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曉麗 劉秀平
(北京懷柔醫院/婦產科 北京 101400)
在妊娠期間,由于女性生理結構的改變以及其免疫力的下降,將大幅度的增加妊娠期并發癥的風險。妊娠期高血壓疾病是產科常見的并發癥,它是威脅孕婦生命安全和引發心腦血管意外的常見原因。通常在女性妊娠20周以后發生,患者的臨床表現呈多樣性,癥狀可表現為頭暈、頭痛、視物模糊及上腹部不適等,并伴有蛋白尿和血壓升高的情況。若得不到有效并且及時的治療,發展為子癇前期的可能性會大大增加,從而導致孕產婦多臟器和系統損害,危及母兒生命健康[1]。本文選取了我院部分子癇前期高危孕婦作為研究對象,對小劑量阿司匹林的應用效果進行了研究和分析,現報告如下。
1.1研究對象
選取我院在2020年12月~2021年10月期間建檔的94例子癇前期高危孕婦,將所有孕婦分為常規組、治療組,每組47例。常規組年齡23~40歲,平均(27.24±3.16)歲,孕周12~28周,平均(18.36土0.35)周;治療組年齡24~42歲,平均(28.46±2.68)歲,孕周11~20周,平均(12.6±0.17)周,孕產次(1.92 ±1.13)次[2]。納入標準:我院規律產檢;肝腎功能正常;曾有子癇前期病史或家族史或孕早期收縮壓≥130 mmHg 或舒張壓≥80 mmHg的孕婦;家屬知情并且同意參加本項研究者。排除標準:上腹部疼痛;心肝腎等重要器官存在比較嚴重疾病;有出血性疾病。經臨床基本資料對比發現,兩組孕婦年齡、產次、BMI、孕周、既往病史無統計學上的差異性(P>0.05),可行比較。
1.2治療方法
加強對兩組的監測和干預,讓所有孕婦均采用側位休息,適度鍛煉,適當限制鈉攝入量,并注意鈣及多種維生素。根據檢測結果,對孕婦實施常規圍產期保健,實施有針對性的飲食護理和運動指導。除此之外,治療組孕婦讓其在孕11至13周6天口服小劑量阿司匹林:75mg/d,每晚睡前口服至孕36周,或者至終止妊娠前1周。治療期間,醫務人員應定期觀察孕婦及胎兒情況,根據病情變化選擇合理的分娩方式及終止妊娠時機[3]。
1.3觀察指標
觀察并實時記錄兩組患者療程結束后的臨床數據總的有效率、凝血功能指標、不良妊娠結局的發生率、新生兒體重與1min新生兒評分(Apgar)以及血小板數量異常、胃腸道不良癥狀發生情況。①凝血功能:在治療結束后抽取孕婦的靜脈血,采用RAC-120全自動凝血分析儀檢測并記錄兩組患者的PT、APTT、TT以及FIB。②對孕婦子癇前期發生情況進行分析。③對孕婦臨床指標變化狀況進行分析。評價指標包括平均動脈壓、24h尿蛋白定量。④分析孕婦妊娠結局狀況。包括剖宮產、胎盤早剝、產后出血、早產。⑤對肝腎功能數據進行分析:肝功能的損害以谷丙轉氨酶值高于40U/L為標準,腎功能的損害以肌酐高于73μmol/L為標準。⑥孕婦妊娠結局與并發癥的分析:比較兩組肝腎功能異常、子癇前期、早產、剖宮產、產后出血的發生率。⑦ 新生兒Apgar評分:采用Apgar評分法對新生兒進行評分。滿分為10分,評分在7~10分之間為正常;4~7分考慮輕度窒息;4分以下考慮重度窒息。
1.4統計學分析

2.1兩組患者凝血功能相關指標比較
在患者治療結束后,治療組的患者PT、APTT、TT較常規組時間均有明顯的延長(P<0.05),血清FIB水平則明顯更低(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凝血功能相關指標比較
2.2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治療組治療總的有效率明顯高于常規組,顯著有效指孕婦未發生子癇前期,改善指發生子癇前期的時間較既往發生孕周延遲,無改變指子癇前期發生時間較既往無變化或提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2。

表2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n(×10-2)]
2.3兩組患者并發癥與妊娠結局比較
常規組中均未發生死胎、死產、孕婦死亡等不良結局的發生,用藥期間也沒有不良反應。治療組肝腎功能損害、子癇、早產發生率也都低于常規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在早產、剖宮產、產后出血率結局中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并發癥與妊娠結局比較[n(×10-2)]
2.4兩組圍生兒結局比較
治療組新生兒體重、1min Apgar評分均高于常規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均<0.05),見表4。

表4 兩組圍生兒結局比較
2.5兩組不良反應比較
兩組在治療期間都沒有出現比較明顯的腸胃不適或者是血小板數值異常。
子癇前期是一種妊娠期特有的并發癥。它是醫源性早產、孕產婦及圍產兒死亡的主要因素之一。主要表現為高血壓、蛋白尿以及各臟器損傷[4]。如果不采取積極有效的治療,將導致疾病的急劇惡化,對母嬰健康造成極大的危害,甚至導致孕產婦及圍產兒的死亡。如果僅僅基于產婦健康和安全,應盡快終止妊娠。然而,由于37周以下胎兒發育不成熟,很容易增加新生兒窒息和死亡等不良后果的發生率;而如果以胎兒發育成熟為目標盲目延長孕周,很容易對產婦健康和安全構成威脅,導致肝腎功能損傷、胎盤早剝等嚴重并發癥。因此,如何在控制產婦病情、保證產婦安全的前提下,盡可能延長孕周,是產科醫師需要解決的難題。
全身小血管痙攣和血管內皮損傷是妊娠期高血壓疾病的基本病理生理變化。子癇前期患者的血管缺氧會導致出血、組織壞死、功能障礙,從而導致各重要器官的器質性病變。因此,子癇前期的治療主要是鎮靜、降壓、解痙和適時終止妊娠。上醫治未病,針對妊娠期高血壓疾病的發生,如何早期預防子癇前期的發生,減少并發癥,減輕疾病的嚴重程度,從而減少孕產婦及圍產兒的并發癥,提高我區的產科質量,目前建議首次產檢時進行多風險評估,主張對高危因素孕婦進行早期干預[5]。阿司匹林是臨床上廣泛使用的抗炎鎮痛藥物。它具有良好的抗血小板聚集作用,是經典抗血小板藥物,可減少TXA2的產生,減輕血小板聚集,預防血栓形成;同時,它還可以抑制纖維連接蛋白的產生,降低血漿抗凝血酶的作用, 改善血液高凝狀態,促進胎盤的正常形成和功能,從而預防子癇前期發生的作用。至于服用阿司匹林的時間,由于考慮子癇前期是由胎盤淺植入引起的缺氧引起的,因此一般在胎盤尚未完全成形時服用,以降低子癇前期的發病率。此外,使用小劑量阿司匹林不會增加產后出血和流產的風險,并且應用安全性較高。
本研究結果提示,小劑量阿司匹林可改善早發型子癇前期患者的血液高凝狀態,增加子宮和胎盤的血液灌注。除此之外,本研究觀察兩組患者肝腎功能、子癇前期發生率等相關指標的變化,評價兩組的臨床療效。結果顯示,治療組治療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常規組;比較兩組并發癥及母嬰結局發現,治療組肝功能損害、腎功能損害、子癇前期、早產發生率均低于常規組,新生兒體重、1min Apgar評分均高于常規組。其可能機制是阿司匹林通過改善全身高凝的狀態,恢復肝腎的血液和氧氣供應;抗凝劑可改善胎盤血液灌注,從而延長妊娠時機,低劑量阿司匹林可選擇性抑制母體血小板功能,而不影響新生兒肺循環或血小板聚集,因此可改善母嬰結局。
由于阿司匹林的抗凝作用,一些人擔心它在懷孕期間的使用可能會增加產后出血的風險。本研究發現兩組產后出血率無差異,治療期間無血小板數值異?;蛎黠@胃腸道癥狀等不良反應。有文獻報道評估早發型子癇前期低劑量阿司匹林的安全性,指出將劑量控制在75mg/d以內是安全的。其他研究表明,阿司匹林的蛋白質結合率較低,但水解后蛋白質結合率明顯提高,對腎臟的不良影響較小,對母體血液循環、代謝等過程有一定的調節作用。因此,孕婦服用阿司匹林后的不良反應輕微[6]。
如上所述,對子癇前期高危孕婦實施小劑量阿司匹林可以有效預防子癇前期的發生,其機制是通過減輕炎癥反應、改善凝血功能來達到預防子癇前期的目的。且小劑量阿司匹林并未增加產后出血、胎兒窘迫及新生兒窒息的發生率,安全性高,口服用藥方便,值得推廣,適合臨床廣泛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