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偉琴
(惠民縣魏集鎮衛生院/病房 山東 濱州 251707)
引言:據調查,導致消化系統疾病的主要因素便是日常飲食習慣不良,因此必須要重點提升健康教育水平,以此來促進患者加深對健康知識的認知深度[1]。本次對照實驗中,便重點探究了健康教育在消化內科護理中的臨床應用,具體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次對照實驗中,于我院消化內科中選取了78例研究對象,經臨床檢查及診斷,確診為12例腸道疾病、33例胃部疾病、17例肝膽疾病以及16例其他疾病。同時,組內研究對象除本身疾病外,無其他系統性疾病、精神病史等情況,可無障礙交流,患者、家屬均已在相關同意書中簽字。在入組后,將78例患者分配為了兩組,即使用常規護理的對照組和增加健康教育的觀察組,每組39例患者。78例研究對象中,男女比例為41∶37,最小年齡29歲,最大年齡73歲,平均年齡(54.23±3.54)歲。對比來看,兩組研究對象一般資料無統計學意義,(P>0.05),存在可比性。
1.2 方法
將常規護理工作實施于對照組中,即重點圍繞對患者的生理護理、用藥指導、飲食等方面開展工作。
觀察組需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增加健康教育。(1)健康宣教:許多消化系統疾病患者本身對疾病相關的健康知識認知不足,不利于護理工作的開展,那么對此,在健康教育護理模式下,要將健康宣教作為工作重點,并貫穿到護理工作的始終,首先,要在護理時向患者講解有關消化系統疾病的健康知識,如可通過視頻、健康手冊、講座等多樣化的形式進行宣教工作;與此同時,每一例患者自身情況均有個體化差異,在對其實施健康教育前要詳細了解患者基本情況,并盡可能為其制定個性化的健康教育服務[2]。(2)心理輔導:對于患者來說,消化系統疾病不僅會對患者的身體造成傷害,同時也會給其帶來嚴重的心理壓力,這時就需要對患者實施針對性的心理護理,如可加強與患者間的溝通交流,了解患者的焦慮、抑郁、恐懼等情況,做一個相對科學、合理的心理狀態評估,并制定針對性的心理干預計劃,例如對于比較焦慮的患者,往往會擔憂治療方法的療效,護理人員可以多多與患者交流,告知患者治療方法的臨床優勢、康復案例,也可適當通過視頻、圖片、手冊講解的方式讓患者加深對治療方法的認知,以此來循序漸進的促使患者樹立積極向上的心理狀態[3]。(3)飲食指導:飲食因素是導致消化系統疾病的重要原因之一,在對患者實施護理工作時,要重視飲食方面的護理工作,可向患者講解有關飲食護理的重要性,以便于患者能夠配合科學飲食方案的制定[4]。應避免食用刺激性較強的食物,增加蛋白質、維生素等營養的攝入量。(4)活動指導:可為患者制定活動方案,協助患者每天均保持一定的運動量,在提升其免疫能力的同時促進消化、睡眠。對于一些年齡比較大的患者,要注意運動量不宜過大,每日可進行慢跑、練習八段錦、太極拳等;而對于比較年輕的患者,則要適當增加運動量[5]。(5)用藥護理:在用藥方面,患者每天均需要服用藥物,但部分患者會有所抵觸,這就需要護理人員做好用藥方面的護理工作,監督、指導患者正確用藥、按時用藥。同時要在用藥后關注患者是否出現不良反應等。
1.3 觀察指標
實驗中的觀察指標以兩組患者在護理前、后的SAS、SDS評分以及自我護理能力為準。
①SAS、SDS分別為焦慮自評量表和抑郁自評量表,用于評估患者的焦慮和抑郁情緒,最高均為100分,分值高低與患者的焦慮和抑郁情緒呈正相關關系。②自我護理能力則采用自我護理能力量表評估,包括自我護理技能、自我責任感、自我概念和健康知識水平幾個方面,分值高低與其自我護理能力呈正相關關系[6]。
1.4 統計學處理
將SPSS20.0作為統計學處理工具,觀察指標表示為(分),并使用t檢驗結果,若數據間差異較大且存在有統計學意義,可表示為(P<0.05)。
2.1
在采取干預前,兩組患者的心理狀況無較大差異,(P>0.05),而經干預后,使用健康教育的觀察組其心理狀態改善情況更佳,較之對照組兩組數據間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
2.2
將健康教育應用于消化內科護理工作中,對提升自我護理能力有極高的應用價值,(P<0.05)。
消化系統病是臨床常見病、高發病,究其原因與患者的日常生活習慣密切相關,且部分患者在治愈后依然可能會患上其他消化系統疾病,這就需要加深對相關健康知識的認知深度,以降低消化系統疾病發生率[7]。
本次對照實驗中,重點探究了健康教育在消化內科護理中的應用價值,從研究分析來看,健康教育措施的實施具有以下多方面作用:①提高對疾病的知曉率。本次研究中所選研究對象均為消化系統疾病患者,而消化系統疾病具有一定的復雜性、難治性,而且多為慢性病,患者在其影響下消化系統會受到長期持續性的損傷,據相關調查研究顯示,大約80%的消化系統疾病患者對自身疾病的認知不足,還有相當一部分患者雖然對本身疾病有一定的認知,但是認知深度不夠。當前,人們的生活質量較之過去得到了明顯提升,護理模式也正在逐步改變,朝著“服務型”的方向轉變。與此同時,廣大人民群眾的思想意識較之過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尤其是在對健康的認知上,因此在消化內科患者的臨床護理工作中要重視加強健康教育,讓患者可以認識到有關疾病的基本情況;此外,更要注意的是,每一例患者自身文化背景、年齡、對疾病認知掌握情況等方面均存在差異,那么在對患者實施健康教育時,要重視個體化,應當詳細了解患者的基本情況,全面、綜合的分析后為其實施針對性的健康宣教,如此才能夠真正高質量、高效率的提升患者對自身疾病的認知深度[8]。②提高依從性。對于患者來說,良好的依從性對提高治療效果、改善患者生活習慣有積極作用。其實,大多數消化系統疾病患者在日常生活中的生活習慣不佳,如抽煙、長期飲酒、飲食不規律、攝入營養不均衡等。那么在健康教育護理措施的實施過重,護理人員便要能夠從患者角度出發為其進行健康宣教,促使患者提升依從性。其實,在健康教育護理措施的實施過程中,許多患者的依從性不佳,那么護理人員應當讓患者能夠認識到提高依從性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消化內科護理中,護理人員要針對某一疾病患者進行依從性上的宣教,例如對于胃潰瘍患者,應當告知患者長期飲酒、抽煙對胃潰瘍的損傷,那么對此,在健康教育中要告知患者戒煙、戒酒的重要性,同時在患者出院后,護理人員也要重視出院后的延續性護理,如定期電話隨訪或上門訪視,讓更多的患者可以養成良好生活習慣[9]。如表2所示,實施健康教育的觀察組患者,其自我護理能力、自我護理技能、自我責任感、自我概念和健康知識水平評分分別為(124.36±15.28)分、(29.46±7.96)分、(17.25±4.96)分、(20.53±4.27)分、(45.86±8.12)分,反觀對照組分別為(96.42±12.64)分、(22.14±4.42)分、(12.33±5.24)分、(15.87±2.51)分、(38.71±5.82)分,明顯遜色于觀察組,(P<0.05),由此可見,觀察組患者在依從性上明顯優于對照組。③改善負面情緒。前文中不止一次提到,消化系統疾病類型比較多樣,并且會對患者帶來長期持續性的損傷,而且不僅會給其生理上帶來損害,還會有心理上的傷害,最直接的便是患者會有心理上的不足,如焦慮、抑郁、恐懼等,這均會給護理工作帶來不良影響,甚至是產生一定的制約性作用,那么對此,要重視加強心理上的干預[10]。據悉,常規護理措施下往往不會對患者進行心理干預,或者心理干預不足,那么對此在實施健康教育時,不僅可以讓患者加深對疾病的認知深度,還能夠使得患者糾正自身的錯誤認知,因此有利于改善其負面情緒,如表1可見,在對兩組患者實施護理前,兩組患者的焦慮和抑郁情緒無較大差異,(P>0.05);而在實施健康教育護理后,觀察組患者的SAS、SDS評分分別降至(34.12±1.58)分、(27.85±2.45)分,而反觀對照組患者分別為(48.54±2.91)分、(47.85±2.21)分,由此可見,觀察組患者負面情緒的改善情況明顯優于對照組患者,這也從側面證實了健康教育有助于改善患者負面情緒的作用。

表1 兩組患者負面心理狀況對比(分)

表2 自我護理能力對比(分)
消化系統疾病在當前的發病率較高,而且與患者日常生活習慣等多方面因素密切相關,治療難度也較高。現如今消化內科疾病患者對護理質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綜上所述,將健康教育應用于消化內科護理工作中有極高的應用價值,對緩解患者心理狀態、提升自我護理能力有關鍵性作用,并且可促使患者在未來生活中能夠謹遵醫囑,養成良好生活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