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金
“新時代十年的偉大變革,在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中華民族發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
這十年,適逢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適逢中國經濟從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的大跨越。在這十年里,黨和國家事業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一項項變革性實踐、一次次突破性進展、一個個標志性成果,見證著新時代中國發展的非凡歷程。
7月中旬,2022年中國經濟半年成績單公布,上半年國內生產總值同比增長2.5%,二季度經濟頂住下行壓力實現正增長。中國經濟再次展現出強大的“韌實力”。
“看似尋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卻艱辛。”2022年開年以來,新冠疫情持續高位流行,烏克蘭危機等超預期因素疊加影響,讓本就負重前行的世界經濟雪上加霜。在如此復雜的環境和諸多不利條件下,中國能防住疫情,穩住經濟,安全發展,再一次為全球經濟穩定復蘇注入了強大信心。正如外媒評論所言,中國是引領世界經濟增長的“可靠火車頭”之一。
回首半年,回望十年。這半年的經濟答卷,只是新時代十年來中國經濟發展的一個片段和側面。自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創造了經濟快速發展奇跡,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后,黨帶領人民書寫著新的恢宏篇章。
改革開放以來,黨扭住經濟建設這個中心,領導人民埋頭苦干,中國經濟列車一路狂飆,到2010年經濟增速達到10.6%、經濟總量躍居世界第二。但同時,粗放的傳統發展模式弊端越來越明顯,人口、資源、環境的約束趨緊,釋放的紅利逐漸由盛轉衰,支撐發展的動力明顯不足。

2012年,中國經濟增速告別兩位數的高增長,自新世紀以來首次滑落至8%以下。同時,經濟結構性體制性矛盾不斷積累,發展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問題十分突出。
邁入新時代,中國要實現什么樣的發展,怎樣實現發展?2012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八大后的第一次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強調:“不能不顧客觀條件、違背規律盲目追求高速度。”
關鍵之時,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領航定向,為我國經濟厚植基礎、突破關鍵、贏得未來作出了一系列重大決策:從判斷我國經濟發展處在“三期疊加”階段到提出新常態,從貫徹新發展理念到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再到明確從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一系列重大判斷、精準謀劃,指引中國經濟這艘巨輪沿著高質量發展航道劈波斬浪、行穩致遠。
在轉向高質量發展的進程中,中國經濟不僅保持了量的合理增長,也實現了質的穩步提升,經濟實力躍上了新臺階。經濟總量由2012年的53.9萬億元上升到2021年的114.4萬億元,占世界經濟比重從11.3%上升到超過18%,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從6300美元上升到超過1.2萬美元,連續多年穩居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第二大消費市場、制造業第一大國、貨物貿易第一大國。我國經濟不僅實現自身跨越式發展,更成為世界經濟增長的最大引擎,連續多年對世界經濟增長貢獻率超過30%……
經濟體量繼續擴大、質量效益不斷提升、經濟結構持續優化、經濟安全全面加強……這十年的經濟發展成果既表現為國家發展進步的宏大敘事,更體現為老百姓實實在在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過3.5萬元,比2012年增長近八成,居民儲蓄率位居全球第一。每百戶家庭擁有汽車超過37輛,比2012年翻了1倍還多。2021年全國居民恩格爾系數為29.8%,比2012下降了3.2個百分點,按照聯合國的標準,我國人民生活已經進入相對殷實富足階段。
2012年春節前夕,湖南湘西十八洞村的大齡青年施全友心懷忐忑地把女友孔銘英帶回村過年。
盡管來之前對村里的貧困狀況已有耳聞,但一進門,這位重慶姑娘還是被嚇住了:堂屋地面坑坑洼洼,廚房看上去要垮塌,豬崽就睡在床鋪下……看到村里實在太窮,年一過完,孔銘英就獨自去了廣東打工。
“山溝兩岔窮圪垯,每天紅薯苞谷粑”,山多田少、生活窘迫,全村貧困發生率一度高達57%,村民人均純收入僅1668元,這是10年前的十八洞村。
遠山、古樹、碧水、藍天,一年四時游人如織。這是10年后的十八洞村。2021年,全村人均收入20167元,村集體經濟收入268萬元。如今的孔銘英早已“回心轉意”嫁給了施全友,夫妻倆在家里開起了農家樂,生意很紅火。
十年來,全國十多萬個像“十八洞”一樣的貧困村都已成功擺脫貧困,拔掉窮根,正闊步走在鄉村振興的大道上。
擺脫貧困是中國人民孜孜以求的夢想。當時間進入新世紀的第二個十年,我國農村仍有9000多萬貧困人口,14個集中連片特困地區更是成為最難啃的硬骨頭。十八洞村所處的武陵山區,就是全國14個集中連片特困地區之一。
向貧困宣戰,向小康邁進。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脫貧攻堅擺在治國理政的突出位置,把脫貧攻堅作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底線任務,打響了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力度最強、惠及人口最多的脫貧攻堅戰。
2013年11月3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十八洞村實地調研,首次提出了“精準扶貧”的重要論述。自此,拉開了全國脫貧攻堅新的序幕,吹響了全國精準扶貧的嘹亮號角。
8年攻堅決戰,成就十分顯著。8年時間里,全國累計選派25.5萬個駐村工作隊、300多萬名第一書記和駐村干部奮戰在扶貧一線,投入脫貧攻堅的資金總量達到13萬億人民幣,實現了現行標準下9899萬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300多萬名干部是個什么陣仗?比中國現役軍人還要多70萬。13萬億人民幣有多少?相當于2021年世界第九大經濟體的GDP。9899萬人是個什么概念?相當于世界人口排名第十五的國家的總人口。這,也就是脫貧攻堅被稱為“人間奇跡”的原因所在。
貧窮不是社會主義,貧富懸殊也不是社會主義。共享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也是中國共產黨的價值追求。所以在脫貧攻堅戰全面勝利、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之后,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突出強調共同富裕問題,把它作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重要任務加以推進。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首次明確要求“扎實推動共同富裕”,并將之作為“十四五”以及未來發展的重要目標;
2021年5月,黨中央、國務院作出支持浙江高質量發展建設共同富裕示范區的重大戰略部署;
2021年8月17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召開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十次會議時指出,“現在,已經到了扎實推動共同富裕的歷史階段”……
共同富裕,不僅是社會發展概念,更是一場以縮小地區差距、城鄉差距、收入差距為標志的社會變革。進入新時代的這十年,我們在推進共享發展、協調發展方面取得顯著成就。
這十年來,通過脫貧攻堅、鄉村振興,城鄉居民收入比從2012年的2.9倍縮小至2021年的2.5倍,居民收入基尼系數由0.474降到0.466,城鄉收入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都呈縮小態勢;這十年來,我國的城鎮化率由53.1%上升到64.7%,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扎實推進,區域發展的平衡性、協調性持續增強,發展差距逐漸縮小;這十年來,我國建成了世界上規模最大的教育體系、社會保障體系和醫療衛生保障體系,中等收入群體超過4億人……正是這些“補低”“縮差”“擴中”的努力,讓我們的社會結構更加趨向“橄欖型”,為邁向共同富裕奠定了堅實基礎。
空氣也能賣錢?還能當嫁妝?10多年前,如果有人說這事,會讓人覺得是天方夜譚。但如今在福建省三明市常口村早已變成現實。
常口村是閩西北大山深處的一個傳統客家村落,環繞村莊的19000畝山林把這里變成了一個天然的大氧吧。2021年5月18日,村民張林順領到了全國第一張林業碳票,范圍涉及村里的3197畝生態公益林,經評估測算,監測期碳減排量12723噸。其中,2723噸碳減排量,當天就被一個科技公司以4.0845萬元的價格買走。常口村自此有了“中國碳票第一村”的美譽。
在當年女兒的訂婚儀式上,張林順把自家387畝山林的林業碳票作為嫁妝送給女兒女婿,“希望他們能把保護綠水青山的接力棒代代傳承下去”。
如今空氣都能賣錢了,10年前提起空氣卻讓許多人直搖頭。PM2.5,這種還不到頭發絲粗細1/20的細顆粒物,在2013年成為全中國最關注的環境和健康問題。那一年,中國東部平均霧霾天數創下新中國成立以來之最。
解除人民群眾的“呼吸之痛”,向霧霾宣戰,打贏藍天保衛戰,成為一場沒有退路的阻擊戰。當年,《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出臺,我國成為全球第一個大規模開展PM2.5治理的發展中國家。
壓減燃煤、調整產業、聯防聯控、依法治理……通過近10年的持續作戰,藍天保衛戰成效持續顯現。2021年,全國339個地級及以上城市平均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例為87.5%,PM2.5年平均濃度實現了2013年以來“8連降”。
藍天不再稀缺,呼吸不再被霧霾所困,這只是中國環境治理成效的一個側面。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生態文明建設擺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抓生態文明建設,全黨全國推動綠色發展的自覺性和主動性顯著增強,美麗中國建設邁出重大步伐。
這十年,生態治理力度之大,前所未有。從全力打好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到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從推動長江經濟帶“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到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成為重大國家戰略;從出臺“史上最嚴”環保法,到率先實施生態保護紅線制度;從全面落實河湖長制、林長制,到開展生態環境保護督察……一系列強有力的舉措,推進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這十年,生態環境改善之變,前所未有。全國地表水水質優良斷面比例達84.9%,比2012年提升16個百分點;全國森林覆蓋率提高2.68個百分點,達23.04%,植樹造林數量約占全球人工造林的1/4;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累計下降約34%,風電、光伏發電等綠色電力的裝機容量和新能源汽車產銷量都居世界第一……綠色版圖不斷擴展,綠色經濟加快發展,城鄉環境更加宜居,地球家園增添了越來越多的“中國綠”。
舞繪千里江山,只此青綠中國。虎年春晚,一部《只此青綠》舞蹈詩劇,詩意地展示了中華大地綠水青山的錦繡圖景,而這正是新時代中國生態美麗蝶變的藝術呈現。
2022年初,全球知名公關咨詢公司愛德曼發布的《2022年度愛德曼全球信任晴雨表》顯示,2021年中國民眾對政府信任度較前一年再升9%,高達91%。而美國民眾對政府信任度再降3%,跌至39%。
中美兩國為何一升一跌?其背后照見的是人心、是制度。這十年來,中國在亂局中引領方向,在挑戰中克難前行,“中國之治”優勢凸顯。
面對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全國上下步調一致,億萬人民攜手并肩,我國社會主義制度非凡的組織動員能力、統籌協調能力、貫徹執行能力得到充分彰顯。在此過程中,我國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患者無論是襁褓中的嬰兒,還是百歲老人,應收盡收、應治盡治,救治費用全部由國家承擔,疫苗接種全民免費,最大限度保護人民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最大限度減少疫情對經濟社會發展影響。而反觀一些西方國家,政黨持續紛爭、央地關系不協調,無力管控疫情,被迫“放任自流”,因疫致死的悲劇不斷。
前不久,香港《亞洲時報》網站刊登了一篇美國馬薩諸塞大學醫學院前教授約翰·沃爾什的文章,他認為,中國的抗疫政策不僅拯救了生命,而且保護了經濟,可以說取得了雙贏。
戰疫情、斗洪峰,反貧困、建小康,穩經濟、促發展,化危機、應變局……回望十年來的風雨兼程,極不尋常、極不平凡。十年來,我們充分發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能夠集中力量辦大事、辦難事、辦急事的獨特優勢,打贏了一場又一場硬仗。從盡銳出戰,奪取脫貧攻堅戰全面勝利,到眾志成城,取得抗擊新冠肺炎疫情斗爭階段性勝利的重大戰略成果;從高瞻遠矚,推動生態環境保護發生歷史性、轉折性、全局性變化;到處變不驚,有效維護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從掃黑除惡,掃出一片朗朗乾坤,到基層減負、教育“雙減”,減出真效果、好生態;從隆重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新中國成立70周年,到成功舉辦簡約、安全、精彩的北京冬奧會、冬殘奧會……這十年,我們解決了許多長期想解決而沒有解決的難題,辦成了許多過去想辦而沒有辦成的大事,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不斷提高,人民生活全方位改善,社會治理社會化、法治化、智能化、專業化水平大幅度提升,人民安居樂業、社會安定有序,續寫了社會長期穩定奇跡。
非凡的成就印證了中國共產黨非凡的治理能力。正如墨西哥學者海因茨·迪特里希所言,“中國共產黨一直保持先鋒者的性質,執政黨的素質正是中國成功的一個關鍵因素”。
“打鐵必須自身硬。”這十年來,中國共產黨不斷加強自身建設,以刀刃向內的勇氣,掀起力度、廣度、深度空前的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斗爭,以自我革命的決心,全面加強黨的領導,維護黨中央權威和集中統一領導,使管黨治黨寬松軟狀況得到根本扭轉。新時代的中國共產黨人用“十年磨一劍”的精神練就自我凈化的“絕世武功”,消除了黨、國家、軍隊內部存在的嚴重隱患,贏得了人民群眾的衷心擁護和廣泛支持。中國共產黨在新的歷史條件下達到空前的團結和統一。
人心所向,大道直行。這十年間,全社會凝聚力和向心力極大提升,全黨全國各族人民文化自信明顯增強,做中國人的志氣昂揚,骨氣堅定,底氣充盈。“中國已經可以平視這個世界了”,這樣自信的精神氣度,這種主動的精神力量,正是新時代中國能夠無懼風雨、闊步向前的根本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