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愛研 魏欣冉
摘 要:國家遺址公園作為一類具有示范性意義的特定公共空間,以重要考古遺址及其背景環境為主體,具有科研、教育、游憩等功能,同時也具有歷史、人文、科學等方面的價值,隨著城市的不斷發展,又從不同方面衍生出其他直接或間接的經濟價值。這些經濟價值對社會的發展也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保護及開發利用我國國家遺址公園便成為一個關注度極高的社會話題。國家遺址公園的景觀設計不僅要保留完整的歷史遺跡,還要注重景觀設計、園林布局與休閑娛樂設施,更要體現出其地域獨特的文化符號,在保護、傳承的大背景下促進社會經濟發展。同時,一個地區獨特的文化是一個城市的底蘊,其中一些獨特的地域文化符號與遺址公園景觀設計結合更能體現出這個城市的歷史。基于此,對地域文化符號在國家遺址公園景觀設計中的應用進行初步探討。
關鍵詞:地域文化符號;國家遺址公園;景觀設計
遺址公園是以重要考古遺址及其周圍環境為主體,統一保護,并向社會公眾展示的一種特定公共文化空間形式,在歷史人文方面具有重大的科研價值。它的存在,不僅保留了我國重要的歷史遺跡,還保存了特定時期特殊的歷史精神,以及地域特有的文化符號。而歷史遺跡的景觀設計與其特有的地域文化符號的關聯又十分密切,保護國家遺址公園不僅僅是景觀上的保護,還要起到科研、教育、休憩、展示文脈精神等作用,同時也要發掘它的經濟效益。本文以國家遺址公園的景觀設計為切入點,對地域文化符號在國家遺址公園景觀設計中的應用進行初步探討。
一、地域文化符號概述
(一)地域文化符號的概念
地域指的是某種文化形成的背景環境與地理位置,地域文化則是指某個地方的自然景觀與歷史文化,如地形、氣候、文化、區位、民俗、建筑、人們的生產生活方式等。這些地域文化存在的意義在于傳遞文化信息,地域文化形成了最早的地域文化符號的概念。人類將地域文化現象包括遺跡、圖形、色彩、藝術、風情民俗等,轉變成符號的形式來進行信息的傳達,這些符號就被稱為地域文化符號。從符號的角度來看地域文化,可以使它更好地發揮傳承作用,設計師可以通過運用這些文化符號來增加歷史景觀的可識別性。
(二)地域文化符號的特性
1.記載性
地區景觀作為不同歷史時期在發展中產生的物質和非物質文化的實際載體,可以記錄時代特性,反映當時社會的社會特點、文化特色與地域特質。這些景觀中體現的文化符號也給后人留下寶貴的精神與物質財富。
2.代表性
地域文化符號是地域文化的象征,它以各種形式來反映地域特點,各種各樣的景觀表現形式也是地域文化的表現。
3.交流性
景觀作為文化載體,傳達地域文化,表現地域文化符號,能最便捷地與游客產生聯系,方便游客在景觀中獲得情感體驗,豐富文化認知。
(三)地域文化符號的分類
1.圖像符號
地域文化符號大多以雕塑小品、書法、繪畫等形式表現在景觀設計中。圖像符號具有最直觀的表現力,特點是比較直觀、簡潔,這種傳遞方式也是最通俗易懂的。這種圖像符號應用在景觀設計中,能夠使游覽者更加快速地獲取符號所傳達的信息,更容易提升人們的游覽體驗。
2.象征符號
象征符號中,符號的形式與內容是按照人們意愿所建立起來的任意性關系,也可以理解為二者或多者之間無必然聯系,而是某個背景下形成的人們的共同認知,由主觀能動性建立的聯想的集合。這個主觀能動性也受社會背景、社會風俗、地理條件等外在因素的制約。
3.指示符號
指示符號也可以稱為標志。這種符號的表面特征與某種事物有直接或者間接的關系,通過這種符號的形式展現人們能自然而然地從一種事物聯想到另一種事物。這種符號能使人們領會到被表現事物的信息,有著自然的過渡作用,人們的接受度更高。
二、地域文化符號的表達方式
(一)文化符號的場景再現
場景再現屬于直觀表示方法的一種,通過象形表現手法模擬、提煉和恢復某些具有歷史意義或者文化內涵的場地、環境等,將該地域傳統文化特點展現到人們面前,使人們能夠更為深入地了解當地文化內涵和所蘊含的地域文化信息,給人們帶來視覺上的沖擊,引發人們的聯想和想象,引起人們情感上的共鳴。為了使游客身臨其境,設計師往往會運用場景重建的方法進行文化展示。比如西安大唐芙蓉園,就是設計師在大唐的風俗民情、文化傳統、帝王特征、詩歌傳頌等基礎上來進行建設的,再現了當時社會的繁榮,給人們以更好的體驗。
(二)文化符號的隱喻轉換
隱喻也是一種園林設計的手法,特點就是將并不是真實存在的事物通過聯想、回憶等方式展示給人們,更加關注場景的故事性,給游覽者帶來感悟和啟發。隱喻的象征性是指以一事物的特征寓示另一事物的特征,通過尋找經驗世界中事物與事物的類通與聯系,由此及彼,從一個范圍內的表象轉移到另外一個范圍內的意義,有暗示聯想之意。用隱喻的手法將景觀設計與地域文化符號結合,可以增強場地的直觀性,更容易使人產生情感共鳴。如煙袋斜街和南鑼鼓巷的導識系統設計即借用了建筑后現代隱喻的設計手法,從特定的街巷環境中引用傳統建筑形制語匯,如影壁、牌坊、匾額、四合院屋檐、門簪等形態,改變材料并將其加以組合,從中找到導識信息設計與建筑形制語言的視覺關聯性,將建筑形制“復制”于新的導識語境中,通過建筑形制符號的能指組合,隱喻胡同文化、四合院建筑歷史文化所指的意義。
(三)文化符號的結構重構
文化符號的重構可以實現過去與現在的對話,凸顯出文化的紀念性意義,通過適量的變形、錯位、轉化將文化符號與設計相結合。
(四)文化符號的形式轉化
文化符號的形式轉化,也可以說是象征意義的表達,通過事物的一個表象特征來傳達、寄托人們的某種情感。比如用梅蘭竹菊指代高尚情操,用比翼鳥、連理枝指代夫妻之間的深情厚意。這種方法可以使一些抽象的概念簡化,更容易將遺址公園的歷史與文化進行概念和內涵的外延與藝術情景的創造,提高景觀設計的藝術表現力。
(五)文化符號的抽象提煉
通過簡化提煉的方式將事物最精華的部分進行加工,將原本復雜的形象變得生動,向觀賞者進行意境展示。以生動的造型、圖形構成視覺語言,力求生動,有較強的個性,避免自然形態的簡單再現。在設計時使用夸張、重復、節奏、象征、寓意和抽象的方法,能夠達到易于識別、便于記憶的效果。這種方法便于遺址公園保留歷史風韻的同時形成城市特色,且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
三、地域文化符號應用在國家遺址公園景觀設計中的價值與原則
(一)地域文化符號應用在國家遺址公園景觀設計中的價值
地域文化符號應用在國家遺址公園景觀設計中,需要滿足審美需求,增強教育功能,加速信息傳播,促進科技創新。只有滿足以上標準才能更好地促使地域文化符號在景觀設計中創造價值。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深入實施文化惠民工程,豐富群眾性文化活動”,“滿足人民過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而現在城市景觀的發展過于千篇一律,所以能體現當地地域文化的公共場所——遺址公園就顯得尤為重要。一方面來說,不同的時代賦予人們不同的審美需求與情感需求,也賦予了遺址公園這種文化景觀不同的時空意義,將地域文化符號融入遺址公園景觀設計中,不僅可以滿足人們審美需求與情感需要,更是能夠打造一座連接現在與過去的橋梁。根據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來說,景觀除了供人欣賞外,更高層次的體現就是景觀設計要滿足人們的審美需求。王國維的《人間詞話》中曾提到三種境界,將事物劃分為“物境”與“情境”兩種類型,指出了“境”并非單純的景物,“境”中融入了人的豐富情感。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地域文化豐富多彩,將地域文化符號融入景觀設計中不僅給人帶來美的享受,并且作為傳統文化的載體,遺址公園是歷史發展的見證,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有助于我們研究當時的歷史,完善對此段歷史的記錄,提供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促進當地文旅事業的發展,促進我國文化教育事業和精神文明建設。
(二)地域文化符號應用在國家遺址公園景觀設計中的原則
1.根植于地域文化的傳承、延續與發展的設計原則
地域文化是某個特定區域的自然環境和人的活動軌跡的總和,有著不可復制性。中國幅員遼闊,地大物博,地理環境復雜豐富,民族眾多,在這樣多變的物質環境和精神環境下,沒有兩個地方的地域文化是如出一轍的。而在這些獨特的地域氛圍中,人們的造物行為會被潛移默化地影響——精神或物質產物反映著當地的地域文化的特質。因此,在某個地域里城市的規劃設計都會映射出人們的認知結果,這個認知結果對于土生土長的當地人來講,是經過自然、人文、歷史、社會因素等多個不同方面長期熏陶、延續、傳承、沉淀形成的。因此,遺址公園景觀設計必須秉承可持續發展理念,將歷史文化元素與城市景觀設計相結合,讓城市歷史更加具有活力。
2.體現人性化且富有地域文化特色的設計原則
在國家遺址公園的景觀設計中,將遺址公園自身所具有的歷史文化氣息以及這座城市獨有的文化標志和現代化的景觀設計相結合、歷史文化內涵與城市文化相結合,從而豐富遺址公園與城市的文化內涵,提高其文化底蘊。在隋唐洛陽城遺址公園中,明堂保護工程一層八大展廳從不同角度體現了武則天時期的政治、經濟、文化,也展示有大量的宮城區沙盤模型,使人們更直觀地了解其文化特色,模擬游戲區展示了唐朝科舉、武舉等場面,游客也可參與其中。
3.體現經濟、生態、環境效益兼顧發展的設計原則
在景觀設計領域中,特別強調植被的多樣性,將大量本土植被融入景觀設計,豐富植物多樣性。在遺址公園景觀設計中應用“景觀生態學”理論,聯系植物的生態特征、地貌特點、空間形態,建立起一個多樣化的景觀系統;運用現代科學技術,將看不見摸不著的歷史轉化為震撼的感官體驗。如明堂遺址通過聲、光、電的各種手段將歷史畫卷生動地展現在人們面前,高科技展示區的弧幕影院也通過現代科技將當時人們的生活、生產以及歷史展示在人們眼前,東北規劃廳的L形顯示屏展示的也是從古至今的發展歷程,讓人們以一種完全不同的方式去進行歷史感悟,使活化的歷史景觀更能吸引人們游覽,提高城市的經濟效益。
四、結語
遺址公園作為歷史文化展示的載體,應起到滿足審美需求、增強教育功能、加速信息傳播、促進科技創新等作用,在設計時應注意將地域文化符號進行靈活轉換,更好地成為人們與歷史文化溝通的橋梁,同時應秉承可持續發展理念,傳承城市記憶、厚植文化底蘊、保持美好生態,在保護原有遺址的基礎上與現代理念及科技結合,建設遺址公園。每個城市都有獨特的發展軌跡,也形成了不同的歷史記憶,因此,在進行遺址公園的景觀設計時也要注重延續城市記憶,將文化符號應用其中,使城市的特色更為突出。作為歷史文化記憶的載體,在景觀設計上應該靈活多樣,將文化內涵通過各種形式表現出來,展現出更好的城市風貌。同時在可持續發展原則的基礎上應該引入生態美學的設計思路,在原有遺址的自然景觀與人工景觀的基礎上,適當利用,發揮其自身的生態價值,從而更好地發展與傳承。本文主要探究了地域文化符號在遺址公園景觀設計中的應用,在設計原則與設計思路上進行初步探析,希望能為地域文化符號在遺址公園中的應用提供大致方向。
參考文獻:
[1]卞靜,陳新華.地域文化符號在視覺設計中的應用[J].藝術與設計,2010(2):66-67.
[2]林世揚.地域文化符號在當代景觀設計中的表達方式研究[D].大連:大連工業大學,2017.
[3]王志強.現代藝術設計中的隱喻文化現象探析[J].貴州大學學報(藝術版),2012(3):80-83.
[4]張莉娜,王宗雪.城市歷史文化街區導識系統設計中的“建筑隱喻”[J].中外建筑,2013(4):59-61.
[5]秦旭萍.地域文化符號視覺設計方法研究[J].設計,2021(15):55-57.
[6]史維濤.新形勢下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與文化服務供給研究[J].大眾文藝,2019(24):9-10.
[7]公偉.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與當下景觀環境的營造[J].藝術教育,2012(12):158-159.
[8]王國維.人間詞話[M].北京:中華書局,2009.
[9]龐權.地域文化元素在城市街道景觀設計中的應用研究[D].景德鎮:景德鎮陶瓷大學,2021.
作者簡介:
張愛研,吉林建筑大學藝術設計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商業空間中介環境設計。
魏欣冉,吉林建筑大學藝術設計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景觀設計及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