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世磊
(山東大學附屬威海市立醫院影像科 山東 威海 264200)
肝小靜脈閉塞性疾病(HVOD)發病率并不高,患者就診時存在不同程度的黃疸,觸診表現為肝腫大,部分患者合并右上腹疼痛癥狀,患者表現出明顯的疲勞感,嚴重的影響了患者的工作和生活。這種情況并不常見,發病率低,主要是由于小靜脈纖維化導致官方腔狹窄或閉塞,導致干細胞壞死,最終形成HVOD[1]。肝靜脈閉塞性疾病的病因包括原發性和繼發性。前者是由下腔靜脈和肝內靜脈隔膜的形成以及肝靜脈發育不良引起的。后者是由于各種原因血液處于高凝狀態時由血栓引起的,也是繼發性Budd-chiari綜合征(DCS)的原因[2]。由于本病并不典型,因此正確診斷,避免誤診是患者就診時的重要關注點,在本次研究中,筆者采取了兩種診斷方式,觀察診斷效果更好的方法,為本病的治療提供可參考資料。
1.1一般資料
按照研究計劃將就診于山東大學附屬威海市立醫院的疑似肝靜脈閉塞性疾病患者展開研究,共計入組80例,就時間均在2017年8月至2019年10月期間。患者的臨床癥狀主要包括:腹痛,腹瀉,頭暈等。患者入選標準:(1)病理診斷后患者被診斷為肝靜脈閉塞性疾病;(2) 所有患者均行多層螺旋CT和MRI檢查;(3) 患者同意這項研究并簽署了知情同意書。患者排除標準:(1)嚴重肝腎系統疾病患者;(2) 免疫系統疾病患者;(3) 肝惡性腫瘤患者。其中男性42例,女性38例,患者年齡26-74歲,平均年齡(44.5±3.4)歲。
1.2方法
1.2.1 實驗儀器
SOMATOM Definition AS64層螺旋CT儀(西門子),1.5T核磁共振儀(飛利浦)。
1.2.2 檢查方法
對于多層螺旋CT檢查,(1)各個參數設置如下:電壓120kV,電流250mA,窗口寬度為180,窗口級別為50,層間距和層厚均為5mm。(2) 患者檢查前保持平穩情緒,并囑患者飲用1000mL左右的礦泉水,然后經靜脈注射給與80mL的碘海醇,流速為3毫升/秒。注射完成后,分別在20-25s,50-55s和300s完成CT掃描,掃描范圍為從膈肌上緣開始,一直掃描到髂棘上緣,同時掃描動脈期,門靜脈期和延遲期。掃描完成后,參數設置為1.25mm。MRI檢查:檢測回波時間設定為4.2s,重復時間為1850ns,激發次數為12次,層厚為8mm,層距為1mm,視場為40C,矩陣設定為250×160,并使用T1加權項對患者進行測試,使用T2加權項來定位軸位置快速自旋回波。在測試期間,要求患者屏住呼吸約5秒鐘。之后,通過4dTHRIVE掃描患者。掃描過程中將有6個動態,每個持續時間約為5.5s,有100層圖像。掃描前,患者注射20毫升帕德爾葡甲胺。注射完成后,在15s,40s和300s掃描患者的病變部位。對患者進行CT和MRI檢查,并將綜合檢查結果納入聯合組。并根據實驗室病理診斷確定患者檢查結果的準確性。
1.3評價與排除標準
1.3.1判斷標準
對患者進行肝穿刺。對于不適合肝穿刺的患者,靜脈插管可用于探查肝靜脈壓力梯度,并確定肝靜脈阻塞患者是否患有門靜脈高壓癥。(1) 肝靜脈壓力梯度<10mmHg(2)肝靜脈沖擊壓<20mmHg。
1.3.2排除標準
(1)排除嚴重肝臟疾病以及門脈高壓患者;(2)嚴重心血管疾病者;(3)腎功能衰竭以及腎臟疾病者;(4)疾病的急性進展期;(5)精神疾病者,本人及家屬拒絕配合分組治療。本研究已經獲得醫院倫理委員會同意支持且批準,所有患者及家屬均知曉實驗目的且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1.4觀察指標
檢查確診病例數,未確診病例數,多層螺旋CT檢查和聯合檢查的準確率,并對檢查結果進行比較和分析。同時探討兩種檢查方法對患者的影像學表現,以及兩組患者膽囊壁水腫,肝門靜脈增厚,食管靜脈曲張,小腸壁增厚等影像學表現的數量。治療后兩組肝功能指標變化。
1.5 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 22.0進行數據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例(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確診、未確診及檢查準確率比較
聯合檢查組的檢查準確率相對于CT組較高(P<0.05),詳見表1。

表1 兩種檢查方法確診、未確診及檢查準確率對比表[n(%)]
2.2CT檢查及聯合檢查的影像學表現
在這項研究中,聯合檢查組顯示肝臟體積增加和腹水增加。MRI影像顯示T2W1上出現高信號表達,呈現云狀陰影。在CT急性MRI增強掃描中,增強程度不同,延遲時間更明顯。檢查后發現,所有患者肝段均有不同程度的壓迫,但未見側支循環。兩組患者膽囊壁水腫增厚,肝門靜脈水腫,食管靜脈曲張,小腸壁增厚等影像學特征無顯著性差異(P>0.05),但聯合治療組的準確性略高。CT組,詳見表2。

表2 兩種檢查方式影像學表現對比表[n(%)]
2.3 肝功能變化
治療前CT組與聯合組兩組肝功能無明顯差異性,治療后聯合組各項肝功能指標明顯優于CT組。P<0.0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具體結果見表3。

表3 治療后肝功能相比較
肝小靜脈閉塞綜合征是消化系統發病率較低的一種疾病,此病常發病急,容易誤診或漏診,因此選擇合適的診斷方式具有重要的意義,有效的檢查可以降低對患者機體的傷害,有助于做到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多層螺旋CT可以更清晰的反應人體實質性臟器和疾病,但對肝小靜脈的顯影程度較差甚至不顯影,容易造成疾病的誤診和漏診,因此眾多學者均主張采取聯合診斷方法,在學者的研究中也通過聯合檢查獲得了較好的診斷效果,其準確的反應閉塞的具體位置,便于臨床根據其影像資料給出合適的治療方案[3-4]。
通過實驗結果可以知道,僅行多層螺旋ct檢查,因對疾病的確診率比較低,容易導致疾病的漏診和誤診,不能對疾病進行明確的診斷,患者接受治療后,肝功能的變化數值不大,而行螺旋ct聯合磁共振檢查不僅明確了疾病的診斷,還為進一步的診療計劃提供了可靠的依據,可以做到對疾病的正確、有效性的處理,在一定程度上大大保護了肝功能,避免發生不可逆轉性的傷害,從而對肝功能的保護性更強,各項指標逐漸好轉,降低了對機體的傷害性,提高了治療的安全性。
多層螺旋CT和MRI檢查后,患者肝臟體積及腹水增加。在MRI檢查期間,T2W1上出現高信號表達,顯示云狀陰影,這與CT相反。在增強掃描中,顯示增強程度的差異,并且在延遲期間更明顯。在肝靜脈閉塞性疾病患者的臨床診斷中,與多層螺旋CT檢查方法相比,多層螺旋CT檢查結合MRI檢查方法具有更高的準確率,這主要是由于臨床對患者的診斷[5-6]。在診斷中,多層螺旋CT具有掃描速度快,造影劑節省,重建次數不受限制等特點,可以提高圖像質量。但是,在掃描過程中,有很多影響診斷準確率的因素,例如患者的配合程度、擺放體位等等,對最后診斷結果造成影響[7-8]。MRI檢查方法是臨床診斷常用方法之一,其優勢在于對軟組織的分辨率較高,各種參數可作為成像的基礎。可以通過調節磁場來選擇輪廓,并且對人體的輻射很小。然而,檢測過程中掃描時間較長,肝臟和胰腺檢測的準確性并不優于CT檢查。可以看出,這兩種檢測方法各有優缺點[9-10]。在本病的臨床檢查中,多層螺旋CT結合MRI檢測可以取得互補優勢,提高患者的診斷準確性。兩種診斷方法的影像學表現基本相同,這主要是因為肝靜脈閉塞性疾病的發病機制尚不清楚[11-12]。藥物和放射治療等因素可導致肝小靜脈,肝小葉和肝竇中的細胞受損,導致肝臟中的纖維蛋白沉積。長期患病后,會導致血管阻塞。通過分析患者病變的影像學表現,同時將兩者結合使用時,可以取得進一步的互補優勢,提高影像診斷的準確性[13-14]。
綜上所述,在肝小動脈閉塞患者的臨床診斷中,使用多層螺旋CT和MRI可以提高診斷的準確性。然而,在這項研究中,由于樣本量小以及檢查人員或患者在檢查過程中合作程度低,可能會出現一些錯誤。但是,總的來說,仍然存在一些錯誤。相信隨著醫療行業的不斷發展,多層螺旋CT和MRI檢查方法和設備將不可避免地逐步完善,準確率逐漸趨于臨床病理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