冉子藝
(成都市玉林中學 四川 成都 610044)
黨的十八大報告明確提出“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立德樹人已成為中國教育的本質要求,也為學校教育指明了方向,為教師賦予了新的使命.立德樹人,是指在堅持德育為先的同時,也加強智育、體育、美育和勞育等方面的教育,促進學科知識學習和思想品德修養的統一,引導學生培養綜合能力.
目前,大部分教師已經認識到學科育人的重要性,也在有意識地嘗試將“立德樹人”目標與學科教學相結合,但有的教師難以在實際課堂教學中找到合適的切入點,又抓不準學生真正感興趣的方面,通過口頭上“大家要學習科學家們的精神”等語言來生硬地插入育人環節,缺乏啟發性和有效性,難以促進學科育人功能的發揮.
因此,如何將學科育人功能與學科教學有機融合,讓“立德樹人”真正落地,已成為廣大教師需要思考的問題.本文以初中物理“聲音的產生與傳播”課題為例,嘗試突破較為單一的課堂教學模式,打破學科壁壘,從多角度、多方面挖掘出集課題關聯性、育人功能性于一體的材料或方法,以期在物理課堂實現教學資源的多角度“跨界”融合,在吸引學生興趣的同時推動“立德樹人”目標的實現.
中華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是每一位中國人寶貴的精神食糧.但隨著現在生活水平的提高,娛樂方式多種多樣,傳統文化意識在學生的心中逐漸被淡化.目前,語文課堂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但不能僅讓語文課堂承擔傳播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使命,各科教學都應著眼于學生的素質教育,點滴滲透優秀傳統文化,增強學生對國家文化的認同感,培育他們“文化自信”的觀念和底氣.
物理作為研究客觀世界的自然科學,它可以體現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如果從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中選取有趣又切題的情景,融入物理課堂,一方面可以讓學生感到新奇,改變學生在物理課堂的乏味狀態,另一方面,也能促進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的了解,提升他們的文化素養,豐富他們的精神世界.
片段1:《口技》演繹視頻引入
《口技》一文由清代文學家林嗣環所作,曾被選入初中語文課本,它講述的是一次口技表演過程,表演者用各種不同的聲響,逼真地摹擬出一家人在哄孩子入睡后突遇火起的場景.全文語言簡練細膩,形象傳神,生動表現出表演者高超的技藝.文中描繪的“口技”目前是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同時,現實中確有口技表演者方浩然演繹過文中情境,令人大飽耳福.考慮到《口技》演繹視頻集文化性、趣味性、課題關聯性于一體,因此將此視頻用于本課課題的引入.
師:上課前,老師先和同學們分享一個故事——《口技》(電子屏幕上展現原文節選),講的是當時京城里有一個擅長口技表演的人,他可以模仿出很多種聲音,動物的聲音、人的聲音,甚至發生火災的聲音.現實生活中,真有這么厲害的人嗎?我們一起來看看.
(播放《口技》演繹視頻片段,如圖1所示)

圖1 口技演繹
師:視頻中所展示的,是中國的一項非物質文化遺產——口技,它是表演者巧妙運用唇齒喉舌來模擬世間萬物聲響的一門藝術.那么,這些各種各樣的聲音是如何產生的呢?
設計意圖:“聲音的產生與傳播”是學生接觸“聲”的第一面.“第一印象”十分重要,如果教師在課堂引入時簡明扼要地舉例說明聲音在生活中無處不在,或者直接讓學生利用器材制造聲音,未免過于乏味,無法吸引學生對“聲”的興趣.因此,在引入環節巧選文筆精妙的清代文章《口技》來激發學生興趣,再借非遺傳承者的“口技”演繹來滿足學生好奇,最終過渡到本課課題“聲音的產生”.將中國文化與物理課堂相結合,一方面拓寬了學生的視野,另一方面也實現了學科育人功能.
很多物理規律、物理定律都是通過實驗探究得來的,因此實驗作為物理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教學過程中必不可少的一個環節,同時它也是鍛煉學生思維的重要手段.對于好奇心旺盛又喜愛動手的八年級學生,實驗不同于乏味的教師常規講授,它顯得既有趣又神秘.因此,教師通過設計學生親自動手的實驗環節,有利于創設學生主動參與的教學環境,使學生有思考、探討、合作的機會,從而發展學生的物理學科核心素養.
片段2:“制造聲音”實驗
師:請各組進行實驗,使白紙、橡皮筋、水杯、音叉發出盡可能多的聲音,同時思考發生的物體有什么共同特點?
(學生實驗完畢后,教師請小組分享白紙、橡皮筋、水杯的發聲方法,此時故意不提音叉,推動學生得出結論:發聲物體的共同特點好像都在振動.)
師:同學們的思維非常靈活,想到了很多方法,制造出了各種各樣的聲音.那么,同學們找出這些發聲物體的共同特點了嗎?
生:都在振動.
師:白紙、橡皮筋、水杯的振動我們都看到了,但是敲擊音叉發聲的時候,(老師敲擊音叉,停頓觀察)老師沒有看到音叉在振動呀?
生甲(疑惑):發聲的音叉似乎真的沒有振動.
生乙(思考):可能是音叉振動幅度太小,不容易被看見.
設計意圖:通過簡單輕松的動手實驗,消除學生對物理實驗的畏難情緒,同時鍛煉學生觀察、分析實驗現象得出結論的能力,并利用“難以觀察音叉是否在振動”這一情況激發學生思考,“是剛才得出的結論不對,還是音叉確實在振動只是難以被觀察呢?”逐步鍛煉學生的科學思維,培養他們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片段3:設計實驗,判斷發聲音叉是否振動
師:到底發聲的音叉有沒有在振動呢?請大家利用已有器材設計實驗.
(實驗盒里除了白紙、橡皮筋、水杯、音叉,還有系著乒乓球的鐵架臺)
師:請探究出結果的小組來分享本組的實驗過程和結論.
生甲:將發聲音叉碰臉,臉有刺痛感,說明發聲音叉在振動.
生乙:將發聲音叉碰水,水花飛濺,說明發聲音叉在振動.
生丙:將發聲音叉碰乒乓球,乒乓球彈起,說明發聲音叉在振動.
師(引導):第一位同學將音叉振動轉換為人臉的感受,第二位同學將音叉振動轉換為水花的飛濺,第三位同學將音叉振動轉換為乒乓球的彈跳,讓我們觀察到發聲音叉確實在振動,他們使用了同一種物理方法,叫做?
生:轉換法.
師:非常好.將難以觀察或者測量的物理量轉換為容易觀察或測量的物理量,這種物理方法就叫轉換法.看來同學們已經逐漸在嘗試將物理方法運用到實驗中來,都很有學習物理的天賦!
設計意圖:片段2和片段3讓學生經歷提出問題、進行猜想、設計實驗、進行實驗、分析論證的過程,鍛煉他們的科學探究能力.此外,引入“轉化法”的物理思想,促進提升學生的科學思維,發展學生的核心素養.
《義務教育物理課程標準》中提到,應加強課程內容與學生生活、現代社會和科技發展的聯系,關注技術應用帶來的社會進步和問題,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正確的世界觀.換而言之,教師應加強對日常新聞的關注,緊跟時事熱點,從中挖掘物理教學材料,讓物理課堂與時俱進.同時,教師可以選取合適的新聞素材,在課堂上滲透愛國理念,讓愛國主義精神在學生心中牢牢扎根,從而實現物理學科的德育功能[1].
片段4:選取冬奧會上中國隊的花樣游泳視頻,引入液體傳聲知識
教師在課前剪輯游泳視頻,保留比賽中音樂歌唱《我愛你中國》的部分,并將之后水下表演的視頻進行適當倍速后,剪輯在一起.
師:聲音能不能通過液體傳播呢?請同學們帶著這個問題,來觀看今年東京奧運會上中國隊員的一段比賽視頻.
(教師播放剪輯后的視頻:開頭是一段悠揚清脆的童聲歌唱《我愛你中國》,之后音樂節奏陡變,變成急促緊張的鼓點聲,花樣游泳隊員們開始水下表演,如圖2所示)

圖2 東奧會上中國花樣游泳比賽
師:我們可以看到,這些運動員們的舞姿非常優美,動作也十分整齊.同學們想想,她們是根據什么來變化自己的動作呢?
生:音樂.
師:她們的耳朵在水里,卻也能根據音樂變化動作,這說明什么?
生:聲音可以通過水(液體)傳播.
師:大家的推理能力非常強!正是由于液體也能傳播聲音,所以我們國家的花樣游泳運動員們能夠在水里跟著音樂完成整齊劃一的舞蹈動作,給人以美的享受,最終她們的辛苦付出為中國奪得了銀牌.
設計意圖:視頻中一句清脆婉轉的歌詞“我愛你中國”很容易引發學生心中的共鳴,同時視頻展現出了我國花樣游泳運動員們在世界舞臺比賽上的精彩表現,此視頻的選取既切合課題又能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實現愛國精神的滲透.
片段5:選取中國首位女航天員出艙的新聞,創設問題情境
師:我們已經知道固、液、氣都可以傳聲.現在,老師想到一個新的問題,前段時間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船駛向太空,飛船上的航天員們會進行出艙活動,你們猜想一下,出艙后的航天員能不能通過真空聽到其他人的聲音呢?我們先來看一看航天員王亞平出艙的視頻.
(播放航天員王亞平出艙視頻)
師:同學們,你們剛剛所看到的是一個被載入史冊的場景.在太空漫步的人類歷史進程中,這是第一次出現了中國女航天員的身影.你們覺得這時候的航天員處于太空這個真空環境下,能不能聽到其他人的聲音呢?
生甲:能.
生乙:不能.
師:有的同學猜測能,有的同學猜測不能.真空到底能不能傳播聲音?那我們就嘗試創造一個真空環境,通過實驗來得出結論.
(教師演示“真空罩中的鬧鐘”實驗)
師:同學們得出了什么結論?
生:真空不能傳聲.
師:那咱們國家正身處太空的宇航員,如果不借助電子設備,能聽到其他人的聲音嗎?
生:不能.
設計意圖:利用“中國首位女航天員出艙”的新聞創設物理情境,既有利于豐富物理教學的趣味性,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又有利于學生了解祖國的成就,從而增強他們的民族自信.這種方式將思想教育融于知識傳授中,實現了“育人”與“育識”的有機統一.
習近平總書記曾強調,要努力構建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的教學體系,形成高水平的人才培養體系.因此,立德樹人目標的實現,需要與智育、體育、美育等相結合,通過多維度構建教育體系,培養學生多層次能力,以提高學生綜合素質,使之成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接班人.
美育在廣義上指美學教育,它是培養學生認識美、愛好美和創造美的能力的教育[2].當美妙的音樂旋律響起時,人們總會不由自主地放松自己的心情,享受音樂帶來的美好體驗.同時,悅耳的音樂與優美的旋律也可以傳遞豐富的物理知識,將音樂與物理進行跨學科融合,是物理美育教育的新途徑.
片段6:自制樂器“水瓶琴”
在一組玻璃瓶中裝上不等量的水,通過用玻璃棒敲擊瓶子,使得瓶子和水發生振動,從而產生聲音.裝水越多的瓶子振動越慢,音調越低,裝水越少的瓶子振動越快,音調越高.通過敲擊不同的玻璃瓶可以演奏出簡單的樂曲.
師:我將用幾杯水來表演一小段旋律,請大家分析是誰在振動發聲,并且猜一猜這是哪首歌的旋律?
生(興趣盎然):是《兩只老虎》!
師:同學們想想是誰在振動呢?
生:玻璃棒敲瓶子,那么是瓶子和里面的水在振動.
設計意圖:教師通過自制簡易樂器,將物理知識與音樂相融合,不僅能吸引學生興趣,減少理論教學的枯燥,還能促進學生的美育教育.
片段7:課堂小結——用物理知識填詞并合唱.
教師在課前選取受學生喜愛且易于演唱的歌曲《和光同塵》,用“聲音的產生與傳播”這節課的知識改編成歌詞《和聲同行》,期間,盡量保證歌詞改編后的優美性,不要讓物理知識在優美的旋律中顯得過于突兀,破壞了音樂原本的美感.
師:學習完本節課的內容,請同學們利用所學知識將歌詞補充完整,作為對本堂課的回顧與總結.
(學生補充橫線上的歌詞)
耐心的 用心著
請聽這 世界的歌兒
來自萬物的振動
你看那聲波無痕
卻如水波般迷人
聲音的遠行
各種介質在為它開路
可這浩瀚的太空
一片真空靜無聲
和聲同行
速度在固體最快
常溫空氣
一秒三百四十米
若聽回聲
取時間差一半
再乘聲速算距
師:改編完歌詞,咱們班來進行合唱,將它唱出來.
(播放音樂伴奏,請班級唱歌好聽的學生領唱,由于這是班級學生熟悉的歌,所以最終合唱效果不錯)
設計意圖:嘗試采取更具靈活性、創新性的教學方式,進一步突破物理與音樂學科之間的壁壘,開展跨學科教育,推動物理教學方式創新,為實現學生美育發展提供新途徑,進一步推動立德樹人目標的落實.
新時代對基礎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和目標,“立德樹人”是當下教育之根本,故教師不能一味關注知識點的落實,而忽視其他方面的教育[2].教師應創造性地研究、挖掘物理課堂中的“育人”切入點,在教學中采用靈活的教學方式將“育人”和“育識”恰當而自然地進行融合,充分發揮學科的育人功能.要做到這一點,教師要耐心琢磨學生不斷變化的特點,細心把握學生的興趣脈搏,減少灌輸式講述,嘗試從多方面、多學科的資源中挖掘恰當素材,“跨界”融合于物理課堂,有意識地將立德樹人貫穿于教育教學過程,以期為國家培養出有道德、有理想、有信念的新一代社會主義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