芮 揚
上海建工七建集團有限公司 上海 200050
隨著城市建設中地下工程的不斷發展,地下結構底板施工與周邊環境、基坑支護體系等的適應性要求越來越高,選擇合理高效的施工方法是保證結構施工質量的重要環節[1-3]。在一般的基礎大體積混凝土施工中,汽車泵可全覆蓋或大范圍覆蓋基礎大底板,在場地條件充分的條件下,只需成倍增加汽車泵數量,即可滿足大體積混凝土澆筑;但其局限性也較大,即對施工道路、汽車泵臂長、汽車泵停放位置等要求高。
在綜合考慮施工工期、經濟性及現場施工道路等因素的情況下,鋼管支架式大體積混凝土基礎溜槽澆筑施工能很好地解決此類問題。
基于此,本文介紹了鋼管支架式大體積混凝土基礎溜槽澆筑的施工方法,該方法對現場施工道路要求不高,不需要鋪設復雜的泵管,可操作性強,也無需進行混凝土泵送,經濟性好。同時,交通組織方便,且溜槽澆筑速度為普通汽車泵的2倍以上,效率較高。
綠地中心·杭州之門位于浙江省杭州市蕭山區錢江世紀城,坐落于奧體博覽城核心區塊城市主軸線,是集企業總部、綜合商務、超五星級賓館、精品商場等功能為一體的綜合性超高層建筑。本工程是浙江省重點項目和2022年亞運會配套項目,包括東西對稱的2棟超高層塔樓及9幢多層商業用房,雙塔間1—5層區域設有跨度60 m的鋼拱連廊,連廊上方由懸掛高度100 m的雙曲馬鞍形懸垂鋼架屋面將2棟塔樓相連。塔樓為63層的全現澆混凝土結構,建筑高度達到302.6 m。項目總建筑面積約53.39萬 m2,建成后將以流暢的線條、獨特的造型成為杭州地標群中重要的組成部分,成為杭州市天際頂點(圖1)。

圖1 綠地中心·杭州之門效果圖
本工程地下3層,地下建筑面積約15.37萬 m2。基坑面積約6.125萬 m2,大面開挖深度14.5 m,塔樓區域開挖深度17.5 m,塔樓局部深坑開挖深度20.6 m。基坑周邊圍護體系采用單排(局部雙排)鉆孔灌注樁及三軸攪拌樁,角部設置3道鋼筋混凝土支撐,其余范圍采用排樁加4道可回收預應力錨桿支護,基坑南側、北側、東側中間部位設置斜拋撐。
本工程高層主樓采用平板式筏形基礎,多層裙樓采用帶柱下承臺的筏板基礎。東、西塔底板厚度為4 000 mm,混凝土強度等級為C40;裙樓區域底板厚度為800 mm,混凝土強度等級為C35;塔樓主體結構區域外與裙樓間沉降后澆帶過渡區域底板厚度為1 600 mm,混凝土強度等級C35;邊部局部板帶厚度1 200 mm,混凝土強度等級C35。
1)對現有施工道路占地較小,交通組織方便。
2)鋼管支架式大體積混凝土基礎溜槽可快速搭建,對工期、場地影響小。
3)降低對泵送混凝土的要求,經濟性好。
4)鋼管扣件腳手架搭設,現場可就地取材,施工操作簡便。
5)對場地條件適應性好,對施工道路要求低。
6)混凝土輸送能力強,可大大加快大體積混凝土澆筑速度。
7)鋼管支架式大體積混凝土基礎溜槽占地空間小,使用后拆除、移位方便。
8)利用混凝土流動性及混凝土自重,減少泵送混凝土等資源使用,減少噪聲產生,環保優勢明顯,經濟優勢顯著。
基坑上端采用方形口漏斗接料,通過專用混凝土軟管連接半圓形溜槽。上部漏斗口采用錨栓固定于基坑冠梁上,輸送管線利用現場支護及鋼管排架結構,增設錨栓進行固定,溜槽以不小于20°的角度自坑上向坑下平行于溜槽腳手架布設,末端輸送至溜管,使混凝土進入基礎底板。本施工方法適用于基坑內大體積混凝土基礎澆筑施工,特別是基坑支護水平支撐、棧橋少且深度不超過12 m的深基坑。
溜槽支架設計→筏板鋼筋綁扎完成→溜槽腳手架支架放線→溜槽支架定位及焊接→非溜槽腳手架支架定位及焊接→按照規范及方案要求采用扣件鋼管搭設溜槽支架及腳手架→安裝混凝土溜槽→澆筑混凝土→混凝土養護、拆除溜槽及鋼管支架
4.3.1 溜槽設計
溜管上端采用方形口漏斗接料,上部漏斗口采用錨栓固定于基坑冠梁上,方形口漏斗出料處采用圓弧形狀,減少混凝土能力損失;溜槽采用直徑600 mm半圓鋼槽,鋼槽之間采用法蘭進行連接,溜槽安裝時,將鋼槽法蘭連接后,使用短鋼管將鋼槽法蘭連接區域固定,短鋼管再與兩側支架立桿扣件連接(圖2)。

圖2 鋼槽法蘭與支架固定節點
4.3.2 溜槽支架設計
主溜槽支撐架體系一般采用扣件式鋼管支撐架搭設,需計算主溜槽架體入坑搭設最高高度、架體水平投影長度,具體尺寸以現場搭設實際為準。
溜槽支架立桿縱距1 500~1 800 mm(或根據設計搭設),橫距1 200 mm(溜管放置區域間距600 mm),深坑底板鋼筋處排架立桿縱距擴大為1 800 mm,水平桿步距1 800 mm(圖3、圖4)。

圖3 鋼管支架式溜槽三維示意

圖4 鋼管支架式溜槽現場
1)立桿:起步立桿長為6 m和4 m,將接頭錯開,現場盡量采用6 m的桿,采用對接扣件連接立桿接頭,同步內相鄰桿接頭在高度方向錯開的距離不得小于500 mm,立桿必須沿軸線搭設到頂,且超過溜槽的行走過道1.2 m。
2)橫桿:橫桿對立桿起約束作用,與立桿用直角扣件扣緊,不得隔步設置或遺漏。大橫桿之間采用對接扣件連接,接頭與相鄰立桿距離≤500 mm。相鄰的2根大橫桿的接頭均應相互錯開,水平間距應≥500 mm,同一排大橫桿水平偏差需同時滿足不大于50 mm及不大于桿長的1/250。
3)剪刀撐:該腳手架外側滿打剪刀撐,剪刀撐立桿與地面夾角為45°~60°,沿腳手架滿搭縱向剪力撐,每隔6.0 m滿打豎向剪力撐。縱向掃地桿采用直角扣件固定在距混凝土面高200 mm處的立桿上;橫向掃地桿亦應采用直角扣件固定在緊靠縱向掃地桿下方的立桿上。
4)拋撐:腳手架兩側布設拋撐(采用6 m鋼管,如高度不足可采用鋼絲繩固定)。架體每4跨兩側各布設1根。拋撐一側采用旋轉扣件和立桿與大橫桿交接點處連接,另一側斜撐于地面,角度45°~60°,斜撐點采用地錨或固定短鋼筋進行加固。
5)溜槽支架總體高度不大于12 m。
4.3.3 溜槽立桿底部固定節點
溜槽腳手架部分區域放置于塔樓周邊已完成底板,部分放置于塔樓區4 m厚底板面鋼筋上,立桿放置于鋼筋焊接節點上,防止立桿滑移,腳手架立桿對應位置設置直徑25 mm鋼筋,高于地板面50 mm位置設置橫向貫通直徑20 mm鋼筋橫桿(圖5)。

圖5 溜槽底部固定節點
4.3.4 溜槽澆筑混凝土過程控制
1)混凝土澆筑前檢查溜槽十字架是否安裝正確、牢固。
2)檢查溜槽與支架是否安裝牢固,支架的剪刀撐、拋撐是否安裝到位;鋼槽之間是否連接牢固,無空隙。
3)混凝土澆筑前,先用砂漿進行溜槽管壁濕潤,減小溜槽摩擦力。
4)在使用溜槽進行大體積混凝土基礎澆筑時,混凝土澆筑速度快,混凝土振搗必須及時跟上,因此在每一個溜槽出料口處需安排不少于4個振搗小組進行混凝土振搗,根據底板厚度選用不短于10 m混凝土振搗棒進行振搗。
5)混凝土振搗時,插入振搗棒進行振搗,做到“快插慢提”,不得在混凝土澆筑時平拖振搗棒,不得觸碰模板、鋼筋、預埋件。插入式振搗一定要仔細,做到振搗到位、表面泛漿,混凝土表面無顯著下沉、冒泡現象。
6)當溜槽處混凝土澆筑高度與板面相差不大時,停止使用溜槽,改用固定泵、汽車泵進行混凝土澆筑收頭工作。
7)大體積混凝土澆筑完成時,根據天氣變化,及時做好混凝土基礎的保濕保溫工作。
本施工方法在“綠地中心·杭州之門”2棟塔樓的大體積混凝土基礎施工中得以應用實踐,并取得了圓滿的成功。西塔底板混凝土15 600 m3,分別在基礎大底板南側、北側及西北角布置1個溜槽,輔助汽車泵2臺、固定泵3臺進行收頭工作,混凝土在48 h內完成澆筑;東塔底板混凝土15 800 m3,混凝土在45 h內澆筑完成(圖6)。

圖6 現場施工航拍(東塔)
通過分析,基礎底板汽車泵每小時泵送混凝土50~80 m3,溜槽每小時輸送混凝土可達150 m3左右,大幅提高施工效率。汽車泵泵送混凝土加收泵送費,而溜槽完全可以避免大部分泵送費產生,經濟優勢明顯。溜槽搭設所需的鋼管扣件、半圓鋼槽均可重復拆卸使用,利于環保。溜槽輸送混凝土時不需要消耗能源,完全靠混凝土的重力勢能及自流,節約能源。本施工方法為基礎大體積混凝土施工提供了一定的技術參考,特別是對于泵送混凝土難度大或場地受限的基礎大體積混凝土,施工更為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