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繼超
(吉林省松原市中心醫院/兒童醫院/神經內科 吉林 松原 138000)
神經內科是臨床中的一個重要科室,收治患者較為特殊,具有病情危重、疾病類型復雜、病情兇險、進展迅速和預后較差等特點[1]。常見收治疾病類型有腦出血、腦梗塞、癲癇、偏頭痛、周圍神經病、癡呆、脊髓炎、三叉神經痛、腦部炎癥性疾病等,該科室護理工作繁瑣復雜、工作量大,屬于臨床中護理工作較為繁重復雜的科室,患者病情較為多變,加之疾病的特殊性等,對護理服務要求較高[2]。以往多采取常規護理,常規護理雖應用時間較長,但總體效果欠佳,需選擇一種更為有效的護理方式[3]。優質護理干預近年來在臨床諸多疾病的護理中得到了較為廣泛的應用,該護理方式是在常規護理基礎上推行的一種更為全面、綜合、優質、高效的護理,強調以患者為中心,通過綜合分析患者的具體需求,為患者提供生理、心理、環境、社會和精神等方面護理服務[4]。本研究即分析探討了神經內科護理應用優質護理干預的價值,具體如下。
1.1對象
選取我院神經內科2020年1月—2021年11月期間收治的200例患者,將其隨機分為2組,分別為對照組(100例,男性52例,女性48例,年齡20~78歲,平均49.36±8.14歲)和研究組(100例,男性56例,女性44例,年齡21~79歲,平均49.58±8.25歲)。病例納入標準[4]:①疾病均經臨床確診;②無其他系統嚴重臟器疾病;③臨床資料完整;④同意參與此次研究。排除標準:①合并嚴重精神障礙類疾病者;②無法有效溝通者;③合并其他系統嚴重疾病者;④依從性極差者。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經統計學分析后顯示無差異(P>0.05),可對比。
1.2方法
對照組實施常規護理,對患者和家屬進行健康教育,向其講解醫院規章制度、住院須知、病區管理等以及疾病知識,使患者對疾病的認知度提高,增強其治療信心和依從性,并對患者進行心理疏導,幫助患者樹立積極樂觀的心態,遵醫囑進行治療,密切監測藥物療效和不良反應,發現異常及時進行處理,并加強飲食護理、體位護理、呼吸道護理、口腔護理、皮膚護理等基礎護理。研究組實施優質護理干預,將以下優質護理理念應用于護理全程:(1)制定護理標準和流程:堅持晨間、晚間護理,制定護理標準和流程,提升護理人員基礎護理操作能力、實踐能力、綜合能力等;(2)實行個人責任制護理:患者入院至出院均由一名責任護士負責,確保護理服務是一對一的;(3)實行床邊工作制:護理人員8h在崗、24h負責,同時護理人員走出護士站,走進病房,及時處理患者需求。具體護理措施如下:
1.2.1健康教育。采用通俗易懂、溫柔親和的語言對患者進行全面健康教育,向其講解疾病相關知識,具體細化到發病原因、臨床癥狀、治療方法、注意事項、康復鍛煉等,鼓勵患者積極提問,耐心傾聽并解答,提高患者對疾病認知度,使其治療信心和依從性增強,并向患者及家屬介紹住院環境、病區管理、醫療團隊等,幫助患者盡快適應住院環境,針對意識障礙者,加強其家屬的宣教,宣教過程中語言通俗易懂、態度溫柔親和,減少專業術語的使用,便于患者理解。
1.2.2加強基礎護理。病情監測,對患者各項生命體征、意識狀態、瞳孔等進行密切監測,并觀察患者病情變化、意識障礙情況、肢體功能等變化,發現異常及時通知醫生并協助處理;飲食護理,全面評估患者病情嚴重程度、營養狀況、飲食喜好等,根據評估結果制定針對性飲食計劃,飲食計劃可詳細到營養物質攝入比例等,指導患者合理科學飲食,確保營養物質攝入均衡,以增強機體抵抗力,加快疾病恢復,吞咽困難或昏迷者給予鼻飼,并加強患者的鼻飼護理;環境護理,為患者營造舒適、和諧、安靜、充滿人性化的人文環境,病房內溫濕度、采光適宜,定期通風,去除強光、噪音等刺激,通過營造良好的環境提升患者舒適度;安全護理,針對意識障礙者、偏癱患者、癲癇患者等,給予適當約束,認知障礙、情緒障礙等安排專人陪護;活動指導,針對出血性腦血管疾病患者,急性期時指導患者絕對臥床休息3~4周,將其床頭抬高15°~30°,偏癱患者協助患者保持肢體功能位,即良肢位,并給予患者被動肢體康復訓練;功能鍛煉,根據患者疾病類型指導患者進行功能鍛煉;日常護理中時刻以患者為中心,重視患者的感受和需求,給予其合理滿足,站在患者的角度考慮問題,理解、尊重患者,使患者感受到人性化的服務。
1.2.3心理護理。針對意識清醒者,加強與患者的交流溝通,觀察患者動態情緒變化,鼓勵、疏導患者,向其講解不良情緒對疾病治療和康復的潛在不利影響,告知患者保持積極樂觀心態的重要性,引導患者調整心態,幫助患者合理緩解和釋放不良情緒,對患者的情緒表現表示尊重、理解,針對語言障礙者,采用手勢、文字、畫圖、表情等非語言方式進行溝通,幫助患者改善心理狀態,并帶動家屬參與到患者的心理護理中,囑家屬給予患者理解、關愛、尊重、支持等,從而幫助患者緩解不良情緒。
1.3觀察指標
觀察兩組護理前后心理狀態和生活質量以及護理質量、護理滿意度,并對數據作以分析。心理狀態采用SAS焦慮自評量表評估,得分越高代表患者心理狀態越差。采用生活質量評價量表(SF-36)評價生活質量,主要評價該量表中的生活質量維度,得分與生活質量呈正比。護理質量和護理滿意度均采用我院自制的調查表評估,滿分均為100分,得分與護理質量和護理滿意度呈正比。
1.4統計學方法

2.1兩組護理前后心理狀態和生活質量對比
護理前兩組SAS焦慮評分、生活質量評分對比無統計學差異(P>0.05),護理后研究組SAS焦慮評分低于對照組(P<0.05),生活質量評分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護理前后心理狀態和生活質量對比
2.2兩組護理質量和護理滿意度對比
研究組護理質量評分、護理滿意度評分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心理狀態、護理質量和護理滿意度對比(分)
神經內科是臨床重要科室之一,收治患者較為特殊,對護理服務的要求和需求更高,加之近年來,隨著醫療水平的提升、醫學模式的轉變以及人們對自身健康的重視等,導致患者對醫療護理服務的需求也在不斷提升[5]。同時由于長期臥床、癥狀影響、治療難度較高、康復時間較長、功能障礙等原因導致多數患者存在焦慮、抑郁、煩躁、擔憂等不良情緒,不良情緒不僅不利于疾病治療和康復,同時可降低患者生活質量,對患者造成了較為嚴重的不利影響,故提升該科室的護理服務水平和護理質量十分重要[6]。常規護理是以往該科室較常采用的護理方式,該護理方式雖在臨床中應用時間較長,但總體效果欠佳,且該護理方式僅重視患者的基礎護理,忽略患者的心理、精神、文化等方面護理,故需選擇一種更為有效的護理方式[7]。
優質護理干預即為一種有效的護理方式,近年來在臨床中得到了較為廣泛的應用,是指以患者為護理中心,全面落實護理責任制,綜合分析患者的具體護理需求,并圍繞其需求,對基礎護理措施進行強化,為患者提供全面、綜合、高效、優質的護理方式[8]。該護理方式充分體現了“以人為本”,要求護理人員實施護理時將患者感受和需求放在護理工作的首位,充分考慮患者的身體、心理、精神、文化、社會、情感等多方面因素,以關懷患者、為患者提供人性化服務為出發點和中心,同步關注患者的生理需求和心理需求,主張“以人為本”,重視人文關懷精神,可滿足患者需要,保證護理安全,提高患者身心舒適度,并可提升護理質量和患者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9-10]。本研究實行小組、個人責任制,床邊工作制,對患者實施了諸多護理措施,如健康教育、病情監測、飲食護理、環境護理、安全護理、心理護理等,將優質護理理念貫穿于護理全程,時刻將患者作為護理中心,從細微處做起,加強細節護理,全面、優質的護理發揮了良好的作用。
本研究結果顯示,護理前兩組SAS焦慮評分、生活質量評分對比無統計學差異(P>0.05),護理后研究組SAS焦慮評分低于對照組(P<0.05),生活質量評分高于對照組(P<0.05),可見優質護理干預在改善患者心理狀態和生活質量方面具有重要意義,究其原因與優質護理除采取積極的生理、基礎護理外,還注重患者的心理、環境、精神等護理有關,患者病情改善、心理狀態改善,其生活質量也進一步提升。同時研究組護理質量評分、護理滿意度評分高于對照組(P<0.05),可見優質護理干預是切實有效的,護理質量優于常規護理,同時患者對該護理方式的滿意度更高,這主要與該護理方式更為優質、全面、綜合等有關。
綜上所述,在神經內科護理中應用優質護理干預具有顯著效果,可有效改善患者心理狀態和生活質量,并提升護理質量和患者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臨床使用價值高,值得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