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濤 陳默涵
摘? 要:我國在通訊領域和人工智能領域取得飛速發展的背景下。闡述了我國養豬產業在智能化建設上的發展現狀,也分析了我國該領域在智能化發展的道路上所要面臨的的三大主要困境,因此,在文中我們給了養豬產業在智能化發過程中三大寶貴建議。
關鍵詞:融媒體時代;人工智能;困境與創新
一、引言
近期,國家作出加快推進縣級融媒體中心建設的戰略部署,在2018年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做出重要指示:要扎實抓好縣級融媒體中心建設,更好引導群眾、服務群眾。這一重要指示在全國范圍內吹響了加快推進縣級媒體融合的沖鋒號角,如何打通媒體融合的“最后一公里”成為今后一段時間的工作重點。
二、融媒體時代下養豬產業的現狀
我國是全球數一數二的豬肉生產和消費的國家,由此誕生的A股上市公司就有數家,近幾年中國得益于5G和人工智能的發展,對各行各業都起著推波助瀾的作用。早在2009年,中國某家知名的互聯網公司已投身養豬業打造幸福豬場,這種互聯網公司充分發揮了網企強項,從育種到上市的整個過程,都能夠溯源,供消費者實時查詢,地方政府方面也表示:因為“智能化養豬”不是“傳統化養豬”,所以并不會存在污染環境的問題。而是“注重環保,有先進設備和頂尖團隊,飼養環境都是環保的,基本不破壞生態。”這種創新的做法,不僅提升了管理水平生產效率,也增強了豬肉的品質和口感。融媒體時代背景下利用互聯網、人工智能以及5G等技術助力傳統的養殖行業的發展,來探索農業生產的新模式,這種新農業模式提供了一個可復制的方案,能對豬肉生產也能夠實現工業化、信息化、可控化,是打響了國內企業跨界“智能養豬”第一槍。
豬聯網平臺是2015年由農信互聯推出的智慧豬場全面解決方案,現已更新到4.0版本,現版本包含豬小智、豬管理、豬交易、豬金融、豬服務5大核心板塊,這些功能與了解豬相關的信息數據連接起來,能夠全方位采集飼養場的數據,讓其飼養數據得到可視化的展示分析,也能對區域需求、價格波動、生產績效等作出合理性的預測。這種將人工智能技術融合到傳統養殖業管理的做法,對豬場運作起到了有力支撐,使得養豬更全面、更有效、更智能。
中國目前已經成立了畜牧業智能畜牧分會,這足以說明中國的畜牧業已經發展成為不可忽視的產業。養豬業是我國畜牧業中重要支柱之一,但是我國的豬肉制品仍然面臨高成本、低競爭力、低資源利用、低現代化水平等一系列制約發展的問題,養豬產業的發展亟需尋求新的動力,通過融媒體、人工智能等技術手段以此來優化傳統畜牧業的生產效率正是時代求要的發展趨勢。養豬業的智能化革命正從理論上的可能逐步走向實踐的必然。
融媒體立體覆蓋式的宣傳手段帶來的覆蓋面和到達率優勢,還有人工智能的精準性和人工成本優勢,解決了養豬產業品牌推廣、工人管理、健康數據檢測、后臺數據存儲不完善的問題。該產業借助這兩個“驅動輪盤”發展,意味著可以減少人工監督,不僅節省時間和人工成本,也可以極大消除人為干預所犯的錯誤,此外還可以加快生產速度和提高判斷準確率,對于企業決策非常有利。
三、融媒體智能養豬數據庫建設面臨的困境
(一)傳統產業在智能化的建設過程中給企業帶來升級的同時,也會提高職業轉化難度和減少勞動崗位。產業智能化的建設出現意味著從業人員必須通過技術轉型升級來順應企業發展帶來的轉變,不少低技能的就業勞動者就會被迫退出原工作崗位的競爭中,造成該勞動崗位減少,無疑是對求職者和原工作人員的沖擊,都會引發他們之間與企業的矛盾。
(二)勞動工作技能要求日漸提高與部分實際勞動難度不斷下降之間的沖突。推進傳統產業智能化升級,要求從業者的工作技術的能力必須得到相應的提升,同時對他們工作的積極性、主動性等綜合素養都有了更苛刻的要求,迫使他們變成有學識、有素養、能主動、能創新和能管理的復合型從業人員。其實,由于不同的企業在推進智能化進程的時間、速度、程度和方向不同,工作人員所對應的工作強度存在兩級分化的情況。比如在手機電腦等制造業領域,硬件加工早已全面的數字智能化,工廠實現成為了“無人工場”;而傳統的企業,類似養殖行業雖然也開始引入或者開創一些能夠適合產業數字化和智能化的儀器設備,但是受到系統設備造價高、智能化水平難以達到市場要求或者維修成本高等因素限制,離全面智能化還有一段距離。
(三)融媒體時代下新媒體不一而足,自媒體更是千變萬化,它們的共通點就是交互性和及時性、海量性和共享性、多媒體和多文本集于一體,共同的優勢是體現在有著極強的時效性,對于前沿新聞和突發新聞的播發可以說是打破了時空障礙,可以無時無刻地傳播,不僅交互性很強,而且傳播效果能得到實時的反饋,傳播信息幾乎海量且不受采編等限制,用戶也可以按照自身的需求想可以選擇性的收看。
融合媒體目前也并非是完美的,以自媒體為例,自媒體工作者最求“新”和“快”,為了點擊率而忽略了事件的真實性,導致了小部分的工作者打破了道德底線,肆意編造,這就導致了媒體信息傳播的可信度低下,另外就是在二三線城市的宣傳還是以傳統的媒體為主,新的媒體無法給傳統企業帶來直接的利益,不被重視,總的來說就是“媒體融合”還是處于發展階段,社會體系還不夠完善。
四、融媒體時代下智能養豬數據庫建設的創新途徑
(一)傳播路徑由專業采編到群眾參與
在融媒體時代背景下,傳播方式和傳播形式都發生了巨大的改變,這次機遇給了廣大群眾提供了參與進來的機會,人人都能夠成為主角,也可以成為新聞的助推者。我們生活中的喜聞樂見的事,不一定依賴專業人員的獵尋,無論是事件的經歷者還是旁觀者都可以用簡易的移動設備或者專業的拍攝設備記錄參與其中,不僅僅讓信息有了更多的角度內容的出現,也讓事件具有了實效性和真實性。
這不僅僅擴大了用戶群眾,還能夠讓更多的人對事件進行評論轉發,獲得更大的參與感,另一方面,由于是事件相關人,對事情的理解比第三方視角的專業人員更具真實性,還有些常人的評論與看法往往也能夠左右事件的發展,這一點是傳統新聞產業難以做到的。
(二)技術手段從傳統飼養到科學養豬
在融媒體時代背景下,傳播的途徑不再拘泥于電視或者期刊讀物,可以通過對大量事件信息的采集,運用虛擬技術以及仿真技術對事件進行還原,例如波音公司可以在虛擬的數字化世界中對飛機零部件組裝,也可以對飛行事故進行數字化的推演,雖然沒辦法對事件進行重演,但可以使人們在虛擬但場合中進行更多的信息獲取,可以通過這個方式讓人們對事件有更貼切的感知。
對于養豬業來說,可以利用虛擬還原技術,對豬場進行建模,對養殖動物長期進行觀察,采集數據,也可以進行類似的情景還原,于是可以讓消費者不用大費周章跑到真實場地去考察,不僅是給消費群眾提供多一種了解的方式,讓群眾從不同視角了解到實際情況,也為企業尋求發展提供了更專業的宣傳手段,產生更大的經濟利益。
(三)飼養方式由“人工經驗”到“人工智能”
對于飼養員來說,飼養一直都是憑借書本知識和臨床經驗來觀察的,尤其對于病情的治療更是憑借經驗作為判斷依據然后對癥下藥,雖然這是目前飼養最為常見也是最多的治療手段,但是不可否認事實是:治療結果能否成功取決于飼養者的臨床經驗和知識應用。治療結果呈現方式往往是靜態的紙面報告,雖然治療結構的準確性有一定的保證,但是治療過程缺少可視性的展示。
將數據檢測設備和飼養動物本體進行植入,布局環境檢測或者警報的設備,將通過信息記錄到后臺事實,人們可以對該樣本行為數據進行觀察和分析,這樣做的好處不言而喻,觀察治療人員可以得到很準確的數據信息,治療人員根據讀取異常數據的得到的信息無疑比憑借經驗得到的信息更加準確,可以提高診斷率,也能將信息可視化呈現出來,這些信息,不僅可以保障養殖場內的動物健康,更能為日后治療方案提供準確的診斷依據。
五、結語
養殖業在我國所占的經濟比重并不是很高,而我國對于豬肉類產品的有著很大的需求,時代的更新給養殖產業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的發展速度。企業每一次面臨轉型,都是人們應對自我革命的挑戰。
綜上所述,在融媒體時代的到來給產業帶來無限機遇,也使傳統產業得到了更好的發展機會。對于豬場的養殖來說,融媒體時代的到來,改變了原有的養殖體系,解決了養豬產業的品牌推廣、人員分配和健康檢測,推動了養豬業的全面發展,使人工養豬時代進入到了智能養豬的新時代。數據庫的建設使未來養豬業的發展道路更加廣闊。
對于養殖產業而言,智能養豬改變了農業生產的價值創造和實現方式。所以,在養殖領域當中,產業互聯網會用AI智能的方式改造生產和服務方式,對養豬業來講,毫不夸張的說,將帶來一場革命。
參考文獻:
[1]張東茹.牢實抓好縣級融媒體中心建設[D].南寧:廣西民族大學,2019.
[2]潘莉,俎巖.智能化進程中傳統產業工人勞動困境及其突破[J].黨政研究,2021(04).
[3]李迪,蔡亮.融媒體背景下電視新聞傳播途徑創新與實踐[J].傳媒論壇,2021(14).
作者簡介:
楊濤(1997-),貴州銅仁人,貴州師范學院美術與設計學院本科,研究方向:數字媒體藝術;
陳默涵(1986-),江蘇徐州人,貴州師范學院美術與設計學院講師,研究方向:數字媒體藝術、民族民間藝術。
基金項目:2021年國省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一般項目“融媒體時代背景下智能養豬數據庫建設研究”(S2021142230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