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遠峰 王慧芳
(山東省鄄城縣人民醫院 山東 菏澤 274600)
現如今隨著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以及社會老齡化的不斷加速,我國已成為世界上糖尿病患者最多的一個國家,現如今糖尿病的發病率也有明顯上升的趨勢,嚴重影響患者的身心健康而現,隨著對糖尿病發病特點的研究,可以得到,我國對疾病管理和治療水平有效的提升,另外還能促使患者血糖指標趨向正常,最終減少患者并發癥的發生[1]。2017年我國的2型糖尿病患者人數已達1.2億人。該病臨床上以高血糖為主要癥狀,部分患者會出現消瘦、饑餓,嚴重者會出現其他器官功能損傷,繼而誘發一系列并發癥,累及眼部、血管、腎臟、神經等器官,糖尿病腎病、糖尿病足等并發癥甚至會讓患者出現殘疾,嚴重時會危及生命安全,尤其對于身體機能較差且合并高血壓、高血脂癥等其他基礎疾病的患者而言,并發癥的發生率更高,疾病的危害性也更大。而該病又屬于終身性疾病,至今尚無治愈療法。而隨著人們對糖尿病研究的不斷深入,治療方式以及藥物的使用也不斷的進步和發展,臨床中最常用的方法均為控制治療,除此之外,人們還會開展有效的降糖藥物研究,而口服降糖藥物方面仍是治療的主要模式,本次研究主要分析二型糖尿病患者口服降糖藥物治療方式,以及影響因素。
1.1臨床資料
在本次研究中主要采用我院2019年全年至2021年全年,150例二型糖尿病患者的資料進行分析。其中男性為79例,女性為71例,年齡最小為35歲,最大為80歲,平均年齡為61.22±1.37歲。
納入標準:(1)所有患者均符合二型糖尿病的臨床診斷標準[2]。(2)糖尿病治療的時間至少為6個月.(3)選擇的治療模式為口服降糖藥物,單藥或聯合治療。(3)患者在治療方面的依從性比較好,能夠很規律地服用相應治療藥物。(4)本次研究患者和家屬均同意,并簽訂知情同意書。(5)本研究經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排除標準:(1)使用磺脲素治療的患者。(2)妊娠糖尿病患者。(3)1型糖尿病患者。(4)肝腎功能障礙、貧血、低蛋白血癥的患者。(5)臨床資料不全者。
1.2方法
成立專門的綜合護理小組:綜合護理小組由責任護士張1名,專門的護士2名組成,主要負責與患者的聯系,記錄患者的各方面情況,必要時可上門隨訪,對綜合護理小組進行專業知識的培訓,強化專業知識和相關操作技能,培訓后需要進行考核,只有考核通過后方可上崗,對試驗組每位患者的護理均制定有針對性的護理方案,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家庭情況制定綜合護理的具體細節及護理中的注意事項,使得護理有針對性,提高護理質量。建立信息交流群:護理人員每天都收集患者的情況,患者有問題也可通過信息交流群跟護理人員聯系反饋問題,護理人員每天提醒患者進行血糖的檢測,需要進行血液透析的日子護理人員提前和患者聯系好,確定患者透析的時間,提前預約,減少患者等待的時間。(3)疾病知識的宣教、強化用藥指導護理:護理人員要認真、細致地進行疾病知識的講解,對疾病做到心中有數,提高患者治療的依從性。根據遺囑,對患者服藥的種類、劑量以及頻次等進行指導,以確保患者用藥的正確性,在患者在完成胰島素的注射后,應當避免劇烈運動,使用我院所設計的調查問卷,對患者開展調查及問卷的主要內容為患者的相關資料,以及臨床糖化血紅蛋白的情況以及降糖藥物的使用情況,在調查的過程中還需要了解患者的飲食和運動情況,并且對患者的健康教育狀態進行分析。糖尿病患者的飲食非常重要,因此患者的飲食方式也格外重要,護對患者的具體情況,制定科學的飲食計劃,并讓患者了解飲食的重要性,幫助其控制飲食,實施少食多餐的原則,同時拒絕高糖食物,以易消化、高纖維、高維生素食物為主,運動時改善患者體質的關鍵措施,應根據患者的情況,進行科學的運動指導,并且在運動過程中,做好防范措施,運動方式主要以安全的有氧運動為主,如散步等,避免劇烈運動。確保患者每3個月參加一次學習講座,并按照相關標準,確定患者的血糖控制是否達到標準。為患者建立獨立檔案,詳細記錄個人各方面的資料,包括患者入院時年齡、診斷情況、體質量、身高以及血糖水平的變化和營養狀況,結合患者的病情和家庭情況制定針對性的飲食指導卡,用飲食指導卡協助患者進行標準化的飲食。進行針對性的宣教,為患者詳細講解疾病知識,指出科學飲食的重要性,強調飲食和疾病以及保存血糖水平的關系,為患者發放飲食指導卡,同時說明飲食指導卡的作用,協助患者理解飲食指導卡的內容和正確應用飲食指導卡。飲食指導卡內容,根據職業特點、體質量教會患者利用每日熱量卡,對每日攝入熱量進行計算,結合患者的體重情況,計算熱量信息。在熱量信息的框架下,從整體上調控患者的熱量攝入,以確保營養供給的平衡。同時要求患者定時、定量飲食,避免攝入高鹽、高糖以及高熱量食物,從源頭上,完成食物的有效控制。用飲食指導卡表示出日常飲食過程最佳的營養物質比例,在保證總熱量不變的基礎上靈活選擇食物,以免長時間重復單一飲食影響食欲。護理人員需要根據患者的心理情況及時對患者的情緒進行安撫,幫助患者樹立信心,積極的面對疾病和治療,提高治療護理配合度。
1.3觀察范圍
分析上述患者的降糖藥物種類,并對治療后的是否達標進行分析;對患者血糖指標進行比較,主要涉及空腹血糖濃度、糖化血紅蛋白等參數,空腹血糖濃度越低、糖化血紅蛋白指數越低,表明血糖控制效果越好。對治療過程中,兩個組別患者嘔吐、惡心、腹痛并發癥患者人數進行記錄,計算并發癥的發生率(嘔吐人數+惡心人數+腹痛人數/總人數)x100%,并發癥發生率越低,表明治療效果越好,并發癥發生率越高,表明治療效果越差。
1.4統計學方法

2.1治療方案達標率
患者在口服治療藥物方面,主要為雙胍類、磺脲素等。其中使用雙胍類的為37,藥物達標率為30.67%,磺脲素使用為25例,達標率為22.45%,噻唑烷二酮類藥物使用為16例,達標率為18.06%,采用磺脲類聯合雙胍類的為30,達標率25.98%,而其他聯合治療的42例,藥物達標率55.62%。
2.2研究組患者血糖水平明顯低于對照組患者,組間數據差異明顯,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相關數據如表1所示。

表1 兩組患者血糖水平比較
2.3患者并發癥情況
對照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為23.7%,研究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為12%,組間數據差異明顯,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相關數據如表2所示。

表2 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比較
2型糖尿病以糖代謝紊亂為主要表現,以高血糖為主要癥狀,因此血糖水平成為臨床評估該病病情嚴重程度最直觀的指標[7]。目前認為,血糖波動與2型糖尿病并發癥之間存在密切的相關性,血糖波動越大,則2型糖尿病患者的并發癥發生風險也越高,預后隨之越差。在健康人群中,空腹血糖和餐后2h血糖的波動幅度非常小,而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在磺脲素抵抗、胰島細胞功能的影響下,血糖水平會出現升高,且不同時間檢測出來的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會有較大的差異。血糖水平的升高,會造成胰島β細胞出現V型曲線的凋亡形態,高血糖也會抑制骨骼肌細胞的葡萄糖轉運,降低磷脂酰肌醇3激酶基因的轉錄與表達,波動的葡萄糖會加重糖尿病神經病變的病情。另外,2型糖尿病屬于慢性疾病,一旦患病需藥終身用藥,而大多數患者受藥物不良反應等因素的影響導致服藥依從性較差,使其血糖控制效果不佳,因此易引發并發癥。有研究發現,年齡、體質量指數、病程、空腹血糖、餐后2小時血糖、糖化血紅蛋白、吸煙史、酗酒史、血脂水平升高、血壓水平升高、腎功能異常等均是導致2型糖尿病患者發生并發癥的危險因素[10]。糖尿病是一種需要終身治療的疾病,也是現如今世界比較重點的一個公共衛生問題[3],而在本次研究中發現,臨床中最常使用的口服降糖藥物為磺脲類以及雙胍類藥物,而普遍為聯合使用,這主要是因為聯合用藥模式可以讓患者的血糖更好的達到正常標準,而磺脲類聯合雙胍類藥物,這兩種藥物進行協同治療,其降糖效果會更加的明顯,因此受到臨床醫師以及患者的青睞。
3.1影響口服降糖藥物效果的影響因素
藥物劑量,有些糖尿病患者常常也按藥品說明書服藥,藥品說明書上標明的用藥劑量是一般糖尿病患者的常規用量和安全用量,它不適合特殊的糖尿病患者。需要根據醫生的經驗靈活地調整用藥劑量,才能獲得最佳療效。研究組患者在接受二甲雙胍聯合磺脲素治療方案,通過對研究對空腹血糖濃度、糖化血紅蛋白等主要血糖參數的記錄,獲取,發現研究組患者在用藥后其空腹血糖濃度為(6.2±1.3)mmol/L、糖化血紅蛋白濃度為(9.2±1.5)%;對照組患者在接受磺脲素治療后,空腹血糖濃度為(7.9±1.4)mmol/L、糖化血紅蛋白濃度為(12.1±1.6)%。兩個組別之間相關觀察指標差異較為明顯,具有統計學意義。本次研究充分表明,二甲雙胍在臨床中的應用,可以實現血糖的高效控制,控制效果較為明顯。同時研究組患者在接受相應的藥物治療之后,共有4名患者出現惡心、2名患者出現嘔吐的并發癥,患者并發癥發生率為11.54%,對照組患者在接受治療后,共有6名患者表現出惡心、4名患者表現出嘔吐、2名患者表現出腹瀉等并發癥,并發癥發生率為23.08%,個組別之間數據差異較為明顯,具有統計學意義,研究數據說明二甲雙胍的臨床安全性較高,對患者產生的影響相對較小。
(1)飲食,在糖尿病患者治療過程中,飲食格外重要,有些患者不按照相關要求飲食,導致藥物失去效果。藥配合運動、飲食干預。糖尿病研究的多元化,該病的治療越來越多元化,飲食干預是其中最重要的治療措施措施,對幫助患者保持穩定的血糖水平有積極的意義。
(2)服藥時間,用藥的時間與療效的關系非常密切。大多數降糖藥物都應該在餐前30分鐘服用,但也有些降糖藥必須在進餐時服用,因為只有這樣才能取得良好的降糖效果,患者則不按照有效的時間服藥。
綜上所述,這些都是比較重要的影響因素,所以在臨床治療過程中,也需要對這些因素進行有效的干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