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廣長
(淄博市臨淄區中醫醫院/防疫科 山東 淄博 255400)
流感臨床又將其稱為“流行性感冒”主要是由甲、乙、丙三種流感病毒引起,也是一種急性呼吸道疾病[1]。該疾病的病發時間常見于季節更替的時候,出現頭痛發熱、發力、全身肌肉酸痛或全身中毒等癥狀,且傳染性較強發病率高,也是當前世界關注的重要公共衛生問題[2]。據研究數據顯示,成年人感染率概率為10.7%,患病率為4.4%,其中65歲以上的老年人為7.2%,且每年季節的變化感染流感的人群約300~500萬的重癥患者,29~65萬患者死亡[3]。因此,接種流感疫苗是預防流感及并發癥的主要措施。流感疫苗是預防和控制流行性感冒病毒的滅活疫苗,該疫苗減少被感染的風險或降低流感相關癥狀,且具有安全有效的特點[4]。同時,接種疫苗可有效提高自身的免疫力增加抗體的合成,避免遭受傳染病的侵害,刺激人體免疫系統的效果,并對機體不會造成任何傷害,提高免疫功能的作用[5]。年幼兒兒童接種疫苗可增加自身的抵抗力和免疫力,減少成長過程中的疾病侵害。本文針對于我院接受流感接種的80例接種人員作為研究對象,疫苗接種后的不良反應進行調研統計,并探究接種后不良反應的相關因素,報道如下。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9年1月~2021年1月期間,于我院接受流感疫苗接種的80例接種人員作為觀察對象,對80例接種人員是否發生不良反應進行調查統計,具體分為發生組(n=20)以及未發生組(n=60);流感疫苗接種后出現惡心8例,面色慘白4例,低血壓5例,暈厥3例;男40例,女40例;年齡25~56歲之間,平均年齡為(30.25±1.35)歲;感冒患者25例,健康人員55例。納入標準:(1)首次接受流感疫苗患者。排除標準:(1)合并嚴重過敏體質、格林巴林綜合征、急性發熱、感染或嚴重血液系統功能障礙者;(2)合并肝腎功能嚴重衰竭、甲狀腺功能障礙者;(3)合并慢性疾病或對疫苗成分過敏者。
1.2調查方法
(1)根據我院自制的調查問卷表對接種人員的年齡、體重、性別、身高、學歷、婚姻狀況、居住地、接種是否服用其他藥物、是否患有其他疾病、皮膚狀況、疾病既往史。調查時間為接種后1h、3h、8h、12h進行調查隨訪,并對疫苗接種后出現不良反應的人員進行記錄。
(2)流感疫苗接種后不良反應發生包括:過敏性皮疹(皮膚出現皮疹且性狀多樣,接種后幾小時或幾天后出現)、暈厥(注射后出現心悸、手腳麻木、惡心、臉色蒼白,嚴重可喪失意識)、無菌性膿腫(局部組織壞死或液化,并伴隨局部疼痛紅腫)、血管性水腫(局部注射部位出現腫脹或重度水腫)、過敏性休克(接種注射后出現面色慘白、煩躁、多汗、嘔吐、四肢發涼、低血壓等癥狀)。
1.3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 26.0軟件。計數資料以頻數表示,進行x2檢驗;P﹤0.05,則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進行Logistic回歸分析有無統計學意義。
2.1影響接種人員接種后的不良反應產生的相關因素分析
經調查結果顯示,接種人員的年齡、體重、性別、身高、學歷、婚姻狀況、居住地、接種前是否服用其他藥物、是否患有其他疾病、皮膚狀況、疾病既往史均為影響接種人員接種后的不良反應產生的相關因素,且結果具備統計意義P<0.05,見表1。

表1 影響接種人員接種后的不良反應產生的相關因素分析(例)
2.2影響接種人員接種后的不良反應產生的多因素分析
經進行Logistic回歸分析顯示,年齡、體重、皮膚狀況、疾病既往史接種是否服用其他藥物、是否患有其他疾病為影響接種人員接種后的不良反應產生的多因素,且差異具備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影響接種人員接種后的不良反應產生的多因素分析(例)
流感疫苗是減活流感病毒的疫苗,也是預防甲乙丙型流感病毒的措施。接種后可維持一年左右的預防功效。但在疫苗接種時不良反應是發生在接種人員接種后幾小時或幾天后對機體或局部組織造成不同程度的損傷,影響著患者接種后的生活質量和工作狀態,并給增加接種人員局部疼痛效果[6]。疫苗接種后的不良反應發生與接種人員的年齡、體重、性別、身高、學歷、婚姻狀況、居住地、接種是否服用其他藥物、是否患有其他疾病、皮膚狀況、疾病既往史有關。目前,越來越多的醫護人員將疫苗接種結合定期體檢作為預防流感孩病毒的最佳措施。但對這流感疫苗的研發改善,接種時的不良反應隨之增加,影響著疫苗接種的效果[7-8]。因此,調研分析流感疫苗接種后的不良反應的相關因素,對接種人員生命安全及生活質量具有重要的影響意義。
影響流感疫苗接種的相關因素分析中:經調查結果顯示,接種人員的年齡、體重、性別、身高、學歷、婚姻狀況、居住地、接種是否服用其他藥物、是否患有其他疾病、皮膚狀況、疾病既往史均為影響接種人員接種后的不良反應產生的相關因素,且結果具備統計意義(P<0.05);獨立影響疫苗接種后的不良反應的多因素分析并經Logistic回歸分析顯示:年齡、體重、皮膚狀況、疾病既往史接種是否服用其他藥物、是否患有其他疾病為影響接種人員接種后的不良反應產生的多因素,且差異具備統計學意義(P<0.05)。(1)年齡:接種人員的年齡越大發生不良反應的概率越高,由于年齡的不斷增長身體機能、組織等均有所下降,免疫力以及抵抗力不如年輕人,藥物在體內恢復的藥效慢,免疫期銅出現特異性過敏,疫苗注射后產生的不良反應加重,嚴重可造成休克、暈厥。(2)體重:體重也是接種后不良反應發生的直接因素,由于體重的增加血液中的脂肪堆積嚴重,導致疫苗在體內循環差,影響藥物藥效的發揮達不到最佳的治療效果,長時間處于堆積狀態,進而導致局部不良反應的發生。(3)皮膚狀況:若接種疫苗時患有濕疹、蕁麻疹等皮膚狀況不完整的情況或過敏體質人群,過敏體質人員由于過敏原較多會對疫苗中的成分出現過敏,增加了疫苗嚴重過敏反應的發生,并出現呼吸困難、嚴重皮疹等嚴重威脅著接種人員的生命安全,增加了不良反應的發生。(4)疾病既往史:若接種人員接種前曾患有格林巴黎綜合征或曾患有其他神經系統性疾病患者并長期治療后癥狀有所改善或痊愈,但身體仍處在過敏體質且屬于嚴重過敏體質,此時接種疫苗會加重疫苗接種后不良反應還會誘發疾病的復發。(5)是否服用藥物:接種人員在接種疫苗前2~3h服用過其他藥物,會導致服用藥物會與流感疫苗中的藥物成分產生反應,并產生藥物沖突造成不良反應的發生,并增加了注射部位的局部紅腫反應。(6)是否患有疾病:若在接種疫苗時接種人員患有發熱、慢性疾病、癲癇、格林巴黎綜合征、等患者,都會加重接種時不良反應的發生概率;如:癲癇患者,流感疫苗接種后會加重體溫升高,誘發癲癇患者發作并出現局部紅腫過敏等不良反應;高血壓患者長期服用控制血壓類藥物,接種疫苗時會導致血壓的異常升高且無法控制,嚴重可引起患者出現不良反應及副作用。
綜上所述,年齡、體重、皮膚狀況、疾病既往史接種是否服用其他藥物、是否患有其他疾病均屬于流感疫苗接種后不良反應發生的多因素。臨床應加強對疫苗接種后不良反應的評估識別,并對已發生的不良反應事件做出相應的對癥處理措施,降低流感疫苗接種后不良反應發生概率,保障接種人員接種疫苗后的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