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盈如
(北京建筑大學,北京 102616)
建設美麗中國需要水資源的有力支撐。然而,我國水資源具有年際變化大、分配不均等特征,加之我國人均水資源占有量為2 100 m,僅為全球平均水準的1/3,部分地區缺水嚴重。其中,西北地區的水資源短缺問題尤為嚴重。河西走廊位于西北干旱氣候區,自然環境脆弱,因此,該地區的水資源可持續利用極為重要。
河西走廊地處我國黃河流域以西,東至烏鞘嶺,西至古玉門關,總面積約27 萬km,因地勢平坦、形似廊道,故稱河西走廊。經此地域的祁連山脈平均海拔4 000 ~5 000 m,高山之上長期為冰雪和史前冰川所覆蓋,正是這些積雪為幅員遼闊的綠洲與農田帶來了生命之源。
河西走廊具有充足的光熱、土壤資源,但天氣干燥、降水量稀少,年平均降水量不足200 mm,且水分蒸發量較大,年平均蒸發量高達1 500 mm。灌溉農業在該地區經濟構成中占比很大,第二、第三產業并不發達。山區和平原相間的地形構成了當地獨特的河流—含水層水資源體系,三大流域水系——石羊江、黑河、疏勒河(自東向西分布),維持著該地區十分脆弱的自然環境和經濟發展,水資源供需矛盾突出。
河西走廊屬于干旱地區,水資源的空間分配和變動均會引起該地區內與其密切相關的多因素發生鏈式反應,從而對區域內整體環境的質和量產生實質性影響。
雨水和冰川融水都是河西走廊地區地表水的主要供應來源。這些地表、地下自然補給水源和河溝田間入滲水共同組成河西走廊的總水資源。河西走廊屬于典型的缺水地區。由于自然環境的變化,河西走廊水資源日益減少。據對河西走廊區域內酒泉市、嘉峪關市、張掖市、金昌市和武威市5 市年供求水量的分析發現,河西走廊水資源供需矛盾十分突出(見表1)。2020 年,河西走廊5 市人均水資源量僅為801.8 m,全區域平均667 m農田水資源為215 m。其中,金昌市水資源供需問題尤為突出,人均用水量超該市人均水資源占有量1 338 m。

表1 2020 年河西走廊5 市水資源供需平衡表 m3
由表2 可知,河西走廊用水分配不均,農作物用水占總需水量的90%以上,用水量巨大,綠洲可供水量無法滿足農業實際需求,造成水資源短缺問題加劇。2011—2020 年,河西走廊年缺水量在 6 億 m以上,且缺水程度整體呈遞增趨勢。2020 年,該地內陸河流域缺水程度達9.5%,屬資源性缺水地區。

表2 2011—2020 年河西走廊綠洲內陸河流域水資源供需平衡表
近年來,受經濟利益的驅使,加之河西走廊防污能力和排水技術落后,進一步導致該地區水資源匱乏和地下水環境污染更為嚴峻。2019 年,河西走廊綠洲內陸河流域入河主要排污口共35 個,廢污水入河總量0.97 億t,入河主要污染物中化學需氧量0.39 萬t、氨氮廢水0.02 萬t。2020 年,甘肅省共劃分地下水超采區域1.67 萬km,地下水開采與開發利用程度較高且超采現象嚴重的地方主要分布于酒泉市、嘉峪關市等河西走廊區域內5 市,超采區域面積1.47 萬km,占甘肅省超采區域面積的90%。
河西走廊水資源開發利用中面臨的主要問題為空間分配不均、管理缺乏和自然環境脆弱等。隨著國民經濟發展水平、社會建設水平和人們生活用水要求的提高,河西走廊的水資源問題更加嚴重,水資源成為約束當地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要瓶頸。
河西走廊區域農業灌溉效率低下,居民節約用水意識淡薄,政府部門對于開采地下水和工業污水排放問題監督管理不嚴,造成該區域自然環境和人體健康安全受到嚴重威脅。據環保部門監測,疏勒河流域石油河和黑河流域山丹河等水體中含有大量汞離子、砷離子和氨氮廢氣,其水環境污染超標項超過14 項,其中汞離子濃度更高達3.9%,已超檢測標準60%。由此可見,該地區水污染形勢嚴峻。就模糊綜合評判法所確定的5 處Ⅴ類水區域進行分析,上壩鎮、下清河區域由于補給徑流量減少,地下水埋深變淺,再加上強烈的蒸發濃縮作用使得該地區表層潛水礦化度持續升高,鹽分濃縮析出造成該區域水質總體不良;在臨澤縣、張掖市等居民聚集區周圍,由于殺蟲劑、肥料的濫用,工業廢水大規模隨意排放,以及地下水開采超標等均對水質產生重要影響。無論自然還是人為因素,造成河西走廊水資源污染嚴重的主要原因是缺乏整體治理,為此相關部門需從源頭入手。
河西走廊是一個以農業為基礎產業的區域,每年農業用水占水資源使用總量的90%以上,而工業生產用水和日常生活用水只占10%左右,區域用水結構極為不合理。另外,隨著人口數量的增長和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家庭生活用水量隨之增加;城市建筑、環境保護項目的開展和第三產業的發展也引起了公共用水量增加;水資源定額的降低及工業生產的發展顯著增加了工業用水量。
河西走廊地處我國西北內陸,天氣干旱、降雨較少且蒸發作用強,在獨特的地質和地形地貌條件下,容易出現土壤鹽漬化問題。人類生產活動,特別是對水資源的不合理開采利用成為土壤鹽漬化的主要誘發原因。調查研究表明,土地鹽漬化程度高和極高風險地帶呈帶狀集中分布于黃河流域平原地區,如石羊河流域(民勤縣湖區、泉山一帶)、黑河流域(酒泉市的東側和北側、金塔)、疏勒河流域(敦煌市的北側和西側)。河西走廊土壤鹽漬化中風險及以上風險區域占比63.06%,且東部較西部土壤鹽漬化更嚴重。如何合理配置水資源,減小水資源開發利用對土壤鹽漬化程度的影響有待考究。
當前,河西走廊用水危機的緊迫性不僅源于年供給水量和用水量不平衡,更體現在保護效能低下。雖然流域管理機構已明確增加綜合評價的問責內容,如采取自下而上的責任審查機制,把“差異化績效評價”作為綜合評估的重點等,但是,城鎮化的逐步深化、市場經濟的迅速發展引起了部分地區政策的利益驅動,黨政機關領導的實際工作考評成果能否達到政府績效考核工作標準,尚有待考核。
近年來,甘肅省提倡節約式農業灌溉技術,但因為各地政府對河西走廊地區水利建設資金投入嚴重不足、技術推廣不夠深入,導致區骨干送水渠系統老化失修且田間渠系等配套項目建設不健全。部分地區雖擁有比較先進的農業灌水技術與設備,但推廣力度不足。嘉峪關市節水灌溉面積僅為14.25 m,灌溉過程中水資源損失較大。對此,相關部門需加強對水資源的統籌監督管理,進一步探索建立科學、合理的水資源管理體系及其運行機制,加大對水利工程設施建設的投資力度。
相關部門要建設河西走廊水資源保護工程,需以流域的可持續發展為重心,同時控制地下水超采現象,在超采地下水區域不得新建機井,要從嚴把控已有機井的提水,使超采率逐漸下降;從源頭治理水污染現象,建立相應的排污凈水工程,確定水質評價指標,實施入河污染許可證管理制度和污染進河總量管理。在開發利用水資源時,如相關部門建設“引大入秦”“引大濟湟”等工程時,應基于可持續發展理念,將保護自然水環境置于首位。當水資源無法進行充分開發利用時,還可合理使用西北地區大量的風力、太陽能源,以盡量減少人類活動對于自然生態所造成的影響。
《甘肅省節約用水條例》自2020 年9 月1 日正式實施,該條例的實施標志著甘肅省節水管理工作進入了法治化、規范化和科學化的嶄新發展階段。河西走廊地區應以地方各級政府為主導,因地制宜地推動節水工程建設;實行階梯水價管理,推廣使用節水設備,增強市民節約用水意識;積極推動科學節約用水,推行噴淋、滴灌等先進節水方法進行農田灌溉;在供水方面,突出再生水等非傳統水源的使用。此外,工業企業也應采取先進的工藝流程與技術設備及循環用水、廢水處理再利用等技術措施,努力提高水資源再利用率等。通過采取有效的舉措,優化生活、農業與工業用水結構,加強水源涵養保護,實現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的平衡。
為保證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相關部門應落實因地制宜、分類施策的要求,確保水資源管理工作系統全面,強化水資源剛性約束。河西走廊水資源管理委員會應履行目標責任考核制,確保將水資源用在最有利于經濟社會發展、節約用水強度最大的工程項目上,并將其列為考核重點。為加強河西走廊河流管理建設,相關部門應因地制宜制定河流管理考核標準,嚴格監管污染源頭,合理控制用水量,協同城市發展與水資源供需平衡,降低自然資源損耗和提升經濟效益等;應將水資源保護工作融入政府管理績效系統,完善績效考評制度,嚴格推進水資源管理工作,促進有關政策措施落地實施,從根本上緩解河西走廊水資源保障力量相對欠缺的現狀,從而實現該地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