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珂,邵 彤
運動員的身體機能狀態會受到心臟功能(身體疲勞和恢復狀況)、植物神經系統、中樞神經機能狀況(CNS)、能量代謝系統等多因素的影響[1]。身體機能狀態的評價已日趨成熟,常規的訓練監控手段主要有生化指標監控(包括血紅蛋白、血乳酸、肌酸激酶、尿素氮、血清睪酮、皮質醇)、心血管系統指標的監控(如心率、血壓、心電圖)、神經系統的監控(如腦電)、以及有氧代謝能力與無氧代謝能力的監控(如最大攝氧量、無氧閾)等。而目前Omegawave系統能夠通過無創的測量方式一次性獲取中樞神經機能狀況、心臟功能、能量代謝系統、植物神經系統的生物學參數,并對運動員的機能狀態做出實時的綜合性診斷和評估,為教練員安排訓練計劃及賽前準備提供參考。Omegawave系統是由美國Omegawave Technologies LLC開發的一種測試軟件系統,其最大優勢是快速,無創,簡單方便,反饋及時[2]。這種監控方法,為應用“訓練窗”理論、實現精英運動員的個性化訓練提供了可能[1]。通過長期的Omegawave機能狀態監控可以準確把控運動員在訓練階段中競技狀態的變化,提高訓練效率,避免過度疲勞和運動損傷[3]。根據當前國內外文獻資料顯示,該測試手段已應用到包括國家隊在內的很多運動項目,如足球、賽艇、摔跤等,多數是針對運動員平時的訓練監控,以減少運動性疲勞的發生。
國內外目前針對賽前進行監控與評估的文獻較少,更沒有運用Omegawave系統在賽前進行評估的研究。究其原因,主要是傳統的關于賽前狀態監控都是針對生化指標,需要抽血進行。而賽前抽血或其他有創的檢測方法可能會影響到比賽的發揮。且通過生化指標以及心率指標的監控雖然能夠起到不錯的效果,但只能反映當時心臟功能,不能反映出運動員的中樞神經系統的狀態。因此運動員的賽前狀態多數靠運動員自己的主觀感受以及教練員經驗。
目前關于摔跤項目的訓練監控方面的研究文獻不多,賽前監控更是少之又少。針對賽前的訓練監控方面研究也以賽前控重的監測以及常規生化指標為主,且都是在比賽前一個月到一周,很少有針對中樞神經系統、心理等方面進行監測與評估。且我省摔跤運動員訓練監控手段比較單一,以血生化為主,缺少一個比較全面的評估方法。
本研究在2020年全國摔跤錦標賽前30天、15天和1天,對我省摔跤項目17名參賽重點運動員進行Omegawave身體機能監控,表1為運動員基本情況。本項目采用的方法為測試法、數理統計法和訪談法。統計采用SPSS22.0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

表1 運動員基本情況
Omegawave測試系統會根據詳細的測試數據對各指標進行評分,系統評分為7分制,1分為最低,7分為最高。
2.1.1 心功能
表2、表3為17名運動員三次測試的壓力指數和疲勞度指數評分統計結果。2名運動員賽前30天壓力指數評分(表4)和疲勞度評分(表5)均偏低(2分),說明這兩名運動員身體機能疲勞明顯,心功能不能很好地適應當時的訓練,其他運動員身體機能狀態良好。4名運動員在賽前15天壓力指數偏低,2名運動員顯示身體輕度疲勞,1名運動員中度疲勞,綜合看賽前15天身體機能狀態良好,但部分運動員心理壓力比較大,出現緊張情況。賽前1天2名運動員身體機能輕度疲勞,其余運動員身體機能狀態良好,壓力指數普遍偏低,說明賽前運動員出現緊張狀態。

表2 壓力指數評分

表3 疲勞度評分
2.1.2 能量代謝
表4、表5為17名運動員三次測試有氧能力和無氧能力指數評分統計結果。從評分看,三次測試有氧與無氧評分變化不明顯,而且運動員有氧與無氧基本在3-5分之間,無明顯優勢,可能與平時訓練計劃與訓練效果有關。

表4 有氧能力指數評分
2.1.3 中樞神經
表6為17名運動員三次測試中樞神經安靜電位評分統計結果。賽前30天只有兩位運動員達到6分以上,其余運動員均有不同程度的中樞神經疲勞。賽前15天只有1人達到6分以上,4人達到5分,其余運動員都在3分及以下,說明中樞神經疲勞明顯。賽前1天只有3名運動員調整好中樞神經狀態(4、5和11號運動員),其余運動員中樞神經評分偏低,可能與賽前緊張、睡眠不好等因素有關。

表6 中樞神經安靜電位評分
由于摔跤項目影響因素較多,除自身機體狀態、體能、技戰術等內在因素外,對手、比賽環境等外在因素也會影響比賽成績,僅根據比賽名次來判斷運動員的發揮不具有客觀性。因此我們以比賽成績為主,結合對手強弱、比分、賽場發揮等,同時參考教練員評價與運動員自我評價,將比賽成績進行綜合打分(見表7)。為了與Omegawave評分一致,比賽成績采用7分制,7分為最高,1分為最低。將評分與壓力指數、疲勞度和中樞神經疲勞度進行線性回歸分析,根據統計結果顯示運動員的成績與壓力指數和中樞神經疲勞呈負相關,差異具有顯著性(P<0.01,P<0.05),與身體疲勞度無明顯相關(見表8)。

表7 運動員評分及比賽情況

表8 比賽成績與各指標的相關性
1.所有測試的正常范圍都是以美國的優秀運動員數據為基礎,由于歐洲和亞洲人種的不同,正常范圍僅作為參考。同時每個運動員的身高、體重、年齡以及神經類型等不同,其參考范圍也不同。隨著測試的累積,可以建立單個運動員各指標的正常范圍。何子紅認為,每位優秀摔跤運動員恢復和疲勞的最高值、最低值、平均值都有自己的特點,因此應該建立個體參照系,為疲勞和恢復狀況提供客觀性和個性化的參考和依據[4]。
2.心功能系統和中樞神經系統賽前測試結果顯示,賽前運動員心功能等身體機能疲勞程度不明顯,但中樞神經疲勞程度明顯。這與賽前的訓練有關。我省摔跤運動員賽前以恢復性訓練和技術訓練為主,賽前的教學課和對抗頻率不高,強度不大,因此身體機能狀態良好。但摔跤項目的對抗需要極強的爆發力和緊張度,使得這個項目中樞神經疲勞恢復較慢,同時單一重復的技術訓練,加上部分運動員賽前緊張,睡眠障礙等,使中樞神經得不到充分的恢復。而中樞疲勞更多地影響心肺調節、反應時、爆發力等環節上,因此中樞神經疲勞的恢復至關重要[5]。
3.能量代謝賽前測試結果顯示,大部分山西省優秀摔跤運動員有氧和無氧能力指數不高。馮連士認為摔跤項目以無氧代謝為主,有氧與無氧相結合的運動[6]。我省的摔跤項目在平時體能訓練時以無氧耐力為主,隨著摔跤項目技術的不斷發展和完善,體能需求的不斷提高,需要有效加強爆發力和沖擊力[7]。且在訓練計劃中需要將速度素質應與爆發力相結合,耐力素質不斷適應摔跤項目新規則[8]。
4.摔跤運動員的比賽成績與身體機能中的壓力指數以及中樞神經疲勞度有相關性,這是因為運動員參加大賽是一種綜合能力的體現。摔跤比賽除了運動員自身是否有良好的體能素質、全面的技術、以及得當運用戰術外,其臨場競技狀態也很重要。而最佳競技狀態的出現需要通過賽前的心理訓練,調整好運動員的心理狀態,用平常心對待比賽,才能在比賽中合理使用技戰術。
同時摔跤比賽中運動強度大,需要高度集中,中樞神經需要處于極度興奮中,中樞神經疲勞會影響比賽的發揮。
1.Omegawave可以為運動員賽前身體機能監控和疲勞恢復提供參考,為摔跤運動員賽前機能評定體系的構建提供數據支持。
2.賽前運動員心功能等身體機能疲勞程度不明顯,但中樞神經疲勞程度明顯。
3.我省摔跤運動員有氧能力指數和無氧能力指數優勢不明顯。
4.摔跤運動員比賽成績受賽前心理狀態和中樞神經系統的影響,因此有必要對運動員進行賽前心理訓練及調控,并調節中樞神經興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