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明朗
寧波市第十四次黨代會提出,要打造一流智慧善治之都,成為大都市治理的典范。善治,就是使公共利益最大化的社會管理過程,需要政府和公民、社會組織、市場主體共同參與、良性互動。當然,關鍵還在于各級黨政部門和每個管理者殫精竭慮,認真履職。按照一位公共管理學者的概括,善治應該滿足以下條件、具備以下特征。
其一,就治理主體而言,善治是“善者治理”。一個合格的治理者,首先必須是一個心地善良,值得大眾信賴,及時回應民生關切,對群眾反映的問題不怕煩、不敷衍、不懈怠,再小也用心去做,再難也盡力去辦的人民公仆。應該說,當前,絕大多數干部按照新時代好干部標準,不斷密切與群眾的血肉聯系,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
不過,“腳不粘泥、有求無應”的官僚做派還是不同程度地存在于一些同志身上。《寧波日報》曝光,2021年中國寧波網“民生e點通”共有8萬余條網友咨詢、投訴、建議、求助信息,受理率、回復率分別為99.98%、98.87%。但仍有914條帖子“紅燈”高掛,還有的回答敷衍塞責、推諉扯皮、久拖不辦,這同善治的要求是格格不入的。
其二,就治理目的而言,善治是“善意治理”。“民之所欲,因而與之;民之所惡,因而去之。”從根本上講,政府治理的本意是服務,最終目的是讓公眾享有更高滿足度的公共管理。因此,追求善意、謀求善治的本質要求,是立黨為公,體恤民意,答好“群眾托付之考”,使黨和政府的各項政策措施更加契合群眾需要。
過去,江北區因基層治理體系條塊分割、主體繁多、機制滯后、數據不通等因素,導致辦證多、辦事難、程序多、耗時長。針對痛點,該區探索“一件事”集成改革,實現群眾“只對政府、不對部門”,辦事更便捷、矛盾化解更徹底、社會關系更和諧、基層治理更高效的目標。把美好的初衷作為出發點,從群眾急難愁盼的事情抓起,對百姓有益,對社會有利,不失為一件成功案例。
其三,就治理方式而言,善治是“善于治理”。善治不僅需要良好的愿望,還要有完善的措施,現代化的方法、手段。市第十四次黨代會報告要求聚力治理體系大重構,開辟整體智治新境界,不斷在完善社會治理體系、提升治理能力上出實招、創新招,努力把各項工作干成一流、做到極致。
以往,鎮海區對違停等城市管理難題主要靠人工巡查。涉及市容、燃氣、污水、油煙、垃圾等多項內容的店鋪監管,要分開多次檢查,給執法人員和商家帶來困擾。后來,他們運用人工智能、大數據分析等技術手段完善城市精細化管理系統,實現市容全時感知和數字化執法監管;開發店鋪監管“一店通”,一次進店就能完成多項檢查。如果管理部門都能這樣敢擔當、善作為,聚力數字變革大突破,推動市域治理的社會化、法治化、精細化、智能化、專業化水平全面提升,就能使社會既生機勃勃又井然有序。
其四,就治理結果而言,善治是“善態治理”。善治是一種經得起實踐檢驗,民心穩定、政治清明、長治久安的社會形態。這要求治理者并非只當“和事佬”,而是通過妥善治理,最大程度地將矛盾、沖突加以化解。
以往,為執行優撫政策,象山基層工作人員要對相關規定爛熟于胸,從適用人群到補貼標準都要逐一進行核對。由于信息不對稱、優撫對象有顧慮、人為干擾等原因,難免出錯。他們不是責怪優撫對象“不識好歹”,而是檢討自身在政策執行方面存在的問題,最終在全省率先開發出“惠民政策無感智推平臺”,通過大數據分析拆解政策中的適用人群,在保護其隱私的同時,讓他們無感、實時、精準地享受政策紅利。不滿足于做過,而是竭盡所能把好事做好,真正提高百姓滿意度,實現政通人和,這,才是善治的最高境界。
責任編輯:劉怡然47047898-B69B-4CB0-9D12-30E6BB8477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