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瑞瑞
運動心理學是將心理學原理應用于運動或鍛煉情景的科學,它研究心理因素和情緒因素對運動成績和鍛煉效果的影響,同時也研究參與競技和參與鍛煉對心理因素和情緒因素的影響。[1]運動心理學研究領域可從宏觀上分為基礎理論研究與應用理論研究,應用理論研究又可分為競技運動、體育教育和大眾鍛煉3大領域。[2]科學知識圖譜作為計量學領域的新興分支,是以知識域為研究對象,顯示科學知識的發展進程與結構關系的一種圖像。[3]知識圖譜可使眾多文獻信息以圖形的形式呈現,學者可推理出學科現狀、知識體系和演進趨勢。運用可視化分析可以幫助學者厘清我國運動心理學發展脈絡,把握研究熱點和演變趨勢,但目前國內運用可視化分析對我國運動心理學進行研究的文獻較少,因此筆者運用科學知識圖譜的方法,對中國知網數據庫中研究內容為我國運動心理學的198篇中文核心期刊進行可視化分析,總結出我國運動心理學研究的現況、趨勢和熱點等,促進我國運動心理學研究的發展和創新,為廣大學者提供參考。
本文數據來源于中國知網數據庫中對我國運動心理學進行研究的中文核心期刊。在中國知網高級檢索中選擇中文學術期刊,來源類別為SCI來源期刊、北大核心、CSSCI、EI來源期刊和CSCD,時間為2012-2021年,為使文獻搜集更完整,因此將主題設置為運動心理進行一次檢索,再將關鍵詞設置為運動心理(模糊)進行第二次檢索,兩次顯示結果共為305篇文獻(檢索時間為2021年11月30日)。剔除對本文研究無用的文獻,包括研究內容無關運動心理的文獻以及個人介紹和會議通知等107篇,其余198篇文獻以Refworks格式導入至citespace5.8R3進行數據轉換。
將轉換后的文獻數據導入citespace5.8R3軟件,Time Slicing設置為“from 2012 JAN To 2021 DEC,#Years Per Slice 1”,根據本文研究需要將Node Types分別設置為“Author”和“Keyword”(用以進行作者分析和關鍵詞分析),Selection Criteria中Top N設置為100(即顯示前100個結果),Pruning選擇Pruning sliced networks,其余則保持默認選項。
對核心期刊發文量(圖一)進行曲線擬合,因檢索時間為2021年11月30日,因而暫不能準確顯示當年實際發文量。圖一中R2=0.8001,表明曲線擬合效果較好,說明近十年我國運動心理學研究的核心期刊發文量整體顯現出波浪式下降的趨勢。其中,2013年發文量最多,2012年、2014年、2018年次之,可能是受2012年倫敦奧運會、2013年第十三屆國際運動心理學大會,2014年第十屆全國運動心理學學術會議、2018年第十一屆全國運動心理學學術會議以及其它大型賽事和會議的影響,帶動了我國運動心理學的學術交流與繁榮。整體發文量呈下降趨勢可能是受國內對期刊管控的影響,發文難度加大,致使一些水平不是很高的期刊無法通過審核甚至撤稿,雖然呈下降趨勢但也從側面體現出研究成果質量的提高,更加精細化。

圖一 核心期刊發文量
核心期刊作者合作網絡圖(圖二)中N=436(436位發文作者),E=669(作者之間合作關系),Density=0.0071,網絡密度較低,反映出作者合作情況并不是很理想,合作團體之間的合作較少,較為分散。通過研究發現,大團體主要有兩個,一個是由張力為、李四化、劉淑慧、張京城、徐守森、張連城等人形成的合作網絡,主要研究運動心理疲勞、自我損耗、競技心理、心理服務、心理準備、助推策略、體育道德和結果恐懼等內容,其中張力為發表的6篇,張連成發表的4篇全部是以合作形式完成的。另一個由祝大鵬、張忠秋、洪曉彬、黃志劍、蘇寧、余銀、章崇會等人組成的合作網絡,主要研究心理服務、心理咨詢、應用運動心理、自我談話、認知行為、積極心理學、紅色心理效應、“Choking”現象、正念訓練和逆境應對等內容。此外也可以看到由邱芬和楊勇濤等人領導的小團體正在穩固形成。

圖二 核心期刊作者合作網絡圖
節選發文量排名前25的作者制作出作者發文量排名表(表1)。分析發現,排名靠前的作者大部分甚至全部著作都是通過合作形式完成的,說明穩定的學術合作可以營造出良好的學術氛圍,形成系統的學術體系,從而創作出高水平的學術成果。

表1 作者發文量排名表
通過CiteSpace5.8R3得到關鍵詞共現圖(圖三),節選詞頻排名靠前的關鍵詞得到關鍵詞排名表(表2)。通過研究發現,我國運動心理學研究對象逐漸從運動員擴向大學生、青少年。究其原因:我國運動心理學發展初期,受舉國體制的影響,運動員是學者重點研究對象。隨著社會發展,國人身體素質逐漸下降的局面出現,受“健康中國”發展趨勢和國家“十二五”規劃等政策的影響,學者緊跟體育重點前進步伐將視野擴至更多群體,體育教育心理學研究和大眾健身心理學研究開始不斷深入,如今受“體育強國”目標和國家“十四五”規劃的影響,我國運動心理學三個研究領域交叉融合愈加緊密。

表2 關鍵詞詞頻排名表

圖三 關鍵詞共現圖
高頻關鍵詞居于首位的是“心理健康”。以“心理健康”為研究主題的文獻重在研究運動對于心理健康的促進作用。千古名句“形不動則精不流,精不流則氣郁。”以及1994年國際運動心理學會發表的《身體活動與心理效益》的聲明,都闡明了運動對于心理健康有積極作用,迄今為止,此研究仍方興未艾,通過圖四也可看出有關運動促進心理健康的研究從2012年至今仍處于蓬勃發展階段。相關文章主要集中于體育教育心理研究領域和大眾鍛煉心理研究領域,從不同研究對象:學生(細化為:中學生、中考應試群體、大學生、女大學生、職業院校大學生、弱體質學生、碩士研究生)、老年人(細化為:退休人員、農村空巢老人、老年女性群體)以及戒毒者入手,探究運動對心理健康的影響。通過研究發現,“心理健康”研究主題中研究途徑主要分為兩條:一條是行為學研究途徑,另一條是腦機制研究途徑。但兩條途徑各有利弊,行為學研究的生態學效度較高但內部效度較低,腦機制研究則相反。此外還發現,積累的眾多文獻中不同研究在指標選取上、被試選擇上也不盡相同。

圖四 以“心理健康”為研究主題的核心期刊發文量
高頻關鍵詞居于次位的是“運動員”。相關文章主要研究內容為:女子摔跤運動員賽前心理狀態、心理科技服務、應對方式與運動心理疲勞(兩種社會支持的調節效應)、自我損耗的影響因素及防預、心智游移特點與任務復雜程度的關系、時間管理在運動動機和心理疲勞的中介作用、排球運動員判斷發球落點的視覺搜索模式、“最佳表現眼動脫敏和再加工”療法對運動創傷后應激障礙的治療、運動員咀嚼口香糖行為與競賽焦慮的關系、運動員流暢狀態量表的修訂和檢驗、青少年運動員友誼質量對網絡成癮的影響(孤獨感和心理疲勞的中介作用)、建構運動員的心理勝任特征模型以及《體育道德強度量表》的編制與檢驗。其中李潔玲于2017年和2018年獨著以“心智游移”為研究主題的核心期刊,祝大鵬于2013年獨著和2014年合作發表以“體育道德”為研究主題的核心期刊,兩位學者連續兩年發表同一研究主題的核心文獻,說明兩位學者在“心智游移”和“體育道德”研究主題上堅持研究,并且逐漸豐富研究內容。
關鍵詞突現圖(圖五)中“競技體育”、“心理韌性”、“定向運動”以及“執行功能”是幾個較為突顯的重點突現關鍵詞,反映出所在時間段內的研究趨勢。

圖五 關鍵詞突現圖
“競技體育”(2012-2015年),相對于大眾鍛煉心理研究和體育教育心理研究,競技體育心理研究一直受到運動心理學研究者關注,受倫敦奧運會等大型賽事體育召開的影響,“競技體育”研究主題成為該時間段的研究趨勢。相關文獻涉及不同運動項目:手球運動、冰壺運動、射擊運動以及排球運動等,在診斷運動員訓練比賽心理狀態的同時進行心理干預以期獲得更好的訓練效果和運動成績。研究發現,診斷運動員運動時心理狀態和訓練效果常用的先進技術有腦電圖、電腦象限圖和事件相關電位等。另外,心理監控技術如FaceReader軟件、CAS計算機輔助運動技術、Virtual-Reality仿真系統以及Observer行為觀察分析軟件等已應用于訓練和比賽中。
“心理韌性”(2017-2021年),心理韌性研究在我國運動心理學研究中擁有著別具一格的獨特地位。通過研究相關文獻發現,文獻大多集中于研究運動員心理韌性與壓力應對的關系,同時研究者也在努力探索心理韌性的中介效應。楊文禮,翟豐,高艷敏(2020)表明運動員心理韌性在心理需求和情感表達、心理需求和運動表現之間的中介效應顯著。[7]劉朝輝(2020)表明自我效能感和心理韌性(個人力)在體育鍛煉與負性情緒之間起著顯著的部分中介作用。[8]值得一提的是這篇文獻中的研究對象從運動員擴展到大學生,豐富了運動心理學的研究成果,同時這一研究對象的變化也與本文上述研究結果相一致。
“定向運動”(2017-2021年),相關文獻從兩個角度進行研究:一是研究對象為定向運動練習者,二是運動干預項目選擇定向運動。劉陽,何勁鵬(2017)提出有針對性地改變運動員識圖記憶策略將有助于改善定向運動員對地圖信息加工的認識,有效提高運動員的識圖能力。[9]劉陽,何勁鵬,劉天宇(2018)對定向運動項目練習者進行若干專項認知指標及技能評價的分析,輔以專項認知技能訓練,探索采用科學的評價方法和認知能力提高訓練的效果。[10]此外由宋楊,劉陽,楊寧,王長在(2020)揭示定向運動練習與注意缺陷多動障礙兒童執行功能改善的關系。[11]將研究對象擴展為特殊人群,進一步豐富了研究內容和成果。研究發文作者和發文時間發現,由2017年的劉陽,何勁鵬兩位作者合作,發展為2018年劉陽,何勁鵬,劉天宇三位作者合作,再到2020年宋楊,劉陽,楊寧,王長在的四位作者合作,表明了合作團體的擴大并逐漸穩定有利于作者的發展和學術成果的產出。
“執行功能”(2018-2021年),近十年以“執行功能”為研究主題的核心期刊中研究對象主要為學齡前兒童,探究運動對學齡前兒童執行功能的影響。王瑞萌,龐鑫,李未名,邢洪彬,邢淑芬(2018)提出16周跆拳道訓練對5~6歲兒童抑制控制及認知靈活性的提高作用達到統計學意義上的顯著水平;其中,相對于抑制控制基線水平較高的兒童,抑制控制基線水平較低的兒童獲益更大。[12]崔潔,李琳,朱春山,韓改玲(2021)表明體力活動水平較高的學齡兒童在認知靈活性方面顯著優于體力活動水平較低兒童,且屏前靜坐行為對認知靈活性的不利影響在體力活動水平較低的學齡兒童群體中更為明顯。[13]
此外“心理韌性”、“定向運動”、“執行功能”“教學改革”和“體育鍛煉”這幾個關鍵詞的突現時間一直延續至今,說明其所代表的研究主題是當前的研究熱點。其中有關“教學改革”研究內容主要為:結合UTSA《應用運動心理學》課程教學方法對高校體育專業應用類課程教學方法進行改革、運動心理學課程思政從自我決定理論出發進行改革創新。有關“體育鍛煉”的研究內容主要是:體育鍛煉與主觀幸福感關系、體育鍛煉對大學生負性情緒的影響以及體育鍛煉與手機依賴之間的相互關系。通過分析研究熱點可進一步看出我國運動心理學在不斷豐富競技運動心理學領域的研究成果,同時不斷深化運動心理學其他兩個研究領域,著手解決現實問題,向著專業化、多元化發展。
近來國家十一月初下發了整頓濫論文期刊的通知后,對知網、萬方和維普三大官方數據庫也已著手進行檢查和整頓,期刊三版起發時代已經到來,期刊質量要求又將有所提升,發文難度也將再次增大,加上近十年我國運動心理學研究核心期刊發文量顯現出波浪式下降的現狀,想要提高核心期刊發文量是難上加難,因此高質量科研成果的產出是促進發文量增長的基礎。首先學者應提高個人的科研能力,以發表高水平科研成果為目標,其次政府的扶持、賽事的舉辦也是影響發文量的因素,因此應從政策層面積極引導,盡可能多的舉辦各種大型賽事,從而推進我國運動心理學研究的向前發展。
作者發文量排名靠前的作者大部分甚至全部著作都是通過合作形式完成的,這樣既促進了個人的發展也帶動了我國運動心理學研究的發展。此外由劉陽為代表的,以“定向運動”為研究主題的合作團體不斷擴大,研究成果不斷豐富,說明通力合作能夠營造出良好的學術氛圍,形成系統的學術體系,豐富學術成果。但是通過對李潔玲和祝大鵬兩位學者研究主題的分析發現:在“心智游移”和“體育道德”研究主題上,兩位學者雖堅持研究,但是與研究主題相對應的合作網絡并未形成,因此在未來的研究中學者應在堅持研究的基礎上進行合作交流,加強作者間的合作。擴大并穩固合作團體,集思廣益、通力合作是我國運動心理學作者合作網絡的發展方向。
“心理健康”這一研究主題在我國運動心理學研究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完善其研究途徑有利于學科的長足發展。在運動促進心理健康的研究中行為學研究和腦機制研究這兩條途徑各有利弊,因此在后續的研究中建議結合運用,從腦機制角度解釋行為學變化,加強研究的客觀性。在行為學基礎上進行腦機制的探索,深入大腦結構和功能改變原因的研究。此外,因積累的眾多文獻中不同研究在指標選取上、被試選擇上不盡相同,因此學者應對現有研究成果進行整理分析,以便為后續研究奠定堅實的基礎。
我國運動心理學發展初期,競技運動領域研究成果較為突出,后來隨著國家對體育教育和大眾健身領域的關注度的不斷提高,運動心理學研究領域的學者將視野擴至更多群體,體育教育心理學研究和大眾健身心理學研究開始不斷深入,我國運動心理學研究的三個研究領域互融互通更加頻繁。因此后續研究中學者應將發展較好的競技運動心理學領域的科研成果更多的滲透至體育教學和大眾健身心理學領域中,從而帶動彼此的發展,促進我國運動心理學研究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