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春艷 宋揚 高雄


摘 要:建設美麗鄉村,是我國近年來鄉村建設規劃的目標。雖然我國美麗鄉村規劃已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大多數的鄉村還沒有進行詳細的規劃。因此,以綏寧縣長溪村為研究對象,在國土空間規劃視角下,全面系統地進行美麗鄉村規劃設計,以改善該村居民的生活條件,完善該村的基礎設施,促使該村形成完善的產業結構。
關鍵詞:國土空間規劃;村莊規劃;地域文化
基金項目:本文系吉首大學張家界學院2021年度校級科研項目(zyyb202109)研究成果。
近年來,因新型城鎮化、城鄉一體化的不斷發展推進,鄉村地區的全面建設及發展的重要性逐步加強,鄉村規劃也進一步受到國家的關注與重視。因此,國家出臺了多項政策,對鄉村規劃進行指導與規范。顯而易見,鄉村規劃在整個社會規劃系統中的地位愈發重要,各個領域也都在研究探索如何進行鄉村的國土空間規劃。在全國美麗鄉村規劃的成功案例的指引下,綏寧縣也開始大力推進美麗鄉村建設,積極促進農業轉型,改善鄉村人居環境,豐富鄉村文化生活,現已有美麗鄉村建設典型11個。這些美麗鄉村建設典型,主要依附的是旅游資源,但綏寧縣地理位置偏僻,交通閉塞,旅游只是較少部分村莊能發展的產業,仍有很大一部分自然村的規劃建設未得到較好的落實。在這個森林覆蓋率超過76%、空氣清新、景色秀麗的小縣城,長溪村只是上百個普通村落中的一個,通過對長溪村這個具有代表性的村落進行綜合規劃,為整個區域美麗鄉村建設提供參考。相比于江浙地區的農村規劃工作,邵陽地區農村建設及規劃較為滯后,怎樣既吸取其他地區新農村建設的成功經驗,又保持自己的地域性特色,做到千村千貌,是當前美麗鄉村建設面臨的最大難題。本文將根據長溪村的現狀,從優化村莊空間布局、完善村莊基礎環境設施、統一建筑物風貌、產業振興幾個方面對長溪村進行規劃設計。
一、長溪村概況
長溪村位于湖南省邵陽市綏寧縣境內,距寨市鄉政府12公里,距綏寧縣縣城26公里。截至2016年5月,長溪村有人口1121人,有林地面積12000余畝,耕地面積1280畝,是寨市鄉一個較大的自然村落。該村因有長達4公里的小溪蜿蜒流經整個村落,故取名長溪村。整個村莊,耕地及建筑以長條形分布。村域現狀生態環境良好,植被茂密(圖1)。整個村落竹林密布,建筑以木構架為主,木構架建筑掩映于林前林后,景色優美,民風淳樸。村內無工廠企業,以農耕種植為主,主要產椪柑、西瓜及當季蔬菜,無特色產業。該村經濟落后,屬于較貧困的鄉村,90%的青壯年外出務工,老年人及兒童留守。長溪村雖然不算富裕,但是自然基礎條件優越,這也是長溪村進行美麗鄉村建設的自然優勢。
二、規劃原則
根據美麗鄉村建設的規劃原則,從空間規劃的角度出發,對長溪村的規劃應該遵循以下幾個原則。
(一)保護生態的原則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在不破壞長溪村良好的生態條件下進行統籌規劃,對現有建筑進行修繕,避免大拆大建。
(二)保持村莊個性原則
對鄉村景觀的整體規劃應該著重于對文化、空間等多方面元素的提取,全面利用鄉村的本土元素,深入挖掘鄉村地域特色,可以學習其他村莊的規劃經驗,但絕不能簡單模仿,要展現本村人不一樣的鄉愁。
(三)堅持可持續性發展的原則
國土空間規劃視角下的美麗鄉村規劃,應該保持鄉村發展的持續性,要從鄉村發展的現狀出發,立足鄉村可持續性發展,激發鄉村的生命力。
(四)遵循美學原則
美麗鄉村建設的根本是在對鄉村進行保護及合理改造的基礎上實現美學價值。因而,鄉村規劃設計要在遵循美學原則的前提下,以保護原生態本土特色景觀為審美中心,創造鄉村景觀的個性美。
(五)堅持產業興村、產業振興的原則
產業發展是鄉村持續發展的內在動力,也是實現村民富裕生活的前提。發展產業是美麗鄉村建設的內在驅動力,是激活鄉村內在生命力的保障。
三、具體規劃策略
長溪村因溪得名,整體的規劃應以溪為中心。整個村莊以溪為中心,呈帶狀布局,村中建筑90%為木構架建筑,展現了地域特色及民族風情,也適應當地濕潤的氣候。近年來,隨著外出務工人員陸續開始返鄉,長溪村出現了零星而立的歐式小別墅,在以木構架建筑為主的村莊中,顯得突兀、格格不入。本研究以長溪村鄉村田園景觀為特色,以4公里的長溪溪流為景觀帶,打造一個生態綠色文明的鄉村田園空間,讓外來游客感受到當地的田園風景,讓當地居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
(一)用地空間生態布局策略
1.整合和利用水系
以長溪溪流為中心,形成“一溪兩帶”景觀建設項目。即溪兩側100米內為生態用地,主要為農作物生產基地。溪兩岸現有的建筑保持不變,耕地統一耕種同一作物。入村溪流上游1—2公里為農業種植區,2—3公里為居民集中居住區及休閑娛樂區,溪流下游高子頭為農副產品加工區。下游羅星庵寺廟區域,為休閑區及森林漫步區。耕地面積保持不變,山地上現有的開墾的旱地,以種植旱地作物為主。
因為該村以溪得名,溪水蜿蜒秀美,溪兩岸木構架建筑與田野融為一體(圖2),所以整合利用水系是實現美麗鄉村建設必不可少的一個策略。本規劃主要通過打造溪邊自行車道、親水碼頭、溪邊田野公園等主要節點,展現長溪村以溪為美的美麗鄉村風貌。
2.打造慢生活田園生活布局
長溪村經濟落后,村莊內沒有工廠企業,村民生活閑適,知足常樂,民風淳樸,有著世外桃源般的慢節奏生活方式。村莊規劃在保留這種慢節奏生活方式的基礎上,應仍以農耕為主。但因年輕人大多外出務工,村莊中的耕地除種植一季水稻外,多處于閑置狀態,冬季時整個田野一片荒蕪。為了使村莊的耕地得到合理利用,要對所有的耕地進行統一規劃,例如:可以在冬天種植油菜,到了春天油菜花盛開,景色怡人,油菜收割后種植晚稻,整個田園始終充滿活力。在農耕休閑期,發展少量的農副產品加工坊,讓村民做他們祖輩傳下來的加工工藝,增加村民收入,增強經濟活力。
(二)村莊景觀規劃
村莊的規劃要根據生態環境建設保護的要求,進一步加強村莊生態設施建設及生態空間景觀建設。
1.生態濱水自行車游道及步道規劃
以小溪為中心,打造生態濱水自行車游道及步道。從入村口處,在溪兩岸打造2米寬的自行車車道及1米寬的慢行步道。步道外側以田園風光為主,冬季種植油菜,油菜收割后種植水稻。在溪上加建風雨橋,原有的老拱橋保持不變。
2.加強親水碼頭建設
村莊中現有碼頭5個,碼頭都由大型的青石板組成,主要用于村民洗菜與清洗衣物,棒槌聲時而響起。其中最大的碼頭在溪中游,處于村民集中區,此處不僅有青石板碼頭,還有16個石跺,踩著這些石跺,可以橫跨整個小溪。在規劃中,其他4個小碼頭保持不變,進一步完善較大碼頭的建設,加強其親水性,并打造親水區。
3.生態森林游步道
在羅星庵寺廟后山,遵循地形,打造部分步行游道,使人們可以進一步親近大自然,進入天然氧吧,給人們提供鍛煉身體機會的同時,又可以使人們感受到寧靜,可以緩解工作壓力,放松心情。
(三)基礎環境生態規劃
一是廁所排污系統的處理。將溪邊的豬欄、牛欄、簡易廁所、危舊房拆除,種植桃樹,形成桃紅點綴的農家木構架建筑的煙火氣息之美。二是小溪溪道清淤處理。清除溪中的雜物及淤泥,禁止村民往河道中丟廢棄物品,保持溪邊洗衣、洗菜碼頭的清潔。三是完善村民活動中心娛樂設施和體育設施。
(四)建筑面貌統一規劃
長溪村主要以木構架建筑為主,由于村莊內木材豐富,因此房屋比其他地方的木構架建筑高大氣派。但廁所及豬欄等附屬建筑多數比較破舊,影響整個建筑群的形象,需要對其進行整改修繕。近年來,隨著外來文化的侵入,房屋的屋頂顏色及建筑材料都在發生著變化。瓦的顏色多樣化,房屋的素凈美未得到保存。雖然長溪村大多數村民對木構架建筑仍是情有獨鐘,但也有部分人修建了磚房。為了保存村莊的原始風貌,應按照當地建筑風格對已建房屋進行統一改貌,統一房屋瓦的顏色。仍以木構架建筑為主,限制磚結構房屋的建造。
(五)產業振興規劃
長溪村陽光充足,空氣濕度適中,氣候溫和,適宜優質水稻和油菜的種植,可以打造長溪村生態水稻及生態菜籽油品牌。
長溪村旱地多為紅壤土,適宜紅心紅薯的種植,紅心紅薯糖分含量高,當地純手工制作的紅薯干一直小有名氣,因此,可以擴大紅薯的種植規模,形成統一的生產加工鏈,統一商標,統一銷售。
當地用柚子、冬瓜雕刻的萬花茶及柚子蜜餞在幾百年來都是當地婚嫁迎娶的必備之物。近年來,年輕人不愿意學,手藝人在老去,這種傳統工藝已在逐漸消失。應該組織村民利用農閑時間,將這項工藝傳承下去,并形成產業鏈,打開銷路。
當地氣候適合種植生姜,且當地種植的生姜品質優良。長溪村每家每戶均種植生姜,但并未形成產業鏈,只是在家庭內部制作簡單的生姜制品。
長溪村的農產品品質優良,但都未形成產業鏈。應該以村為單位建立合作社,對農產品進行一定規模的種植及加工,并進行統一銷售,借助外出就業的年輕人,利用網絡進行宣傳及銷售。
四、結語
美麗鄉村建設是一項重大工程,合理對鄉村進行規劃是美麗鄉村建設的前提。美麗鄉村建設也是生態文明發展進程的客觀需要,其本質在于實現“生產發展、人民生活富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減少空心村,煥發鄉村活力,留住鄉愁,是鄉村規劃的難題與目標,因此,鄉村規劃需要涉及鄉村經濟的振興、文化的繼承與發展、科技教育的加強、生態環境的保持、景觀的美化等內容。筆者認為,實用性的鄉村規劃才是美麗鄉村建設的前提。實用性的鄉村規劃在當前國土空間規劃體系中的地位與職能是不可缺的。實用性鄉村規劃應以鄉村實際情況為基礎,以發現美的內涵為目標,積極承擔管控鄉村空間及促進鄉村建設、鄉村綜合治理、鄉村產業振興等重任。因此,在美麗鄉村規劃中重點提出了以產業振興村莊的策略,將振興鄉村產業作為喚醒鄉村活力的原動力,實現鄉村經濟增長、農民生活富裕、人口素質提高等目標,建立和諧、生態的農村自然景觀。
參考文獻:
[1]李健,樊金萍,王麗波,等.基于美麗鄉村建設的鄉村綠地規劃研究[J].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2016(6):126-132.
[2]欽國華.“多規合一”的理論及實證研究:近十年來國內多規合一問題研究進展[J].現代城市研究,2016(9):1-8.
[3]王晨歌,張國雄.多規合一背景下村土地利用規劃編制內容探析[J].安徽農業科學,2018(21):208-212.
作者簡介:
付春艷,碩士,吉首大學張家界學院助教。研究方向:生態環境與城鄉規劃。
宋揚,碩士,吉首大學張家界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鄉土美術及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
高雄,碩士,吉首大學張家界學院講師。研究方向:設計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