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新偉
摘? 要:水稻作為我國最主要的糧食作物,關系著我國糧食安全問題,如何保證水稻種植的產量與質量,也成為了相關學者爭相探討的話題。近年來,隨著種植理念的發(fā)展,水稻種植質量與產量有了良好改善,但是病蟲害防治問題仍然較為突出,只有加強對病蟲害的有效預防,才能為農民增產增收提供有力保障。本文簡要分析水稻種植中病蟲害防治的突出問題,并提出相應對策,旨在為水稻種植與生產提供參考。
關鍵詞:水稻;病蟲害防治;突出問題;對策
引言:在水稻中經常出現(xiàn)化學農藥不合理使用的情況,這一問題不僅會影響水稻的產量,更會對生態(tài)環(huán)境造成污染,使大量農藥殘留在農產品中,威脅我國食品安全和民眾健康。因此,應不斷優(yōu)化病蟲害防控技術,在保障水稻產量的同時提高其品質,在病蟲害防治工作中始終堅持“預防為主,綜合治理”原則,及時對遇到的問題作好總結歸納,保證問題得到合理解決,不斷積累病蟲害防治經驗。
一、水稻病蟲害防治中存在的突出問題
(一)預防工作不到位
要想取得良好的病蟲害防治效果,首先應樹立正確的防治意識。但是在現(xiàn)階段的病蟲害防治中,無論是水稻種植人員還是相關政府部門,都缺乏對病蟲害問題的關注,認為水稻種植歷史由來已久,只需應用傳統(tǒng)的種植辦法,就能保證水稻茁壯成長,如果發(fā)生病蟲害問題,及時采取治理措施,就可以達到預想的防治效果。但是在水稻種植中前期預防工作十分重要,如果在病蟲害發(fā)生嚴重時再開展治療,將錯失最佳治理時期,為種植人員帶來更多不必要的經濟損失,假使病蟲害蔓延開來,將使后期的防治成本逐漸升高,也會嚴重影響水稻產量與品質。因此,只有做到防患于未然,加強前期預防工作,才能最大程度減少水稻病蟲害問題帶來的損失。
(二)宣傳工作效果不佳
在開展水稻病蟲害防治工作時,工作人員是水稻病蟲害防治的前驅動力,但是部分人員沒有意識到防治工作的必要性和重要社會責任,宣傳力度不高、宣傳工作較為敷衍,沒有引起人們對病蟲害預防治理的重視,導致在病蟲害問題嚴重時才開展治理行動,影響了水稻的正常生長[1]。還有,一些基層工作人員對病蟲情報中具體特殊的內容解釋不到位,農民理解不完全,造成防治不到位。另外,一些種植人員在長期的水稻種植中形成了較為系統(tǒng)的種植方式,經驗主義思想較重,不肯去主動接受新的病蟲害防治知識與經驗,脫離社會發(fā)展進程,導致在實際防治工作中容易出現(xiàn)問題,病蟲害防治成效不佳。
(三)病蟲害防治失衡
水稻病蟲害防治中經常出現(xiàn)防治失衡問題,影響了防治工作的科學性。大多數種植人員會注重后期防治,而忽略了水稻的前期防治,如果水稻病蟲害前期防治不力,將大大增加病蟲害發(fā)生的幾率。如在苗期混入帶有病蟲的秧苗,帶病蟲入田,將加大大田病蟲的發(fā)生幾率和程度;再比如一些種植人員不見癥狀不打藥,等到癥狀爆發(fā)后,后悔不迭,錯失最佳防治適期,為病蟲害防治增加了難度。還有部分種植人員不重視后期防治,增加了病源、蟲源基數,造成下一代或來年病蟲的大發(fā)生。比如水稻生育期后期引起蟲傷株現(xiàn)象的二化螟為害,如果不進行防治,會大大增加下一代的蟲源基數。
(四)農藥使用不當
由于一些水稻種植人員缺乏科學知識與環(huán)保理念,不了解水稻病蟲害防治相關知識,不熟悉施藥器械的使用方法和特點,導致在病蟲害發(fā)生時無法做到對癥下藥、精準施藥,造成要么防治效果不佳,要么過量使用農藥。部分農戶在選擇農藥時過于隨意,沒有正確判斷農藥是否符合國家相關標準,容易出現(xiàn)毒性過高問題,對土壤及農產品造成嚴重污染。另外,一些農戶雖然農藥選擇符合標準,但是沒有掌握正確的用藥方法,不會使用助劑,導致藥效難以充分發(fā)揮,降低了水稻病蟲害的治理成效,需進一步提高農戶用藥水平[2]。
二、提高水稻病蟲害防治效果的對策分析
(一)做好前期預防工作
為最大程度降低病蟲害發(fā)生幾率,避免病蟲害問題對水稻品質與產量造成威脅,需要做好前期預防工作。科學選種對于水稻種植來說十分重要,只有選擇適宜當地環(huán)境的水稻品種,才能有效抑制病蟲害滋生,優(yōu)質水稻一般需要具有抗病蟲、高產量、生產期適宜的特性,為增產增收奠定基礎。在選種后,搞好種子處理,對種子進行浸種拌種對水稻惡苗病、稻瘟病、南方水稻黑條矮縮病、稻飛虱、稻稈潛蠅、稻薊馬等病蟲害的發(fā)生有較好的預防作用。浸種殺菌可用25%氰烯菌酯懸浮劑或25%咪鮮胺乳油或40%三氯異氰尿酸(強氯精)可濕性粉劑等。拌種控蟲可用60%吡蟲啉懸浮種衣劑或30%噻蟲嗪懸浮種衣劑等拌種劑。土壤處理則能有效減輕秧苗期綿腐病、立枯病等土傳病害,土壤消毒可用55%敵磺鈉(敵克松)可濕性粉劑等。移栽前打好送嫁藥對預防大田病蟲害也有非常顯著的作用。如在秧苗移栽(拋栽)前2-3天,用氯蟲苯甲酰胺、吡蚜酮、三環(huán)唑等送嫁藥可有效預防二化螟、稻稈潛蠅、稻飛虱、稻瘟病等。
(二)提高宣傳與培訓成效
如果想要廣大種植人員積極參與到水稻病蟲害防治中來,需幫助其樹立正確防治觀念,掌握病蟲害防治手段,讓農戶可以及時了解病蟲害相關信息,并提前準備防治措施。因此,農業(yè)部門需做好宣傳與培訓工作,如通過電視、公眾號、廣播、官網通知等方式宣傳病蟲害危害及防治技術,提前發(fā)布病蟲情報,幫助基層農戶掌握病蟲害防治方法[3]。除此之外,工作人員還需深入群眾,及時了解農戶在病蟲害治理中面臨的問題,并對其進行專業(yè)的指導和幫助,幫助農戶切實解決病蟲害防治難題,提高其防治意識與防治技能,從根本上提升病蟲害防治成效。
(三)制定完善的病蟲害防治計劃
病蟲害防治工作需要進行合理規(guī)劃,制定完善計劃,以保障防治措施的有序落實。病蟲害防治計劃需與水稻種植區(qū)實際情況相符合,相關人員須仔細勘察當地病蟲害問題,分析發(fā)生原因,總結發(fā)生時間,從而在多次試驗中得出病蟲害發(fā)生原因與規(guī)律,制作出相應的病蟲害防治計劃。在防治過程中,需以預防工作為重點,綜合使用各項防治技術,保障水稻茁壯成長,為當地種植人員帶來更多經濟效益。
(四)加強監(jiān)督治理與綠色防控技術的推廣
化學藥劑濫用已經成為水稻病蟲害防治工作中的突出問題。面對這一情況,一是相關部門應完善監(jiān)督機制,規(guī)范農藥市場,嚴格禁止假冒偽劣農藥產品進入市場,加大對違規(guī)行為的執(zhí)法力度,以起到監(jiān)督震懾作用,凈化農藥市場。二是加強安全用藥培訓,保證農戶用藥的規(guī)范性,避免農戶因缺乏用藥常識或不熟悉施藥器械而過度使用農藥。三是應堅持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方針,加大采用綠色防控措施。如可以使用生物藥劑進行防治,或使用物理防治方法,利用性誘藥劑、燈光誘殺害蟲,或采用生物防治的方式,充分利用赤眼蜂、青蛙、鴨子等害蟲天敵來保障水稻健康生長。
結束語:由于一些農戶缺乏先進的病蟲害防治經驗,經常存在化學藥劑過量使用、預防工作不到位等問題,這就需要相關部門加強宣傳教育工作,深入基層對農戶進行培訓,幫助其掌握正確的病蟲害防治意識與技能,為水稻種植品質與產量的提升提供保障。另外,應大力發(fā)展綠色農業(yè),綜合使用防治措施,為我國糧食生產的安全穩(wěn)定提供助力。
參考文獻:
[1]陳雪梅,張振華,楊涌,等. 無公害優(yōu)質水稻病蟲害防治技術[J]. 種子科技,2021,39(16):78-80.
[2]姜仔彪. 水稻病蟲害防治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概述[J]. 農家科技(下旬刊),2019(11):61.
[3]楊太勇. 提高水稻病蟲害防治效果的技術策略[J]. 湖北農機化,2021(19):64-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