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燕 高小峰 雷夢瑤 蔣德俊 楊顯金 賈毛毛 王

摘 要 河南省南陽市地處南北氣候過渡帶,地理位置獨特,石榴栽培歷史悠久。為實現產業提質增效,大力發展石榴綠色產業經濟,促進鄉村振興戰略實施,對南陽市石榴產業發展現狀、發展優勢、存在問題進行調研分析,并提出產業發展的戰略思考:轉變政府職能,發揮政府引導作用,形成石榴產業集群;創新金融服務,優化投融資環境,發揮金融資本撬動作用;整合科研資源,推動核心技術聯合攻關,促進石榴產業提質增效;加強人力資源保障,發揮人力資源優勢,支持各類人才返鄉創業;發揮“互聯網+”資源優勢,發展現代果業,開辟石榴增收新途徑;整合市場優勢資源,創新智能物流運營,打造現代文旅融合模式;壯大新型經營主體,完善利益聯結機制,發展合作經濟。
關鍵詞 石榴;產業發展;河南省南陽市
中圖分類號:F327 文獻標志碼:A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2.12.052
河南省南陽市地處秦嶺南麓,屬秦嶺余脈,地理坐標為北緯32°17′~33°48′、東經110°58′~
113°49′,被公認為石榴適生區[1]。發展石榴產業既有較高的經濟效益,也有顯著的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是建設南水北調高效生態經濟示范帶、實現鄉村振興的優勢特色產業。
1 產業發展現狀
南陽市是石榴適生區域,20世紀90年代,全域石榴栽培面積達到0.2萬hm2,但多為南陽紅石榴、大紅甜、大白甜等傳統品種,因果小、籽粒小、易裂果、抗逆性差、病蟲害嚴重、品種老化及種植業結構性調整等原因,逐漸失去了市場競爭力。2007年,石榴栽培戶引進石榴新品種——突尼斯軟籽石榴,成功栽培2.3 hm2;2011年起,淅川、內鄉、南召、方城、唐河、鎮平、桐柏等縣相繼引種突尼斯軟籽石榴;2012年后,南陽地區傳統石榴品種逐漸被淘汰,優良品種突尼斯軟籽石榴種植面積不斷擴大[2]。2020年,南陽市突尼斯軟籽石榴種植面積4 741.57 hm2,掛果
3 500 hm2、總產量6.46萬t、總產值3.23億元。據不完全統計,南陽市石榴產業新型經營主體有55家、種植大戶有83個(表1),石榴產業間接經濟效益超過12億元[3]。
從軟籽石榴種植區域分布來看,南陽市由西至東栽培面積逐漸減少。淅川、內鄉、南召、鎮平和臥龍等縣區土壤、氣候適宜,軟籽石榴栽培起步較早,經驗成熟,栽培基地已初具規模,占南陽市栽培總面積的96.20%,產業化水平日益提高,品牌建設成效顯著;受氣候、種植技術、種植業結構性調整和種植習慣等影響,方城、鄧州、唐河和桐柏等縣(市)有小規模種植,占南陽市栽培總面積的3.80%;西峽、新野、社旗和宛城等縣區幾乎沒有種植。
2 發展優勢
2.1 區位優勢
適合石榴生長要求的氣象條件為年平均溫度15 ℃
左右、年降水量800 mm左右,北緯18°~34°的地區[4]。南陽市地處北緯32°17′~33°48′,屬亞熱帶與暖溫帶的過渡區,域內山區、丘陵、平原各占1/3,形成了三面環山、南部開闊的南陽盆地,氣候溫和,無霜期長,雨量充沛,年降水量706.5~1 131.5 mm,平均降水量825.7 mm;年平均氣溫15.1 ℃,年平均日照時長2 137 h,光照資源充裕,是石榴的適生區[5]。作為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核心水源地,南陽市發展石榴產業、建設高效生態特色產業帶,具有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
2.2 土壤和地形優勢
南陽市盆地土壤肥沃,適宜石榴生長的砂姜黑土、潮土、黃棕壤、棕壤耕地面積達31.21萬hm2,占總耕地面積的31.23%;植被茂密、土層深厚、富含腐殖質和多種礦質元素。適宜的海拔高度和良好的土質條件,充分滿足了石榴生長的需求。
2.3 品質優良
南陽市石榴栽培歷史悠久,南陽石榴素來有風味獨特和品質優良的特色,淅川軟籽石榴酸甜適口,質地細膩,香氣濃郁,優于國內其他主產區同類產品。2012年,淅川丹圣源農業種植合作社從中國農科院鄭州果樹研究所引進突尼斯軟籽石榴,在南水北調水源地進行規模種植,經中國農科院檢測,果實維生素C含量高達3 854.5 mg·kg-1,平均含量為1 969.4 mg·kg-1。
2.4 市場潛力大
突尼斯軟籽石榴是當前世界主流優良石榴品種,因其個大、形美、籽粒特軟、酸甜可口等優點,備受各國消費者青睞;含有果糖、有機酸、葉酸、維生素等多種營養成分,尤其富含活性Vc及人體不可缺少的微量元素,被譽為“營養金礦”;果汁含量占總重量的40%~62%,口感極佳[6]。
3 存在問題
3.1 產業規模小,效益不高
南陽市石榴種植面積雖達到0.47萬hm2,但受地域、種植業結構性調整等因素影響,產業發展不平衡、不充分,淅川、內鄉、南召等南水北調水源區軟籽石榴發展迅速,其他縣(市、區)發展勁頭不足。1)南陽市肩負國家糧食安全、供水安全、水質安全等重任,大規模發展石榴產業的空間不足。企業規模小,精深加工產品開發力度不足,難以滿足現代消費需求。2)目前石榴產業發展受資金、技術、信息、觀念等因素影響,規模化、專業化、組織化程度不高,抗風險能力較弱,龍頭企業少、帶動能力弱,企業與生產基地、果農結合不緊密,產品附加值低,小生產與大市場之間矛盾突出,規模效益得不到體現。
3.2 科技體系不完善,研究不夠深入
南陽市石榴產業科研和技術推廣體系不健全,石榴栽培研究的深度和廣度不夠,種植、管理、收儲、加工等環節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難題,如裂果、凍害、病蟲害、著果率低、鮮果品質差、保鮮期短、冷鏈運輸體系不完善、精深加工產品少、產品質量差、附加值低等,一直困擾著很多基地和果農。栽培技術方面,石榴立體栽培模式創新、新品種和新技術引進、精深加工等現代化技術研究應用不夠,嚴重制約南陽市石榴產業發展壯大。
3.3 農業裝備落后,機械化水平低
在土壤深翻、果園除草、噴藥、采摘、運輸、開溝施肥等重要生產環節仍以人工為主,農業裝備差、機械化水平低,勞動強度大、生產成本高,效率低、效果差。夯實石榴產區設施裝備條件,創新應用新型智能裝備,提高生產效率和生產效益,是做大做強南陽市石榴產業的必由之路。
3.4 金融體制體系不健全,財政支持不夠
南陽市在政策、財政方面投入不足,扶持力度不夠;石榴企業爭取立項不夠主動,企業創新發展缺乏項目支撐;金融組織結構不合理,金融服務體系、信用擔保體系不健全,參與農業保險的果農和果企不足5%,發展石榴產業經濟的金融支持力度不夠。
3.5 品牌培育不夠,市場競爭力弱
南陽市對綠色、有機等高品質石榴品牌培育不夠,缺乏與國際接軌的石榴生產加工標準、商品標準及有關質量認證,面對日益嚴格的市場準入制度,產品被無情地擋在市場大門之外,導致石榴產銷脫節等現象時有發生。目前,南陽市僅有9家企業、960 hm2基地獲得了綠色認證,8家企業、530 hm2基地進入有機轉換期,部分石榴生產基地雖然已獲得有機產品認證,但石榴開發利用有限,產品類型與人們對高品質農產品的需求有很大差距,缺乏市場競爭力。
4 發展戰略
4.1 轉變政府職能,發揮政府引導作用,形成石榴產業集群
轉變政府職能,引導農村集體經濟參與形成石榴產業新型經營主體,多縣區聯動,形成石榴產業集群,合作經營,共同收益。對符合稅收優惠政策的石榴新型經營主體,免征所得稅;在行政審批、立項、專項資金撥付、土地配置、農業行政執法、信貸、衛生、農業保險、預警機制、產品推介、農機補貼等方面,切實樹立責任意識、服務意識,鼓勵、引導、壯大石榴經濟。重點支持石榴企業商標注冊與保護,幫助石榴深加工企業在技術改革、科研立項、新產品研發、基地建設等方面提質增效;把石榴產業列入南水北調后續工程高質量發展規劃,在技術、資金、政策、科研等方面給予必要的支持和傾斜;合理布局,快速壯大南陽市石榴產業規模,完成石榴產業規模達到2萬hm2的既定目標,形成石榴產業集群,實現產業興旺,助力鄉村振興。
4.2 創新金融服務,優化投融資環境,發揮金融資本撬動作用
充分發揮財政金融導向與撬動作用,有效解決石榴企業及果農資金短缺難題。中央或省級財政每年統籌安排專項資金,整合地方財政資金,籌集社會資金,優先支持石榴產業發展,打造“美麗鄉村”“田園鄉村”建設示范點;設立石榴產業發展專項基金,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引進戰略合作企業,實現石榴產業投資快速增加。金融機構優先支持石榴市場流通體系建設,利用公益項目資金,集體采購先進智能機械設備;推動開展政策性石榴保險業務,鼓勵開展互助保險,降低石榴生產經營風險。
4.3 整合科研資源,推動核心技術聯合攻關,促進石榴產業提質增效
強化科技創新的引領支撐作用,充分發揮南陽師范學院、河南省軟籽石榴工程研究中心、南陽市農業科學院與各級石榴技術推廣部門的科研及技術優勢,形成“農科教推”一體化、“產學研用”相結合的新模式;開展石榴種質資源創新、栽培模式研究、土壤改良、組培快繁、采后處理、倉儲保鮮、冷鏈供應、系列化深加工等科學研究,著力解決生產實踐中遇到的問題,加大石榴產業新品種、新技術的研究推廣與應用。加大財政對石榴科研推廣支持力度,鼓勵社會資本進入石榴科技研究與推廣;引進國內外石榴優良品種,開展石榴適應性、提高著果率、防低溫凍害等技術研究與推廣,取得石榴立體種植、管理、收購、倉儲、保鮮、冷鏈運輸、精深加工、供應鏈、銷售等核心技術集成、創新與突破。加強石榴科技推廣和科技服務體系建設,做好對石榴經營主體及果農的實地指導,增強南陽市石榴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切實保障石榴產業提質增效。
4.4 加強人力資源保障,發揮人力資源優勢,支持各類人才返鄉創業
積極落實“諸葛英才”引進計劃,吸引高端專業技術人才,激發石榴科技創新熱情。優化基層人才培養,加強技能培訓,積極開展與石榴產業發展相適應的職業技能培訓,培養更多愛崗敬業的石榴專業技術人員;大力培育新型果農、石榴新型經營主體,提升石榴產業經營管理水平;設立“回創基金”,鼓勵外出務工人員返鄉創業。充分發揮各級駐村幫扶人員、科技特派員、科研人員的技術優勢和能力特色,為石榴產業發展提供智力支撐。
4.5 發揮“互聯網+”資源優勢,發展現代果業,開辟石榴增收新途徑
在石榴栽培加工、中介服務、市場銷售等領域,加快農業農村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供應鏈等新一代信息技術與石榴生產經營的深度融合,發展現代果業。按照石榴產品定位,創新物流服務模式,打造石榴產區物流服務品牌;擴大線上宣傳銷售,開拓國內外消費市場,提高石榴產業生產經營效益。鼓勵發展石榴產業電子商務,開通“互聯網+石榴”“互聯網+石榴文化”等電商平臺,確保石榴產區經濟收入持續增長。
4.6 整合市場優勢資源,創新智能物流運營,打造現代文旅融合模式
借助京宛協作、南陽市有機產品進京的東風,淘汰石榴低端產品,全力打造綠色有機高端產品進入高端市場。加強有機石榴生產技術培訓,按照有機生產技術規程操作,做好有機認證工作。通過多元投資、招商引資,加強產地市場、批發市場建設,健全石榴銷售網絡體系,拓寬營銷渠道,創新營銷手段,提高營銷水平,發展現代化石榴冷鏈物流產業。在石榴產區發展生態農業、觀光農業,充分利用農村深厚的旅游資源,通過精心設計產品包裝等手段促銷,滿足游客對綠色、健康、特色石榴產品的消費需求,拉動終端消費。
4.7 壯大新型經營主體,完善利益聯結機制,發展合作經濟
南陽市具有土地、人力、環境、經驗等資源優勢,通過培育輻射、示范、帶動能力強、效益好的石榴新型經營主體,創新“企業+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果農”利益聯結機制,對石榴果、皮、花、葉、籽進行深加工,開發以石榴為原料的果汁、果醋、果酒、果醬、果茶、美容化妝品、保健品、藥品、裝飾品、盆景等系列產品,發展石榴合作經濟,拓展營收空間。積極搭建公共服務平臺,發展各類石榴產業中介服務組織,為企業和果農提供生產資料、技術指導、品牌注冊、信息傳播、產品營銷、宣傳推介、產品銷售等服務。
5 結語
當前,總量不足、結構性過剩是南陽市石榴產業的主要矛盾,石榴栽培結構、價格、產品供給側均出現不平衡、不合理現象,石榴產業資源要素配置不合理問題突出,石榴經濟收入持續乏力。面對石榴產業新常態,必須更新觀念,集成政府、財稅、金融、科技、人力、互聯網、經營主體、果農等優勢資源,集中力量打好核心關鍵技術攻堅戰,取得一批重大標志性成果,促進“農科教推、產學研用”深度融合,加快科技成果轉化應用,才能實現石榴產業轉型升級與提質增效,促進南陽市農業增效和農村區域經濟可持續增長。
參考文獻:
[1] 李玉,王晨,夏如兵,等.中國石榴栽培史[J].中國農史,2014,33(1):30-37.
[2] 王宛楠,葛榮黎,許曉生.南陽農業年鑒[M].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7.
[3] 王宛楠,葛榮黎,魏甲川,等.南陽農業年鑒[M].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20.
[4] 夏如兵,徐暄淇.中國石榴栽培歷史考述[J].南京林業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4,
14(2):85-97.
[5] 吳學卷,宋立奕,馮陸春.影響貴州百里杜鵑風景區石榴栽培的主要生態因子分析[J].林業調查規劃,2015,40(6):105-108.
[6] 梁超南,李晉.石榴化學成分及加工研究進展[J].果樹資源學報,2022,3(2):77-81.
(責任編輯:劉寧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