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 輝 陶麗麗
(1 淄博市中心醫院/CCU 山東 淄博 255000 2 淄博市中心醫院/血管外科 山東 淄博 255000)
近幾年,我國社會經濟發展迅速,現代人的生活節奏、飲食結構等發生了顯著的變化,生活壓力明顯增大,心血管疾病發生率有明顯的增長趨勢,已經成為現代人健康,甚至生命的重要威脅[1]。現代醫學研究指出,心理壓力大、心理問題發生頻繁與心血管疾病發病率升高有著密切關聯,二者具有相互的影響作用[2]。相反,從心血管疾病康復的角度,建立患者良好的心態,消除患者不良心理,對于促進患者康復、改善患者預后,有著重要的作用[3]。CCU即心臟重癥監護室,是心血管疾病重癥患者的重要治療場所,常見病種包括心肌炎、心肌梗死、主動脈夾層、惡性心律失常等,以上疾病普遍具有病情嚴重、病情發展快、容易惡化等特點,患者可能多次入住CCU,也相應承擔著巨大的心理壓力[4]。本文即擇選我院2020.09~2021.09時間段CCU收治的多次入住患者80例為研究對象,就個性化心理護理干預對患者心理和護理滿意度的影響,進行了對比研究,具體內容如下:
1.1 一般資料
擇取2020.09~2021.09時間段內,我院CCU收治的80例多次入住患者為研究對象,按隨機數字方法分組,即對照組和研究組,兩組患者例數均等。對照組中21例為男性患者,19例為女性患者,年齡最小值26歲,最大值85歲,均值(67.4±7.3)歲,病程1~4年,均值(2.6±0.8)年;研究組中22例為男性患者,18例為女性患者,年齡最小值28歲,最大值83歲,均值(38.1±7.9)歲,病程1~3.8年,均值(2.7±0.8)年。兩組基線資料組間對比結果,差異全部不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
納入標準:①所有患者均經臨床診斷確定符合CCU入住標準,且入住次數至少為2次;②所有患者意識清晰,具有基本的溝通能力;③本組研究經我院倫理委員會審核通過,80例患者及家屬簽署知情同意書。
排除標準:①排除單次入住CCU患者;②排除資料不全,以及意識模糊患者;③排除合并精神障礙患者;④排除中途中斷者。
1.2 方法
兩組患者均接受常規護理,包括生命體征監測、基本健康宣教、護理巡視等。
研究組在常規護理基礎上行個性化心理護理干預,內容如下:①制定個性化心理護理計劃。患者入院后,護理人員會第一時間與患者進行溝通,借助本院自制的《護理需求調查表》,快速了解患者基本信息和護理需求信息,尤其是特殊的照護需求,包括民族特色生活習慣、睡眠要求、家庭關系、既往病史、用藥史、愛好等。同時,護理人員會積極與患者溝通,根據不同患者實際情況,通過詳細的詢問評估患者對疾病的認知水平、對預后的期望等。確定以上信息后,從患者主觀意愿入手,圍繞患者突出的心理問題,結合護理工作實踐經驗,分別為不同患者制定個性化的心理護理計劃,以作為后續工作的基本依據;②基于對癥護理的心理護理。CCU患者多具有病情嚴重、病情惡化快等特點,受疾病影響,患者多有疼痛、呼吸困難、心慌等癥狀,而這些癥狀直接增加了患者不良心理的發生風險。對此,護理人員需在短時間內通過對癥護理緩解患者病癥,減輕患者痛苦,以提高患者舒適度、依從度和滿意度,建立患者對護理人員的信任,消除不良心理。以疼痛為例,如患者疼痛較為強烈,護理人員可合理給予一定鎮靜鎮痛藥物,或鎮痛泵,幫助患者緩解疼痛[5];③專人負責、專人管理。CCU是心臟重癥監護室,主要收治重癥患者,患者病死率和致殘率明顯高于一般科室,在特殊情境下,患者與家屬的情緒容易激動,醫患關系、護患關系較為緊張。對此,為增加患者對護理人員的信任,確保各項護理工作的有效落實,對于多次入住CCU的患者應由專人負責對接和落實護理工作,對于可能引發患者不良心理的危險因素,要主動掌握情況,積極幫助患者排解心理問題,以穩定患者情緒,建立良好的心態;④鼓勵家屬參與護理工作。CCU多次入住患者受疾病影響,生理和心理都承擔著較大的壓力,容易產生焦慮、恐懼、絕望、抑郁等不良心理,影響患者預后。對此,護理人員要鼓勵患者家屬參與護理工作,在患者病情允許的基礎上,改變傳統探視模式為半開放式探視模式,通過患者與家屬的良好互動給予患者家庭支持。同時,護理人員要給予患者和家屬正確的思想引導,要堅定患者與家屬積極治療的信念,加強與患者和家屬的溝通,獲得患者與家屬的理解,提高護理工作質量,促進患者康復;⑤關愛患者、尊重患者。對于重癥患者,疾病帶給患者諸多的痛苦,患者自身能力可能不能維持正常的生活需求,需要護理人員給予患者多方面的幫助。護理人員在幫助、照護患者的過程中,一方面要關愛患者,要了解患者的需求,盡量滿足患者的合理要求,要主動陪同患者進行活動,與患者進行溝通,通過了解患者興趣和需求,掌握患者的心理動態,保障患者可以以積極的心態面對疾病。另一方面,護理人員要尊重患者,尤其對于終末期的患者,要尊重患者的主體地位,要激發患者的主體意識,使其正確認識疾病并平靜地接受疾病。
1.3 觀察指標
使用本院自制的護理滿意度調查表,統計、調查兩組患者護理滿意度情況。調查表共包含20個問題,每題5分,滿分100分,采用三級評判標準,80分以上為“十分滿意”、60~80分為“滿意”、60分以下為“不滿意”。
分別選擇抑郁自評量表(SDS)和焦慮自評量表(SAS)調查、統計、對比兩組患者護理后的心理狀態。
1.4 統計學方法

兩組患者護理滿意度對比結果,見表1,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表1 兩組患者護理滿意度對比表(n,%)
兩組患者護理后SAS評分、SDS評分對比結果,見表2,統計學有差異(P<0.05)。

表2 兩組患者護理后SAS評分與SDS評分對比表
心臟重癥監護室(CCU),是收治心血管疾病重癥患者,通過多種先進醫療技術和現代化搶救設備與監護設備,對患者實施強化治療與護理的場所,其目的是盡最大努力保障患者生存,以及生存后的生命質量[6]。近幾年,心血管疾病的發病率有明顯的上升趨勢,重癥患者數量明顯增多,多次入住CCU的患者數量也有顯著提升。心血管疾病重癥患者,多有病情嚴重、病情惡化快、預后差、致死率高、致殘率高等特點,如病情惡化、反復,就可能多次進入CCU進行搶救[7]。與一般住院患者相比,多次入住CCU的患者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更容易發生不良心理問題,如抑郁、焦慮、恐懼、絕望等,不僅會直接增加患者的心理負擔,影響患者預后,還可能導致患者不配合治療、激化護患矛盾等問題。現代醫學研究表明,患者心理狀態與疾病康復水平有著密切聯系,尤其是心血管疾病患者,心理因素是影響疾病發展和惡化的重要因素。綜上,考慮到多次入住CCU患者的特殊性,以及較高的心理問題風險,在常規護理基礎上給予患者科學、個性化的心理護理,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8]。
本組研究中,研究組全部接受個性化心理護理干預效果顯著,研究組的護理滿意度顯著高于對照組,并且SDS評分和SAS評分明顯降低,心理狀態明顯優于對照組。個性化心理護理干預從患者出發,在患者入院的不同階段,從不同角度給予了患者多方面的心理護理和心理支持。患者入院后,護理人員會第一時間了解患者的護理需求,尤其是特殊性需求,如民族特色生活習慣等,并會以此為基礎制定個性化心理護理計劃,通過了解患者的需求、喜好等,提高心理護理的針對性和有效性,為后續工作提供基礎依據[9]。隨后,護理人員會針對患者實際情況,通過鎮痛藥物等措施,緩解患者病癥、減輕患者痛苦,由此建立患者對護理人員的信任,提高患者依從度和滿意度[10]。本組研究中,研究組的護理滿意度為100.0%,證明護理人員的積極工作得到了患者的充分認可和理解,因此滿意度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統計學有意義,P<0.05。同時,多次入住CCU的患者,其護理工作會由專人負責,日常護理工作中家屬也會積極地參與和配合,確保各項護理工作可有序落實的基礎上,最大可能給予患者充分的家庭支持,共同幫助患者渡過難關,建立積極的心理狀態[11]。最后,護理人員會充分關愛和尊重患者,會幫助患者正確認識疾病,尤其是終末期患者,盡可能地幫助患者平靜地接受疾病[12]。個性化心理護理還會顯著提高護理人員的專業水平,從臨床護理實踐來看,團隊重點強化專科業務技術培訓,不斷提升臨床護理能力,掌握了心血管危重癥治療監護技術,如氣管插管、心源性休克及心衰患者的血流動力學監測、床旁血液凈化治療監護、主動脈內球囊反搏監護技術、PICCO監測技術等,救治成功率達97.2%以上。規范護理服務工作,通過改善環境、優化流程、提升質量、保障安全、促進溝通等措施,開展溫馨環境、溫暖接待、溫暖評估、溫暖技術、溫暖管理等臨床全過程優質護理,打造暖科暖護精品。本組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的SAS評分與SDS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證明專人負責、家屬參與、尊重患者等措施,可以在排解患者不良心理的基礎上,基于患者多方面的心理支持,建立患者良好心態,幫助患者更好地認識和接受疾病,減少抑郁、焦慮等不良心理的發生。
結語: 個性化心理護理干預可有效改善CCU多次入住患者的心理狀態,減少抑郁和焦慮的發生,并有利于良好護患關系的建立,值得臨床推廣與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