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同志:
我今年42歲,身體健康,不過,這幾天我感覺手指無故僵硬、隱隱作痛,十分緊張,因為我媽媽被類風濕折磨了10多年,早期癥狀就是手指不適。請問,類風濕的早期癥狀還有哪些?如何治療?
讀者?林女士
林女士:
類風濕關節炎一般病程較長,可發生于任何年齡段,尤其是30~50歲的女性,發病率最高。該病主要累及腕關節、掌指關節、近端指間關節等,部分患者的顳下頜關節也被波及,表現為咀嚼疼痛、張口受限,少數患者表現為肘、肩、膝、踝等大關節受累。
發病初期,患者可出現單一或多個(對稱)關節僵硬、疼痛、腫脹及活動受限,按壓時疼痛加重;癥狀會逐漸由輕及重、由少變多,患者可出現關節功能喪失,甚至畸形致殘。其中,手指關節往往最先被累及,也是最常致殘的部位,可出現尺側偏斜、腕關節半脫位、天鵝頸畸形、紐扣花樣畸形等,不僅關節活動受限,難以完成精細動作,還可能出現肌肉萎縮、骨質疏松等情況。在發病的頭2~3年,類風濕關節炎致殘率最高,75%的患者可出現骨破壞,如不及時治療,3年內關節破壞可達70%。
類風濕關節炎無法根治,早發現是及早開展治療的前提。如果出現以下情況,且持續超過6周,建議盡快就診,排查患類風濕關節炎的可能:每日晨僵持續1小時以上;3個或3個以上關節出現腫脹;腕關節、掌指關節、近端指間關節腫脹;有對稱性關節炎,同時累及左右兩側相同的關節區(不要求絕對對稱)。
一旦確診,患者應盡早服用抗風濕藥物,根據醫囑規范治療,這是控制病變進展、降低致殘率的關鍵,尤其是頭兩年,錯過及時治療,預后會受到嚴重影響。
如果炎癥急性發作,患者應多臥床休息,減少關節負重及活動;到了緩解期,應逐步下床活動,加強關節功能鍛煉,預防關節變形。一旦出現發熱、食量減少、惡心嘔吐、關節腫痛加重、咳嗽哮喘,甚至呼吸困難等癥狀,建議立即就診,及時調整治療方案。
除了遵醫囑治療外,戰勝類風濕的另一招是健康生活。患者應盡早戒煙,避免熬夜、過度勞累、精神壓力大,積極治療牙周病、感冒等。同時適當鍛煉,均衡飲食,多吃蔬菜、水果、谷類、魚等食物,少吃肥肉、油炸食品。
醫生?江東升
【編輯:陳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