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 鳳 范 勇
(青島市精神衛生中心 山東 青島 266000)
引言:
心境障礙躁狂癥抑郁癥屬于一種較復雜的精神疾病,患者同時具有躁狂癥、抑郁癥的表現,時而情緒低落,時而暴躁易怒,情緒亢奮,無法集中注意力,存在睡眠障礙,這兩種完全不同的情緒表現交替出現,使患者無法正常社交和生活,甚至會產生自殺傾向[1]。隨著當代人生活壓力的增大,心境障礙躁狂癥抑郁癥患者也開始增多,但對于這種復雜的精神疾病,國內外還沒有能夠徹底根治的藥物和方法,只能通過控制性的治療和心理干預來達到改善癥狀的效果。常規的臨床護理缺少系統性和目的性,起到的效果有限,臨床護理路徑這種為不同患者制定出針對性護理方案的優質護理模式自提出和應用后就收獲了一致好評,本院將該護理模式應用于心境障礙躁狂癥抑郁癥患者的護理中,取得了不錯的效果。現將實驗研究的過程及結果報告如下。
1.1一般資料
研究對象為本院神經內科在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間治療的心境障礙躁狂癥抑郁癥患者。對照組和研究組中各有30例,其中對照組包括男性18例,女性12例,年齡28至43歲,病程1.2-5年。研究組中有男性病例10例,女性病例20例,年齡在30至47歲之間,病程0.5-3年。所有病例均經臨床確診,存在不同程度的躁狂和抑郁表現,接受臨床護理方案,同意參與此次研究。
1.2方法
對照組患者在入院治療期間均給予常規化護理,包括用藥指導,病情監護,對癥治療中的輔助性護理等,了解并盡可能滿足患者提出的需求。
研究組患者給予臨床護理路徑干預。(1)成立路徑護理小組。由科室內資歷較高,工作年限較長,具有豐富護理經驗的護士共同組建路徑護理小組,護士長擔任組長。組員負責為每一名患者建立個人檔案,詳細了解每一名患者的病史、病情等信息。(2)制定護理方案。根據患者的需要制定詳細的護理方案和計劃,在實施過程中收集患者建議,對方案內容進行不斷的整改。護理方案中包括飲食護理、情緒護理、環境護理、心理護理等內容。允許患者家屬提出建議,根據建議對護理方案進行完善。制作臨床護理路徑表格,按照表格中的內容開展工作,組長負責對照表格檢查各項工作的落實情況[2];(3)護理方案實施。患者入院一周內,護理工作主要包括對患者的飲食、睡眠、用藥后反應進行觀察和記錄,將重要信息反饋給主治醫師。通過初步的溝通與患者建立起良好關系,取得患者信任。協助患者和家屬完成治療前的各項基本檢查。在患者入院后的8至14天內,護理人員負責向患者介紹醫生制定的治療方案,講解疾病的致病因素以及如何自我疏導情緒。聽患者傾訴,指導其采取合理的方式發泄情緒,排遣郁悶,使負面情緒得到調節。同時,說明躁狂癥和抑郁癥的高發性及常見性,避免患者產生自卑、抵觸治療的情緒,為患者之間提供相互交流的機會,通過恢復正常的社交,與他人傾訴,尋找到心理安慰。為患者制定飲食方案和活動方案,并監督執行情況。禁止食用辛辣食物和高鹽分食物,多吃清淡的蔬菜、水果,補充膳食纖維,預防便秘。不喝咖啡、濃茶,以免影響睡眠。每日保持30min以上的有氧運動,具體的運動方式視患者年齡和身體素質而定。監督患者用藥,每次服藥均由護理人員監督,避免漏服、錯服和擅自停藥等情況出現;入院15至20天內,護理人員爭取與患者建立熟悉及可信賴的關系,每日與患者進行10min左右的談話。在院內組織專家講座,邀請意識清醒狀態下的患者參加,學習科學的情緒調節方法,更進一步的了解精神疾病。組織病友間的集體活動,營造良好的住院氛圍。出院前對患者進行最終的健康教育,說明出院后的注意事項,發放健康手冊和視頻資料,患者出院后可按照手冊中的要求調節生活習慣。取得患者的聯系方式,保持后續的溝通和指導。要求患者定期回院復診。(4)制定護理工作標準,明確職責。針對上述護理工作內容,制定出每一項的執行標準,檢查工作的落實情況和護理質量。為小組中的護理人員分配工作責任,定期召開專題會議進行工作總結和評價,找出工作中的問題,制定改進對策。對造成工作失誤或未達到工作標準的護理人員進行處罰[3]。
1.3評價標準
利用焦慮自評量表(SAS)和抑郁自評量表(SDS)對患者護理干預前后的心理狀態進行評估,評分越高焦慮、抑郁狀況越嚴重。根據患者在整個治療及護理期間的配合度進行依從性評價。聽從醫囑,積極配合醫護人員的工作,按照指導調節生活習慣和情緒狀態為完全依從;能夠在部分情況下配合醫護人員工作,完成部分要求,不能全部遵從醫囑為部分依從;抗拒治療,完全不配合醫護人員工作,不承認患病,拒絕積極溝通為不依從。依從率=完全依從率+部分依從率。
1.4統計學方法
數據處理采用SPSS22.0軟件,計量資料表示方式為(x-±s),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的表示方式為(%),采用x2檢驗,P<0.05的情況下表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兩組患者護理干預前后的SAS、SDS評分情況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護理干預前后的SAS、SDS評分
2.2兩組患者依從性情況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依從性情況(n/%)
心境障礙躁狂癥抑郁癥是一種以心境高漲或低落為主要表現的精神障礙性疾病,同時可導致行為和思維的改變,患者會出現妄想、幻覺,睡眠質量下降,時而欣喜若狂,時而消沉低落,病情時好時壞,反復發作,導致患者無法正常的生活和社交,甚至會出現自殺傾向。這類患者往往在治療過程中充滿抗拒,不積極配合醫護人員的工作,導致治療工作難以開展。針對心境障礙躁狂癥抑郁癥患者的護理工作具有任務繁多,工作開展難度大,患者配合積極性低的特征,很容易在忙亂的工作中失去目標,最終不僅無法滿足患者的需求,也很難取得理想的治療效果。基于這一現實,目前心境障礙躁狂癥抑郁癥患者的臨床護理工作正在追求創新,不斷改革。
臨床護理路徑是針對某一類病癥的患者,以時間為橫軸,從入院治療到出院制定的一系列護理措施,以護理手段為縱軸,制定出包括入院檢查、健康指導、飲食護理、活動護理、出院教育等于一體的工作計劃表,使護理人員明確在哪一階段需要完成哪些具體的工作,避免盲目、不規范的護理,提升了護理工作水平[4]。而由于臨床護理路徑下,制定出的工作計劃更加完善,患者的配合積極性往往也更高。
本實驗研究結果證明,臨床護理路徑的應用能夠有效改善心境障礙躁狂癥抑郁癥患者的焦慮、抑郁癥狀,提高患者配合治療的依從性,對護理人員自身護理水平的提高也大有益處,值得在臨床中應用和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