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解構主義于20世紀80年代成為西方建筑界的熱議話題,至今依然活躍。解構主義大膽向古典主義、現代主義提出質疑,認為應當顛倒一切既定的規律,在設計界引起了軒然大波。在如今的園林與景觀設計中,大多拘泥于傳統的中國園林或景觀,不論在設計手法、設計思想或者是設計材料上,都難以有所革新。這既不符合時代發展要求,也容易使人們產生審美疲勞。基于此,通過對解構主義建筑設計大師的實踐案例進行分析,探究他們的設計理念和手法,思考其設計理念和手法在現代園林與景觀設計中的可取之處,以對未來園林與景觀設計的發展提供相關理論借鑒。
關鍵詞:解構主義;園林設計;景觀設計
一、解構主義的產生及背景
解構主義是在1967年前后,由法國哲學家雅克·德里達(Jacques Derrida)提出的。解構主義實際上是一種思想體系,是雅克·德里達向西方幾千年來貫穿的那種傳統的、不容置疑的哲學思想發起的挑戰。20世紀80年代初,彼得·艾森曼(Peter Eisenman)把解構主義這個名詞帶入建筑界,當時他與好友德里達一起參加拉·維萊特公園國際設計競賽,雖然最終中選的是建筑師伯納德·屈米(Bernard Tschumi),但當時已在圈內小范圍將解構主義建筑的概念傳播開。1988年6月,菲利普·約翰遜(Philip Johnson)在紐約現代藝術館組織的解構主義建筑藝術作品展,將解構主義正式推到了臺前。
二、解構主義藝術家及其代表作品
實際上,解構主義就是菲利普·約翰遜憑借一次展覽,對一批明星建筑師所下的一個籠統的定義,具體到每一個建筑師身上的方法和理論體系都是有差異的。例如:扎哈的建筑造型思路來自馬列維奇,蓋里的建筑思路更接近于抽象雕塑,屈米和李伯斯金強調對現有體系的解構和不同系統的重組。這些的背后也都還具有古典主義對比例形式的美學講究,再具體到不同的作品上所采用的思路更是不盡相同。因此,解構主義其實是對這一時期建筑圈表象的認知,其目的也在于從中學習成功經驗并形成自己的美學系統用于創作。
1916年,38歲的馬列維奇執著于當時在別人看來無法理解的油畫,并且他于1915年發表的宣言式小冊子《從立體主義和未來主義到至上主義》影響了當時的大半個歐洲。在小冊子里,他提出了“至上主義”,這實際上是在向歐洲傳統藝術進攻,并且認為“至上主義”是藝術中的絕對真理,它將會取代之前存在過的所有流派。馬列維奇的畫作與思想在50年后引起了“曲線大魔王”扎哈·哈迪德(Zaha Hadid)的共鳴,她在2004年獲得普利茲克獎后發表感言:“通過學習俄羅斯那些革命性的藝術作品,我意識到現代建筑正是建立在抽象藝術所做的突破之上,那是一種對從前無法想象的創作自由的征服,藝術曾經不是創造而是再現,通過抽象我們獲取到了不受制約的無限可能。”[1]
解構主義是扎哈的重要標簽,這也是她被稱為“曲線大魔王”的原因。例如2012年建成的阿塞拜疆的阿利耶夫文化中心,這座流線型建筑從地面自然地向上不斷延伸[2],并且與實際地形相契合,是在地形基礎上延伸堆疊而成的,其曲線形的外表將各個獨立的功能分區很好地分割清楚,單一、連續的褶皺堆疊,呈現出不穩定的曲面外墻,像極了融化的芝士,打破了人們對建筑形態的常規想法。
在20世紀90年代,弗蘭克·蓋里(Frank Owen Gehry)和捷克建筑師弗拉多·米盧尼奇共同設計了一座備受爭議的建筑,后來也成為解構主義的代表作之一,即布拉格“跳舞的房子”。整個建筑造型充滿曲線韻律,雙塔蜿蜒纏繞在一起,像兩位舞者相擁起舞,建筑整體充滿運動感。然而這棟建筑被捷克人詬病其不考慮當地風土人情,只是一味模仿美國經驗,并戲謔地稱玻璃曲線塔為“被扭曲的可口可樂瓶”,更有甚者認為該建筑是破壞城市紋理的象征。
位于法國巴黎的拉·維萊特公園建于1987年,這是基于解構主義理念設計的作品中的典范。該公園選址于巴黎的東北角,占地面積約為55公頃,地理環境呈現出十分復雜的特點,屈米通過解構的手法進行設計,使復雜的園內外環境有機統一,并且各種功能需求一應俱全。屈米極其嚴謹地運用點、線、面三個基本要素來進行設計,將基址縮放到120m×120m的方格網之中,設置了約40個名為“Folie” 的紅色搪瓷鋼構筑物(圖1)作為園中的“點”元素,置于網格內的交匯點上。每個Folie都不會受到已有建筑的限制,有的可以在建筑的室內,而有的剛好可以作為建筑的入口,有些Folie沒有使用功能僅作為設計元素,而有的可以用作咖啡廳、圖書館、展覽廳、餐吧等等,可以隨著人們的使用需求改變用途。公園中的“線”是聯系起運河南側和公園西側的長廊、筆直的林蔭路和可以貫通全園區的游覽路,不僅能聯系起公園中的鏡園、風園、竹園、恐怖童話園等10個主題小園,而且把Folie和網格構成的傳統的法國巴洛克園林秩序打破,使園區更具有解構的意味。這10個主題小園與園中的草叢及其他場地都屬于“面”的元素。在做這個方案時,屈米把一塊復雜的地形用解構的方法進行處理,將其分為三層體系(圖2),每一層都以各自的秩序來布局,然后又將它們疊加在一起。這樣就使本來互不相關的三者形成了強烈的聯系,有效地解決了地形復雜的問題。
三、解構主義景觀作品的特征
從解構主義景觀設計的典型作品拉·維萊特公園可以看出,解構主義極其提倡分解、重疊、持續變化、移位、拼接等手法,并且顛倒一切建筑設計中的既定規律,否定了古典主義、現代主義和后現代主義[3]。
(一)形式上的“裂變”與“重組”
由雷姆·庫哈斯(Rem Koolhass)設計的鹿特丹大廈,于2013年竣工。整個建筑只用固定、死板的直線,用移位的解構主義手法讓人產生了大樓是“活的、能推動的”既視感,大樓是由一些規規矩矩的矩形相互交錯、重疊起來的,體量巨大,十分具有力量感,給人一種巨型樂高的感覺。雖然是矩形,但不再是沉悶的方盒子建筑,直接反對了國際主義的建筑風格。
弗蘭克·蓋里(Frank Owen Gehry)是當代著名的解構主義建筑師。在他的建筑作品中,常用拼接、雕塑的手法與奇特不規則的曲線造型呈現出一種超現實的抽象形態,他一直堅守著解構主義的設計理念,運用夸張的幾何線條和傾斜的結構來塑造建筑外觀,賦予了建筑流動性和藝術價值,給人帶來強烈的視覺震撼。例如最著名的紐約古根海姆博物館,在1997年正式竣工使用,因其造型和材料的特殊而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該博物館的結構是建筑師使用CATA(空氣動力學使用的電腦軟件)設計而成的,并且使用了螺旋形坡道,讓人感覺空間是連續的。建筑外觀像是從各個建筑中挖掉一部分拼接而成的,與任何建筑都截然不同,整個建筑就是一件精美的藝術品,是沒有任何一個博物館可以比擬的。
(二)思想上的“批判”與“發展”
扎哈的極大部分作品中都使用了裂解、重組等手法來體現解構主義設計理念。她認為解構主義建筑的重組、破碎都必須是有意義的,而不僅僅體現在形式上。在思想上就是對傳統建筑的固定思維進行批判,并將其重新定義,還應符合時代發展的需要。例如卡迪夫灣歌劇院,扎哈在進行設計之前就對傳統大劇院進行批判,否定那種劇院必須是單一且體量大的固定思維,并且認為這不符合時代發展的需要。她在之后的設計中對建筑的主要邊緣進行分割,并拆解了建筑的邊緣,最后加入綴坡把廣場進行延伸,創造出了一個視野開闊并可以用于室外表演的抬升廣場,更符合現代人們的審美及心理需求。這就是扎哈在解構主義的基礎上,納入“批判”與“發展”的新思想的體現。
四、解構主義對園林與景觀設計的影響
(一)為廢舊建筑材料在景觀上的應用提供了思路
早在包豪斯期間,1921年的別墅設計方案中,就已經有使用從沉船上拆卸下來的舊木料的例子了。當時因為材料短缺,致使人們把目光轉向廢舊的建筑材料,這也為節能環保提供了新思路。但是現在我國的大部分拆遷都是暴力拆分,許多拆完的廢舊材料是不完整的,甚至是奇形怪狀的,這就導致了大部分廢材無法用于建筑上。不同于建筑的是,景觀材料不要求其完好無損,只要不是些太小的碎片就可以被利用起來。這種廢舊材料的殘缺美與解構主義錯位、殘缺、散亂的風格不謀而合,因此將廢舊建筑材料以解構主義獨特的設計手法再現是極為融洽的,可以以這樣的方式再現過去的記憶,以現代的形式連接過去,如果有幸成為當地的文化地標,不僅可以提升當地景觀的文化內涵,也是老舊建筑的又一次重生。
建筑師弗蘭克·蓋里設計的畢爾巴鄂古根海姆博物館是著名的解構主義景觀。1983年的一場洪水將西班牙畢爾巴鄂市的舊城區摧毀[4],使其淪為無人問津的小城。正是因為蓋里的古根海姆博物館讓這座城市聞名于世界,并吸引諸多游客前來觀賞這座城市中耀眼的“雕塑”。由此可見,解構主義景觀對一座城市來說不僅僅是裝飾,更能帶來許多影響,若以廢舊建筑材料來構成這樣的解構主義景觀,更能突出地區特色與文化積淀,使其成為城市的地標風景。
(二)拓寬設計師的思路
解構主義主張的是打破傳統的思維定式,這也將帶給設計師們更多的突破常規的思維方式。扎哈就深受其影響,并在此基礎上大膽創新。當代的園林與景觀設計師應該借鑒扎哈的設計理念,學習她對建筑設計的不拘泥于形式的變革,特別是敢于大膽創新。在學習她先進設計理念的基礎之上,更要結合時代發展的需求與當地的特色傳統文化,找到屬于自己的設計語言,而不再只是一味模仿承襲[5]。廣州大劇院是扎哈用解構主義設計手法設計的代表作品,她對傳統大劇院這類型建筑進行了批判,認為傳統劇院只在乎體量而忽略了與環境的關系。因此,扎哈在原有建筑的基礎上對其進行解構和重組,把該劇院的內部空間與外部空間聯系起來,改變了其原有的孤立與閉塞感。這就是扎哈在解構主義思想的影響下所進行的設計創新。
(三)技術與材料的革新
隨著我國社會的不斷進步,現代園林和景觀設計也在不斷發展和完善,但傳統的園林或景觀設計會受到很多材料和技術的限制。因此在解構主義的影響下,在園林與景觀設計中可以多運用一些新的材料和技術來實現更多不同的效果。這不僅能帶給人們全新的體驗,還能豐富城市的面貌,創造出意料之外卻又在情理之中的設計。于2003年建成的洛杉磯華特·迪士尼音樂廳是蓋里的設計,是以華特·迪士尼命名的高規格的音樂廳,當時該建筑提案也引起了不少爭議,但受到了當時華特·迪士尼遺孀莉莉安的青睞,認為該建筑就是凝固的音樂,于是宣布捐出五千萬美金用于音樂廳的建造。建筑的曲面外墻使用了從未有人使用過的材料——薄鋼板貼面,使建筑整體在光的照射下自帶迷人的漫反射光彩效果。由于建筑的外形極其吸引人,使這座音樂廳成為美國地標性的藝術殿堂。
五、結語
解構主義帶給人們獨特的設計理念和審美模式,讓人們能夠以一種新的觀念對設計及其他方面進行探索,更重要的是提醒人們要認真思考園林與景觀和人們的生活之間的關系,從更多角度來打破固有的思維模式,使設計更符合現代人們的需求。因此,我們在現代園林與景觀的設計探索中,要結合時代特征與當地環境特征找到恰當的定位,在此基礎上,從更多的角度來看待設計中面臨的問題,并摒棄已有的經驗,試著用大膽創新的手法使問題得到解決。這樣將會為我國園林與景觀設計注入強大的生命力,使其蓬勃發展。
參考文獻:
[1]專訪扎哈·哈迪德設計總監Woody Yao:從扎哈建筑到扎哈設計[J].包裝與設計,2020(6):4-27.
[2]世界著名音樂廳[J].音樂時空,2015(6):11-20.
[3]陳慧.傳統園林對現代城市景觀的影響研究[D].上海:同濟大學,2006.
[4]葛巧玲.不規則室內空間探索與研究[D].長沙:湖南師范大學,2011.
[5]蔣宇.中國城市化進程中城市景觀美學問題研究[D].重慶:西南大學,2012.
作者簡介:
周蔚,吉首大學美術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園林與景觀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