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培秀
(廣饒縣丁莊中心衛(wèi)生院 山東 東營 257345)
踝關節(jié)是臨床骨科中常見的一種下肢骨折,術前良好的診斷,對患者的臨床治療及預后具有積極的意義。隨著影像學技術的不斷進步與發(fā)展之下,臨床上首選X線作為骨折檢查的方式,但是踝關節(jié)骨折受自身解剖結構的影響,很多時候無法完全通過X線檢查,來判斷患者的骨折分型與病情程度,易于出現(xiàn)誤診或漏診的現(xiàn)象。而螺旋CT三維重建技術,便可全方位的探查患者骨折情況,觀察裂紋骨折等隱匿損傷,這為患者的臨床治療與預后提供科學的指導依據(jù)[1]?;诖?,本文從我院近年所收治的踝關節(jié)骨折患者,隨機選取86例用于本次的研究,進行診斷效果的具體調(diào)查,現(xiàn)報告如下。
1.1一般資料
從我院2020年6月-2021年11月所收治的踝關節(jié)骨折患者,隨機選取86例用于本次的研究,按照患者的入院時間順序?qū)ζ溥M行分組,分別為43例對照組患者,行X線檢查,患者中男性有23例、女性有20例,年齡最小14歲,最大68歲,平均(52.33±2.28)歲,骨折原因:交通事故12例、高處墜落10例、重物砸傷5例、扭傷有16例;以及43例觀察組患者,應用螺旋CT檢查,分別有22例的男患者、21例的女患者,年齡最小15歲,最大71歲,平均(56.59±2.31)歲,骨折原因:交通事故11例、高處墜落9例、重物砸傷6例、扭傷有17例。2組患者均符合踝關節(jié)骨折的診斷標準,且患者全部知曉此次研究,全部自愿簽訂調(diào)查協(xié)議書;排除入院前接受手法復位治療、踝關節(jié)先天畸形、病理性骨折及多發(fā)骨折、凝血功能障礙、惡性腫瘤、精神異常及存在踝骨骨折史或手術史患者。經(jīng)對2組患者臨床的基線資料,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其差異,無意義,可以比較(P>0.05)。
1.2方法
1.2.1對照組患者行X線檢查,取患者正側(cè)位,采用西門子攝片機,焦距設置為90cm,管電流設置為6mAs/s,管電壓設置為50kV,獲取患者的踝關節(jié)正側(cè)位X線片[2-3]。
1.2.2觀察組患者應用螺旋CT檢查,選用西門子64排螺旋CT機,掃描層厚設置為1-1.5mm,螺距為1,重建間距在1-1.5mm,電流設置為100-150mA,電壓設置為120kV,取患者仰臥位,先進行CT平掃后,再掃描患者患側(cè)足部遠端。當掃描完成后,重建及多平面重建容積,通過表面遮蓋法,消掉距骨影響和脛骨等對圖像的影響,隨后將重建薄層圖數(shù)據(jù),傳送到AW4.6后處理工作站,根據(jù)需要轉(zhuǎn)動X、Y與Z軸,獲取清晰的立體圖像[4-5]。
1.3觀察指標
(1)由2名資深的放射科醫(yī)院,進行圖像的判斷來獲得診斷結果,記錄檢出率。(2)所有患者行切開復位內(nèi)固定治療,術中探查結果為金標準,詳細記錄2組患者的漏診部位情況,包括后踝隱匿性骨折、三踝骨折合并脫位、外踝骨折合并距離。(3)以術中探查為金標準,計算2組患者Lauge-Hansen分型,包括垂直壓縮型、旋前-外旋型、旋前-外展型、旋后-外旋型、旋后-內(nèi)收型的診斷敏感、特異度與準確度。
1.4統(tǒng)計學分析
由SPSS20.0統(tǒng)計軟件處理調(diào)查數(shù)據(jù),按照t檢驗組間計量對比,按照X2檢驗組間計數(shù)對比,差異為p<0.05,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對比2組患者檢查的效果
觀察組患者的檢出率與對照組患者相比要明顯更高,(P<0.05);表1所示具體數(shù)據(jù)。

表1 2組患者的檢查效果比較
2.2對比2組患者的漏診部位情況
2組患者的漏診率相比之下,觀察組患者更低,(P<0.05);表2所示具體數(shù)據(jù)。

表2 2組患者的漏診部位情況比較
2.3對比2組患者的診斷效能
2組患者的Lauge-Hansen分型診斷效能相比,觀察組患者的診斷敏感度、特異度、準確度更高于對照組患者,(P<0.05);表3、表4所示具體數(shù)據(jù)。

表3 對照組檢查結果與確診Lauge-Hansen分型比較(%)

表4 觀察組檢查結果與確診Lauge-Hansen分型比較[n(%)]
由于踝關節(jié)主要是由脛骨、腓骨下端的關節(jié)面、距骨滑車所組成,既是人體行走、蹲跳及跑步等各項活動的主要部分之一,又是人體最大的負重關節(jié),當受到暴力沖擊時,易于發(fā)生骨折[6]。而暴力作用的方向、大小均不相同,所以踝關節(jié)骨折的類型也不相同,當前根據(jù)Lauge-Hansen分型標準,將踝關節(jié)骨折分為垂直壓縮型、旋前-外旋型、旋前-外展型、旋后-外旋型、旋后-內(nèi)收型這五種類型,其中多見旋后-外旋型。為此臨床早期的診斷,對骨折的治療與患者預后具有積極的作用。
通常臨床上采用影像學檢查技術進行骨折的診斷,常用手段為X線檢查[7],具有操作簡單,可顯示患者的骨折情況,但是踝關節(jié)骨折往往存在多骨重疊的現(xiàn)象,其解剖結構復雜,這便導致X線片在顯示踝關節(jié)骨折位置、骨折移位等方面具有局限性,無法完全的呈現(xiàn)患者 病情程度,尤其是對下脛腓骨聯(lián)合損傷、隱匿骨折的檢查,容易出現(xiàn)漏診的情況,而影響對患者的進一步治療。而螺旋CT檢查[8],可清晰的判斷患者骨折線的位置、走向,能夠?qū)崿F(xiàn)對患者的多角度、全方位的掃描,以此鑒別關節(jié)面的塌陷程度、骨碎片的大小與部位,既能避免影像的重疊,又能去除不利于病情判斷的組織與結構,同時可清楚顯現(xiàn)患者的隱匿性損傷,顯示軟組織各方位的腫脹或出血等情況,從而為臨床的診治提供可靠、精準的依據(jù),?;诖?,為了證明兩種檢查方式的效果,本文從我院2020年6月-2021年11月所收治的踝關節(jié)骨折患者,隨機選取86例用于本次的研究,按照患者的入院時間順序?qū)ζ溥M行分組,分別為43例對照組患者,行X線檢查,以及43例觀察組患者,應用螺旋CT檢查,并以術中探查結果為金標準展開調(diào)查。根據(jù)上述研究報告顯示:觀察組患者的檢出率93.02%,與對照組患者的檢出率67.44%相比要明顯更高,(P<0.05),且2組患者的漏診率相比之下,觀察組患者更低,(P<0.05);此外,2組患者的Lauge-Hansen分型診斷效能相比,觀察組患者的診斷敏感度、特異度、準確度更高于對照組患者,(P<0.05)。由此可見,螺旋CT相比X線檢查踝關節(jié)骨折的效能更優(yōu)。
綜上所述,對于踝關節(jié)骨折的患者,臨床可采用X線和螺旋CT檢查方式,但相比來說,螺旋CT檢查的效果更為準確,可避免漏診的發(fā)生,從而為臨床醫(yī)生的診治提供更為真實、可靠的依據(jù),對患者的治療與預后意義重大,具有臨床中推廣使用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