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偉凱 董田豪 郭彥岐
(1.河北省石家莊水文勘測研究中心,河北 石家莊 050051;2.日照水利勘測設計院有限公司,山東 日照 276800)
日照市位于魯東南黃海之濱、魯東丘陵區,背山面海,地勢中間高、兩邊低,略向東南傾斜。日照市的地下水監測工作始于20 世紀80 年代,主要工作內容為地下水變化監測、區域供水勘察、水資源評價等。隨著經濟發展,日照市地下水開采量在一段時間內呈跳躍式增長,由局部超采引發的地下水水位下降、沿海地區海水入侵、水質變差等問題,引起社會強烈關注,因此,做好地下水各項監測工作十分重要。地下水監測站具有規模小、點多面廣等特點。只有科學、合理設置監測站點,采集的動態監測信息才具備良好的代表性。
日照市地下水資源量4.92 億m,人均地下水資源占有量166.2 m,地下水資源模數9.2 萬m/km,多年平均可開采資源量3.33 億m(占地下水資源量的67.7%)。降水入滲是日照市地下水資源的主要補給源。結合區域地下水形成、賦存條件,日照市地下水資源可分為第四系松散巖類孔隙水、碎屑巖類孔隙裂隙水、碳酸鹽巖類裂隙巖溶水和基巖裂隙水4 種。
第四系松散巖類孔隙水供水能力最強,最大單井涌水量1 000 ~3 000 m/d,主要分布于付疃河、繡針河流域中下游地區。碎屑巖類孔隙裂隙水最大單井涌水量100 ~1 000 m/d,分布于莒縣東部、五蓮縣西部及北部地區。碳酸鹽巖類裂隙巖溶水分布于莒縣北部地區,單井涌水量<500 m/d。受地質構造因素影響,基巖裂隙水分布范圍最廣但水量小,供水能力不足,單井涌水量<100 m/d,主要分布于東港區南部、莒縣東部、五蓮縣東部及南部。
根據日照市水資源公報統計,2016—2020 年全市地下水年均供水量為15 097 萬m,占供水總量的26.5%。在當今嚴格控制地下水開采的形勢下,日照市地下水供水比例呈逐年下降趨勢。在2016—2020年日照市地下水用水比例中,占比最大的是農田灌溉用水,達到了60.3%;其次為居民生活用水,比例為19.7%;剩余用水項中,林牧漁畜用水占9.1%,城鎮公共用水占6.7%,工業用水占3.6%,生態環境用水占比最?。?.5%),具體見表1。

表1 日照市2016—2020 年地下水供水量表 萬m3
由表2 可知,在2016—2020 年區域用地下水量中,莒縣用水量最大,占日照市用水量的54.3%,主要用水項是農業用水;嵐山區用水量最少,占日照市用水量的8.0%,主要用水項為居民生活用水。

表2 日照市2016—2020 年地下水分區域開采量表 萬m3
2.1.1 現有站點類型及分布。日照市現有各類地下水監測站166 處。將其按行政區劃劃分,東港區最多,共110 處;五蓮縣最少,共3 處;嵐山區31 處;莒縣22 處。按設站目的、監測方式、管理部門等劃分,沿海監測站67 處,國家地下水監測站30 處,歸口水利局監測站38 處、應急管理局監測站9 處、自然資源部地下水監測站14 處,有人工觀測站8 處(見表3)。

表3 日照市現有監測站概況 處
2.1.2 管理體制。山東省水利廳水資源管理處負責全省地下水管理工作,山東省水文中心負責站點監測、資料收集、分析處理及整編刊印等工作。日照市地下水站網的建設與管理由日照市水利局相關業務科室負責,監測業務、運行維護管理業務由日照市水文中心相關業務科室負責,資料整編后上報山東省水文中心。
在站點分布上,日照市地下水監測站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區,內陸地區地下水監測站網比較稀疏,不能滿足揭示全市水文水循環規律、支撐地下水環境保護的需要。在分布密度上,五蓮縣設站密度最低,僅設置3 眼監測井,尚不滿足水位監測站0.004 眼/km的要求(按照中等開采區要求)。在監測層位上,現有站點監測層位均為潛水且多為松散巖類孔隙水,未涉及承壓水。在監測項目上,現有水位監測站點166 處、水溫監測站點13 處,尚未開展水質監測。在測站的分類和性質上,約1/3 為借用井,該部分監測井容易受人為因素影響,時效性差,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不了區域地下水概況。
相關部門需按照揭示水文水循環規律、輔助地下水資源管理、支撐地下水環境保護等目的,結合現有監測站網,充分利用現有的通信網絡和設施,建設一個集地下水動態信息采集傳輸、分析處理及地下水信息服務于一體的數據系統,依靠科學的分析方法,優化站網布局,基本實現對日照市地下水動態的有效監測,以及對供水水源地、重點地區地下水監測點的實時監控,為區域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提供科學支撐。
日照市地下水監測站網布設原則主要有以下4個。一是明確定位、合理布局。以揭示水文水循環規律、輔助地下水資源管理、支撐地下水環境保護為目的,按照地下水測站的功能定位,科學評價、合理布局。二是統籌兼顧、突出重點。依據《地下水動態監測規程》(DZ/T 0133—1994)、《地下水監測規范》(SL 183—2005)等規范規程,充分考慮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各項涉水事務新需求,以水位監測為重點,兼顧水溫、水質等監測要素,統籌規劃地下水站網布設。三是因地制宜、適度補充。充分利用相關部門可共享的站點資源,在整合現有測站資源的基礎上進行適度補充。四是技術引領、行業發展。規劃新建測站要堅持以自動監測為主,充分利用現代科技提高自動化水平。
日照市地下水監測站網建設內容主要有以下4個。一是新建地下水監測站點35 處,其中莒縣15 處,五蓮縣 6 處,東港區 10 處,嵐山區 4 處。這35 處地下水監測站點監測層位為潛水,井深30 m,監測項目為水位、水溫及水質。二是對67 處沿海地下水井進行改建,包括38 處沿海地下水井洗井和更換設備,29處沿海地下水井重新選址建設,監測項目為水位及水質,水溫監測站自水質基本站中選取,布設密度控制在同一區域水位基本監測站的30%。三是提高監測自動化水平。各監測站點配置自動采集設備,技術管理單位配置數據校準、抽水洗井等巡測維護設備,發現問題及時維護。四是構建市級分中心。以目前的物力、人力資源為依托,通過信息接收處理端的軟件開發及硬件建設,實現對監測數據的自動校核、轉發與交換,并建立相應的數據庫存儲系統,與省級監測中心平臺對接。
規劃建設后,結合現有地下水監測站,日照市水位、水溫、水質監測站密度分別為0.044、0.013、0.019 眼/km,各項目監測密度大大增加。各監測站采用自動監測設備,全面提高了水位監測和信息傳輸的自動化水平。規劃后日照市地下水監測站點分布情況見表4。

表4 規劃建設后地下水監測站點 處
結合日照市地下水分布類型,對監測站布設情況進行分析,規劃后與現有站點對比見表5。由表5 可知,第四系松散巖類孔隙水監測站點最多,規劃前后占比分別為63.9%、59.4%;其次為基巖裂隙水監測站,占比分別為31.3%、33.9%;碎屑巖類孔隙裂隙水監測站分別占比4.8%、6.7%,碳酸鹽巖類裂隙巖溶水區域未設置監測站。

表5 規劃前后監測井情況對比表 處
根據以上分析結果,建議相關管理部門在站點分布、監測層位、監測管理和中心建設方面進一步調整和完善。在站點分布上,規劃建設后,日照市地下水監測站密度大大增加,但仍存在局部分布過密、局部地區未布設站點問題。例如,僅濤雒鎮川子村設置3 眼、西灶子村設置2 眼監測項目相同的沿海監測井,建議此類地區根據地下水資源類型、監測層位、監測項目等進行優化整合,提高站網等公共資源利用水平。另外,在東港區西湖鎮、后村鎮、何山鎮,嵐山區中樓鎮、黃墩鎮、高興鎮,五蓮縣于里鎮、石場鄉、街頭鎮、戶部鄉,莒縣桑園鎮、安莊鎮西北部,適當布設監測站,并在碳酸鹽巖類裂隙巖溶水區設置監測站,監測區域地下水動態變化。在監測層位上,規劃建設后監測含水層仍以潛水層為主,未對承壓含水層各項指標進行動態監測,建議結合地下水資源分布,增加承壓水監測井,特別是供水水源地區域。在監測管理上,規劃建設后,在監測站采用自動監測方式,提高監測精度和頻率的同時,需完善運行、維護方案,發現問題及時處理。市級分中心建設后,應進一步加強信息共享服務平臺建設,建立市級地下水信息發布機制。
日照市地下水監測規劃實施后,提高了對地下水動態信息采集傳輸、分析處理的時效性,基本形成了現代化的地下水自動監測系統。日照市地下水監測網的完善和數據分析處理系統的建立,有助于相關部門及時了解和掌握區域地下水動態變化,為區域土壤鹽漬化、地面沉降、地下水水質惡化、海水入侵等控制研究提供基礎資料,為當地水資源優化配置、城市發展規劃、生態環境建設等提供技術支撐,為日照市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增添新的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