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媛媛
(淄博市淄川區中醫院/檢驗科 山東 淄博 255100)
醫院實驗室檢查中以標本溶血較常見,在標本送檢期間如操作不合理極易引發溶血,會影響溶血現象后標本中存在的理化因素,導致標本中的檢驗指標出現異常波動,從而影響其精確度[1]。目前臨床疾病診斷中以電解質、心肌酶、肝功能、血脂為主要檢測指標,更是臨床醫師診斷評估疾病的重要標準[2]。一旦發生標本溶血極易導致上述指標發生改變,導致臨床疾病診治難度較大。標本溶血的發生與檢驗期間操作失誤或采血不規范等相關因素有關,溶血后,會在一定程度上破壞患者機體紅細胞,導致血細胞中的部分物質可致血清樣本中出現特殊紅色現象,而溶血現象可直接影響臨床生化檢驗,當血小板、紅/白細胞遭受破壞后,可使細胞內部分成分被釋放,而該成分如不能與細胞內濃度保持一致,將會影響血漿中該成分濃度,進而對測定結果產生影響[3-4]。對此,本文對生化檢驗中標本溶血現象的發生對機體電解質、心肌酶、肝功能、血脂等相關指標的影響進行探討。現報告如下:
1.1一般資料
取200例健康體檢者的外周血樣本,收取時間:2019年01月,截止時間:2021年06月。均行生化檢驗,并在檢測后施行溶血處理。其中,男、女例數分別為124例,76例;年齡分布20-46歲范圍內,平均值(35.36±4.81)歲;納入標準:送檢時未發生溶血情況;無凝血塊或外周血樣本污染情況;所有患者均同意研究,并自愿對知情文件進行簽署。排除標準:罹患嚴重疾病或毒血癥者。
1.2方法
將研究所用的送檢促凝血液樣本2ml,采用離心機,1000r/min的離心速度對樣本進行處理,離心半徑及時間分別為10cm、5min。采取貝克曼AU5800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檢測試劑盒(伊普諾康公司生產)對溶血前后的電解質情況、心肌酶指標、肝功能指標以及血脂指標等進行檢測。其中,采取干式免疫熒光檢測法及配套試劑對肌鈣蛋白、前體N末端前腦利鈉肽(cTnI項目、NT-proBNP項目)進行檢測,溶血操作:通過攪動血塊使標本出現溶血現象,離心處理采取離心速度及時間為3000r/min、10min。使血清成為淡紅色,操作完成。
1.3觀察指標
觀察并記錄標本溶血前后中的電解質(K、CL、Ca、Na)濃度;心肌酶:肌鈣蛋白、前體N末端前腦利鈉肽、天門冬氨酸氨基轉移酶、肌酸激酶同工酶(與上述指標對應:cTnI項目、NT-proBNP項目、AST項目、CK-MB項目);肝功能:總蛋白、丙氨酸氨基轉移酶(與上述指標對應:TP項目、ALT項目);血脂:低、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總膽固醇、甘油三脂(與上述指標對應:LDL-C項目、HDL-C項目、TC項目、TG項目)各項指標改變情況。
1.4統計學分析

2.1溶血前后的電解質指標對比
相較溶血前,外周血樣本溶血后的K、CL、Ca濃度檢測結果呈提高趨勢(P<0.05),但溶血前后Na濃度檢測值比較無較大差異(P>0.05)。結果可見表1.

表1 溶血前后的電解質指標對比
2.2溶血前后的心肌酶指標對比
相較溶血前,外周血樣本溶血后的cTnI項目、NT-proBNP項目、AST項目、CK-MB項目檢測值呈提高趨勢(P<0.05)。結果可見表2.

表2 溶血前后的心肌酶指標對比
2.3溶血前后的肝功能指標對比
相較溶血前,溶血后的TP項目、ALT項目檢測值呈提高趨勢(P<0.05)。結果可見表3.

表3 溶血前后的肝功能指標對比
2.4溶血前后的各項血脂指標對比
分析LDL-C項目、HDL-C項目可知,溶血前后的各項檢測值無較大差異(P>0.05),分析TG項目、TC項目可知,溶血后各項檢測值相較于溶血前呈提高趨勢(P<0.05)。結果可見表4.

表4 溶血前后的各項血脂指標對比
溶血現象可分為體內溶血和體外溶血,其中,前者涵括藥物所致溶血、手術所致溶血、輸血配型不合所致溶血等,后者涵括遺傳因素所致溶血、凍瘡所致溶血、活化劑被污染,采血不順利,操作不當等所致溶血,溶血現象會在不同程度上影響生化檢驗指標,且影響機制也各不相同[5]。
檢驗標本的采血管差異與存放時間長短等因素均會對標本采集過程中的血細胞溶解造成影響,往往會造成血清或血漿總血紅蛋白濃度出現異常升高現象,而在血細胞溶解時的理化因素將會出現明顯變化,細胞內各離子釋放入血后,其內的大分子結合物會明顯升高,以線粒體代謝產物與肌鈣蛋白升高較常見[6]。有研究顯示[7],由于采血后的環境溫度變化較大和轉運時間較長,導致檢驗標本送檢階段極易出現溶血現象。長期隨訪溶血樣本可知,溶血樣本檢測值存在明顯波動,指標的精確度較低,后續應用的參考價值不高[8]。
電解質中的K、Na、CL、Ca是臨床反映人體內的電解質紊亂的重要指標,同時可對人體衰竭代謝情況進行準確評估,而當血細胞溶解時釋放量明顯增加,但由于血漿中的碳酸鹽緩沖系統區別于碳酸鹽程度,可起到中和相關電解質波動的作用,因此對于電解質中各項檢測指標變化特點極具爭議性[9]。有研究發現[10],標本溶血極大程度上影響K、Na、CL、Ca等上述指標,重點關注標本溶血對生化檢驗工作檢測的準確性具有保障作用。從健康體檢人群溶血標本可對多數生化檢驗項目造成影響來看,臨床醫護人員采集血液標本時需規范操作,以確保血液采樣的安全有效性及提升檢驗結果的準確性。本文結果顯示,相較溶血前,外周血樣本溶血后的K、CL、Ca濃度檢測結果呈提高趨勢(P<0.05),但溶血前后Na濃度檢測值比較無較大差異(P>0.05)。提示,標本溶血對生化檢驗中的K、CL、Ca濃度均有影響,但對Na水平無較大影響,考慮是因細胞外的Na水平本身較高,細胞內的少量Na水平外流后對Na數量級的改變無影響,提示,Na水平相對穩定,而K、CL、Ca等離子的改變主要是因細胞分解后細胞質內或內質網相關離子的釋放所致。ctnI、NT-proBNP、AST、CK-MB是臨床檢查心肌梗死或其他心血管疾病的重要評估指標[11]。本文結果顯示,相較溶血前,外周血樣本溶血后的ctnI項目、NT-proBNP項目、AST項目、CK-MB項目、TP項目、ALT項目檢測值呈提高趨勢(P<0.05)。考慮與溶血時間較長導致血漿中的相關心肌酶譜的蓄積和溶血后血漿中結合的心肌酶譜的釋放有關。AST、TP、ALT在血細胞內具有表達作用,溶血后線粒體膜通透性的增加對AST、TP、ALT的釋放具有促進作用;在溶血期間,繼發性血漿中的各種細胞成分的富集可在一定程度上加劇內質網或線粒體的應激反應和相關指標的波動。以上對溶血標本可在一定程度上影響生化檢驗指標加以證實,臨床需高度警惕[12]。本研究中還顯示,溶血前后的LDL-C項目、HDL-C項目檢測值無較大差異(P>0.05),但TG項目、TC項目檢測值相較于溶血前呈提高趨勢(P<0.05)。HDL-C、LDL-C可直接反映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性,其檢測的穩定性提示可作為臨床溶血現象的參考,且可靠性較強。
綜上所述,標本溶血會在不同程度上影響生化檢驗中的電解質、心肌酶、肝功能、血脂水平,因此在檢驗過程中需對每個環節加強控制,可最大程度上降低生化檢驗工作中溶血現象所致的差錯,對檢驗數據的準確度具有積極的保障作用,同時對臨床診療工作的順利開展具有穩定推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