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文斌 蔣小芳
摘 要 優秀鄉土文化是鄉村振興的源頭活水,是鄉村振興的力量之根和發展之魂。優秀鄉土文化為鄉村振興塑形鑄魂,有助于培育鄉村振興主體,實現鄉村振興戰略目標。為了進一步發揮優秀鄉土文化助推鄉村振興的作用,提出以文育民,發揮鄉土文化的治理功能;以文富民,探索鄉村文化與其他產業融合發展模式;以文樂民,豐富農民精神生活等策略。
關鍵詞 鄉土文化;鄉村振興;價值意蘊;路徑
中圖分類號:G123 文獻標志碼:A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2.12.049
鄉村振興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重要內容,鄉土文化是鄉村振興的內生動力和重要保障。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高度重視“三農”工作,多次強調把“三農”工作擺在優先位置。黨的十九大報告首次提出鄉村振興戰略,為新時代解決“三農”問題指明了方向,開啟了加快我國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新征程。鄉村振興是包括產業振興、人才振興、文化振興、生態振興、組織振興的全面振興。鄉土文化是鄉村振興的力量之根和發展之魂,在鄉村振興戰略中具有重要地位與作用,要積極推進優秀鄉土文化發展,助力鄉村振興戰略的實現。
1 鄉土文化的內涵與特征
鄉土文化主要是指鄉村居民在農業生產和生活實踐中逐漸形成和傳承下來的特定的行為方式、風俗習慣、道德風尚、價值觀念、是非標準和人生理想等,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村民的社會實踐活動、認知活動和思維方式[1]。鄉土文化包括鄉村景觀文化、鄉村手藝、農耕文化、鄉村節日與習俗等。鄉土文化作為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千百年來以其獨特的方式孕育著一方鄉土風情。
鄉土文化具有鮮明的特征。1)地緣生發。鄉土文化帶有鮮明的地域符號,所謂“十里不同俗,百里不同風”,不同地域的鄉土文化散發著不同的地域氣質。2)歷史積淀。鄉土文化并非輕而易舉、一朝一夕就能形成,它是在漫長的鄉土歷史演變和發展過程中形成的,是村民們歷代生產生活的經驗累積,是歷經多年文化積淀的共同記憶。3)情感維系。每個人都與鄉土血脈相連,它所給予的熟悉感、安全感、親切感和依賴感是其他任何事物都難以替代的,它牽引著離家游子的鄉情,也連接著鄉村振興戰略的實現。
文化有先進和落后之分,鄉土文化也有精華和糟粕之別。優秀鄉土文化是鄉土文化中的精粹,符合時代發展趨勢,是中華民族賴以生存和發展的思想根基和精神動力。
2 優秀鄉土文化助推鄉村振興的價值意蘊
鄉村振興戰略是新時代關系國計民生的一項系統工程,優秀鄉土文化可以滿足村民的基本文化生活需求,激發村民主體內生動力,為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
2.1 為鄉村振興塑形鑄魂
鄉村振興既要塑形,也要鑄魂。沒有鄉村文化的高度自信,沒有鄉村文化的繁榮發展,就難以實現鄉村振興的偉大使命[2]。
1)優秀鄉土文化能改變農村的精神風貌。近年來,隨著社會的發展,農村的經濟發展水平得到提升,物質生活有了很大改善,但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卻遠遠落后于經濟發展的步伐。鄉村振興是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的全面振興,優秀鄉土文化在助推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方面作用顯著。優秀鄉土文化扎根于鄉土,貼近村民,也貼近生活,能夠改變村民的思維方式和行為習慣,改善村民的精神風貌,提升社會文明程度,使鄉村的精神文明建設更加入耳入腦,潛移默化,深入人心。
2)優秀鄉土文化為鄉村振興提供豐富的文化資源。鄉村中的器物文化、習俗文化、節日文化是可供開發利用的寶貴資源。鄉村文化中的農耕文化為村民了解農學思想,學習栽培方式、耕作制度、農業技術等提供了豐富資源和途徑,同時有利于培養其勞動意識、節約意識、吃苦精神,樹立正確的勞動價值觀。鄉村器物文化,如木工、石工、竹編、刺繡、釀造等技藝都是優秀的活態文化遺產,凝結了祖先的生存智慧,這些經歷了歷史浮沉的手藝以其歷久彌新的品質、追求極致的精神深深影響著當代村民的生活。鄉村景觀文化是鄉村文化的重要載體,蘊含了和諧統一、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生態思想。鄉村節日與習俗作為日常生活中的文化現象,是對農村生活內容的生動體現,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與價值,是鄉村文化的集中表達。
2.2 培育鄉村振興主體
鄉村振興是一項系統性、綜合性的工程,是一個需要多元主體共建共治共享的過程,其主體包括政府、農民、村民自治組織及其他社會組織等,其中農民居于主體地位。鄉土文化作為中華文化的根脈,蘊含著豐富的思想觀念和人文精神,有助于激發農民主體意識。
1)優秀鄉土文化能夠增強農民對自我身份的認同感和自豪感。《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明確指出,要“充分尊重農民意愿,切實發揮農民在鄉村振興中的主體作用,調動億萬農民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3]。鄉土文化在廣大農民群眾長期生產和生活的過程中積淀而來,深刻影響著村民的思想和行為,它能夠喚起村民的家園意識,喚起村民對地域文化的歸屬感和自信心,從而增強村民對農民身份、農業生產、農村生活的認同感和自豪感,激發農民內生動力,讓農民從旁觀者成為農業生產的積極參與者。
2)優秀鄉土文化能夠提高農民的獲得感和幸福感。當前,仍有一部分農民存在思想偏見,認為“文明與富裕是城市的標志,愚昧與貧窮是農村的象征”,逃離鄉村的主觀意愿強烈。而優秀鄉土文化能帶動鄉村經濟發展,增加農民就業機會,農民不必為了生計而背井離鄉,他們可以有更多的時間在家陪伴孩子和老人。
2.3 有助于鄉村振興戰略目標的實現
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是鄉村振興戰略的總要求。優秀鄉土文化作為鄉村振興的源頭活水,有助于鄉村振興戰略目標的實現。
1)優秀鄉土文化能帶動產業發展。產業振興是鄉村振興戰略的基礎。產業振興直接關系著人們“錢袋子”,也決定了鄉村振興是否有動力和后勁。農民可利用優秀鄉土文化資源,打造獨具特色的文化產業鏈,推動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
2)優秀鄉土文化能促進生態宜居。中華文化中大道自然、天人合一的生態倫理根植于農耕文明,綠色發展理念正是吸取了中華農耕文明延續至今的生態智慧,強調順應自然、保護自然、人與自然和諧共處,是新時代每一個中國人應當樹立的新發展理念[4]。農耕文明是優秀鄉土文化的一部分,能夠引導村民踐行綠色發展理念,傳遞綠色生活方式,改善鄉村生態環境,打造生態宜居新農村。
3)優秀鄉土文化能培育文明鄉風。鄉土文化是鄉風文明的根和魂,也是鄉風文明繼續生長所要依托的肥沃土壤。鄉土文化記錄著鄉村的傳統,承載著集體的記憶,對于農民尋求心理認同、維護鄉村穩定有著重要作用。勤儉節約、重義輕利、仁愛互助、忠義孝悌等價值規范蘊含于鄉土文化之中,能夠推動鄉風文明建設,打造文明新農村。
4)優秀鄉土文化能推動有效治理。優秀鄉土文化是對鄉村進行柔性治理的利器。和睦的鄰里文化、新鄉賢文化及各種優秀的傳統美德是鄉村善治的粘合劑和助推器,它會增強鄰里之間的信任感、依賴感和認同感,提升鄉村治理能力,讓共創美好家園成為一種共識。
5)優秀鄉土文化能實現生活富裕。生活富裕是鄉村振興戰略的根本,也是民生目標。優秀鄉土文化通過帶動鄉村產業創新發展,增加農民就業機會,進而改善農民生活。同時,鄉土文化中蘊含的開拓進取、自強不息、勤勞致富文化理念能夠鼓勵村民通過奮斗創造美好生活。
3 優秀鄉土文化助推鄉村振興的有效路徑
3.1 以文育民,發揮鄉土文化的治理功能
3.1.1 借力村規民約,培育文明鄉風、優良家風、淳樸民風
家風相連成民風,民風相融匯成國風,只有家風正、民風純、政風清,社會才能和諧發展[5]。1)文明鄉風是目標。文明鄉風是一種有別于城市文化的,代表整個鄉村文明程度的新型鄉村文化。村規民約中蘊含著歷史積淀下來的美好理念、優良作風、良好習慣,村規民約可涵養農民形成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思想觀念、行為操守。2)良好家風是基礎。家風是指一個家庭或家族世代相傳的風尚、生活作風。良好的家風對家庭成員的個人修養起著重要作用,也對整個社會的道德風尚影響深遠。可以深入挖掘村規民約中的人文精神和思想道德觀念,建設新時代家風文化。3)淳樸民風是重點。民風正則民心齊、基層穩,民風好壞與否直接關系著整個社會的向心力、和諧與團結程度。開展民風建設,需要不斷提高村民的思想、文化和道德水平。村規民約能夠給予農民群眾思想上的正確引導,幫助村民樹立正確的文化認知。
3.1.2 新鄉賢融入鄉村治理,凝聚鄉村發展合力
隨著社會不斷進步發展,傳統鄉賢已然不能滿足鄉村善治的要求,新鄉賢不同于傳統鄉賢,他們德才兼備,成為新時代鄉村治理的重要力量。1)新鄉賢能夠彌補鄉村內生動力的不足。大批青壯年進城務工,留在鄉村的大多數是老人和兒童,鄉村社會“空心化”現象嚴重。新鄉賢的融入為鄉村注入了新的活力,使鄉村事務有專人打理,鄉村制度正常運轉,鄉村治理井井有條。2)新鄉賢能夠促進鄉村法治。傳統的鄉村治理中遵循的是“熟人好辦事”的原則,“熟人社會”的存在對以理性為基礎的現代法律制度產生排斥,難以保證鄉村決策的民主與科學。新鄉賢具有豐富的學識、經驗及良好的修養,能夠做好示范作用,帶頭學法、尊法、守法、用法,有效培育鄉村法治精神。3)新鄉賢的融入能夠增強鄉村自治意識。新鄉賢與村民朝夕相處,對村民了解更加透徹,他們更加懂得如何用老百姓的方法去處理好老百姓的事,讓老百姓心服口服,進而取得良好的治理效果。
3.1.3 重視鄉土文化建設,增強文化認同
1)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鄉土文化建設。傳統的鄉土文化并非都是精華,再加上各種新觀念的沖擊和挑戰,部分農民會出現價值觀混亂。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鄉土文化建設,能夠在繼承與發展的過程中少走彎路,為鄉村文化建設提供科學有效的指引。2)重視鄉土文化傳承與振興。鄉土文化的傳承與振興離不開教育的廣泛參與。錢穆先生曾指出,“教育的第一任務,便是要這一國家這一民族里面的每一分子,都能來認識他們自己的傳統。”[6]因此,要有意識地將鄉土文化融入鄉村基層教育體系中,引導廣大村民重視優秀鄉土文化的價值,培養鄉土意識,激發鄉土情感,從而產生對本土文化的高度關懷與認同。
3.2 以文富民,探索鄉村文化與其他產業融合發展模式
3.2.1 發展文創農業,推動產業升級
鄉村想要振興,必須在傳承農耕文明的基礎上加入現代文化元素,發展文創農業,因地制宜,突出當地特色。文創農業是一種新興的農業產業模式,它將傳統農業與文化創意產業相結合,進一步豐富和拓展傳統農業功能,從而提升農業產業的價值。相較于傳統農業,文創農業有其自身的特點。1)文化性。在產品銷售過程中,應將農業產品背后的故事講出來,使人們在消費的同時能夠了解背后的故事,從而獲得心靈上的滿足。2)延伸性。在鄉村中尋找獨具特色的產品,并做精做強。由單純的產品種植發展成為集種植、加工、休閑觀光及文化創意在內的新興產業鏈,將產品做到極致,使其產生更高的附加值。3)感觀性。與傳統農業相比,文創農業能給消費者帶來更強的視覺沖擊,體驗感也更強。文創農業是一種能夠較好滿足消費者多樣化需求的農業發展模式,它在創新性、文化底蘊、發展空間等方面都具有極大的優勢,是實現產業振興的一個重要途徑。
3.2.2 推動鄉村文旅結合,增加農民收入
每個人心中都有對田園風光的美好憧憬,鄉村有著獨有的自然、文化資源,發展特色旅游是推動鄉村經濟發展的途徑之一。鄉土文化是鄉村旅游發展的寶貴資源,是鄉村旅游業發展的靈魂和根基。為了推動鄉村文化與旅游業相結合,應做好以下2點:1)充分挖掘鄉村建筑、服飾、禮儀等文化資源,利用這些文化資源來為旅游做推廣,形成“一村一特色、一鄉一品牌”的效應;2)充分考慮市場需求打造特色旅游項目,擦亮招牌,努力形成覆蓋“吃住行游購娛”六要素的品質化產業鏈。推動鄉村文旅結合,不僅可以增強村民的文化自豪感,讓他們從心底里認可本土文化,自覺保護和傳播本土文化,還可以優化產業結構,創造更多就業崗位,拉動鄉村經濟增長,增加農民收入,改善農民生活。
3.3 以文樂民,豐富農民精神生活
3.3.1 完善農村文化場所,豐富農民業余生活
我國城市的文化氛圍十分濃郁,而農村的文化生活卻相對單調。搭建各類文化場所和平臺,豐富農民的業余文化生活,對于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有著深遠的意義和影響。1)修建文化場館。農村文化場館作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廣大農民文化活動的主陣地,在開展公共文化活動、促進全民藝術普及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長期以來,農村基礎文化設施缺乏,難以滿足農民的精神文化需求。文化場館是鄉村文化振興的重要載體,必須要落地扎根。加快推進文化場館的建設,完善館內配套設施,使其涵蓋圖書、音樂、體育等多個方面的功能,為農民開展文化活動提供必要場所。2)開辟新的文化展示平臺。農村的文化活動大都是扭秧歌、戲劇、健身體操等,缺乏創新,久而久之農民逐漸失去參與文化活動的興趣,開辟新的農村文化平臺迫在眉睫。可組織開展運動競賽、圖書閱讀、時事探討等活動,也可以開辟歌舞表演、曲藝雜技、棋藝競技等平臺,引導村民追求積極健康的文化生活,形成向上、向善的精神氣質,讓村民真切地感受到共創美好幸福生活的重大意義。
3.3.2 完善文化基礎設施建設,推進文化活動常態化
鄉村群眾文化活動往往比較分散,村民對于大多數文化活動都是“三分鐘熱度”,推進文化活動常態化尤為重要。1)保護好農村文體活動的基礎設施。有部分村民的公共意識和保護意識不強,農村公共基礎設施毀壞嚴重等現象十分常見。上級主管部門要制訂相關規則,做好農村文體活動基礎設施的管理、維修與保護。2)設置文化活動獎勵。為了提高村民參加文化活動的積極性,可以適當設置獎勵措施。3)挖掘當地文化能手,培養文化志愿者隊伍。鄉村文化能手是鄉村文化振興的“領頭羊”,他們長期扎根鄉村,善于策劃活動、編排節目、動員村民,充分發揮當地文化能手的帶頭作用,能夠吸引村民積極主動參與文化活動。
參考文獻:
[1] 羅俊梅,周明星.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鄉村文化振興研究:基于“鄉風、鄉情、鄉土、鄉賢”視角的思考[J].貴陽市委黨校學報,2019(2):48-53.
[2] 習近平要求鄉村實現“五個振興”[EB/OL].(2018-07-16)[2022-04-01].http://news.youth.cn/sz/201807/t20180716_11670367.htm.
[3] 曲延春,宋格.鄉村振興戰略下的鄉土文化傳承論析[J].理論導刊,2019(12):110-115.
[4] 張平,王曦晨.習近平鄉村生態振興重要論述的三維解讀:生成邏輯、理論內涵與實踐面向[J].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2,22(1):1-7.
[5] 謝揚舉.文化傳統與民風建設[N].人民政協報,2016-05-16(9).
[6] 錢穆.國史新論:新校本[M].北京:九州出版社,2012.
(責任編輯:張春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