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連梅
(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縣中醫院 青海 海東 810599)
心力衰竭(CHF)作為臨床心血管內科常見疾病之一,其主要是由于心臟功能及結構發生異常進而造成心臟缺少供血[1]。本病屬于各種心臟疾病發展的終末期,且以心肌收縮能力日益減退的老年患者多見,患者常表現出心臟驟停、呼吸困難等重癥心力衰竭具有較高的致殘、致死率[2]。目前臨床針對重癥心力衰竭不再局限于緩解癥狀,而是更注重患者心臟功能改善、壽命延長以及生活質量提高。故本研究對我院重癥心力衰竭患者開展急診內科治療護理干預模式,并深入探討其應用體會,內容如下。
1.1基線資料
本研究對2019.03~2020.03我院收治的76例重癥心力衰竭患者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此次試驗經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常規組男女比例24:14,年齡46~80歲,均值(62.96±5.28)歲;研究組男女比例25:13,年齡47~79歲,均值(63.03±5.24)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P>0.05,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3]:均符合重癥心力衰竭臨床診斷標準;紐約心臟病協會(NYHA)心功能評級均為Ⅲ~Ⅳ級。
排除標準[4]:存在認知障礙;合并腦、肝、腎等臟器功能不全者;存在惡性腫瘤及免疫系統疾病者;臨床資料丟失者。
1.2方案
常規組:常規病情觀察、用藥護理、飲食運動干預等。
研究組:(1)監測病情:對患者生命體征各項指標(如心率、血壓等)實施嚴密觀察,密切監測病情進展情況,若發現患者有心率加快等情況,及時告知醫師并進行處理;針對合并腎衰患者,對飲水量進行嚴格控制,預防低鈉血癥誘發頑固性心衰。(2)心理干預:及時與患者溝通并予以適當鼓勵及關心,注意態度親切,語氣誠懇,站在患者角度考慮問題。(3)健康宣教:積極開展心力衰竭課堂,講解吸氧的作用相關注意事項,消除患者顧慮。(4)生活護理:結合患者個人喜好進行科學飲食方案制定,注意叮囑患者減少鈉鹽及水分的攝入;督促其戒煙忌酒,后期結合患者恢復情況指導其適當開展運動鍛煉。(5)用藥指導:用藥期間監測患者每日出入量及腹腔積液,并測量腰圍;洋地黃類藥物使用時需對心率嚴密監測,低于60次/分立即停用。
1.3觀察指標
(1)療效判定標準:臨床癥狀徹底消失、心功能恢復至2級為顯效;臨床癥狀顯著緩解心功能恢復至1級為好轉;不符合上述改善標準為無效;顯效率+好轉率=治療總有效率[5]。(2)自制調查表,分別于干預前后對患者重癥心衰認知程度、內科治療配合度予以評估,總分100分,分值越大表示患者認知度越高、配合度越佳;統計兩組患者呼吸機治療、住院時長。(3)生活質量:運用簡易生活質量量表(SF-36)分別于干預前后對患者實施評估,量表主要包括生理機能、軀體疼痛、精神健康、情感職能、社會功能、健康狀況、生理職能及活力等多個維度,各項滿分為100分,分值越高表示患者生活質量越佳[6]。(4)護理滿意度評分:自制調查表,總分100分,內容包括服務態度、用藥指導、心理疏導、環境管理及風險防范5方面,各項滿分20分,得分越高表示家屬越滿意[7]。
1.4統計學處理

2.1療效
研究組治療總有效率為94.74%,顯著高于常規組81.58%(P<0.05),如表1所示:

表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n(%)]
2.2護理效果
兩組患者干預前疾病知識認知度及治療配合度比較(P>0.05),研究組患者干預后重癥心衰認知度、內科治療配合度評分明顯高于常規組,其呼吸機治療及住院時長均短于常規組(P<0.05),如表2所示:

表2 兩組護理效果比較分)
2.3生活質量
兩組患者干預前生活質量各維度評分比較(P>0.05),研究組患者干預后生理機能、軀體疼痛、精神健康、情感職能、社會功能、健康狀況、生理職能及活力等生活質量評分明顯高于常規組(P<0.05),如表3所示:

表3 兩組患者生活質量改善情況比較分,n=38)
2.4護理滿意度評分
研究組患者對護士服務態度、用藥指導、心理疏導、環境管理及風險防范的滿意評分顯著高于常規組(P<0.05),如表4所示:

表4 兩組患者護理滿意度評分比較分)
重癥心力衰竭通常以心射血功能及搏血量不足為主要臨床表現,本病特點為起病突然且病情危重,因此及時有效的搶救治療是保障重癥心力衰竭患者生命安全的重要前提[8]。而在急診內科實施搶救治療期間,優質的針對性護理干預措施也必不可少。
根據曲研[9]報告顯示,重癥心力衰竭在實施急診內科治療過程中給予全面護理干預具有確切效果,能夠促使患者對疾病知曉度以及治療配合度提升,從而顯著改善預后及生活質量,有利于護理滿意度提升,效果顯著。優質護理服務以重癥心衰患者實際病情為依據,制定完整的護理流程,對護理各關節進行優化,以實現改善臨床治療成效的目標[10]。本研究中,研究組患者經過干預后,其治療總有效率、重癥心衰認知度、內科治療配合度、呼吸機治療及住院時長均優于常規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分析原因可能為優質護理干預以患者為中心,站在患者角度分析其真實需求,并開展針對性護理干預措施,能夠有效增強護理工作的有效性,促使其療效提升;通過全面健康知識教育,可顯著提升患者對疾病的認知水平,從而主動配合治療;通過合理的飲食運動方案制定,能夠幫助患者養成良好生活習慣;通過及時的心理疏導,能夠幫助患者緩解心理壓力同時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科學的用藥指導可以減少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有助于患者快速恢復。本研究結果還顯示,研究組患者干預后生理機能、軀體疼痛、精神健康、情感職能、社會功能、健康狀況、生理職能及活力等生活質量評分明顯高于常規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充分說明急診內科優質護理能夠準確找出患者急救期間存在護理風險,并對風險發生的誘因以及造成的影響進行細化分析,再根據分析結果采取相應對策,能夠有效預防各種不良事件的發生,從而促使患者生活質量改善。此外,護理人員嚴謹實施各項專業護理措施、注重細節問題的處理,盡可能保障患者身心舒適,能夠幫助其獲得患者的信任與認可,從而促使友好護患關系建立,有助于護理滿意評分提升。
綜上所述,針對重癥心力衰竭選擇在骨科下肢手術麻醉實施過程中采取護理配合,能夠顯著緩解患者負面情緒,同時提高患者對重癥心衰的認知程度,從而促使其全面配合治療,進而顯著改善其生活質量,有助于護理滿意情況提升,值得臨床采納與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