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殿環(huán)
(山東省金鄉(xiāng)縣人民醫(yī)院/肛腸科 山東 濟寧 272200)
痔瘡是肛腸科最為常見的一種疾病,常言道“十人九痔”,可見痔瘡在我國具有較高的發(fā)病率。一項全國性的調查數據顯示我國超過5億人次有肛腸疾病,近99%的肛腸疾病患者有明顯的肛門墜脹瘙癢等癥狀[1]。混合痔是最為常見的一種痔瘡類型,手術切除是治療混合痔患者最有效的方式,手術切除方式較多,但許多手術方式有一定的局限性[2]。隨著近年來肛腸外科技術的發(fā)展,內痔套扎術與外痔切除術被應用于痔瘡的治療中,為了探討二者聯(lián)合治療混合痔的效果,對我院收治的82例混合痔患者進行了治療與觀察。
1.1一般資料
研究已經倫理會審核,對我院肛腸科于2020年10月至2021年10月收治的混合痔患者進行篩選,從中選擇符合入組標準的82例患者納入本研究中。觀察組男性25例,女性16例;年齡23~64歲,平均(37.69±2.73)歲;病程3個月~5年,平均(2.30±0.59)年。對照組中男性27例,女性14例;年齡21~68歲,平均(38.65±2.69)歲;病程3個月~5年,平均(2.60±0.62)年。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差異較小(P>0.05),能比較。
納入標準:(1)符合《痔臨床診治指南》中關于混合痔的診斷標準;(2)肛門鏡檢查可見混合痔有關體征;(3)成人患者;(4)無手術禁忌癥;(5)認知功能與依從性良好;(6)簽署了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1)精神異常或認知障礙;(2)未成年及高齡患者;(3)肛門形態(tài)或功能異常者;(4)器質性病變或伴惡質病;(5)伴潰瘍性結腸炎等腸道感染性疾病;(6)妊娠期及哺乳期女性。
1.2治療方法
兩組患者患者術前接受了常規(guī)檢查,術前12小時灌腸,術前6小時禁食、禁飲。對照組患者實施外剝內扎術治療,患者手術時取截石位,局部麻醉滿意后,常規(guī)消毒并使用肛管擴張。使用彎止血鉗夾住外置頂端,在使用另一把止血鉗夾住內痔基底部,在外痔做一梭形切口至齒狀線,銳性剝離皮膚,再將外痔曲張靜脈叢等組織徹底剝離[3]。再雙重縫合內置部分,以7號絲線“8”字縫扎牢固,剪除結扎線上2/3痔核,電刀充分止血。檢查無活動性出血后常規(guī)留置排氣管,使用絲線間斷縫合,紗布塔形加壓包扎與固定[4]。
觀察組患者實施內痔套扎術與外痔切除術治療,患者手術體位、麻醉方式與對照組一致,消毒后使用肛門鏡探查內痔痔核等組織,在齒狀線上方三厘米位置負壓吸引套扎痔核等組織,負壓值約0.1mPa時轉動驅動輪、發(fā)射彈力線環(huán)套。助手持槍,術者左手持推線管,右手捏住彈力線尾部并逐漸收緊,直至將目標組織扎緊,再釋放被套扎的組織[5]。之后豎著繼續(xù)持推線管向后抽拉,可見彈力線前端后使用手術剪剪斷打結處,留長約4厘米。以同樣的方式對其他痔核進行處理,根據具體外痔個數分段剝離皮下曲張靜脈團,對創(chuàng)面進行修復。檢查無活動性出血后常規(guī)留置排氣管,使用絲線間斷縫合,紗布塔形加壓包扎與固定[6]。
兩組患者術后6小時去枕平臥位,常規(guī)禁食禁飲,均接受了常規(guī)抗感染治療。
1.3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患者手術時間、創(chuàng)面愈合時間、術后24小時視覺模擬評分、治療總有效率、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術后24小時使用視覺模擬評分評估患者術后疼痛程度,評估前告知本次評估的目的以及基本的方法,將帶有表情的數字卡尺交予患者,讓患者從中選擇最能代表自身疼痛程度的數字,0分表示無痛,10分表示難以忍受的劇烈疼痛。
療效評估方法:患者治療后便血等癥狀基本消失,創(chuàng)面愈合良好則為顯效;患者治療后癥狀基本消失,但創(chuàng)面愈合延遲為有效;治療后尚未達到以上標準的為無效。治療總有效率為顯效率與有效率之和。
1.4統(tǒng)計學方法
使用SPSS 13.0軟件包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計量計數資料經組間比較、卡方值檢驗后P<0.05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兩組手術時間、創(chuàng)面愈合及疼痛情況比較
觀察組患者手術時間、創(chuàng)面愈合時間更短,術后24小時視覺模擬評分更低,與對照組結果相比明顯更優(yōu),兩組數據比較具有統(tǒng)計學差異(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手術時間、創(chuàng)面愈合時間及術后24小時視覺模擬評分
2.2兩組治療總有效率比較
觀察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兩組數據比較具有統(tǒng)計學差異(P<0.05),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總有效率
2.3兩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
觀察組患者排便困難等并發(fā)癥發(fā)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兩組數據比較具有統(tǒng)計學差異(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圍手術期并發(fā)癥發(fā)生率
痔瘡在我國有較高的發(fā)病率,據統(tǒng)計我國肛腸疾病總發(fā)病率約為59.1%,其中痔瘡發(fā)病率約占87.2%。在痔瘡患者中,有許多患者為混合痔,混合痔不僅會增加患者排便時的痛苦,隨著病情的進展,還有可能會嚴重影響患者排便[7]。手術切除是治療混合痔最有效的方式,
外剝內扎術是治療混合痔的標準術式,主要是將外痔部分切開剝離至齒線處,結扎內痔的一種手術方式,幾乎不會影響患者的排便功能,能夠快速緩解患者的癥狀,而且可以在局麻情況下進行手術,其治療混合痔的療效已經研究證實[8]。然而,外剝內扎術出血相對于現代套扎較多,疼痛較明顯,患者術后愈合時間也較長。隨著微創(chuàng)技術的發(fā)展以及患者對術后恢復要求的越來越高,傳統(tǒng)外剝內扎術已經難以滿足患者的需要[9]。
將內痔套扎術與外痔切除術應用于混合痔的治療中,在手術過程中通過負壓吸引器上提缸墊,再利用利用彈力線套入內痔根部,能夠對痔核等組織發(fā)揮持續(xù)收縮的作用,促進黏膜壞死后脫落,可最大程度減少痔組織的殘留,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防止肛墊下移,有利于患者術后盡快恢復[10]。本研究中,觀察組患者手術時間、創(chuàng)面愈合時間分別為(23.60±4.86)分鐘、(6.80±1.95)日,與對照組結果相比明顯更優(yōu),兩組數據比較具有統(tǒng)計學差異(P<0.05),證明聯(lián)合應用外痔切除術與內痔套扎術可以有效縮短患者的手術時間,并且加快其創(chuàng)面愈合。在總有效率方面,觀察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兩組數據比較具有統(tǒng)計學差異(P<0.05),這一結果證明內痔套扎術聯(lián)合外痔切除術治療效果確切。在手術過程中,術者應該先套扎較大的痔塊組織,使用寬口徑的肛門鏡輔助套扎,防止套扎點之間過于靠近,減少患者術后不適[11]。在剝離痔核時,要熟練轉動刀頭,鉗夾時間不宜過久,預防因手術操作在術后引起患者肛緣水腫。
肛周組織及直腸末端血運豐富,采用傳統(tǒng)術式很容易造成肛周等部位出血。與此同時,傳統(tǒng)手術也容易對混合痔患者肛門局部組織造成創(chuàng)傷,進而釋放白細胞介素六等炎性介質,從而加劇患者術后疼痛[12]。無論采用哪一種術式應為肛門解剖結構的特殊性,患者術后換藥或者是大便時很容易因為這些外部刺激加重疼痛。聯(lián)合外痔切除術可以借助肛門鏡等器械更好地清除病灶,縮小手術創(chuàng)面,減少患者術后疼痛[13]。為了更好的評估患者術后疼痛情況,本研究采用視覺模擬評分,評估兩者術后24小時的疼痛程度,研究發(fā)現觀察組術后24小時視覺模擬評分為(1.21±0.61)分,顯著低于對照組評分,兩組數據比較具有統(tǒng)計學差異(P<0.05),說明外痔切除術與內痔套扎術能緩解患者的術后疼痛。
混合痔患者在術后很容易出現創(chuàng)緣水腫等并發(fā)癥,這與手術方式、術后護理等因素有著密切的關系。以往多項研究中指出,混合痔患者應用傳統(tǒng)外玻內扎術治療術后容易出現創(chuàng)緣水腫、尿潴留等并發(fā)癥[14]。本研究中對照組并發(fā)癥為19.51%,顯著高于應用內痔套扎術聯(lián)合外痔切除術治療患者的2.44%,這一結果證實了內痔套扎術聯(lián)合外痔切除術治療的優(yōu)點。
綜上所述,在混合痔的治療中,聯(lián)合應用外痔切除術與內痔套扎術能夠減輕患者術后疼痛,療效優(yōu)于傳統(tǒng)手術方案,有利于患者術后恢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