出口得到爆發式增長,對外出口、順差總額都達到歷史高位。出口數據如此靚麗,這是不正常情況下的特例,我國無法長期依賴國際市場的外循環,隨著疫情的發展和國外生產的恢復,進出口的增長必將回落至常態。
(二)全球時代背景
受到新冠疫情的突襲,全球化進程受到重創。美國特朗普時期對外大打貿易戰,世界出現逆全球化的趨勢,伴隨著疫情的發展,世界各國在重構產業鏈分布上必將有不同以往的考慮。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妄想通過超發貨幣、增大流動性的金融手段來收割全世界,以期度過疫情,這在過去兩年被證明是失敗的。全球經濟陷入滯漲,抗擊疫情始終無法取得突破。這些外在因素都極大的影響我們國家正常的經濟活動。
二、后疫情時代中國經濟高質量恢復性發展的戰略重點
(一)中國制造2025計劃
“中國制造2025”是在新的國際國內環境下,中政府立足于國際產業變革大勢,作出的全面提升中國制造業發展質量和水平的重大戰略部署。其根本目標在于改變中國制造業“大而不強”的局面,通過10年的努力,使中國邁入制造強國行列,為到2045年將中國建成具有全球引領和影響力的制造強國奠定堅實基礎。
“三步走”戰略劃定時間軸線:第一步,到2025年邁入制造業強國行列;第二步,到2035年我國制造業整體達到世界強國陣營中等水平;第三步,到新中國成立一百年時,我制造業大國地位更加鞏固,綜合實力進入世界制造強國前列。
中國制造業轉型升級不可能遍地開花,要全面面向未來,絕對不搞大水漫灌、一窩蜂而上的策略。為此,規劃明確了未來我國制造業發展的十大重點領域:新一代信息通信技術產業、高檔數控機床和機器人、航空航天裝備、海洋工程裝備及高技術船舶、軌道交通裝備、節能與新能源汽車、電力裝備、新材料、生物醫藥及高性能醫療器械、農業機械裝備。
(二)新基建工程
“新基建”是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的簡稱,它是指以新發展理念為引領,以技術創新為驅動,以信息網絡為基礎,面向高質量發展需要,提供數字轉型、智能升級、融合創新等服務的基礎設施體系。“新基建”主要包括5G基建、特高壓、城際高速鐵路和城際軌道交通、新能源汽車充電樁、大數據中心、人工智能和工業互聯網等七大方向,涉及諸多產業鏈。可以催生新業態,培育新要素,開拓新市場,為未來中國經濟賦能。
“新基建”會加速中國經濟“全面在線”時代的到來。隨著國家布局的“新基建”落成,不僅原生態的數字化產業將得到更加蓬勃的發展,許多傳統的制造業和服務業也將成為在線的產業,中國的三大產業數字化水平和互聯網技術水平也將進一步提升隨之而來的是國家經濟運行更加透明的信息傳遞、更少的中間環節和更加高效的資源組織方式,“新基建”將是支撐我國經濟發展新動能的重中之重。
三、后疫情時代中國經濟高質量恢復性發展的路徑
科技迭代升級
關鍵核心技術的突破
面對西方部分國家對我國關鍵核心技術的全面封鎖,我國科技發展受阻、經濟結構轉型升級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戰。為實現科技自立自強,首先要突破集成電路前沿工藝、基礎軟件系統、高端芯片設計、高精尖制造設備和產業級基礎材料等為代表的“痛中之痛”關鍵核心技術,它們是支撐各類產業可持續發展的基石,長期以來困擾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和產業鏈安全。
當前,新一代信息通信、新能源、新材料、航空航天、生物醫藥等領域技術快速發展,并正在重塑世界產業和經濟格局。從全球科技競爭看,把關鍵核心技術掌握在自己手中,是邁向科技強國的必經之路。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必須堅持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高供給體系質量和水平,科技創新更是關鍵。
技術水平的全面升級
中國的發明專利數量已經位居世界第一,多年來的cns指數中的原創性論文數量已處于第二梯隊前端位置;分析全球主要國家的自然指數WFC得分情況得知,我國已穩居全球第二,而且正在和第三名拉開差距,快速接近美國。被引用的原創性論文次數也在快速攀升,目前已經位于世界第二。綜上我們得知,目前中國的總體科技實力排在全球第二,但與榜首美國的差距還很大,相比于排在后邊的歐洲和日本,我們的優勢在快速拉開,向美國靠攏。經過若干年發展,我國科技實力必將與美國并駕齊驅。
一帶一路推進
21世紀,我國面向全球廣大國家推出了影響深遠的“一帶一路”計劃,受到沿線國家的熱烈歡迎。共建“一帶一路”旨在促進經濟要素有序自由流動、資源高效配置和市場深度融合,推動沿線各國實現經濟政策協調,開展更大范圍、更高水平、更深層次的區域合作,共同打造開放、包容、均衡、普惠的區域經濟合作架構。共建“一帶一路”符合國際社會的根本利益,彰顯人類社會共同理想和美好追求,是國際合作以及全球治理新模式的積極探索,將為世界和平發展增添新的正能量。
“一帶一路”這一全球性倡議正在證明,它是一個穩定的、可持續性的、能夠完全應對疫情負面影響的經濟合作機制。應對全球疫情的肆虐,“一帶一路”是重要的穩定器和物資流通平臺,國際合作體現出以下幾個特點:合作需求進一步上升;合作領域進一步拓展;合作形式進一步多元化;合作機制化水平進一步提升。促進互聯互通、堅持開放包容,才能進一步提升我國經濟的全球影響力,才能從根本上推動人類社會的共同發展和繁榮。
人民幣國際化進程
人民幣國際化是指人民幣能夠跨越國界,在境外市場自由流通,成為國際上普遍認可的計價、結算及儲備貨幣的過程。盡管SDR已經將人民幣納入國際清算貨幣的清單,但國際支付市場中僅占據2.7%,與我國在世界上的第一制造業大國、第一貿易大國的地位不相匹配。當前國家間的經濟競爭的最高表現形式就是貨幣競爭。如果人民幣對其他貨幣的替代性增強,不僅將現實地改變儲備貨幣的分配格局及其相關的鑄幣稅利益,而且也會對西方國家的地緣政治格局產生深遠的影響。當前,央行數字貨幣(DCEP)的試點持續推進,將會加速人民幣國際化的進程。扎實推進數字人民幣研發試點,有序擴大試點范圍,持續完善設計和使用,逐步建立健全管理制度框架,這都是在為人民幣出海跨境結算,提供經驗和制度保障。隨著我國金融業的發展和數字人民幣的大規模展開,必將極大促進人民幣的國際化進程,提升我國經濟在世界上的競爭力。
四、結語
在全球化進程受挫,西方國家大搞貿易保護主義和抗擊疫情躺平化的時代大背景下,我國經濟的持續穩定向好發展遭遇巨大困難。中國要在促進經濟內循環上發力,培育良好、統一、高效的國內市場,切實增強抵御全球經濟滯漲的沖擊。促進經濟內循環和外循環有機結合,共同做好國內、國外市場統籌協調發展。中國要與新興市場和發展中國家建立起合作共贏、共享型發展模式。充分尊重其他國家的利益,求同存異,共同打造符合各方利益的平等對話的國際平臺,為推進人類命運共同體,提供切實可行的制度保障。
參考文獻:
[1]高質量發展的內涵研究[J]. 趙劍波,史丹,鄧洲.??經濟與管理研究.?2019(11)35
[3]中國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評價指標體系及測度研究[J]. 馬茹,羅暉,王宏偉,王鐵成.??中國軟科學.?2019(07)4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