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紅桃

摘 要:旅游翻譯中的沿途導譯詞是肩負語言交流作用于文化交流的特殊文本。本文借助CiteSpace可視化軟件,分析了旅游翻譯領域的熱點,并從生態翻譯理論三維視角出發,討論了導譯詞中專有名詞,小品詞,文化內涵詞的英譯,依據三維視角的適應性選擇,進行翻譯調整,以此助力旅游外宣翻譯。
關鍵詞:旅游翻譯;生態翻譯理論;沿途導游詞;CiteSpace可視化
引言
本研究通過在知網上,以主題為“旅游翻譯”“旅游英譯”“旅游外宣”等進行組合檢索,選取出近一年具有代表性的文獻。并使用可視化軟件 CiteSpace 對其進行了關鍵詞聚類分析,得到了圖1 關鍵詞聚類可視化圖譜,圖1所示十字架越大,說明該關鍵詞的聚類頻次越大,表明近一年研究大多從生態翻譯理論出發,說明該理論在旅游翻譯的有一定指導作用。其相關研究以紅色旅游所涉及的相關文本以及景區公示語為主要文本,但很少有學者關注沿途導譯詞。因此本文以《成都到九寨溝的導譯詞》為例,依據生態翻譯理論,討論導游詞中的專有名詞,小品詞,文化內涵詞等,以此來選擇合適的翻譯,助力旅游外宣活動。
一、生態翻譯理論
胡庚申教授首次提出 “生態翻譯理論”,強調 “自然選擇”和 “適者生存”等生物進化論思想,并將翻譯定義為 “譯者適應翻譯生態環境的選擇活動”[1]。所謂的 “適應”,強調的是譯者對翻譯生態環境的 “適應”; 所謂的 “選擇”,強調的是譯者運用翻譯生態環境的 “身份”,表達對譯文的 “選擇”。把完整的翻譯程序看作是一個 “生態系統”,有“語言、文化和交際”三個維度,并存在內在的邏輯關系,其生態平衡又是保持 “文本生態”的關鍵。因此,生態翻譯學理論重點聚焦于 “三維”轉換,即呈現在 “語言、文化和交際”三個維度的適應性選擇轉換。
而旅游翻譯是在英漢兩種差異較大的語言生態系統,通過文本媒介,維持“語言、文化和交際”的三維生態轉換平衡。因此,在“生態翻譯理論”的視角下,對旅游翻譯的文本進行研究和改善,是一種高效的翻譯選擇。
二、從“語言維度”看專有名詞的翻譯
“語言維度”指的是在翻譯過程中,對語言形式的適應性選擇轉換,而這種轉換應要參考符合受眾群體的表達習慣,以專有名詞的翻譯為例:
例1:“九寨溝”原英文譯為“Jiuzhaigou Valley”,這樣翻譯確實給受眾呈現了九寨溝得名由來,表達了九寨溝是有山谷的存在。九寨溝在漢語中的意思是九個村落的山谷,源于九寨溝確實有九個藏族村寨。但是在九寨溝風景旅游區還存在一個名叫“九寨溝谷”的景點,因谷內有九個藏族長襪村而得名,是中國最美的水景觀。此時在沿途導譯中導游再說“Jiuzhaigou Valley”會讓游客產生誤解,認為九寨溝谷便是九寨溝的全貌。因此此處譯作“Jiuzhaigou”似乎更為合適和準確。
三、從“文化維度”看文化詞的翻譯
“文化維度”適應性選擇轉換要求譯者或者導游在進行漢英雙語轉換時,關注源語語言,即中文所屬的整個文化系統[2]。旅游翻譯“文化維度”選擇轉換整合度不高,具體表現在選擇與轉換過程中,“文化”呈現缺失現象,無法達到文化傳播效果。
(1)特色文化詞內涵翻譯
例2:“疊溪”大多將其譯為“Diexi County”,但這種譯法無法表達其背后的文化內涵。游客僅知這是可能是一個專有名詞,但若通過釋義法改譯為“Overlay Brook County”,出于對英譯受眾的文化習慣,進行選擇性轉換,讓游客知曉疊溪鎮有多條河流,也能讓游客了解到這座小鎮因地震形成“上疊溪海、下疊溪海”的大堰塞湖兩道,提升游客的興趣。同理“映秀”便可譯為“Mirror Beauty County”。
(2)共有文化詞內涵翻譯
對涉及到我國特點,但在歷史上其他國家也存在的事物的翻譯,存在指代不明,容易讓游客以熟悉度而先入為主,而產生誤解。
例3:“紅軍走過的雪山草地”對于“紅軍”一詞的翻譯,常為“the Red Army”,但在西方的觀念意識里,通常會將其理解為“蘇聯紅軍”,因此為了避免誤解,譯者或者導游需根據“文化維度”進行適應性選擇,將其表達改譯為“the Chinese Red Army”。
四、從“交際維度”分析小品詞的翻譯
“交際維”的適應性選擇轉換更關注交流交際層面,以及能否達到跨文化交際的目的或者受眾能否接受的目的。在沿途導譯詞中,存在一定的時空改變,此時文中一些小品詞(如into 、down、for、by等)的使用,若不恰當便會導致游客思緒混亂,不知所云,達不到較好的跨文化交流效果。
例4:“流經松潘茂縣汶川...折東入都江堰市.....流往成都平原灌區......沿岷江上行”
對于“流經”“折東”“流往”一詞,若翻譯分別為為“flow through”“flow east”“flow into”,在相近的一兩句話中接連使用了3次“flow”,不僅容易導致邏輯理解的混亂,也沒有表明出進阿壩州之后的地勢,游客們也缺少方向感的指引。結合受眾語言習慣,將其分別譯為:
(1)“流經”:flow by,岷江自北向南流經三個縣城,但并未穿城而過。用through表示一定穿城而過,用by則表示繞過,為穿城。
(2)“折東”:turn east,turn可以清楚表明水流方向形成了轉向或者彎曲。
(3)“流往”:down to,結合后文上行,以及岷江是從樓板溝流向成都平原,而四川盆地西高東低,用“down”表示水勢走向是從高到低。
結論:
基于生態理論的三維視角,在翻譯導游詞時涉及專有名詞,文化內涵詞和小品詞的英譯時,需以受眾為中心,在語言,文化和交際三個維度進行適應性選擇,調整翻譯,以此達到文化傳播以及跨文化交際的目的。
參考文獻:
[1]胡庚申.生態翻譯學: 產生的背景與發展的基礎[J].外語研究,2010 (4) : 62- 67.
[2]梁冬琪.旅游外宣實踐中景區名稱文化負載含義的翻譯研究——以“美麗中國”網站為例[J].海外英語,2021(08):5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