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苑
(貴州省建筑設計研究院有限責任公司,貴州貴陽 550081)
我國古代建筑在世界建筑歷史當中占據非常重要的地位,建筑結構形式自成一派,具備非常濃烈的中國發展特色,由于我國地大物博,歷史文化發展悠久,并且在建筑文化方面一直處于統治性的發展地位,因此對于周邊區域的建筑風格也產生了直接性的影響。我國很多古代建筑造型非常獨特,有建筑結構整體成軸對稱結構形式,建筑體的整體布局也順應風水文化,以主次高低進行排列。也有布局靈活多變,講究一步一景的園林建筑。其中建筑體材質通常是以木質材料為主,不使用釘子通過使用榫卯技術將其進行契合。我國古代建筑的結構構成特點,對現代建筑設計工作也產生了直接性影響,可以進一步豐富現代建筑結構的設計樣式,有效滿足人們更加多元化的結構設計工作要求。
當遠古人類從只能作為棲身之所的洞穴走出來,到茅草屋,再到開始通過砍伐樹木,用木材搭建簡易的房屋,再到使用石頭土坯來建造自己更為堅固的家園,過長時間穿的發展,直至今日,居住的場所從最初只為棲身的山洞發展到今天的不光有抵御風雨的功能的完美的房子。通過世界各地區建筑結構體系形成和發展分析可以看出,我國古代建筑文化底蘊非常深厚,逐漸形成一種獨立的發展體系,我國古代建筑設計工作具有比較強烈的地域性特點,可以實現對我國民族文化歷史狀態進行呈現和描繪。現代化的審美的角度上進行分析,古代建筑的發展歷史記錄了我國中華上下五千年的人民歷史文化,更加凸顯出整個建筑體在各個不同朝代的風貌表現特色。不但如此,我國古建筑色調風格做工工藝方面非常精湛,更加有利于促進人們感受我國古代建筑所蘊含的構造歷史文化。
在古代,建筑設計工作可以將其分為部分貴族使用建筑,設計的主要宗旨在于封建君主,王公、教會以及國家服務,而在我國現代建筑設計工作過程中,可以有效遵循多元化的設計工作原則,更可將更多西方文化和我國傳統文化的先進性銜接,對現代建筑的設計形式進行完善,因此古代建筑的特點對現代建筑所產生的影響也比較深遠[1]。
將古代建筑元素和現代建筑設計方法之間進行有效融合,可以進一步明確歷史文化和現代建筑產業的發展關系。與此同時,更加有助于傳承我國歷史悠久的民族文化精髓,明確古代建筑文化在現代建筑當中的重要地位,因此可以實現“天人合一”的建筑設計工作效果,古建筑是一種精神文化的載體,他可以成為一個記憶的符號,一旦融合到了現代建筑設計中,這些記憶的符號就能成為一個文化發展的鏈條,從而可以記錄歷史、展示文化,讓民族文化在新時代建筑中得以延續。
我國古建筑的外觀、造型均比較獨特,結構形式穩定并具有抗震的功能。因此,現代建筑設計中應融入古代建筑設計元素,保證結構受力的合理性符合力學的規律,從而使我國現代建筑設計更加完善。在現代建筑結構設計工作當中,通過添加古建筑元素可以全面實現將現代工藝和現代建筑設計師無法之間進行有效融合,全面提高建筑體的藝術價值,最大限度上滿足整個社會的發展工作要求,同時提高人們對建筑體的審美質量要求,從根本上轉變人們到建筑居住環境質量。
我國古代建筑歷史發展比較悠久,并且秉持“天人合一”的建筑設計工作理念,更加有利于提高建筑體的良性發展,將建筑體和自然之間進行融合,充分保證古建筑和當地區域的氣候環境以及地形條件之間相適應。如果是黃土高原下沉四合院建筑,則需要保證建筑體的設計結構形式符合黃土高原的地形條件,以此來滿足人們的日常技術要求。下沉形式的四合院組合成村落,走進村莊之后才能看到住戶這種建筑設計形式,不會受到地形條件因素所產生的干擾,住戶相互之間需要設置出相應的距離,形成橫向排列的布置效果。
黃土高原上居住的居民在建筑結構的設計形式上,采取因地制宜的設計方式,更好的運用地形建筑結構形式,在現代建筑結構設計工作中可以進行有效借鑒。我國很多古建筑使用的是木質結構,對于建筑結構而言具有一定的耐久性特點,因此可以進一步延長建筑體的使用時間,為了延長木材的使用時間,可以在木材表面涂刷油漆銅油等方法,加強對木材的外部保護同時可以進一步提高房屋建筑結構的美觀性效果,同時提高建筑體的堅固性和穩定性[2]。
隨著建筑產業的不斷向前發展,人們在梁架、柱子上涂抹丹紅,將各種美妙的圖畫直接繪制在拱梁位置當中,我國古代北方建筑體的色彩構成更加鮮艷,建筑體在外觀色彩的表現上對比比較強烈,建筑主體結構通常情況下會使用棕紅色來進行設置,給人們一種更加溫暖的感覺,房檐下構件通過藍綠色要進行裝飾,可以給人們一種更加陰涼的感覺,給人們帶來一種比較強烈的環境對比。北方在冬季環境下,建筑體的色彩表現相對比較單調,通過不同色彩的對比可以保證建筑提結構更加生動有趣,而我國南方一些地區建筑色彩通常比較淡雅,將建筑梁柱設置成墨綠色,墻面設計成白色磚瓦為灰色,可以有效保證建筑色彩和自然環境之間的協調性。
我國古建筑的結構構成形式、外觀設計布局方面均比較具有特色,可以有效結合國外具體的風格特點,進一步完善現代建筑設計方式原始社會當中,早在漢代物質結構的建筑風格比較普遍,并且在建筑技術方面也更佳,成熟建筑結構之間存在明顯的差異性,并且可以明確建筑體的結構體系是兩千年前比較常用的建筑構造技術形式。與此同時,人們可以更好的掌握燒制磚瓦技術、塑土夯實技術等,對于磚石建筑體的發展更加有利。我國古代建筑可以有效發揮出繪畫雕刻以及工藝美術等關系性作用,可以有效營造出不同的藝術形象,同時可以將民族地方意識之間進行有效融合,充分滿足人們在精神層面上的需求[3],給人感官上的享受與思想上的啟發。
通常情況下,我國大部分的古代建筑主要是以木質結構為主,西周木構梁柱體系的產生被人們廣泛使用,因為木質架構的整體結構過程更加簡單靈活,可以創造出不同的空間結構,同時木質結構所承擔的建筑結構荷載能力更強,可以有效保證建筑體結構的安全性和穩定性。古代建筑當中使用的木材材質更好,同時要求木材具有更加良好的防潮、防腐蝕以及防蟲等多種功能,可以有效防止木材分解不會對后續的建筑環境產生不良影響。由于我國長江黃河流域木材儲備量較大,因此可以實現房屋建筑就地取材和現場加工制作。
在我國木質古建筑工作當中,斗拱結構相對比較特殊,這種結構經過墊托、挑檐等部分所構成。早在唐宋時代斗拱通常設置在柱網之上,可以形成自隔型的復合梁結構。斗拱對于古代建筑體的結構影響較大,華麗的建筑都夠構成相對比較復雜,同時能夠和現代框架結構構成比較類似,梁柱節點之間為交接狀態屬于比較特殊的連接節點,可以充分保證建筑體的剛性程度和穩定性。小轉動范圍內進行鉸接處理之后,如果地震構件之間容易產生輕微的轉動情況,此時會消耗一部分的地震傳導能量,此時這種結構自身之間不會受到嚴重的破壞性問題,可以全面提高建筑體的抗震性能和效果[4]。
木構架的主要特點表現在和現代的框架建筑結構之間比較類似,結構體自身可以承擔大量的荷載,墻壁不承重可以達到有效的隔離空間效果,建筑體結構不同尺寸大小要結合環境因素功能因素進行調節,建筑結構體不會產生整體性倒塌問題,如果建筑構件出現受損情況,則對于其他的構件影響程度較小更加有利于就地取材,在古代現代木材資源都相對比較豐富。圖1為斗拱模型。

圖1 斗拱模型
古代建筑體通過多個單一的建筑體所構成布局結構形式,通常情況下以南北走向為主,方向規定比較嚴格,對于一些特殊的建筑設計形態,比如受到宗教、地形、風水等方面因素的影響,對整個建筑體結構的布局會形成不同程度的干擾。我國古代建筑布局結構,通常情況下主要是將一條軸線作為中心線,可以實現在建筑體主軸線上進行建筑施工,附屬建筑體可以將其進行對稱設置,保證建筑體和主軸線的左側右側相對稱建筑體,附屬建筑可以構成矩形院落。通過這一設計方式,不但可以達到充足的陽光照射以及防風、防旱要求,同時還可以有效滿足我國古代中華以及禮教等相關標準。有效結合我國古代建筑的整體布局風格進行設計,對于現代建筑主體結構進行合理規劃,當前由于我國城市內部建筑體結構的構成形式越來越復雜,建筑類型和功能越來越多樣化,通過傳統的建筑軸線布局結構形式,無法全面滿足社會經濟的發展要求和標準[5]。因此,必須要充分明確全新的建筑體結構布局理論,對建筑布局結構層次進行有效劃分,同時還需要充分做好結構之間的銜接工作,全面提高現代建筑結構設計的多樣化和穩定性效果。如古代建筑中的院落式布局,也為今天的現代建筑的規劃設計提供了一種思路,現在的居住小區規劃布局中不少也在運用庭院式布局,借鑒傳統四合院,組團內分為多進院落,取深宅大院之意,由景觀軸聯動各個院落空間,講究起承轉合的中式意境,提煉傳統文化。可見中國的傳統文化,中國的古代建筑經歷過千百年滄桑巨變,依舊是不會過時的經典,當人們通過現代的手法將這些古建中的經典重新呈現時,依舊是充滿了藝術氣質的,是能成為現代城市地標的,是有美學價值的,傳統四合院如圖2 所示。

圖2 傳統四合院
綜上所述,在建筑的發展過程中不難看出,建筑早已不再是遠古時期只給人類提供一個遮風避雨的簡單空間,建筑被賦予了更多的生命力,有了生活的意味和審美的意趣,并從生存的空間逐漸轉化為生活的空間。古代建筑設計到現代建筑設計是一個有傳承有創新的過程,有效借鑒我國古代建筑的藝術表現形式,將古代建筑設計中的建筑元素、符號,可以通過演變融入現代建筑設計中,形成了自有的特色。古建筑設計思路的融入豐富了建筑內涵,突出了建筑個性特點,同時也對現代建筑設計工作內容進行了全面完善和優化,以全面滿足現代化建筑工程項目的設計工作要求和標準,促進建筑產業不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