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尹
(北侖中學 浙江 寧波 315800)
“游標卡尺”是人教版物理必修3第十一章第3節“實驗:導體電阻率的測量”必需的測量工具,同時也是高中實驗操作中重要的測量儀器之一.其結構復雜,原理理解難度較大,讀數方法較為復雜,因此常出現學生機械記憶讀數方法的情況,學生往往學得稀里糊涂,印象不深.但是,在深挖原理之后,筆者認為“游標卡尺”的學習將會是一個非常難得的提升學生物理學科核心素養的機會.
高一學生已有刻度尺測量長度的基本知識技能,對于“精度”“估讀”等概念并不陌生,同時他們已具備較好的物理實驗能力、分析問題能力、歸納總結的能力,這些都為本節課在方法應用上奠定了基礎.
基于以上分析,筆者制定了“以設計的問題為主線,科學探究為方法,科學素養為培養目標”的教學目標.
物理觀念:
(1)復習刻度尺的工作原理,認識其測量的局限;
(2)知道游標卡尺的構造、用途及用法;
(3)能夠正確讀取游標卡尺示數.
物理思維:
(1)能對設計問題做嘗試解答,歸納提取“補償法”的思想;
(2)能使用“補償法”,并驗證評估其正確性,依據方法構建“組合尺”模型;
(3)依據“組合尺”模型,快速掌握游標卡尺中“主尺和游標尺”的功能,會區分不同分度尺之間的差異,并快速上手使用.
科學探究:
體驗科學探究的過程,對簡化問題嘗試解答,觀察現象,邏輯歸納,實踐檢驗,提取方法,形成理論.
科學態度與責任:
認識到理解儀器設計原理的重要意義,感受知識遷移的過程,激發利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和學習物理的熱情,感受科學技術對人類生活和社會發展的積極影響.
問題情境1:刻度尺的使用情境如圖1所示,問題如表1所示.

圖1 用刻度尺測量橡皮的長度

表1 用刻度尺測量橡皮情境的問題設置
教學建議:問題從“尺子的使用”“尺子的精度”到“該如何提高測量精度”層層遞進.對問題(3),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討論并提出改進方案.學生會自然想到,可將原有1 mm的最小格繼續細分至0.1 mm.但從實際可行性方面又會帶來困難:0.1 mm的小格用肉眼實在很難分辨,或者直接嘗試在1 mm格子中畫10等分線,直觀感受方案中存在的問題.引出本堂課主題“該如何解決已有測量工具精度不夠”的內容.
設計意圖:在回顧尺子的操作方法和原理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復習“長度測量”的概念.通過刻度尺的使用和精度問題的討論,理解物理現象與其本質的聯系.通過分析、探索、質疑等探究過程,初步嘗試提高測量精度,感受科技進步的不易,感受“更精確”是科學研究的動力之一,體會科學家們對于測量精度的更高追求.
問題情境2:提供2種邊長不同的塑料方塊,如圖2所示,問題如表2所示.

圖2 邊長分別為3 cm和2.5 cm的塑料方塊

表2 針對提供的2種塑料方塊設置問題
教學建議:對于一個較難的問題,“直接給答案”將導致學生對知識囫圇吞棗的理解.教師可適當將“提高精度”這一大而抽象的問題情境化,向學生提供容易上手的積木,“搭”出問題場景,幫助學生更加直觀地感受“精度不夠”的關鍵問題,如圖3所示.對問題(3),學生也能夠更快地擺出如圖4所示的3個3 cm的方塊和未知木塊加2個2.5 cm的方塊一樣高的結果,引出“兩個精度不夠的單位長度同時參與測量可以提高精度”的問題關鍵,從而引出“補償法”的思想.

圖3 使用一種單位長度方塊的測量

圖4 使用兩種單位長度方塊的測量
設計意圖:將“如何提高精度”這樣的大問題具體成學生活動,啟發學生在面對抽象問題無從下手時,可以嘗試將問題情景化、具體化,培養學生勇于探究、勤于探究的科學態度.利用小方塊介入重要的探究過程,能使教學從學生的“被動接受”轉變成“主動建構”,努力將物理學現象、原理和方法緊密聯系起來,發揮探究過程中學生的主體作用.
問題情境3:根據剛才的解法,提供示意圖如圖5所示,問題如表3所示.

圖5 “組合測量”思路復盤

表3 針對“組合測量”思路復盤設置問題
教學建議:本環節是整堂課最重要的部分,在上個任務中,有不少學生可能只是碰巧猜到了答案,對他們來說“復盤過程”是非常艱難的.
對問題(1),教師需要耐心引導層層剖析,如有必要可對每一塊方塊做擺放原因的分析,最后讓學生做整體過程敘述.首先在待測木塊邊放3 cm的方塊,發現無法與未知木塊平齊,且無論是再擺放3 cm還是2.5 cm都超過待測邊長.針對目前待測木塊超出3 cm部分無法測量的問題,采取“補償法”,每次在兩邊各放上一個3 cm和2.5 cm的方塊,試圖用兩方塊差距“0.5 cm”補償超出部分.在“補償”兩次之后,發現兩邊高度正好平齊,表明“待測木塊邊長=3 cm+2×0.5 cm=4 cm”.
對問題(2),由以上復盤,不難得到讀數應為
讀數=精確值(3 cm)+補償值(2×0.5 cm)
其中
補償值=補償組數(2)×單位補償長度×
(0.5 cm=3 cm-2.5 cm)
對問題(3),在學生使用歸納方法按如圖6所示成功測得3.5 cm的木塊之后,通過讓學生再次復盤測量過程,加深對這種“組合測量”的讀數方法的理解,也能夠很快構建模型,將一個個實物方塊簡化成單位長度分別是3 cm和2.5 cm的組合刻度尺模型.

圖6 “補償法”應用
對問題(4),任務最后,我們可以直接去掉原有標準方塊,改用兩把不同刻度尺的組合,由此測量精度從原本的“3 cm”和“2.5 cm”縮小到了此時的“0.5 cm”,達到了本堂課的重要目標,讓學生感受過程思考的價值和問題解決的欣喜.圖7可以向學生展示使用“組合尺”測量待測物體.

圖7 組合尺的實際應用
設計意圖:學生通過小組合作討論、教師啟發等形式“復盤”解題的全過程,將看似簡單的答案,變成能夠被推廣使用的讀數步驟,最終獲得一個固定的讀數規則,實現精確度的提高.在小組討論中,注重解釋思考過程,提煉思想方法,把理論和實踐、推理和總結、猜想與驗證滲透到整個探究過程中,最終能夠準確表述、評估和反思探究過程與構建的模型.這個過程極大程度上鍛煉了學生對于思維過程的梳理和總結,理論知識的實際應用.當看到組合尺實際的應用,讓學生意識到自己探究的問題具有極大的價值,激發其物理學習的積極性和滿足感.
問題情境4:游標卡尺實物圖,如圖8所示,問題如表4所示.

圖8 游標卡尺

表4 關于游標卡尺的問題設置
教學建議:將游標卡尺發到學生手中,可讓學生先自行觀察并提出問題(1),結合探究活動和上手體驗,學生可很快將已有“補償法”思想遷移到游標卡尺上,幫助他們理解游標卡尺基本結構和設計思路.對問題(2),在學生上手體驗的過程中,對幾個測量爪部分產生的疑問,教師可根據實際直觀感受和體驗講解游標卡尺實際的操作方法.
設計意圖:本環節是之前“組合尺”模型的重要應用,是游標卡尺結構的初步介紹.在之前的環節鋪墊下,學生會意識到自己探究獲得的測量方法被應用到了科技發展中,加深對游標卡尺結構構造的理解,激發他們科學探究的成就感,讓他們在探究、體驗、感受中獲得科學探究的態度與責任,有助于形成良好的社會責任心和核心價值觀.
問題情境5:使用游標卡尺測量待測物體,如圖9所示,問題如表5所示.

圖9 游標卡尺的讀數

表5 用游標卡尺測量物體問題設置
教學建議:在理解之前“組合尺提高測量精度”的問題后,學生已有了理論基礎,完全有能力通過知識遷移完成對游標卡尺精度和讀數的分析.
對問題(1)、(2),學生容易得到結果
精度=主尺最小格長度-游標尺最小格長度
但是,此時更加重要的是通過對比不同分度的游標卡尺,讓學生能夠分辨并正確計算各型號的精度.對問題(3),通過小組討論,總結歸納游標卡尺的讀數方法應與剛才“組合尺”的讀數方法相同
讀數=精確值(主尺可精確讀取部分讀數)+補償值
其中
補償值=補償組數(游標尺與主尺對齊刻線的數值)×精度
對問題(4)、(5),教師可以適當再拿出模擬的組合尺,聯系實際,讓學生加深對“主尺”和“游標尺”刻線對齊的理解,啟發學生意識到“對齊”也是相對的,故游標卡尺的讀數本身也應該是一個估讀的結果,更加深入地了解游標卡尺的原理.
設計意圖:運用“補償法”進行讀數,能夠完全掌握游標卡尺的讀數方法,通過“對齊”概念的學習,樹立“絕對的精確”不存在的科學觀念,理解科學家對于“精度”的不懈追求,逐漸形成探索自然和推動科技進步的內在動力,培養嚴謹認真、實事求是和持之以恒的科學態度和社會責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