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丹 蔣志英
摘 要:近年來中央連續發布以鄉村振興和美麗鄉村建設為主題的文件,美麗鄉村建設是鄉村振興的重要任務,持續深化美麗鄉村建設具有重要意義。在蘇南地區,一個個美麗鄉村示范項目正在實施,一個個未來鄉村美好場景正在營造。場景理論為美麗鄉村建設與價值生成提供了思考及探索的支撐框架,用真實性、戲劇性、合法性三大維度,對長三角蘇南地區鄉村進行分析,為美麗鄉村建設的可持續性提供可參考的新思路。
關鍵詞:場景理論;美麗鄉村建設;在地文化;鄉村場景營造
基金項目:本文系2021年江蘇省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項目“鄉村振興戰略下傳統鄉村環境‘微更新’策略研究”(2021SJA1291)、常州紡織服裝職業技術學院2021年教師企業實踐鍛煉項目研究成果。
黨的十八大報告明確提出“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十九大報告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美麗中國建設的基礎在農村。其中,長三角蘇南地區經濟基礎較好,各地紛紛以提升特色生態產業、發展特色旅游為依托,啟動了美麗鄉村建設工作,培育出一批宜居、宜業、宜游的美麗鄉村示范村。
本文將以新芝加哥學派的場景理論為助力,為美麗鄉村建設發展提供新的思考路徑,從遵循村莊文化傳承、尊重農民家園情感、遵循自然生態文明的角度出發,通過兼具真實性和戲劇性的鄉村場景營造,激發都市人前往鄉村療養和消費的欲望,增強年輕人回鄉工作和生活的動力、青少年走進鄉村學習和游玩的吸引力,打造宜養、宜業、宜游、宜學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美麗農村。
一、場景理論簡析
(一)場景是一種多維復雜體,是蘊含特定符號意義的各種舒適物設施的組合
場景來源于文化社會學中“場景”的概念,指群體對特定活動的共同興趣或特定地點的典型特質,以及某個地點的美學意義。新芝加哥學派的特里·克拉克等學者將場景定義為一定區域內蘊含特點符號意義的城市舒適設施組合。在此概念中,城市舒適設施不僅是物質概念,它與消費有關,通常是指使用或享受相關商品和服務時所帶來的愉悅[1]。場景理論以文化意涵為著眼點,以舒適設施組合為載體,以空間體驗為表現形式,形成對人的吸引,改變人的看法、影響人的行為、定義社會生活,為美麗鄉村建設更新提供了新的思路。
(二)長三角蘇南地區美麗鄉村建設語境下的場景理論
就長三角蘇南地區鄉村建設來看,為了思考場景理論如何影響其發展,我們可以想象幾個場景。
第一個場景,位于蘇州太湖之濱的柳舍村,這是個典型的江南水鄉村舍。春天,村民圍坐在村莊入口的大樹下,邊聊天邊擇馬蘭頭。他們身后的非遺體驗館里,傳出小朋友們的嬉笑聲,蘇繡、泥塑、傳統服飾等傳統手工技藝在此展示。游船碼頭邊,身著戶外運動服的年輕人在經營自己的咖啡店;身穿中式布褂的中年人在茶室里泡茶,咖啡香、茶香、點心的味道飄在空氣中,游客沿河而坐,寧靜舒適。
第二個場景,位于常州市西夏墅鎮東南方向的東南村,這是個保持傳統農業耕作方式的典型村落。秋天傍晚,2000多畝的稻田金黃,微風吹動,稻浪起伏,空氣中彌漫著豐收的香氣。田間地頭,孩子們三五成群在觀察著沉甸甸的稻穗,大人們拿著手機拍下了豐收的美景;稻田深處,藏著一座白墻黛瓦的稻鄉民宿,十多位來自美學、民宿、文創、規劃設計等領域的鄉建者圍坐在長桌前,參加“稻田相會”為主題的沙龍活動,他們相聚于此,分享彼此的鄉村創業故事,暢談各自的鄉村發展夢想。
第三個場景,位于無錫市惠山區陽山鎮核心地帶的桃源村,早晨江南水鄉的薄霧還未散去,一位老太太尋了處向陽地,賣起了剛從自家田里摘下的蔬菜和白蘭花;幾位阿姨在對面的攤位上,趕制端午要吃的粽子;街角的民宿里,老板笑意盈盈端上了清甜軟糯的桃膠蓮子羹,住客們贊不絕口;百米開外的果園,陽山水蜜桃熟了,來自周邊的游客體驗著采摘的樂趣,孩子忍不住吃了起來,甜蜜的桃汁弄臟了衣領,快遞點的快遞小哥忙著打包、發貨。
基于以上的想象,鄉村建設語境下的場景是指鄉村生活休閑設施和各類由村民及走進村莊的人所組織活動的不同組合,它包含了物質層面上的空間要素,也包括精神層面上的美學趣味、體驗活動及消費等要素。這些場景包含了不同的舒適物設施和空間體驗活動,每個場景中都蘊含了當地村落特有的文化意涵;非遺體驗館、游船碼頭、咖啡館、茶室、民宿、集市、果園,這些舒適設施組合刺激了每種場景的形成;同時空間體驗活動通過對各種舒適物設施的有效使用而得到促進,這些場景賦予了鄉村生活以意義、體驗和情感的共鳴。
二、場景理論視域下長三角蘇南地區美麗鄉村建設
“十四五”期間,江蘇農業農村發展將轉向高質量發展的新階段。為推進鄉村生態文明和國家美麗鄉村建設實施,應以鄉村振興戰略為指導,將藝術系統與鄉村發展充分融合,通過鄉村文化梳理,進一步推動創新性發展。長三角蘇南地區的鄉村地理位置優越,資源豐富,“青山綠水、如畫田園、自然生態”的美麗鄉村在蘇南地區遍地開花,有著良好的建設基礎;同時,江蘇政府出臺實施了《江蘇省“十四五”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規劃》《關于加快推進鄉村人才振興的實施意見》等專項規劃要求。在此背景下,蘇南地區的美麗鄉村建設可以以場景理論為指導、場景營造為助力,來進一步促進建設取得更大成效。
(一)場景理論為長三角蘇南地區美麗鄉村建設與價值生成搭建了分析框架
根據特里·克拉克的場景理論,美麗鄉村不是場所、地點等單一物理概念,而是包含了人、場所、活動三要素,并且要素相互聯系的場景[2]。場景強調了人們在物理空間中的美學體驗和消費實踐,本質是作為由文化、價值觀形成外化符號的社會空間以及影響個體行為的社會事實,也反映、塑造人們在文化空間中的行為[3]。場景理論為長三角蘇南地區美麗鄉村的建設與價值生成搭建了分析框架,真實性、戲劇性和合法性三個維度是場景分析評價的重要維度。
真實性是指人們在場景營造中扎根本土構建出獨特的在地文化,是當地真實存在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在地文化往往通過可視化的文化符號呈現,以當地自然景觀、建筑形態、舒適物設施組合等實體為依托,形成地域文化的象征與標識,引發新老村民的歸屬感,激發消費者的情感共鳴。
戲劇性是指在場景營造中,人群、舒適物組合與地域文化實現互動,通過體驗活動,培養出各種精神,表達出對美的認識。對于美麗鄉村建設而言,戲劇性可通過藝術賦能場景營造,根據傳承文化設計活動,讓村民在活動互動中加深對當地鄉土文化內涵的理解;消費者在活動交互中能更好地感知場景內的文化符號,提升消費意愿;新村民在活動中加強歸屬感。
合法性是指在場景中對在地文化與美學的認同和肯定。傳統將人們與過去相聯系,對美麗鄉村建設而言,通過場景營造、互動體驗,促使村民和消費者認同并信服當地村莊的在地文化。村民在場景營造中的積極性與內生動力、消費者在體驗活動的認可、新老村民的互動交流,都能增強合法性的認同感。
常州市西夏墅鎮東南村氣候濕潤,水土肥沃,具有典型的蘇南鄉村特點。以下將以東南村為例,從真實性、戲劇性和合法性三個維度進行思考及探索。
(二)扎根本土、與場地共生,實現真實性
東南村水脈相連,村莊沿著河道展開,以河道、草地、稻田為自然邊界,其轄區面積3.72平方公里[4]。近年來,東南村成立了稻米合作社和農機合作社,實現了規模化的現代農業的生態文明發展。稻田是該村的獨特場景,稻田公園和水稻基地、高端民宿、古宅生活文化設施共同構建,打造出獨特的在地文化。稻田咖啡廳、稻田民宿、稻田畫、東南觀景塔、東南村集市、小菜園等,這些舒適物組合共同構建出具有水鄉韻味的場景,這些舒適物不僅具有審美價值,還與美好生活需求精準匹配,讓村民、消費者等明確感受到在地文化的真實性。
其中,稻田理想民宿成為“網紅”建筑,消費者爭相前往打卡。稻田理想民宿以點及面地展示出蘇南美麗鄉村在地文化的真實性。民宿的三進院落隱匿在金色稻浪里,其方正的格局、飄逸的屋檐產生了一份陶淵明筆下“晨出肆微勤,日入負禾還”的美好氛圍,同時文化設施構成半公共的活動場所,為在地文化的展示、互動交流提供了空間,體現出的生活美學于消費者而言則代表了江南美麗鄉村的氣質。消費者還會將美學體驗延伸到整個稻田場景中,在感官、情感和精神三個層面獲得場景體驗。
(三)藝術介入、體驗行為,還原戲劇性
在場景理論下,場景代表了一個有價值觀維度的消費場所,場景對于消費行為有著獨特的刺激和引導作用,而消費是指一種能夠給人們帶來內心愉悅體驗的、具有現實意義的行為,如欣賞美景、品嘗美食、生活體驗等[5]。稻田理想民宿及周邊舒適物組合作為在地文化真實性的場景營造,把消費者從建筑、環境景觀產生的審美體驗逐步引導到活動交互中去。東南村引入音樂、藝術、文學等多種藝術形態,充分還原出場景的戲劇性,如以農耕為主題,舉辦了稻田理想豐收季;以“稻田里的故事”為主題,邀請學者、藝術家,開展圓桌故事會;以藝術為引領,發揮村委組織力量,聯合高校,舉辦以“無界”為主題的稻田時裝走秀活動;借助文化設施,舉辦創業創新座談會等。因地制宜的藝術賦能與多樣性活動的介入,使生活創新成為在地文化的新內涵;圍繞本土生活方式而展開的活動,創新還原了在地文化,增強了新老村民的認同感,吸引了更多消費者前往鄉村體驗生活,吸引藝術家、創新創業者走進鄉村、留在鄉村、服務鄉村。
(四)村民信服、消費者認同,增強合法性
美麗鄉村的場景營造,除了由舒適物組合構建出場景空間外,還能通過藝術介入、體驗互動增強人群的情感共鳴,讓身在其中的人感受到傳統、在地文化與我們過去的關系,從而相信該場景的合理性和可傳承性。東南村的活動互動構建出具有典型性特征的稻田文化,這些活動除了村委進行統籌規劃及經營管理外,也吸引了民資投入、創新創意群體加入,許多村民也直接或間接參與進來。村民空置房屋被收購整合,改造為民宿;農村閑散土地被盤活,變身為精美小菜園,實現了資源的合理再利用。住宿、餐飲、活動策劃、管理等崗位需求,滿足村民的就業需求,拓展農民的收入途徑。村民的信服與廣泛參與,增加了合法性。反之,對消費者而言,村民的認可對在地文化的合法性具有強烈的說服力,甚至消費者也會因為認同感和歸屬感而轉變為新村民,以新村民的身份參與咖啡館、書店、民宿、創意創業產業中去。
三、結語
場景理論為美麗鄉村建設與價值生成提供了思考及探索的支撐框架,在地文化的構建是基礎,村莊生活與村民社群是消費者體驗田園生活的依據,真實性與戲劇性有機結合所產生的合法性認同是場景營造的關鍵思路。蘇南地區美麗鄉村建設可從以下三方面思考:第一,蘇南地處我國東南,氣候濕潤,河道水系密集,構成江南水鄉鄉村獨特的傳統風貌[6]。在構建場景中,依托自然景觀、建筑、文化設施構成可視化形象,開展契合當地文化的消費活動,突出“小橋流水人家”“稻花香里說豐年”“魚米之鄉”等地域場景,明確場景真實性。第二,尊重當地的農民生產、生活方式及鄉村生活形態,將水鄉生活方式與美學特征結合起來,豐富消費者的文化體驗,通過藝術介入、體驗活動實現場景互動,還原場景文化戲劇性。第三,可立足本地生態資源優勢,定位發展方向,激發具有在地特征的文化消費活力,此舉將得到村民及村委的高度認可及消費者的認同,從而增強場景文化合法性。
參考文獻:
[1]西爾,克拉克.場景:空間品質如何塑造社會生活[M].祁述裕,吳軍,譯.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9:24.
[2]陳舒萍.場景視域下文化旅游社區模式構建:以阿那亞文旅社區為例[J].中南林業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3):104.
[3]臧航達,寇垠.文化場景理論視域下公共圖書館空間建設研究[J].圖書館學研究,2021(2):24-29.
[4]西夏墅東南村:傳統水稻種植的“新花樣”[EB/OL].[2022-03-
15].http://www.changzhou.gov.cn/ns_news/626153058130734.
[5]徐曉林,趙鐵,克拉克.場景理論:區域發展文化動力的探索及啟示[J].國外社會學,2012(3):103.
[6]肖振宇,張玉梅,肖立新,等.基于地域特色的蘇南鄉村文化景觀營造研究[J].河北建筑工程學院學報,2015(1):37.
作者簡介:
賀丹,碩士,常州紡織服裝職業技術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環境藝術設計。
蔣志英,碩士,常州紡織服裝職業技術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環境藝術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