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 潛 鄭恩瑞 丁秀菊 李曉琨
(1.3.4 濰坊市人民醫院 山東 濰坊 261000 2 濰坊市中醫院 山東 濰坊 261000)
頸源性頭痛是指患者頸椎或者頸部軟組織出現器質性/功能性受損并因此相關癥狀表現的臨床綜合征,患者主要臨床表現為慢性、長期性的單側頭部疼痛,病情可反復發作可疼痛范圍可逐漸放射到額部、臉部[1]。當前頸源性頭痛發病率約為2.5%,占所有頭痛患者比例14%,以女性居多,好發年齡階段在30~50歲間[2],患者因長期疼痛對其心理、睡眠等造成影響,負性情緒又會降低依從性且刺激病情惡化,從而進入惡性循環[3]。為頸源性頭痛尋求高效、安全的治療方案是臨床重點課題,本院自2019年為收治此類疾病患者在常規治療基礎上聯合星狀神經節阻滯術,將期間80例患者資料整理如下:
1.1一般資料
納入2019年1月~2021年1月間到本院就診的頸源性頭痛患者80例,以隨機數字表方式將患者分為對照組、觀察組,各組有患者40例。對照組患者中男性14例,女性26例;年齡在31~64歲間,平均(48.22±3.19)歲;病程在5個月~9年間,平均(3.21±1.24)年。觀察組患者中男性12例,女性28例;年齡在32~66歲間,平均(48.31±3.15)歲;病程在6個月~9年間,平均(3.19±1.21)年。兩組患者在上述資料內容比較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流程交由醫院倫理委員會審核且獲得批準展開。
1.2選擇標準
納入標準:①入院就診時有典型頸部癥狀,頭頸部異常體位下疼痛感會加劇,對頸段椎旁進行壓迫后頭痛程度加劇,頸椎活動受到限制,部分患者同時合并有同側頸肩不適或者是上臂放射疼痛;②頭痛癥狀在早期時時間與頻率無規律性,后期時疼痛持續時間更長,存在并發性惡化;③對患者做頸椎MRI檢查,提示頸椎出現退變、上頸段椎間盤突出;④頭顱MRI檢查后提示未發現異常;⑤應用常規消炎、止痛等藥物后無效果;⑥患者對本研究內容知情并簽署同意書。
排除標準:①合并顱內病變;②頸椎合并有滑脫、骨折、腫瘤等情況患者;③存在有嚴重的心肺功能不全;④處于哺乳期或者妊娠期女性;⑤對局部麻醉藥物過敏;⑥存在麻醉禁忌癥。
1.3方法
1.3.1對照組
給予常規頸源性頭痛對癥治療干預:①給予患者甲鈷胺,用藥方式為口服,0.5mg/次,3次/d;應用布洛芬緩釋膠囊,用藥方式為口服,0.3g/次,3次/d;應用舒筋活血片,1.2g/次,3次/d。上述藥物均連續服用20d。②選擇在患者的頸部夾脊穴、聶三針部位、列缺穴、鳳池穴、風府穴、合谷穴、阿是穴等穴位用長度40mm、直徑0.3mm的銀針以平補平瀉法運針,留針時間為20min。每天針刺治療1次。連續針刺20d。③指導患者進行頸部左側屈、右側屈訓練、頸部前屈與后伸訓練,以及頸部旋轉訓練。每天鍛煉頻率為2~3次。連續康復訓練20d。同時叮囑患者不要長時間保持相同的一個姿勢,不可負重活動,在睡覺時枕頭高度不宜過高,禁止睡覺時不枕枕頭。④頸2脊神經阻滯治療:囑咐患者保持仰臥體位,頭部偏向健側,使用規格(長度3.5cm、7號)的穿刺針往內側、尾側進針,確認觸及橫突后的結節骨質,固定穿刺針,回抽檢查有無腦脊液、血液出現,沒有后緩慢注入10mg曲安奈德注射液+5ml利多卡因注射液(濃度為0.25%)。
1.3.2觀察組
在上述治療基礎上聯合星狀神經節阻滯術治療干預:囑咐患者保持仰臥體位,在肩膀下墊上一個薄枕以幫助頸部進入伸展狀態。對患者局部皮膚進行消毒處理。在患者的胸鎖乳突肌內緣用左手食指、中指將其胸鎖乳突肌、頸總動脈往外推動。用5號/7號穿刺針作為穿刺工具,穿刺點選胸鎖關節鎖骨上方2.5cm、正中線左外1.5cm位置,穿刺針垂直刺入,刺入深度在2~3cm間以觸及骨質為止,針尖進入到C6/C7橫突基底部。退針,長度在0.2~0.4cm間,然后固定針頭,回吸,確認沒有出現腦脊液、血液后向患者注射劑量為3ml的利多卡因注射液(濃度為2%)和氯化鈉注射液(濃度為0.9%)。觀察患者接受治療后反應,如果出現瞳孔縮小、眼球下陷、臉部微紅、眼瞼下垂、眼結膜充血等典型horner綜合征則表示順利完成星狀神經節阻滯。將穿刺針撤出,術后患者保持靜臥30min。觀察患者是否出現相關并發癥,確認安全后讓患者陪同其回家。患者每天到院接受1次星狀神經節阻滯術治療,兩側的星狀神經節交叉接受阻滯。療程為10d。患者的頸2脊神經阻滯、星狀神經節阻滯術間隔時間需要超過15min。
1.4觀察項目
①分別于治療前以及展開治療后2個月對其疼痛程度應用視覺模擬評分(VAS)進行評價,分數0~10分間,分數越高提示疼痛程度越嚴重[4];②分別在治療前及治療后2個月對其應用焦慮自評量表(SAS)對患者的焦慮情緒進行評價,臨界值為50分;抑郁自評量表(SDS)對患者的抑郁情緒進行評價,臨界值為53分。兩個量表評價分值越高負性情緒越嚴重[5];③治療后2個月對患者療效進行評價:頭痛、頸枕肩部癥狀以及相關體征消失,VAS評分下降幅度在50%以上為顯效,頭痛以及頸枕肩部癥狀緩解,VAS評分下降幅度在30%~50%間為有效,未能達到上述標準甚至病情出現惡化為無效[6];④記錄兩組患者在治療期間有無出現如喉返神經損傷、食道損傷、氣管損傷、局部麻醉藥物中毒等不良反應。
1.5統計學方法

2.1兩組患者疼痛程度
治療后觀察組患者疼痛視覺模擬疼痛(VAS)量表分數低于對照組,有統計學意義(P<0.05)。請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VAS評分情況比較(分)
2.2負性情緒情況
治療后觀察組患者抑郁(SDS)、焦慮(SAS)量表評價分數低于對照組,有統計學意義(P<0.05)。請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抑郁、焦慮情況比較(分)
2.3臨床療效情況
觀察組患者臨床療效有效率評價高于對照組,有統計學意義(P<0.05)。請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治療后療效評價情況(n/%)
2.4安全性情況
兩組患者均無發生治療相關不良反應。
頸源性頭痛近年來發病率呈現不斷升高趨勢,關于該病的發病機制目前還存在爭議,由于其機制復雜且臨床癥狀表現多樣,臨床嘗試各種治療方案,均難以取得滿意的效果[7-9]。目前較為常用的包括藥物治療、微創介入治療以及神經阻滯治療,其中神經阻滯療法的應用范圍及效果均相對更為突出。
解剖學而言頸2神經受刺激程度最容易,可通過三叉神經脊髓核內會聚引發頭痛癥狀,因此收治頸源性頭痛患者展開頸2椎旁神經阻滯治療有扎實的理論依據[10],本研究中對照組患者在治療后疼痛程度有所改善(P<0.05),治療有效率45.0%(18/40),均顯示該治療方案對頸源性頭痛患者臨床癥狀改善具有一定的價值。
近年來臨床發現頸交感神經受刺激是引發頸源性頭痛的主要影響因素[11],星狀神經節是指頸下神經節和第1胸交感神經節兩者融合最終形成的神經節,也是頸交感神經。星狀神經節阻滯術近年來被用于治療頸源性頭痛,有相關研究[12]認為該阻滯術具備外周、中樞兩方面作用,外周作用是抑制阻滯部位的交感神經節前、節后纖維功能,有利于阻斷痛覺傳導;中樞作用在于對下丘腦進行調節從而保持機體的內分泌功能與免疫功能正常。本研究對收治頸源性頭痛患者聯合星狀神經節阻滯術治療,術后疼痛程度改善幅度優于對照組(P<0.05),治療有效率67.5%(27/40)高于對照組(P<0.05),其臨床治療優勢除了上述外周、中樞作用外,還在于能夠選擇性阻斷興奮的交感神經,調整植物神經功能,抑制疼痛物質釋放,改善頭頸部血流,讓患者脫離頭部疼痛惡性循環。本研究數據提示了在常規頸2脊神經阻滯治療基礎上輔以星狀神經節阻滯術,能進一步提升對病情的治療效果。觀察組患者焦慮、抑郁情緒改善幅度大于對照組(P<0.05),一方面因為聯合星狀神經節阻滯術能更短時間內發揮改善臨床癥狀的效果,另一方面可讓患者脫離服用止痛藥物,擺脫長期用藥,對疾病影響感受逐漸下降。在安全性方面,兩種治療方案患者均無出現相關不良反應。
綜上所述,為收治頸源性頭痛患者在常規治療基礎上聯合星狀神經節阻滯術,可有效緩解疼痛,改善其負性情緒,保障治療效果,安全性高,對患者治療舒適性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