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玲玲
摘 要 濕地被譽為“地球之腎”,是地球上水陸相互作用形成的獨特生態系統。加強濕地公園建設對生態保護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為進一步加強濕地公園的保護和修復,針對當前我國濕地公園建設和管理中存在的問題,從修復原則出發,介紹了完善濕地相關的法律體系、劃定保護區并加強管理、建立完善的濕地公園數據庫、加強科普教育并加大資源投入等濕地保護措施,以及濕地環境恢復技術、濕地生物恢復技術、濕地生態系統結構和功能恢復技術等恢復措施。
關鍵詞 濕地公園;濕地保護;濕地修復
中圖分類號:G246 文獻標志碼:C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2.12.067
2017年3月,原國家林業局、國家發展改革委員會和財政部聯合印發了《全國濕地保護“十三五”實施規劃》。規劃要求,到2020年,全國濕地面積不低于8億畝(1畝=667 m2),濕地保護率超過50%,恢復退化濕地14萬hm2,新增濕地面積20萬hm2(含退耕還濕)。濕地公園的建設是修復濕地的有效措施[1]。建設濕地公園,除了可以快速大面積修復和保護濕地,還能發揮濕地公園的多元化效果,有效改善區域小環境、保護生物多樣性、凈化水質,構建共享的綠色空間。
1 濕地和濕地公園的概念
按照《國際濕地公約》的定義,濕地就是天然或人工的,在相當長時間內存在的沼澤、泥炭等水域地帶。濕地公園是以保護濕地生態系統、合理利用濕地資源、開展濕地宣傳教育和科學研究為目的,按照各級有關規定予以保護和管理的特定區域[2]。濕地公園的建設和管理應當遵循“全面保護、科學修復、合理利用、持續發展”的方針。
2 濕地公園建設與管理存在的問題
2.1 濕地公園的建設現狀
2018年7月,“濕地修復與全球生態安全”主題論壇公布數據,我國濕地面積8.04億畝,占國土面積5.6%,占世界濕地總面積10%,居亞洲第一、世界第四。濕地生態系統中,有濕地植物4 220種,有動物2 312種,其中水鳥271種[3]。我國初步建立了濕地保護管理體系,指定了64處國際重要濕地,建立了602處濕地自然保護區、1 600余處濕地公園和為數眾多的濕地保護小區,濕地保護率達52.65%[4]。經過10多年發展,濕地公園已成為國家濕地保護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推動濕地保護、發揮濕地功能、弘揚濕地文化等發揮了重要作用。目前,我國濕地破壞的總趨勢開始得到遏制,部分地區濕地保護取得了成績,但也有一些地區濕地破壞仍在加劇。
2.2 濕地保護修復體系不完善
目前,我國各級政府均高度重視生態文明建設,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通過濕地公園的建設,濕地保護修復也取得一定成績。然而濕地的保護還是存在著諸多的局限性,如隨著人口增長及城鎮化進程的加快,濕地被侵占、水環境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植被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壞[5]。國家和地方濕地保護法律體系尚未正式運行,各級政府存在重視程度不足、濕地保護管理專業人才缺乏等問題。上述系列問題影響了濕地功能的常態、健康發揮,部分濕地的保護工作無法落實到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2.3 濕地保護意識欠缺
濕地保護工作應該從宣傳工作做起,提升人們的環境保護意識。人們只有認識到環境問題和自身健康息息相關,才能發揮主觀能動性,積極保護濕地。還要通過法律法規等強制措施,讓人們明白如何才能有效地保護濕地,哪些行為會危害濕地、涉嫌違法犯罪。此外,在濕地保護過程中還要加強相關執法人員的法律意識,如果無法落實相關的法律和法規,就不能充分發揮法律的約束作用。不僅要有效地保護修復濕地,還要適度開發和合理利用濕地,加強濕地保護和開發知識的宣傳,強化人們的保護和合理利用意識[6]。
3 濕地公園保護與修復的原則
濕地生態系統修復以修復生態學為理論基礎,主要從系統退化原因、系統生態學過程與機理、退化系統恢復與重建的技術與方法等方面考慮,應遵循以下3點原則。
3.1 建立系統思維,科學修復濕地系統
濕地修復是根據生態系統再生原理,在明確濕地類型基礎上,結合地域特點、水文狀況對恢復濕地進行歷史與現狀調研、系統分析、科學論證,以最少投入獲得最大效益。
濕地生態系統恢復目標是逐步恢復退化濕地生態系統的結構和功能,最終達到濕地生態系統的自持狀態。1)實現濕地生態系統泥炭層或潛育層地表基底穩定;2)恢復濕地水量和水質自然環境,控制變化幅度;3)恢復濕地特有的動植物生態系統,尤其是沼生植物和越冬候鳥,保護生物多樣性,恢復生物群落與自持能力;4)恢復濕地景觀,保持與人類聚集區的和諧共生,為濕地區域居民提供宜居環境和生產條件。
3.2 落實生態理念,安全實施修復工程
生態規劃、生態設計、生態施工、生態運行應與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相輔相成,同步提升。
1)在濕地環境建設中,盡可能為生物創造良好的生存空間,為生物多樣性的恢復和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修復過程可能會給生物生存環境帶來較大改變,因此在濕地公園建設中,應注意將變化控制在最小的范圍內。另外,需要重點完善濕地生物物種的多樣性,有效防止外來物種入侵。
2)濕地公園建設環節中應該遵循保護濕地生態系統連貫性原則。結合周圍的自然資源,在建設過程中注意資源保護的連續性,使濕地生態系統連貫、保持通暢,為各種生物提供地理上連續、時間上持續的生存環境;防止人工設施過度侵入生物棲息地,防止濕地的透水性受阻,為各類有機物的良性循環奠定基礎。
3)濕地公園建設時還應該確保濕地環境的完整性。在保持濕地水域和路域環境銜接得當的基礎上,防止二者過分的分割,預防環境退化。保護和修復濕地環境生態系統的建設規劃與施工過程,應該建立緩沖保護地帶,盡量減少建設過程中外界因素對濕地公園內生物產生負面影響。
3.3 堅持和諧共生,實現資源合理利用
濕地公園的建設管理過程中,在全面保護濕地資源的同時,可科學結合濕地公園的功能分區,特別是科普宣教區、管理服務區及部分合理利用區,進行必要的自然宣教、學生研學游、生態體驗、生態旅游、濕地觀鳥等活動,給公眾更多的走近大自然、接觸大自然和了解大自然的機會,探索濕地價值最大化的實現形式。
4 濕地公園建設中的濕地保護與恢復措施
4.1 濕地保護措施
4.1.1 完善濕地相關的法律體系
2022年6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濕地保護法》正式施行,在濕地資源管理、保護利用、修復及法律責任等方面進行了詳細的規定,為我國的濕地保護工作提供了堅強法律后盾。
應結合地方情況,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濕地保護法》的基礎上制定地方性濕地保護條例,為濕地規劃、保護管理、執法落實等方面提供指導和規范。對濕地的定義進行分析,并將人工、自然、間歇性、永久性的水域地帶納入濕地保護領域,標明不同類型濕地的認定標準,使保護工作更加具有針對性。在自然維護的基礎上,強調人工維護發揮輔助作用,防止過度的人工維護對生態平衡造成影響。
4.1.2 劃定保護區并加強管理
確定濕地多樣性分布區域,在中心劃定保護區,為濕地保護區制定科學、規范的管理制度,構建完善的保護、管理和開發制度。同時,積極聘請專業的濕地保護技術人才參與濕地保護區的建設,在條件許可的情況下積極加強國際合作,邀請濕地保護領域的知名專家,并吸取國內外濕地保護的先進經驗,為當地濕地公園建設提供有益的借鑒。
4.1.3 建立完善的濕地公園數據庫
組建濕地保護的專家庫,并由專家對濕地保護效果進行認真調研,強化濕地保護現狀的科學研究,并針對濕地公園保護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在濕地公園內進行水質和生物多樣性監測,掌握濕地公園環境信息,并建立濕地公園的數據庫,構建動態數據模型;同時定期組織專家進行信息交流,為濕地公園內的生物多樣性保護發展提供科學依據。
4.1.4 加強科普教育并加大資源投入
濕地保護需要公眾的參與,要完善濕地的保護工作,應該對群眾進行有效的教育。在濕地公園建設中,科普宣教區、合理利用區等區域內規劃建設環境教育基地,結合當地的濕地環境和文化資源,進行自然教育課程設計并開展有針對性的自然教育活動,逐步加強公眾走進濕地、了解濕地、保護濕地的自覺[7]。在濕地保護中,加大資金和技術投入,加強對濕地生物多樣性的研究,可為保護濕地生物多樣性提供有力的技術支撐。
4.2 濕地恢復措施
濕地生態恢復的技術主要有三大類,濕地環境恢復技術、濕地生物恢復技術、濕地生態系統結構和功能恢復技術。
4.2.1 濕地環境恢復技術
濕地環境恢復技術的目標是提高濕地環境穩定性,包括濕地基底恢復、濕地水環境恢復、濕地土壤恢復。
1)基底恢復是指采取工程措施,維護濕地基底泥炭層和潛育層的無害和穩定,維持濕地面積。主要包括濕地及上游水土流失控制技術、濕地基底改造技術等。有效完善基底的恢復,是濕地修復的基礎工作。通過完善退耕退養還濕的方法和措施,防止人為生產對濕地環境造成的負面影響。通過地形塑造、填土覆蓋,對當地的濕地環境進行保護,使濕地區域的基底環境恢復到原來的狀態。為了進一步改善濕地基底的恢復效果,可局部采用物理法、化學法、生物法等方法進行改良。應用物理法改良,當基質中的污染物積累過多,超過濕地自身的修復上限,可采用人工清除的方式改善水體底層生態環境;化學改良主要是向基質中加入化學改良試劑,以調節濕地水體和底層基質的酸堿值,有效防止污染引起的基質酸化和退化等問題;生物改良是通過引入植物、微生物等提升改良時
效性。
2)水環境恢復主要包括濕地水文條件的恢復和水環境質量的改善。水文條件的恢復通常是通過筑壩、修建水渠、增加濕地水流動性并縮短交替周期等水利工程來實現;濕地水環境質量改善技術包括污水處
理、水體富營養化控制,通過加強上游和地下水的生態建設,嚴格控制濕地水源水質。在濕地恢復的環節中,水環境的恢復要結合當地的水質情況,采取針對性的舉措。若濕地的水質污染不嚴重,可以采用封閉濕地的方式,利用水體的自然凈化能力達到自我修復的目的。如果當地的水體污染非常嚴重,就要采用人工干預的方式,而為了防止人工干預造成的重復性污染,在具體的恢復環節中,應該在水體自然恢復的基礎上完善人工的干預。在經濟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可以采用經濟植物進行凈化,在濕地水環境中培養一些蔬菜和藥材,這些植物可以幫助水體完成自然凈化,達到恢復濕地水環境的效果。
3)濕地土壤恢復包括濕地土壤污染控制和土壤肥力恢復等。加強對土壤污染信息的監測,如采用傳感器技術檢測土壤中的重金屬含量,并采取針對性的措施去除土壤中重金屬;對土壤肥力不足的區域,積極采購農家肥、生物肥等肥料,有效促進土壤恢復肥力。
4.2.2 濕地生物恢復技術
濕地生物恢復技術主要包括物種選用和培植、物種引入和保護、種群動態調控和行為控制、群落結構優化配置等。
植被恢復是濕地生物恢復技術的重要內容,植被本身對水體就有一定的凈化作用,因此在濕地公園建設環節中,應該完善植被的恢復工作。針對濕地中稀有的植物物種,工作人員應該有針對性地進行恢復,加強栽種和管理工作,確保植物順利生長。加強對珍稀植物生長環境的保護和監測,營造有利于植物生長的外部環境條件。
4.2.3 濕地生態系統結構與功能恢復技術
濕地生態系統結構與功能恢復技術主要包括生態系統總體設計、生態功能恢復技術等。目前急需對不同類型的退化濕地生態系統本身、濕地生態系統恢復技術和物種多樣性恢復與維持等進行深入研究。生態系統總體設計是指根據濕地公園的整體環境對濕地公園的定位、功能和保護方案進行總體設計。生態功能恢復技術是指對濕地生態系統中存在的相關問題進行修復。濕地修復的過程中,堅持以人為本,做到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必須遵循“生態規劃、生態設計、生態施工、生態運行”的原則,力求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共贏。
5 結語
濕地保護和修復是一項復雜的社會系統工程。保持恢復濕地的持續穩定,需要良好的生態產業發展模式作為支撐,以實現生態、社會和經濟多贏。在濕地公園建設過程中,要秉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理念,堅持“自然恢復為主、人工修復為輔”的工作方針,加強對濕地生態環境的保護與修復。
參考文獻:
[1] 國家林業局.國家濕地公園建設規范:LY/T 1755—2008[S].北京:中國標準出版社,2008.
[2] 韓金鋒,王婉.試論濕地公園建設中的濕地保護與恢復措施:以四川若爾蓋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項目為例[J].山西農經,2021(14):139-140.
[3] 人民網.我國濕地面積8.04億畝 居亞洲第一[EB/OL].(2018-07-06)[202203-20].http://env.people.com.cn/n1/2018/0706/c1010-30132101.html.
[4] 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加入《濕地公約》30年 中國濕地生態狀況持續改善[EB/OL].(2022-01-11)[2022-03-20].https://www.forestry.gov.cn/main/586/20220111/084806376627233.html.
[5] 萬學匯.恢復濕地生態 保護自然資源 濕地公園建設的保護措施與恢復策略[J].環境與生活,2021(1):104-106.
[6] 王靈艷.湖北襄陽漢江國家濕地公園建設中的濕地保護與恢復措施[J].城市建設理論研究(電子版),2017(20):173-174.
[7] 宋立夫.濕地公園建設中的濕地保護與恢復措施探析[J].現代農業科技,2021(11):152-153.
(責任編輯:張春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