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3.0時代,實體經濟與虛擬經濟出現了脫節現象,虛擬經濟在互聯網技術發展中實現了更加快捷的財富積累,以傳統制造業為主體的實體經濟發展局面越發艱難,在資本利益最大化的驅使下,世界發達國家出現脫實向虛的“去工業化”浪潮。
隨著實體經濟的萎縮和近兩年新冠疫情帶來的影響,世界經濟發展和產業格局正遭受巨大沖擊。中長期看,經濟運行具有周期性規律,經濟下行觸底后,必將涌現新的產業動能,帶動經濟逐步復蘇。短期看,推動經濟發展的投資、消費、出口等需求側動力,缺少新產業新市場帶來的增長空間。
無論是應對短期的經濟下行,還是應對中長期產業變革和全球產業鏈重構,各國都必將聚焦到實體經濟特別是尋找新的制造業發展動力上來。在以生產高度數字化、網絡化、機器自組織為標志的第四次工業革命浪潮下,制造業的新動力就是推動智能制造,依托信息技術與物聯網、服務網絡的融合,對傳統制造業進行深度整合與徹底的智能化改造。
大數據+農業有效促進知識產權創新與現代化農業建設的深度融合,“三農”知識產權創新創業機會逐漸顯現,使我國農業規模化、標準化、低成本化、高效益化成為可能。關于農村地區基礎設施薄弱的問題,還需要將大批創新人才引入一線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隨著農產品消費觀念和定義發生轉變,生態農業、鄉村文明等目標被提上日程,市場需求帶動創新團隊發展,為“三農”知識產權創新人才團隊提供了充分施展才能的平臺。
制造業在工業體系中占據著主導地位,也是國民經濟的支柱。中國科學院第十九次院士大會、中國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會提出,要以智能制造為主攻方向推動產業技術變革和優化升級,推動制造業產業模式和企業形態根本性轉變,以“鼎新”帶動“革故”,以增量帶動存量,促進我國產業邁向全球價值鏈中高端。制造業智能化是一個覆蓋整個產業價值鏈的系統工程,實現制造業智能化發展需要關注五個方面。
滑坡形成的力學機制為:動力來源為重力和裂隙水壓力(圖16、圖17),活動機制為滑移-拉裂[3],對此,前人進行了大量的研究[10-13]。簡要歸結起來,本病害的起動過程如下:
以往評價因子的取值通常基于大量現場調研,再根據各學者自身經驗和邏輯思維,對原有評價體系進行修改,各體系的評價因子存在些許的差異[8-12]。如邵甬從多元綜合的角度對國家現行評價體系進行網狀優化[12],周鐵軍則從西南地方特色的角度對國家現行評價體系提出了調整[11]。這種從主觀認知角度出發的評價因子取值方法,具有邏輯思辨上的可靠性,但從統計學的角度來說,缺乏針對行業專家群體觀點的同異性分析。本文提出的大數據評價因子取值新方法,是采用專家論文文本挖掘技術,基于專家群體觀點的統計學分析方法。
一是工業設備智能化。不管是傳統制造業還是新興產業,從長遠計都要在智能制造或者智能化改造升級上下功夫。智能制造的主體是智能化的工業設備,工業設備的智能化是制造業適應市場需求、實現供給側結構改革的戰略性路徑。工業設備的智能化可以說是狹義的“智能制造”,只有工業生產設備都采用了高水平的人工智能,組成了智能生產線、智能工廠,才有了智能制造的雛形和基礎。制造領域的智能化,離不開制造設備鏈的智能化,唯有這樣,制造業才能完成智能化改造升級或者發展出智能工廠,才能延展、擴大、重組制造業產業鏈,以期降低生產成本投入,增強產品在市場上的價格競爭力。
二是生產方式智能化。滿足市場需求、解決供需矛盾、實現供需關系平衡一直是企業生產經營的主基調。面對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斷深化,將持續帶來新的產品和服務需求,驅動強大國內市場發展壯大,既需要制造業生產更多的高質量產品,也對服務型制造提出了新的要求,這就倒逼制造業不斷改造升級,不斷推進生產方式向智能化方向演進。在工業4.0時代,生產方式的智能化,就是要推動定制化生產和個性化服務高效匹配,企業內部組織將與產品的最終用戶、業務合作伙伴形成一個新的產業價值鏈。智能工廠完全根據消費者的個性化需求進行自動化生產。信息流、產品流、資金流在生產制造流程中的運行方式也將有重大改變,以實現產品收益最大化,增強產品在市場上的價值競爭力。

三是產品生產智能化。為使產品具有更高的質量,在實現工業設備、生產方式智能化基礎上,還需要在產品生產和終端商品轉換的生產流程和環節之間嵌入高水平智能制造技術。智能制造技術的關鍵,就是在各種加工產品中加入智能傳感器、處理器、信息存儲器、無線通信器等微型智能設備,使產品本身具備自動存儲數據、感知指令、與控制中心通信的能力,讓產品能夠被自動化、智能化生產線有效識別、定位、追溯,從而讓生產線上的智能設備可以根據不同產品的定制要求進行制造加工,以增加產品內涵,提高商品附加值,增強產品在市場上的品質競爭力。
四是企業管理智能化。現代企業管理是為達到企業最大效益,對具有現代企業制度、采用現代化大生產方式和從事大規模產銷活動的企業進行的現代化管理。新一代智能制造以及傳統企業通過智能化改造升級后,管理水平和能力就必須具有更高的能級,實現管理智能化。智能化管理就是在工業大數據的幫助下,實現縱向、橫向、端對端的集成,可以及時、完整、精確地獲得海量的產品數據、用戶數據。企業通過各專業團隊提取涉及企業發展和提高產品競爭力的有關數據信息,對大數據進行分析,將與產業價值鏈上的所有利益相關方互聯互通,共同打造工業互聯網、產業物聯網,從而更加科學、高效、靈活、便捷地管理企業,增強產品在市場上的品牌競爭力。
五是服務模式智能化。服務理念對服務管理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現代制造業企業都知道產品質量、價格是企業生存根本,服務是企業品牌的增值器,為跟上制造業智能化發展趨勢,管理必須智能化,服務模式方式也必須智能化。服務智能化主要是在傳統服務基礎上,提高服務效率和提供更高質量服務,通過智能化服務智能制造模式,提高服務流程的開放程度,將整個產品的生命周期向最終用戶開放,使其全程參與、攜手智能工廠完成研發設計、制造加工、組裝包裝、物流配送等環節。由于實現了與消費者的全程無障礙溝通,智能工廠可以在整個產品生命周期中為消費者提供更加人性化的服務,增加產品市場吸附力和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