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大力推進文化強國建設的時代背景下,國內大中小城市的文化建設是關鍵一環。地方區域性文化作為大多數中小城市的文化濃縮和精神文明象征,對城市的文化形象塑造和居民的精神文明引領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以龍城畫派的發源地、有著“中國書畫藝術之鄉”之稱的安徽省蕭縣為例,溯源蕭縣書畫文明的歷史底蘊和龍城畫派與蕭縣的鄉土淵源,總結立足書畫藝術的蕭縣產業集群式的新穎文化發展模式,推動其他中小城市的文化振興與發展研究。
關鍵詞:文化建設;地方文化;龍城畫派
一、龍城畫派的發展優勢
龍城畫派又名蕭縣書畫,發源地為今天的安徽省宿州市蕭縣,興起于明末,壯大于清末民初。龍城畫派強調傳統技法,寫實與寫意均重,與感情色彩強烈的揚州畫派南北呼應[1],著名的劉開渠、王肇民和蕭龍士、薛志耘等人都是從蕭縣走向全國甚至國際的龍城畫派代表性藝術家。承襲著兩千多年的厚重歷史,依托著皖北城市蕭縣質樸無華的風土人情,龍城畫派在一眾藝術大家和城市文化建設者的推動下,經歷了興起與繁榮等重要的發展階段,今天已經具備了成熟完備的獨特風格與傳承基礎。從起源與發展兩個獨特角度,分析龍城畫派自成一格的發展優勢。
(一)源起鄉土文化
龍城畫派的歷史底蘊堪稱厚重。從新石器時期初具藝術價值的骨器、玉器等器具,春秋時期從器具獨立而出的繪畫藝術,漢代蕭縣的畫像石,到南朝宋繪、唐代蕭窯,以及宋代蘇軾、明代鄭恕對文人畫傳統風格的奠定,龍城畫派經歷沉淀,終在清代時,以皖北蕭縣龍城鎮為創作中心初具雛形。棲息在農耕文明繁榮的華北平原一角,蕭縣書畫藝術根植于土地,也從未失去鄉土氣息。實際上,龍城畫派早年的主力畫家,大多出身淳樸自然的農村家庭。“持農鋤而不錯畫筆”,正是勞動成就了這方土地上源小流具大雅的高尚藝術。在近代,國內思想的獨立與解放,更是加速了龍城書畫的平民化。民國初年,王子云便發掘并培養了一批優秀的龍城畫派領軍人物。與此同時,書畫藝術也在蕭縣群眾中廣泛興起,甚至縣內的小學都陸續開設相關課程,挖掘并培養學生的書畫潛力與能力。如今,除了縣內、國內專業性的研究所與美術館外,“農民畫院”與“群眾畫家”等標簽,也緊緊貼在龍城畫派這一文化藝術流派上,成為蕭縣龍城畫派的一大特色。
(二)興于大雅之堂
在以鄉土文化為依托的同時,龍城畫派仍然在藝術上升市場中頗具潛力。在蕭縣,書畫藝術可見于尋常百姓家,而走出蕭縣,龍城畫派作品已多次走向國際,登上大雅之堂。從縣級展覽到國際化的藝術交流活動,被稱為“國畫”的蕭縣書畫藝術從尋常百姓、鄉俗人物的筆下源起,匯入經典之流。早在20世紀30年代,蕭龍士的作品就被選至英國展出,之后的龍城畫派代表性大家都曾于法國、土耳其等國家舉辦畫展,而國內外數十名蕭縣畫家的作品,先后交流到美國、法國、英國、意大利等10多個國家,并且,還曾多次舉辦規模盛大的書畫藝術節活動,在發展了蕭縣書畫的同時,也推動了我國書畫藝術的進步。
簡言之,龍城畫派在保留書畫藝術陽春白雪特質的同時,還兼具淳樸敦厚的鄉土氣息。這種獨特的藝術風格使蕭縣書畫在內容上獨具一格,同時與蕭縣這座城市的風土人情、城市建設息息相關。
二、蕭縣的文化建設
作為龍城畫派的起源地,蕭縣將本地的文化命脈緊緊系于書畫藝術的深根古樹上,在借助龍城畫派文化打造城市形象的同時,也將區域特色與文化優勢結合,在創新性的產業鏈文化產業模式中,推動龍城畫派的宣傳與發展工作。
(一)中國書畫之鄉的城市形象
在1979年第四次全國文代會上,蕭縣“國畫之鄉”的稱號由國畫大師李苦禪首次提出。1993年,原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正式命名蕭縣為“中國書畫藝術之鄉”,使得這一皖北城市的文化形象與龍城畫派書畫藝術緊緊聯系在了一起。在書畫藝術之鄉這一城市文化形象塑造過程中,文化浸染的群眾性是蕭縣城市文化建設成功的主要路線,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首先,龍城畫派本身就起源于蕭縣名不見經傳的一方小鎮,自然無雕飾的鄉村事物都是早期畫派代表人物創作的靈感源泉,而出生于農家、親近土地的早期畫家更是借助其將龍城畫派含蓄淡然的寫意風格發揮到了極致;其次,即使現如今的蕭縣書畫已經開拓了上升市場,但是,書畫文化根植的鄉土區域從未被忽略,反而被高度重視,從而形成了“全民皆可書、全民皆可畫”的繁盛局面。早在20世紀八九十年代,蕭縣全縣的書畫協會、書畫培訓班、書畫文化產業等就已經星羅棋布。1987年,全國第一家農民書畫院在蕭縣劉套鎮成立,這更是推動了蕭縣書畫文化的大眾化,在使高尚的書畫藝術走進千家萬戶的同時,還大大豐富了居民的精神世界。高雅藝術的熏陶,直接推動了全省的精神文明建設,城市書畫藝術之鄉的文化形象也逐漸深入人心。
蕭縣城市文化形象的成功塑造并非偶然。根植鄉土的書畫藝術,在繼承與創新的過程中,從未拋棄文化源頭,反而沖破禁錮,在人為傳播媒介成本較高的情況下,仍然將高雅藝術推進了人民群眾中,讓藝術之光閃耀在縣城的農村、城鎮,甚至每家每戶中。書畫之鄉,重點在鄉,鄉為書畫提供了萌芽與繁茂的土地。二者相輔相成,在城市建設的探索中,書畫也使鄉的文化產業興起成為可能。
(二)文化產業“流水線”
蕭縣文化產業發展獨樹一幟的優勢,就在于將文化藝術與經濟制造緊密聯系在一起。以書畫為載體,以培訓為基礎,以藝術節為契機,形成集畫材經營、美術創作、書畫裝裱、書畫展示、書畫銷售等于一體的書畫產業集群模式,不僅有力地推動了蕭縣文化產業結構的轉型與經濟的快速發展,還擴大其書畫藝術之鄉的文化品牌影響力,被稱為蕭縣書畫現象[2]。
在蕭縣這座城市,隨處可見的字畫商業街與書畫市場將藝術與城市文化產業發展完美融合,昭示著蕭縣字畫藝術的繁盛與書畫文化產業的成熟。除農民畫家與書畫創作者之外,以龍城畫派為基礎的蕭縣書畫文化,也為普通群眾提供了借助書畫創造價值的機會。縣內畫材運輸與售賣、字畫裝裱與銷售等工作,為眾多城市居民提供了寶貴的工作機會。依附本土文化興起的制造行業不但具有穩定性與持續發展的優勢,也同時成為推動蕭縣書畫文化興盛的經濟力量。字畫文化的集群式發展,與經濟制造行業的“流水線”程序別無二致。在蕭縣書畫產業“流水線”上,參與者各司其職,互相助推,宣傳并推廣了蕭縣字畫。
三、中小城市文化發展建議
(一)文化傳承與城市經濟共興
在世界金融危機背景下,學者王亞敏曾提出觀點:綜觀國際國內的發展狀況,越是經濟困難的時候,越是社會不穩定、人心不安定的時候,文化產業越要擔當主角,發揮出它的獨特優勢和作用[3]。前人之言,后人可鑒。自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以來,國內乃至全球的經濟損失不可估量,傳統的經濟發展手段也遭遇重創,一時難以復原。雖然如今新冠肺炎疫情在我國已經得到了基本的控制,但是疫情對國內城市的經濟造成的巨大損失也是不可忽視的。在眾多城市中,中小城市不具備大城市所擁有的堅實經濟基礎與后備動力,自然首當其沖,成為疫情下被重挫經濟的對象。在難以短期完全恢復傳統經濟的情況下,正如前人所言,文化產業可堪重任,承擔起重振并發展中小城市經濟的任務。
發展文化產業,是傳承本土文化與興盛城市經濟并重的平衡點。首先,對于傳統文化而言,城市文化產業的發展,能夠利用經濟市場的開發,促進傳統文化形式與內容的創新,現代化的傳播手段也能夠加速文化與時代的平行,從而為其注入新鮮血液;對于中小城市經濟而言,文化產業的價值更加直接。產業的手工或者機器制造能夠提供豐富的工作崗位,而中小城市文化產品例如剪紙、陶瓷、服飾等小規模的優勢,使得實現一村一環、一戶一鏈的靈活經濟模式成為可能。
除此之外,文化產業的新穎形式可根據城市的本土特點量身定做。以蕭縣為例,2017年,“水墨丹青繪大愛”蕭縣書畫作品義捐義賣活動,共籌得資金約43萬元[4],為蕭縣部分領域的發展貢獻了力量。實際上,書畫作品的義賣活動,也是文化產業活動的一種,通過售賣原創書畫進行捐款,既起到了宣傳的效果,又使款項用之有益。
簡言之,文化產業根植于城市的本土文化,具有廣泛的群眾基礎與穩定的資源條件,因此發展文化產業具有成本較低、市場風險較小的優勢。在市場不穩定的條件下,文化產業在中小城市發展中的優勢得以脫穎而出。
(二)下沉市場與上升市場共贏
據研究者總結,目前中小城市文化產業發展的困境有兩點:第一,民間工藝品行業等依然處于小規模、低水平的初級生產階段;第二,缺乏知名品牌和龍頭企業。城市文化發展包括兩個重要因素,即文化本身與文化受眾。對于文化本身而言,中小城市的文化往往具有獨特的文化形式與濃厚的鄉土氣息,這決定了中小城市文化產業既能在小城市甚至農村擁有廣泛的群眾基礎,又能在競爭激烈的大城市市場中占得一席之地。因此,對于上述困境,最有效的解決辦法便是打通下沉市場與上升市場,使得二者相得益彰。下沉市場,顧名思義,指的是三線以下城市、縣鎮與農村地區的市場。下沉市場往往分散,群眾的消費能力有限且不均。在此條件下,除了從生產入手,提供文化產業崗位等之外,還應該讓文化走進群眾,將其作為文化產業拓展的手段,最直觀的便是讓本地的文化產業走進人群集聚的校園、村莊等。在中小城市的本土文化遭受現代技術沖擊的情況下,文化入校園,在校園課程和學校市場中大力推廣本土文化產業,能夠從學生抓起,提高居民對本土文化的了解程度和保護意識。
而對于上升市場,鄉土文化亦能夠提升自身的品牌競爭力,登上大雅之堂。中小城市的本土文化不乏國粹,例如剪紙、傳統服飾、字畫等傳統內容,都是受到重點關注且國家大力提倡傳承的優秀文化。上升市場不同于下沉市場,在競品繁多、受眾消費能力較強且集聚的條件下,文化產業應具備優良的產品質量與專業的品牌研究。因此,以蕭縣字畫為例,除了發展穩定的文化產品產業鏈外,同時,為了提升文化的價值水平,豐富文化內涵,應設立專門的文化研究所與教學機構,在發掘文化深度的同時,精進文創技術。另外,不同于下沉市場受眾的分散性,現代化的生活方式使得新媒體的傳播手段在大城市市場中優于群眾傳播。手機短視頻軟件與交流媒體在城市年輕人中的流行,要求文化產業因勢利導,創新文化內容,創造多樣的文化形式。文化發展要迎合上升市場的喜好,大數據的分析工作更離不開現代媒體技術對消費人群意見的調查與采集。
(三)發揮現代媒體的文化傳播功能
對于新媒體技術在文化產業中的功能,除了利用手機軟件、網絡技術對市場受眾的文化喜好進行調查外,文化的宣傳更離不開現代媒體技術的運作。現如今,現代媒體技術已經覆蓋當今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以媒體為媒介進行的文化傳播,相較于人為傳播,成本大大降低,并且實現了效率的最優化。媒體軟件的豐富形式能夠促進文化內容和形式的多樣化,在精神文明消費觀念和偏好多樣的人群中提高受歡迎程度。以風靡全國的媒介形式短視頻與直播為例,在此類新的交流形式中,中小城市人群的話語權在打破時空禁錮的基礎上得到了最大程度的釋放,在不受地域和資源制約的情況下,中小城市獨具特色的文化風格能夠在公平的競爭中展示自身的優勢,抓住觀眾的眼球。因此,相較于大城市而言,在交通相對閉塞、人力資源短缺的中小城市,現代媒體的傳播優勢可以大大加快文化的繼承與創新。像蕭縣此類大多數中小城市封閉的地理環境和自然醇正的文化資源,恰恰成為在標新立異的新媒體時代下的優勢,傳播媒介的更新才是如虎添翼。因此,在文化根基本就深厚的基礎上,發掘多樣的宣傳手段,是中小城市文化建設的重要舉措。
四、結語
蕭縣書畫特殊的集群式文化產業模式是發展中小城市本土文化的成功案例。植根城市土地的區域文化,提升自身的文化品牌競爭力,利用多種傳播媒介,達成下沉市場與上升市場的共通,有利于在夯實根基的基礎上,開拓文化產業的發展前景。在當前文化產業亟待沖破區域禁錮創新模式的情況下,下沉市場與上升市場均能得宜,群眾退可耕田、進可作畫的蕭縣書畫現象,對中小城市的文化發展有著重大的參考價值。
參考文獻:
[1]龍城畫派藝術研究院.龍城畫派簡介[EB/OL].[2022-04-10].http://www.lchpys.com/index.php?c=lcsh&m=channel&col-1=19.
[2]池海營.蕭縣書畫現象研究:皖北文化產業發展模式與途徑探析[J].赤峰學院學報(漢文哲學社會科學版),2017(1):146-149.
[3]王亞敏.中小城市大力發展文化產業初探[J].新聞愛好者,2010(3):34-35.
[4]李驚雷,段孟珂.消解與嵌入:短視頻中的鄉土文化轉向[J].青年記者,2021(24):38-40.
作者簡介:
周萌,中國計量大學人文與外語學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漢語國際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