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公共藝術的發展,裝置藝術也隨之興起。在當今社會,人們的文化需求日益向多元化方向發展,對藝術不再局限于生活實用需要,而是更注重其給人們帶來的視覺和心靈的美的體驗。針對以環保為主題的裝置藝術進行研究,希望能在特定的環境下對物質文化進行藝術性的選擇、改良、利用,從而展示制作者想要表達的內容。環保問題是一個社會現實問題,以廢棄物品中的塑料為創作元素,利用裝置藝術的表現形式來表達環保的重要性。
關鍵詞:公共藝術裝置;塑料;環保;廢棄物
在高速發展的現代生活中,環境污染問題愈發嚴重,同時人們在日常生活中會產生很多生活垃圾,所以應該通過一些方式讓大眾關注到這一嚴峻問題,并且提高環保意識。不管是在垃圾回收方面還是在利用方面,都必須有新的思維模式和應對策略。目前,對于各種工業、生活廢棄物的處理方式,一般為工業回收再利用。隨著現代藝術的發展,杜尚與達達藝術出現,廢舊物品開始大量出現在現代藝術創作中,特別是綜合材料創作或裝置藝術,通過這種表現形式來反映一些現實問題。故以此為切入點,闡述廢棄物品在裝置藝術中的應用,旨在探索變廢為寶、化腐朽為神奇的綜合材料或裝置藝術的創作方法的多種可能性和存在價值、意義。而這種化腐朽為神奇的公共藝術的形式也必將時刻提醒人們重視環保。
一、廢棄物的概念及對環境的影響
社會中的垃圾一般可以分為工業垃圾和生活垃圾兩類,工業垃圾多是指生產過程中產生的固體廢棄物,而生活垃圾多是指日常生活中或者為日常生活提供服務的活動中所產生的固體廢棄物。不論是工業垃圾還是生活垃圾,其都還可分為可再生和不可再生兩類。當前,人們較以往更多關注對可再生廢棄物的再利用問題,因為根據相關資料,我國每年生產的飲料瓶數量在2000億個左右,總重量超過500萬噸,而塑料這種原材料是難以自然降解的,所以如果將這些塑料瓶隨意丟棄的話,那將會對現在和未來的生態環境造成極大的影響。充分利用塑料可回收再利用的特點,則可以變廢為寶,促使環境實現可持續發展。
在垃圾中,塑料、金屬、紙類、玻璃被視為可直接回收利用的資源,占垃圾總量的42.9%,可直接回收利用率不低于33%,但是這也需要國家花費巨資來完成。塑料主要是由合成樹脂及填料、增塑劑、穩定劑、潤滑劑、色料等添加劑組成,它具有一定的透明性和較好的絕緣性,并且與陶瓷和玻璃相比,它們不易破碎,與金屬材料相比,其材質又比較輕。因此,人們的生活中出現了大量塑料材質的生活用品,以取代更多昂貴和笨重的材質。塑料的優點與缺點同時存在,它雖然可以給人們帶來生活上的便捷,但同時也是環境污染的主要來源,因為塑料耐熱性差且極難自然降解,在處理上也具有一定難度。
廢棄塑料僅僅是廢棄物中的一小部分,地球上每天產生的生活和工業垃圾的數量令人難以想象。面對這一嚴峻的、迫在眉睫的、關乎地球生存和發展的重大問題,首先必須提高全人類的環保意識,如減少使用難降解的材料、做好垃圾的分類處理、增加垃圾的回收再利用價值等。減少對難降解材料的使用可以改善人們的城市用地環境,使城市環境更美好,也能大范圍地保護土地,提高土地資源的利用效率,更利于農作物的生長,增加作物產量。
二、廢棄物再利用的途徑和形式
廢棄物的再利用有兩種主要形式,一是廢棄物的回收再利用,二是廢棄物藝術化。關于廢棄物的回收再利用,其主要是針對工業垃圾。工業垃圾指機械、輕工業及其他工業在生產過程中所排出的固體廢棄物,人們對于這類垃圾一般是先分類、篩選,然后將可以再利用的部分進行回收處理。再利用分為直接再生利用和改性再生利用:直接再生利用是指經過分類、清洗、消毒、破碎、造粒后直接加工成新的產品,這種方法廣泛應用于我國的農業、建筑業、日用品領域中;改性再生利用是指以物理、化學手段對廢棄物進行改性以使其達到或超過原制品的性能。將廢棄物藝術化也是通過對廢棄物的再利用、再設計來體現變廢為寶的意義。將廢棄物藝術化處理的形式有很多,例如在當代的公共藝術或是綜合裝置藝術中,就有許多經典案例。
裝置藝術起源于20世紀60年代,首先是在西方國家興起的。裝置藝術的出現極大地拓寬了創作者的創作思路。其代表人物勞森伯格在20世紀50年代中期起開始把生活中的日常小物,如布片、報紙、照片、垃圾等放進他的繪畫,打破了傳統的審美觀念,并對后來的廢棄物綜合裝置藝術提供了可借鑒的經驗。特別是20世紀80年代中期勞森伯格在中國美術館首次舉辦的個人藝術展,對中國藝術家產生了深遠影響。自此,廢舊物在綜合裝置藝術創作中被廣泛運用,藝術家利用各種廢棄物創造獨特、有趣的裝置藝術作品,打破和改變原有的材質局限和介質,使原有的廢棄物在重構中獲得新的生命和存在意義。
廢棄物綜合裝置藝術創作的主題從一開始就與社會、生活密切相關,展現了材質與思維的碰撞。材質不同,創作出的作品就不同,表達的情感也不同。裝置藝術本身就是一種互動性藝術,與公共空間藝術相輔相成,更注重參與者的體驗感受,當觀賞者看到作品時總是會發出“原來很多東西可以這樣表達”的驚嘆,從而會對美產生更深的理解與體驗。在生活中,室外大型裝置藝術作品層出不窮,它們沒有一個具體的表達,有可能是大膽的,也有可能是保守的,但都可以表達出作者想表達的思想,并且相對于普通的設計更具有影響力。裝置藝術的出現彌補了生活環境中的不足,同時它也通過公共藝術的平臺發展得越來越成熟,二者取長補短、相互融合。
三、廢棄物在視覺藝術中的應用價值和方法
廢棄物大多是沒有加入任何藝術考慮的人造物品,利用廢棄物創作的綜合藝術作品有杜尚的《泉》、畢加索的《吉他》等。能用在藝術創作中的廢棄物的類型很廣泛,易拉罐、塑料制品、部分生活垃圾等都可以作為設計的材料。同時廢棄物的材料多種多樣,可以結合其材質、特性打造新的肌理,從而使藝術創作內容與效果更加豐富、有情感。因為廢棄物的材質豐富多樣,所以也給藝術家拓寬了材料選擇的渠道,激發了其更多的創作靈感。裝置藝術中使用的廢棄物是最直接的表現形式,通過廢棄物與藝術家靈感的結合,觀眾也能從藝術家的角度去欣賞藝術作品,從而了解藝術作品的內涵。
2010年,中國臺灣設計師黃謙智帶領團隊利用收集來的150萬個廢棄塑料瓶打造了臺北花博展覽館的外墻。團隊對瓶子進行處理,將其制成了可以相互卡扣的塑料磚,各個磚塊之間可以形成一個穩定的結構。這些塑料磚的制作過程也很復雜:首先將廢棄飲料瓶收集起來進行清洗、切碎、熔融加工,使其變成透明的小塑料片;把小塑料片放入模具重新熱加工,使其變成形似塑料管的“磚坯”;將其放入另一個模具加工,機器會在模具中通入氣體,將其吹成塑料磚的雛形。在制作完成以后,這道墻立刻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現在,它已經成為臺北的一個標志性建筑。《國家地理》的編輯們還特地飛去臺北拍攝了這座“塑料瓶大樓”的建造過程,將其制成紀錄片,并在全球168個國家播放。讓垃圾開出美麗的花,奮斗于環保研究領域,這就是黃謙智想做的事。
加拿大攝影師Benjamin Von Wong為了喚起大家對于環境保護的意識,尤其是對塑料污染的重視,他使用了1萬個塑料水瓶來布置場景,并借助美人魚的形象拍攝了一組藝術照。他認為世界給了我們很多資源,所以沒有必要用假的東西去創造真實的世界中本就可以完成的事情。因此,他選擇了海洋中常見的垃圾——塑料瓶,表現出美人魚在塑料廢物中游泳,最終擱淺在布滿塑料垃圾的沙灘上死亡。看到這樣的作品,觀眾無不感到震撼,并會由此產生保護海洋環境、給海洋生物一個美好的生活環境的共鳴和期盼。
Teatro Metaphora是一個非營利組織,他們發現生活中有很多廢棄的舊洗衣機滾筒,而這些東西在生活中既不環保又很浪費,所以他們花費了幾個月的時間來收集舊洗衣機滾筒嘗試再生它們,最后將133個洗衣機滾筒變成了一個懸掛的燈光裝置。在收集的過程中,有很多人發現了他們的這一舉動,也紛紛加入其中。
“凈水鳥”公益環保活動的創始人蒲葦和他的志愿者團隊在14年來共收集了8萬多個廢舊氣罐。在這個過程中,他們的行為引起了社會各界的關注,吸引了不少人也參與了收集的過程。為了讓這些氣罐更好地存放,西安老鋼廠設計創意產業園接收了一部分,并將其制成了藝術品并且展出。藝術品的原材料是太白山上撿拾下來的氣罐,這些金屬罐與老鋼廠有相同的屬性和較高的契合度,而且也都能夠化腐朽為神奇;以前老鋼廠僅是將廢鐵回爐加工,現在藝術家通過藝術加工,讓這些廢舊的金屬罐變成藝術品。今后,還會有更多的廢舊氣罐被制成更多的小藝術品并走進人們的日常生活中。
中央美術學院徐冰教授的裝置藝術作品《鳳凰》曾在多國參加展覽,這個作品的材料多為各種工業廢棄物,總重近20噸,他花費了2年時間來收集作品所需的材料,包括鋼筋、安全帽、水管等建筑工地廢料,而后利用這些工業廢棄物組成了鳳凰的身體和羽毛,它的頭是用電鉆做的。徐冰的創作靈感來源于中國社會的飛速發展而產生的一些社會和環保問題。
筆者在2019年曾利用廢棄的塑料瓶創作了一件裝置藝術作品,創作初衷也是利用這種日常生活中的廢棄物進行再創作,來引導人們更加關注環保問題,同時表達自己的一種態度。作品是以鳥為基本造型,在制作過程中,對塑料瓶進行清洗、消毒、裁剪、造型,不同容量的礦泉水瓶被分割,水瓶的上半部分做成鳥的頭部,下半部分經裁剪制作成翅膀。通過對上千個收集來的廢棄塑料瓶的加工、重構及重復、排列組合,最后以懸掛的方式來展示鳥在壓抑的空間中飛翔的姿態,而懸掛的高低變化則能與大眾產生較好的互動性,特別是作為異化鳥頭的紅色瓶蓋在上千透明的瓶身鳥群中形成了一種強烈的節奏變化和星星點點的紅色警示,并且在數量上也不斷重復,給參觀者強烈的視覺沖擊和心靈震撼。
就上述案例和筆者個人的創作經歷而言,無論是作品的視覺表現還是其背后所蘊含的意義,無不是旨在喚醒大眾的環保意識。因為只有人們妥善處理好工業和生活的廢棄物,變廢為寶、化腐朽為神奇,才能擁有一個健康、美麗、和諧的世界。
四、結語
隨著社會的發展與時代的進步,人們的生活方式與文化逐漸向多元化方向發展,生活中出現了很多藝術形式。裝置藝術往往能給參觀者以強烈的視覺感受和心理感受,因為設計貼近生活,所以更能表達生活的多面。裝置藝術是基于時代的需要而產生的,是大眾追求精神審美的重要形式之一,不同的表達形式會給參與者不一樣的心靈感受,所有的設計也都來自生活與自然。人們需求的提高也給生產力的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持。當前,藝術、文化已經逐漸融入了人們的生活中,藝術與人類的文化生活環境也拉近了距離,從而得到了更快更好的發展和進步。只有把創作靈感與生活相連接,作品才能與受眾人群產生共鳴,被大眾所接受與認可。選擇環保類問題作為選材,不僅將問題以新興方式展現出來,同時也體現了公共藝術直觀、單純、互動性強的優點,從而形成了一種新的藝術載體。選擇環保主題是想告誡社會群體可以減少使用極難降解的各類材料,做好垃圾的分類處理,增加它的利用價值,正確處理回收。減少對難降解材料的使用可以改善城市用地環境,使城市環境更美好,大范圍地保護土地,提高土地資源的利用率,更利于農作物的生長,增加作物產量。我們應該在社會發展的過程中不斷發現不足并且改正,利用易被大眾接受的方式改變它。社會焦點問題其實一直都暴露在大眾視野中,但沒有起到警醒和控制的作用,利用焦點問題與裝置藝術的結合,創作者也要在實踐的過程中不斷總結,發現問題并解決問題。而觀眾作為參與者,也會在欣賞的過程中產生一定的共鳴,了解作品的深層次含義。同時,秉承著藝術來源于生活的理念,藝術家們要在生活中尋找更多的創作靈感,以現實問題為基礎進行創作,不斷滿足大眾的審美需求。現實問題與藝術的結合,能有效拓寬視覺設計的思路,為藝術家帶來更多靈感,從而使其創造出不一樣的藝術表達形式和作品。
參考文獻:
[1]陶靚子.戲曲元素在裝置藝術中的形式表達[J].家具與室內裝飾,2021(9):60-63.
[2]景浩然,連佳琪.淺論裝置藝術的社會性[J].明日風尚,2021(17):170-172.
[3]李迅.公共空間中的裝置藝術[J].景觀設計,2019(6):22-27.
[4]徐淦.裝置藝術[M].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2003.
[5]金彥秀,金百洋.公共藝術設計[M].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2010.
[6]孫立剛.現成品在裝置藝術中體現的特點[J].科技視界,2014(22):134.
作者簡介:
張碩,中國戲曲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視覺設計與媒體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