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 蔚
(德州市陵城區臨齊街道辦事處衛生院 山東 德州 253500)
當患者患有子宮內膜異位癥時,其臨床癥狀與異位狀況關聯較為密切,患者常常會伴有下腹部疼痛(持續性)、月經異常、痛經、性交伴有痛感等典型癥狀,除對患者的身體狀況與自身安全帶來一定影響外,也阻礙了患者工作學習與社會交往的正常進行[1]。因此如何緩解患者疼痛情況,防止患者出現囊腫破裂與感染,已成為人們關注與關心的重點。目前臨床上多采用手術的方法治療子宮內膜異位癥,該方法可對患者病灶部位進行有效清除,但復發率較高,為提升預后效果,降低復發的幾率,患者需長期服藥進行輔助治療[2]。常見的輔助藥物為促性腺激素釋放激動劑與口服避孕藥,但針對兩種藥物治療的資料與記錄較少,難以提供臨床查閱,甚至對后續實驗的開展造成了一定阻礙[3]。為此本文選取了70名參研對象,令其服用不同的藥物,并對兩種藥物的具體效果與價值進行分析。
1.1一般資料
在與院方多次商討后,最終將研究起止日期定為2020年8月11日至2021年8月11日,研究持續時間為1年。將研究對象設為我院于實驗時間內接受的80名子宮內膜異位癥患者,并將所選研究對象進行分組(甲組與乙組),兩組人數均等(35人)。甲組患者年齡區間為26~42歲,均值(34.00±2.19)歲,具體患病情況如下:單純盆腔內膜異位癥:卵巢子宮內膜樣囊腫=16:19;乙組患者年齡區間為26~41歲,均值(33.50±2.23)歲,具體患病情況如下:單純盆腔內膜異位癥:卵巢子宮內膜樣囊腫=20:15,臨床可進行比較(p>0.05),詳細數據見表1。

表1 對比2組患者基本信息
1.2方法
甲組:給予甲組子宮內膜異位癥患者適量的促性腺激素釋放激動劑(GnRH-a),常用藥物為布舍瑞林、那法瑞林、亮丙瑞林與曲譜瑞林等。依據患者自身病情給予其一定量的注射用醋酸亮丙瑞林微球(生產廠家:上海麗珠制藥有限公司;批準文號:H20093852;規格:3.75mg/支)注射用醋酸亮丙瑞林微球的用藥量及用藥頻率為每次注射1支,每隔4周注射一次,若患者體重較低(體重不足50Kg),則每次注射1.88mg,每隔4周注射一次。
乙組:給予乙組子宮內膜異位癥患者適量的口服避孕藥進行治療,常見藥物為屈螺酮炔雌醇片,醫護人員應將患者的病情狀況與子宮內膜異位情況作為參考依據,給予其一定量的屈螺酮炔雌醇片(生產廠家:德國Bayer Weimar GmbH und Co. KG;批準文號:H20140972;規格:0.020mg:3.000mg*28片)屈螺酮炔雌醇片的服藥量與服藥頻率如下:患者應于月經周期服藥,處于非月經期時不宜服用該藥品,于月經開始的第1日或第7日服用該藥品,每日服用1片淺紅色藥片,共服藥24日,并于第25日開始服用白色藥片(1片),于第28日終止服藥。
1.3評價指標
對比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疼痛指數評分、生活質量評分、性激素水平(E2、LH與FSH)與不良反應情況。
1.4統計學分析
試驗各指標均通過統計學軟件SPSS25.0檢驗,卡方比對計量資料(%)率;t值比對計數資料(均數±標準差);如組間數據有差異(p<0.05)。
2.1 對比2組患者治療前后的疼痛指數評分
比較甲組與乙組治療前的疼痛評分可知,兩組差異較小(P>0.05),乙組患者經藥物治療后(口服避孕藥),其疼痛評分與疼痛程度大幅降低,且降低范圍高于甲組,組間差異明顯(P<0.05),詳細數據見表2。

表2 對比2組患者治療前后的疼痛指數評分分)
2.2 2組患者治療前后的生活質量評分對比
乙組患者口服避孕藥后,其生活水平及評分明顯高于甲組,兩組間差異明顯(P<0.05),詳細數據見表3。

表3 2組患者治療前后的生活質量評分對比分)
2.3 對比2組患者治療前后的性激素水平
經比較發現甲組與乙組患者治療前后的性激素水平相差較小,組間差異并不顯著(P>0.05),詳細數據見表4。

表4 對比2組患者治療前后的性激素水平
2.4 對比2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情況
甲組患者治療后共有10人出現惡心等不良反應,而乙組患者則有3人出現不良反應,分析上述數據可知乙組患者出現不良反應幾率明顯低于甲組,數據具有較大差異(P<0.05),詳細數據見表5。

表5 對比2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情況(n,%)
臨床上對子宮內膜異位癥的定義為患者子宮內膜脫離正常位置(子宮腔),轉移到其他位置(卵巢上腹膜、子宮肌層)引起的疾病[4]。相關資料顯示,引起患者最終患有子宮內膜異位癥的原因較多,常見的假說有種植學說、體腔上皮化學說等,此外家族遺傳病史、自身免疫疾病、存在流產與腹腔鏡操作史等因素均為常見的致病原因[5-7]。通過比對近年的數據可知,我國近年來子宮內膜異位癥的患病率顯著升高,并已居于世界前列[8]。分析其原因為不健康的生活作息習慣、患者存在剖宮產、人工流產或腹腔鏡操作史等[9]。
當患者患有子宮內膜異位癥時,危害較大,除引起患者月經異常、痛經外,還會影響其卵巢功能、盆腔結構與宮腔微環境,進而導致患者輸卵管位置改變,卵巢與盆腔粘連,子宮內膜結構功能缺陷,子宮內膜代謝異常,影響早期胚胎的發育,并導致患者出現不孕,此外還增加了患者出現宮外孕的可能性[10-11]。子宮內膜異位癥患者可采取手術治療或藥物治療,但手術治療創口較大,術后需要較長的恢復時間,患者運動能力受限,且具有較高的復發幾率[12]。因此醫護人員提出了在對患者進行手術治療的同時,給予其一定的藥物,常見的輔助藥物為促性腺激素釋放激動劑與口服避孕藥[13]。促性腺激素釋放激動劑為內分泌類藥物,作用原理為降低患者卵巢激素分泌的含量,抑制患者子宮內膜的增生與惡化;口服避孕藥的作用原理為減少患者的經期量與前列腺素分泌含量,進而達到防治子宮內膜增生的功效[14]。
通過分析本次研究結果可知,相比給予患者促性腺激素釋放激動劑,令患者口服避孕藥的效果更優,具體表現為:乙組患者服藥后的疼痛評分與生活水平整體高于甲組,且兩組數據差異較為明顯(p<0.05);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性激素水平可知,兩組患者治療前及治療后的激素水平差異較小,組間并無較大差異(p>0.05);甲組與乙組患者服藥后出現不良反應的人數分別為10人與3人,乙組患者出現不良反應的可能性明顯低于甲組,組間差異較大(p<0.05)。
綜上所述,令患者口服避孕藥,可有效治療子宮內膜異位癥,有利于減輕患者疼痛指數與提升其生活水平,預后效果顯著,應做進一步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