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麗 范文彥
摘 要 近年來,生態環境保護問題日益突出,而森林作為陸地生態系統的主要組成,對改善生態環境、提高空氣的質量起著巨大作用。黨的十八大報告將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五位一體”總體布局以來,國家對森林資源管護日益重視。以寧強縣天然林保護工程為例,探究寧強縣天然林管護所遇困境,并提出招錄專業人員、強化林地保護制度、保證數據的準確性、加大天然林資源培育力度、優化森林結構、加快信息系統建設、提高全民保護意識、完善天然林資源管理體系、強化災害防控、健全保障機制等對策。
關鍵詞 天然林;森林管護;陜西省寧強縣
中圖分類號:S86 文獻標志碼:C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2.12.019
我國幅員遼闊,天然林在維護自然生態平衡和國土安全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主體地位。陜西省寧強縣作為納入天然林保護一期工程實施單位,在天然林管護方面取得一定的成效,積累了一定的經驗,但天然林管護工作仍存在科技含量不高、人員結構老化、專業人員缺乏、保護意識淡薄等問題。本文主要分析了寧強縣天然林管護工作取得的成效、管護工作中所遇問題及解決問題的有效對策,為推進和改善天然林管護相關工作提供參考。
1 寧強縣天然林資源保護背景介紹
寧強縣隸屬于陜西省漢中市,地處秦嶺、巴山交匯地帶,屬中低山區縣,海拔520~2 103.7 m,北屬秦嶺山系,大部分海拔1 000~1 600 m;南屬巴山山系,大部分海拔1 000~1 800 m。寧強縣地界三省、毗鄰八縣,東鄰勉縣、南鄭縣,南接四川省的朝天區、旺蒼縣、青川縣,西連甘肅省的康縣、武都區,北與略陽縣相連;境內又有漢江、嘉陵江兩大水源;氣候屬于溫帶季風性氣候,雨水充沛,林地資源豐富。寧強縣總面積3 247 km2,林地面積24.16萬hm2,林地占總面積的74.4%。在林地面積中天然林的面積為15.26萬hm2,占林地的63.17%。1998年天然林資源保護工程(以下簡稱天保工程)在12個省(區、市)試點,2000年開始在全國17個省(區、市)全面啟動。2000年寧強縣被列入全國天保工程實施區域,范圍涵蓋寧強縣26個鎮(街道)及寧強縣國有紅石梁林場,管護林地面積約238 320 hm2,實施單位27個,從事林業職員97名。2011年寧強縣天保工程二期開始實施,涉及寧強縣18個鎮(街道)和寧強縣國有紅石梁林場,22個實施單位,90余名林業職員,管護林地面積約241 573 hm2。
2 天保工程實施取得的成效
通過天保工程的實施,寧強縣天然林資源恢復性增長持續加快,實現了森林面積和蓄積量的雙增長,森林覆蓋率由49.40%提高到62.65%。森林的生態功能明顯提升,森林的防護和涵養功能得到鞏固;維護“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漢江水源給養地源頭生態環境,確保水質清潔安全;生物多樣性得到加強,生態保護意識明顯增強,促進了生態文明建設;加快推進3個重大轉變,即森林資源從恢復性增長向提質增效轉變,森林生態功能從有所好轉向明顯改善轉變,森林旅游、種植、養殖等綠色生態產業實現突破性跨越發展向產業生態化轉變。
天保工程的實施不僅改善了管護站人員的辦公環境,也為林區附近居民創造了良好舒適的生活環境,完善了林區的基礎設施建設,包括道路交通設施及通信設施等,保障林區群眾的生活生產;同時林區職工收入不斷增長,為保護“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漢江源頭水源涵養構建了堅實的區域生態屏障,林區更加和諧穩定,實現了山青、天藍、水凈、景美。
3 存在的問題
3.1 管護人員年齡結構老化,管護力量亟待加強
受編制限制和歷史原因的影響,現有管護力量嚴重不足,基層一線管護人員管護任務重;且林業干部隊伍年齡結構老化嚴重,面臨人員斷檔,平均年齡49歲,難以適應野外工作,亟須補充新鮮血液。因此,在當前體制下如何解決管護人員少,年齡結構老化是寧強縣森林管護工作面臨的最大困境。
3.2 專業技術人員缺乏,信息化管理有待提高
由于林業干部職工年齡結構老化,對于信息化管理的運用欠缺,現有管護方式多為人工巡護,加之森林管護多在野外作業,交通不便,造成管護存在一定盲區,現代化監測管理技術有待加強。
3.3 天然林數據庫不夠準確
林業工作多為野外作業,加之對信息化技術運用不熟練,多采用地形圖配合判讀進行作業,存在誤差,導致和“一張圖”數據不匹配,加大了工作難度。
3.4 林業科技成果轉化率和科技貢獻率不高
林業產品新技術應用不夠,林業產業發展相對滯后,缺乏支撐林業產業發展的龍頭企業。林業“大資源、小產業、低效益”的問題比較突出,多數企業規模小、粗加工的狀況還沒有改變,示范作用不大。
3.5 森林資源保護管理壓力加大
基礎設施建設和城鎮化進程的加速,林地的保護與征占用地矛盾比較突出,對林地保護管理造成一定壓力,森林防火、林業有害生物防治等生態保護任務繁重。
3.6 林業投融資渠道不寬
林業生產周期長、見效慢,側重生態功能的特點,使得社會資本進入林業顧慮較多;加上林業科技推廣應用緩慢,森林碳匯交易和社會公益組織參與天然林保護的渠道沒有打開,林業投融資的瓶頸問題未得到有效解決。
3.7 保護意識淡薄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人們的收入和生活有了較大提升,使用天然環保產品成為了大多數人的追求。因此一些無良商人在利益的驅使下盯上了天然林區,加之個別地區的人們生態保護意識薄弱,導致管護盲區存在亂砍濫伐現象。雖然樹木還能再生,但亂砍濫伐會打破天然林區原有的生態平衡,而促進其恢復卻非朝夕之事[1]。
除了亂砍濫伐外,森林火災也一直是天然林區一大隱患。森林火災不僅對林業資源造成巨大損害,還會危及當地人們的生命財產安全。冬、春季節,林區雨水減少,天氣干燥,極易引發林火災害。而人們火災防范意識薄弱,在林區吸煙、祭祀等,人為引發森林火災,造成無法挽回的生命財產損失[2]。
4 有效對策
1)結合現有人事管理制度,到專業學校招錄專業人員,同時在天保管護專項資金管理范圍內采用聘用制,對人員少、管護面積大、人為活動頻繁的管護區域進行人員聘用,以解決管護人員不足、年齡老化的問題。聘用人員一年一簽,由所在管護站負責考核,考核優秀者在后期聘用享有優先權,以保證森林管護工作的有效開展。
2)強化林地保護制度,加強管護人員業務培訓。森林管護人員專業性不高一直是林業部門的通病,加之管護人員年齡結構偏大,對信息化管理運用欠缺,因此加強管護隊伍專業培訓極為重要性。例如,可通過聘請專業教師對管護人員進行專業培訓,采用“集中培訓+日常學習+平時抽查”的模式開展培訓學習,從而提高管護人員專業水平和素質,全面提升整個林區管護質量及信息管理運用。同時,結合林(山)長制,確保山有人管、林有人造、樹有人護、責有人擔;加強對天然林的巡查保護,并建立工作臺賬;對管護人員進行抽查,對不履責的人員進行通報批評,對盡責的人員予以獎勵,確保管護工作落實到位,執法更有力度[3]。
3)進一步完善天然林資源數據,保證數據的準確性。利用遙感影像,結合第三次全國國土調查成果資料,將天然林資源數據準確融入森林資源“一張圖”,以“一張圖”數據為準,保持數據準確性和統一性,為天然林保護修復奠定基礎。
4)加大天然林資源培育力度,按照因地制宜、適地適樹的原則,以科技為先導,對宜林地、灌木林地、未成林地及低產劣質林分,全面采取封山育林、人工造林、飛播造林和人工促進天然更新等措施,積極修復天然林資源,促進天然林資源穩定增長。加強生態廊道建設,合理規劃布局,做到綠化、美化、亮化同步,精心打造綠化景觀長廊,建設一批示范工程,形成精品,發揮示范效應,構筑以森林植被為主體的國土生態安全保障體系,增強森林生態系統的整體性、協調性,提高森林生態效益。
5)著力提升天然林質量,調整優化森林結構,提升森林經營水平,加強中幼林撫育。通過結構調整、樹種更替、補植補造、封山育林、林分撫育、嫁接復壯等多種方式,使林分年生長量、單位面積蓄積量、經濟林地產出率、林農收入、森林生態效益5個方面指標得到大幅度提升。同時使天然林結構更趨合理,森林的多種功能更加穩定,從而帶動寧強縣森林質量的整體提升。
6)加快天然林資源信息系統建設,建立森林資源管理信息系統,加大科技資金投入,降低人力成本,解決人員不足和年齡結構老化問題,提升森林資源保護的科技含量,實現基于網絡運行的森林資源管理信息系統,利用管理系統和數字化的林業信息,為保護決策規劃服務,提高森林資源管理和科技興林水平[4]。
7)提高天然林資源的全民保護意識,強化生態觀念,充分發揮各類媒體作用,通過制作宣傳單、宣傳品等,廣泛宣傳生態文明建設方面取得的新進展、新成果、新典型、新經驗,培育和弘揚綠色發展理念,持續提升全民愛綠、護綠、植綠的生態意識。加強林政執法,從嚴落實森林資源保護責任,嚴厲打擊非法占地、盜伐濫伐林木、亂捕濫獵野生動植物行為,有效震懾違法犯罪分子。狠抓封山禁牧、森林防火,加大天然林保護科普宣傳教育和貫徹執行力度,杜絕野外放牧現象,切實維護好森林資源安全。
8)完善天然林資源管理體系。積極解決天然林保護成效監測技術力量薄弱、專業人員缺乏的問題,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設立效益監測站點,適時開展監測評估,以便為天然林保護修復提供準確數據及參考資料。落實管護崗位人員,盡快打破管護力量不足的困境,加快林區基礎設施建設,進一步健全優化基層管護站,全面提升林區管護基礎設施建設水平[5]。
9)強化災害防控。建立健全森林草原防滅火應急體系,采用智慧林業全面提升森林草原火災防控能力,降低森林火災的受害率[6]。加大森林病蟲害的預測預報及病蟲防治處置力度,扎實開展林區有害生物防治。對于天然林的開發利用,應采納專家的意見建議,合理開采資源、杜絕浪費,實現可持續發展[7]。
10)健全保障機制,將天然林資源保護納入各級政府年度目標責任考核,健全天然林保護工作人員獎勵機制。在天然林保護修復實施方案中明確規定獎勵資金,以及資金列支渠道、獎勵項目,增強工作人員的積極性,有效激發內生動力,為天然林保護修復提供堅強有力的組織保障[8]。
5 結語
森林作為陸地生態系統的主要碳匯途徑之一,在生態保護方面有至關重要的作用。寧強縣天然林資源是森林資源的主體,加強天然林資源保護,對保護生物多樣性,維護國土生態安全,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時,林地資源不但改善生態環境,也能給社會帶來經濟利益,提高人們的生活水平。因此,天然林管護事業任重道遠,需要國家和社會大眾的重視和參與。只有保護生態環境的觀念深入人心,森林管護工作才能更加順利開展,成效才會愈加顯著,生態環境才能得到根本的改善。
參考文獻:
[1] 李靈泉.天然林保護工程中森林管護存在的問題及對策探析[J].花卉,2019(16):203-204.
[2] 王艷讓,楊書濤.天然林保護工程中森林管護工作的困境及對策分析[J].農家參謀,2018(4):141.
[3] 黎珺.天然林保護工程中森林管護工作存在的問題及對策探析[J].農家參謀,2019(9):85-88.
[4] 郝月成,李海萍,李海云.淺析巴彥淖爾市天然林保護工程森林管護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種子科技,2018,36(10):25-26.
[5] 李伯周,鄧志平.天然林保護工程中森林管護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北京農業,2014(36):113.
[6] 汪嗣蓬.天然林保護工程中森林管護工作面臨的困境及對策[J].現代園藝,2020,43(14):209-210.
[7] 田桂蘭.天然林保護工程中森林管護工作面臨的困境及其對策[J].花卉,2020(8):215-216.
[8] 楊志清.天然林保護工程中森林管護工作面臨的困境及對策[J].華東科技(綜合),2018(3):389.
(責任編輯:張春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