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元歆 李二君
摘 要:平衡城鄉發展、促進鄉村建設一直都是現代城鄉規劃研究的重要目標。在帶動鄉村發展、實現鄉村振興的過程中,人口流動、產業形態和發展模式、自然生態資源、人文價值、空間承載力等均對鄉村發展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和影響。基于廣西壯族自治區城鄉關系與鄉村發展現狀,發掘鄉村特有的優勢和特色,利用城鄉規劃理論對廣西鄉村的文化、景觀、業態等進行合理規劃和配置,使其逐漸發展成為旅游型鄉村,通過旅游業的“磁性”形成吸引,從而在帶動區域經濟發展的同時進一步改善和緩解鄉村發展過程中的種種問題。
關鍵詞:鄉村振興;廣西;鄉村規劃;鄉村景觀;旅游型鄉村
基金項目:本文系2021年度廣西壯族自治區中青年教師基礎能力提升項目“北海市旅游扶貧型鄉村景觀規劃建設研究”(2021KY1814)研究成果。
一、基于鄉村振興的廣西旅游型鄉村規劃研究背景及意義
(一)廣西的區位條件
廣西壯族自治區地處中國南部,行政區域土地面積23.76萬平方千米,管轄北部灣海域面積約4萬平方千米。在行政區域土地面積中,山地、丘陵和石山面積占69.7%,平原和臺地占27%,水域面積占3.3%。廣西是多民族聚居的自治區,世居民族有壯、漢、瑤、苗、侗、仫佬、毛南、回、京、彝、水、仡佬等12個。廣西氣候條件較為突出,造就了優美的自然生態環境、宜人適居的生活空間以及豐富的文化和旅游產業,同時山多地少是廣西的地貌特征,反映了鄉村及農業生產用地面積的稀缺。
(二)我國鄉村發展現狀
鄉村是具有自然、社會、經濟特征的地域綜合體,兼具生產、生活、生態、文化等多重功能,與城鎮互促互進、共生共存,共同構成了人類活動的主要空間。中國在高速發展的過程中,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在鄉村空間中最為突出,故在發展過程中,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在農村,最廣泛、最深厚的基礎在農村,最大的潛力和后勁也在農村。
(三)鄉村振興概述
2017年10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關系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必須始終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2021年6月1日起,《中華人民共和國鄉村振興促進法》正式實施,該法是我國第一部直接以“鄉村振興”命名的法律。《中華人民共和國鄉村振興促進法》規定:“每年農歷秋分日為中國農民豐收節;建立鄉村振興考核評價制度、工作年度報告制度和監督檢查制度;實行永久基本農田保護制度;建立健全有利于農民收入穩定增長的機制;健全鄉村人才工作體制機制;健全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制度和生態保護補償機制;建立健全農村住房建設質量安全管理制度;分類有序推進村莊建設,嚴格規范村莊撤并,嚴禁違背農民意愿、違反法定程序撤并村莊。”
(四)鄉村振興與旅游型鄉村發展意義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解決新時代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現實要求,具有重大現實意義和深遠歷史意義。發展旅游型鄉村有利于對本土地域文化進行保護與傳承,并且通過旅游創造優美、和諧的鄉村整體面貌,充實廣西鄉村景觀規劃建設的研究內容,為旅游業的發展奠定基礎,通過旅游業促進和推動廣西的經濟發展。
二、廣西鄉村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一)城鎮化發展方面
官方數據顯示,2020年,我國的城鎮化率高達63.89%。內需是我國社會經濟發展的基本動力,而城鎮化正是擴大內需的最大潛力所在。因此,為保持商業活力,推動城郊區域和鄉村地區的經濟社會健康發展,政府在積極推進城鎮化建設。2019年末,我國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首次超過60%,但仍遠低于發達國家80%的平均水平,故我國的城鎮化水平有待進一步提高。基于當下形勢,提升現階段鄉村生活空間的宜居程度和促進鄉村經濟發展的任務刻不容緩。
(二)城鄉生態平衡方面
隨著城市化進程不斷加快,社會中的人口和資源逐漸向城市集中,更大規模的城市發展集群逐漸形成。城市的發展是國民經濟和社會向前發展的重要成果,但在現代化發展中,廣西地區各類商業形態的產生、交通運輸業的發展、人口的頻繁流動、道路和建筑等的日益密集不但對城市造成了生態破壞,也使鄉村空間產生了環境退化甚至文化缺失的現象。對此,迫切需要推動相關研究以解決問題,促進城鄉可持續發展。
(三)城鄉發展差距方面
當前,部分地區存在區域發展不平衡、產業形態單一、經濟模式落后等問題,導致城市與鄉村之間的差距拉大,鄉村發展略顯滯后。目前,中國的老齡化問題日趨嚴重,老年人逃離城市去往城郊或鄉村養老的需求日益提高,但廣西鄉村空間承載力相對不足,發展形態尚不完善,故無法很好地滿足此類需求。鄉村發展的落后也滋生了各類有違道德的現象甚至違法犯罪活動,這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鄉村發展的不足和缺失。在局部畸形化的市場環境和社會形態下,做出相應改變迫在眉睫。
三、廣西鄉村發展構思
(一)大力發展旅游產業
鄉村的發展傳統上以開發土地密集型自然資源為中心,例如農業和林業。然而,隨著網絡化與城市化的發展,旅游業、娛樂業逐漸取代了原來的發展形式而成為鄉村主要的經濟驅動力,這使人們不得不重視從更廣泛的角度出發來發展鄉村,而不僅僅是為農業或資源型企業創造服務。
旅游的發展基礎本質上是文化資產、文化財產和旅游地的性質。相應文化的傳承和非物質文化遺產成為帶動旅游發展的主體,因為其具有一定的吸引力。對此,大力扶持廣西鄉村的旅游產業、以旅游業帶動當地經濟發展是重要措施。
(二)建設生態化鄉村
建設生態化鄉村,其目標是使鄉村的社會、文化、經濟和生態等各方面都能實現可持續發展。生態化鄉村致力于通過有意的規劃設計和鄉村居民的生活行為,選擇對自然環境產生盡可能小的負面影響的生產生活方式,使鄉村居民通過共同的生態環境、社會經濟和文化精神價值觀團結在一起。具體而言,生態化的居住空間應尋求替代具有生態破壞性的電力、水、交通和廢物處理系統,以及反映和支持它們的更大社會系統。許多人將傳統社區形式的瓦解、浪費的消費主義生活方式、自然棲息地的破壞、城市擴張、工廠化耕作以及對化石燃料的過度依賴視為必須改變的內容,以避免生態災難并創造更豐富、更充實的生活方式。
(三)打造康養模式的鄉村空間環境
當下我國高速進入老齡化社會,人口老齡化的加劇無疑對社會發展形態產生了特殊影響。在推動城鎮化建設和區域發展過程中,緩解城市運行壓力、帶動鄉村發展、結合老齡群體的養老需求建設康養模式的鄉村空間意義非凡。
廣西的主要氣候類型是亞熱帶季風氣候,擁有良好的氣候條件、空氣質量和自然生態環境,有利于構建能滿足老齡人群康養需求的鄉村空間。在老齡群體得以滿足自身需求的同時,相關產業也能帶動區域的經濟發展。在鄉村空間規劃中,相關配套設施的規劃和整體文化氛圍的構建均應側重體現對老齡人群的關愛和服務。例如:可以建設符合土地性質的、合理的康養體系,尊重與提高老齡群體的獨立性,提高老年人的身體活動能力,幫助其強化個人流動性,增強人際交往。在滿足土地合理開發與生態化要求、具備旅游觀賞價值和主流人文精神、服務設施健全、優惠政策實施的前提下,鄉村整體面貌與經濟水平均可得到改善和提高,同時對構建和諧社會、化解社會矛盾具有一定積極作用。
四、廣西旅游型鄉村規劃設計策略
(一)重塑鄉村建筑,更新公共設施
結合廣西的地域特色和豐富的民族文化,對鄉村老舊建筑、破損建筑進行改造與翻新,以便從根本上改善人們的居住條件,達到滿足地區政治、經濟、文化發展以及人民精神生活需要的目的。其中,對鄉村建筑的重塑應尊重當地地域特色及居民的生活習慣、改造意愿,以鄉村層面的整體性和實用性為核心,提煉能充分體現當地特色的設計元素,進而從建筑風格、色彩、符號圖案等方面進行升級。
在對鄉村住宅建筑和配套建筑進行調整、優化、改善之余,相應的鄉村基礎建設和公共設施也應進行適當更新,以滿足居民的日常使用需要。對交通類設施、休憩類設施、信息類設施、衛生類設施、照明類設施等公共設施進行更新和改建時,應以符合當地地域人文特征為前提,運用現代規劃理論和具有一定藝術性的審美要求進行設計。
(二)再造鄉村景觀,延續環境生態
在鄉村景觀中,無論是森林、田野還是農場,其均具有重要的生態、經濟和文化價值。鄉村生態保護關乎區域的發展和國家整體生態水平。當下,應從長遠角度審視,為子孫后代的利益保護區域生態。相對于城市,廣西的鄉村景觀較為豐富和自然,國家關于保護鄉村生態、植樹、種樹、退耕還林等舉措大大改善了日趨惡劣的鄉村景觀生態。從地形和方位確定、場地排水和地下水補給,再到地上植物和元素的構成等,有意識地對鄉村景觀進行規劃,有利于改善鄉村環境,也能較好地改善區域小氣候。
鄉村景觀的再造最重要的是基于生態目的,當規劃的結果在實施之前對生態因素的干擾最少時,景觀規劃的效果才是最好。在這種實踐中,景觀規劃不僅可以有助于維持現有環境的狀態,還可以改善以前不太好的生態系統的各個方面。例如:設計以增加生物多樣性、為瀕危物種創造額外棲息地為目的的生態廊道,或開墾以前使用或已枯竭的土地(例如舊農業空間)以修復自然生態系統等。通過適當的景觀規劃,可以實現生態系統的快速恢復和發展。
(三)推動文化教育,促進文明進步
自古以來,人類都是通過教育來促進學習或獲得知識、技能的,進而樹立正確的價值觀、道德觀等,所以在旅游型鄉村建設中,教育設施的建設同樣至關重要。發展鄉村教育是實施鄉村振興的內在要求,也是構建美好鄉村生活的出發點。鄉村教育在廣西乃至整個中國全面教育中都占有重要比重,做好鄉村教育有助于提升中國的整體教育質量,同時在滿足鞏固文化、教育先行的宗旨上推動鄉村文化教育也對鄉村的未來發展具有重要作用。
(四)升級業態體系,創新生產模式
廣西鄉村農業形態以種植業為主,依據不同地區和條件也有畜牧養殖業、海洋捕撈業等業態。關于旅游型鄉村景觀規劃,各類產業均可形成有助于旅游開發的潛力,如種植特定品種的經濟作物,或種植大面積花田以供觀賞、采摘、攝影等。深度發掘可供游客實際參與、互動的農業促銷方式,結合鄉土特色,對宣傳形式、銷售方式、體驗模式進行深度探討,探索旅游型鄉村發展的創新模式。
(五)凸顯鄉土特色,發揚鄉村文化
學者們認為,走出鄉村文化生存困境的途徑是重構鄉村文化,即發展農業現代化,提高農民文化自覺意識,在文化創新中凸顯鄉村文化個性。開展鄉村文化建設,一方面要提高鄉村文化個體的綜合素質,另一方面要加強鄉村文化基礎設施建設,進行系統化、綜合化的治理。鄉村文化建設也應該現代化,但不是簡單機械的城市化。鄉村文化具有極為廣泛的群眾基礎,在民族心理和文化傳承中有著獨特的作用。當前,盡管工業文明和城市文明長足發展,但鄉村文化仍有其獨立的價值體系和獨特的社會意義、精神價值,因此維護、傳承和創新鄉村文化,使之與城鄉統籌發展相匹配,與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相適應,是亟待深入研究的時代課題。
綜上所述,廣西鄉村空間依托其地域特點和生態優勢,具有較高的開發和利用價值。通過積極的鄉村振興政策與合理的規劃策略,結合旅游觀賞、鄉土生態、民族文化、健身養生等主題特色,實現促進鄉村發展、區域振興的目的。發展鄉村文化,明確建設旅游型鄉村的發展目標,促進區域文化、科學、教育等事業的發展等,均對改善鄉村景觀、人居環境以及實現鄉村振興和可持續發展具有深遠意義。
參考文獻:
[1]陳冠宇.行動者網絡理論視角下蘇州吳江鄉村空間重構機制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學,2021.
[2]王志鴻.鄉村振興視域下的鄉村景觀規劃與設計[J].建筑經濟,2021(8):115-116.
[3]黃德昕,王汀,吳穎.鄉村振興背景下環巢湖特色鄉村景觀規劃研究[J].遼寧科技學院學報,2021(3):81-84.
[4]周子涵,王先杰.鄉村振興背景下鄉村景觀規劃設計:以鄭州市新密市米村鎮朱家庵村為例[J].現代園藝,2021(21):157-159.
[5]王思斌.鄉村振興結構與以經濟社會生活振興為本的政策發展[J].河北學刊,2022(1):172-179.
[6]李玉田.論堅決守住防止規模性返貧底線[J].百色學院學報, 2021(5):103-110.
[7]蒲曉磊.為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提供法治保障[J].法治與社會,2021(7):46-47.
[8]楊同衛,蘇永剛.論城鎮化過程中鄉村記憶的保護與保存[J].山東社會科學,2014(1):68-71.
作者簡介:
齊元歆,北海藝術設計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城市規劃與環境設計。
李二君,北海藝術設計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景觀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