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文祥
(新疆理工學院,新疆 阿克蘇 843100)
合作社是實現農牧民和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促進產業振興的理想載體,但目前南疆地區的農牧民合作社陷入“有增長無發展”態勢。《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民專業合作社法》的實施為建立農牧民合作社提供了保障,南疆地區合作社在此基礎上得到快速發展,數量從2010 年的不足1 萬家增長到2019 年底的近 3 萬家,平均每年增加 2 000 余家。然而,農牧民合作社發展質量和績效卻不盡如人意,大多數農牧民合作社沒有發揮扶弱助貧、帶動農業振興的作用,實際發揮效用的占比很少。此外,農牧民合作社的經營績效也是參差不齊。這導致南疆地區農牧民專業合作社陷入“有增長無發展”態勢。為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南疆地區農牧民合作社必須完善治理機制,提高經營績效。
筆者以南疆部分地區農牧民合作社治理機制及其經營績效為研究對象,分析不同類型合作社與不同治理機制間的關系,通過建立南疆地區農牧民合作社治理機制影響因素模型,以期全面、客觀地評判南疆地區農牧民合作社類型、治理機制與經營績效之間的關系,并為促進南疆地區農牧民合作社創新發展提出建議。
2019 年11 月至2021 年7 月,筆者分別在阿克蘇地區溫宿縣、新和縣、拜城縣、阿瓦提縣,以及和田地區墨玉縣、和田縣等地進行農牧民合作社類型、治理機制的調查研究。根據調查樣本的符合性、信息的完整性,從溫宿縣茂盛果蔬農民專業合作社、新和縣興發畜牧科技農民專業合作社、于田縣阿勒達西曼畜禽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阿克蘇市希望農機服務專業合作社、拜城縣新希望農產品農民專業合作社、阿瓦提縣拖合馬克糧食農民專業合作社、伽師縣天山波瓦果品農民專業合作社和田縣沙伊熱木農民專業合作社中,挑選出以下4 個較為典型的案例樣本。
溫宿縣茂盛果蔬農民專業合作社成立于2014 年1 月14 日,注冊地位于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阿克蘇地區溫宿縣托乎拉鄉一大隊八小隊,法定代表人為杜全超。經營范圍包括果蔬種植、銷售等,進行專用設備投資,向社員提供貯藏、包裝和運輸等服務以及提供社員生產經營所需的生產資料,形成了“產+加+銷”一體化經營模式。由于其生產的產品與當地普通種植戶差異不明顯,同質性較強,在生產流程、質量方面優勢不明顯,銷售嚴重依賴產業鏈下游的收購企業。近幾年面臨市場需求波動較大的問題,合作社業務逐漸萎縮。
于田縣阿勒達西曼畜禽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成立于2018 年11 月8 日,注冊地位于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和田地區于田縣斯也克鄉阿勒達西曼村,法定代表人為阿卜杜熱合曼·艾合麥提托乎提。合作社提供社員生產所需的飼料、棚戶等物資和設施,并聯系收購方,指導農戶進行牛、羊養殖、銷售。阿勒達西曼畜禽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牛、羊養殖量占于田縣60%以上。當地農牧民多為牛、羊養殖戶。該合作社是當地農牧民自發形成的,其全盛時期牛、羊銷售客戶既包括疆內,也包括疆外。社員依靠合作社能以每千克高于市場價近2 元的價格進行銷售,并且還能夠從合作社年終分紅中獲得二次利潤返還。該合作社因為疫情、飼料漲價、運輸成本上漲等,經營利潤出現萎縮。
阿克蘇市希望農機服務專業合作社成立于2016年8 月3 日,注冊地位于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阿克蘇地區阿克蘇市拜什吐格曼鄉九大隊一小隊,法定代表人為張希順。社員人數近80 人,投資購置農機5 臺,除向合作社社員提供服務以外,也向周邊小農戶提供服務,可以開展機械耕種、植保和采收等服務。合作社運營良好,農牧戶與合作社存在較為穩定的契約關系,并且訂單農牧戶或是擁有農機的農機手一般都是合作社的社員,但不參與合作社的經營管理。
伽師縣天山波瓦果品農民專業合作社成立于2017 年4 月12 日,注冊地位于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喀什地區伽師縣江巴孜鄉尕勒村2 號,法定代表人為吐爾洪·依斯熱皮力。該合作社經營范圍包括果蔬種植,向社員提供貯藏、包裝和運輸等服務以及提供社員生產經營所需的生產資料。與溫宿縣茂盛果蔬農民專業合作社不同的是,該合作社由村支書領辦。該合作社集中土地進行規模化種植,向當地大型商超、企業及疆外供應果品,取得了不錯的經營業績。合作社社員可以通過流轉土地獲得土地租金,可以向合作社提供勞動力獲得工資報酬,還可以在年底憑土地入股面積折股分紅。
農牧民合作社扶持作用的發揮取決于合作社的主體——農牧民,依據主體性質劃分合作社類型能夠有效突顯組織性質和合作特征。通過實地走訪,并結合搜集的合作社信息來看,農牧戶自發形成的合作社因農業經營風險高、農戶經營能力不足等,面臨治理能力弱、競爭力不強和產業鏈條短等問題。為應對以上問題,增強經營實力,“公司+農戶”“公司+合作社+農戶”“合作社自辦企業+農戶”等合作社經營模式相繼出現,呈現出經營主體多樣化的發展趨勢,因而越來越多的相關研究也將合作社主導主體性質作為劃分標準。筆者按照合作社支配主體的不同,將合作社劃分為農民主導型、合作社主導型和企業主導型3 種類型。
科學合理的治理機制是確保合作社規范運行的前提,也是保證合作社扶貧助弱功能發揮的重要手段。受農村熟人社會關系影響,農戶與合作社等集體組織或合作組織之間的交易關系較為松散,甚至經常出現違約現象。因此,在農民合作社與農戶之間更多表現為自律和情感治理,即通過熟人之間的信任、自身的信譽和威望發揮作用,不像企業間合作一樣,制定詳細規范,甚至標準化的協議來嚴格執行。這種情況較為突出的合作社類型是農戶主導型合作社。在以企業為主導的合作社中,為保證產品質量,企業往往需要先行投入大量資本,如種苗、飼料等。同時,為防止農戶出現偷懶、盜取、違約等機會主義行為,往往需要訂立正式的合同,在其中設立條款,對未來可能發生的爭端明確解決方式,以此約束雙方行為,規避風險。這種治理機制主要稱之為協議治理。
在三種合作社類型中,以農戶為核心的合作社活動范圍局限于提供農業生產設備或組織農業低層次技術交流互動。合作社主導型以自辦企業為代表,涉及農產品初加工和銷售,會增加一定的固定資產投資。農民主導型和合作社主導型合作社中農戶所處地位較高,但其組織能力和自身抗風險能力較弱。在農村熟人社會網絡中,農戶大多都是社員,彼此間早已形成了牢固穩定的社會聯系和情感關系。因此,在這兩種類型的合作社中,自律和情感治理的作用發揮的基礎更為扎實。企業主導型合作社負責人大多是村外人員,甚至是其他省份的企業家,與當地農戶沒有復雜的情感關系,為保證農產品供應穩定、符合規格要求等,往往需要投入較多的技術設備,并建立穩定的銷售渠道,因而客觀上需要有較強約束力的治理機制,即通過協議治理為擴大規模、加大投入、實現更大收益提供保障。
自律和情感治理對經營績效的影響主要體現在:受鄉村熟人社會網絡影響,通過溝通、個人信譽、權威和威望等能夠減少信息不對稱的影響,并抑制機會主義行為的出現,從而促進農業生產、增強合作關系、鞏固交易活動,進而提高合作社經營績效。
協議治理對經營績效的影響主要體現在:通過在合同、協議中詳細約定企業、合作社與農戶之間的權利與義務、職責與要求,對如何進行交易、如何確定價格、如何處理矛盾糾紛等進行詳細說明,更重要的是將限制性條款加入合約,加強農戶行為管理,規范生產過程,保證產品質量,進而提高合作經營績效。
在熟人社會網絡中,依賴信任、情感、溝通等方式來約束農戶的行為,很難保證經營效益,因為約束力不強和交易風險的不確定性,容易出現大戶侵害小戶、關系權威大于理性權威、情感超越法理等現象,導致監督功能弱化、利益分配不合理等問題頻發。而通過協議治理可以有效彌補自律和情感治理的不足。一方面,協議治理可以促進交易雙方履行各自職責;另一方面,為完成自己的職責,交易雙方趨向于積極主動溝通,減少信息交流不充分或不對稱影響,避免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的產生,促進自律和情感治理效果的提升。
為研究合作社類型、治理機制與經營經濟效益間的關系,設計兩個分析模型,一個模型用于分析合作社類型對治理機制選擇的影響,另一個用于分析不同治理機制下合作社經營績效的差異。具體模型類型選擇有序Logit 模型。
6.1.1 三種合作社類型匹配兩種治理機制的影響差異分析。分析不同類型的合作社在匹配兩種治理機制方面是否存在差異;若存在,則分析差異規律是重點,為此筆者構建如下計量模型:

模型(1)和(2)中,方程左邊因變量代表自律和情感治理,代表協議治理。等式右邊解釋變量代表合作社類型;X為控制變量,具體包括存續時間、成員規模和負責人持股比例;~表示估計系數;和為常數項;和為擾動項。
6.1.2 不同治理機制與合作社經營績效間的關系。筆者將治理機制分為自律和情感治理與協議治理,分析兩者與合作社經營績效的關系,以及兩者對經營績效是否存在交叉影響。為此運用如下模型:

模型(3)(4)(5)中,為合作社經營績效,~表示待估系數,和為常數項。模型(3)是檢驗協議治理對合作社經營績效的影響;模型(4)是考察協議治理與自律和情感治理的關系;模型(5)是分析兩種治理模式共同作用對合作社經營績效的影響。在檢驗過程中,如果顯著,說明協議治理對經營績效有顯著影響;如果顯著,說明自律和情感治理具有部分傳遞效應;如果和都顯著,但不顯著,說明自律和情感治理具有完全傳遞效應。
6.2.1 合作社類型。筆者將合作社劃分為農戶主導型合作社、合作社主導型(其中以合作社自辦企業為典型代表)和企業主導型(更多以公司+合作社+農戶的形式出現)三種類型。
6.2.2 自律和情感治理。自律和情感治理由品格、交流和誠信3 個變量構成。其中,品格由與堅定和公正相關的題項來測度;交流的題項主要包括溝通方式與頻率、內容與有效性;誠信的題項主要涉及是否可靠以及是否為對方考慮,注重合作共贏。
6.2.3 協議治理。協議治理的重點在于對貨源的質量控制和制約能力方面,來保障產品的品質,以及涉及如何完成交易結算與返利的規定。在考察貨源質量控制方面,筆者設置了協議是否對生產資料購買和使用提出明確要求,是否涉及疫病檢疫以及是否具備制約能力和傾向方面的指標。制約能力方面包括合作社是否對生產流程提出要求,是否具備技術人員,是否定期組織技術培訓與交流。管理傾向方面是否涉及指導、監督與處罰。交易結算與返利方面,從生產流通的各個環節進行考察,包括是否提供農戶生產所需的農牧業生產資料服務;交易環節,合作社是否收購農戶產品,以及按照什么價格;合作社盈余是否分配,以及分配方式。
6.2.4 經營績效。由于合作社既是解決農業弱質性的組織,又是幫扶農民的組織,因而其經營水平需要考慮合作社的績效,同時還要考慮社員的收入情況。因此,筆者選擇4 個指標評價來考察合作社的經營績效:①合作社近3 a 經營收入情況;②合作社利潤增長情況;③合作社成員收入近3 a 變化情況;④合作社成員與非成員農業生產收入對比。
6.2.5 控制變量。為控制相關影響因素,避免模型設定偏誤,筆者將合作社存續時間、成員規模和負責人持股比例作為控制變量加入模型中。這些相關影響因素都是合作社經營績效的重要解釋變量,通過控制這些變量進而分析治理機制的作用。
數據主要源于2019 年11 月至2021 年7 月期間在南疆喀什地區、阿克蘇地區、和田地區合作社負責人的訪談問卷。為保證實地調研和訪談的順利進行,提高后續數據資料的整理分析效率,對進行調研訪談的十余名學生進行了培訓,包括如何向被調查對象解釋調研的目的和用途,打消其顧慮和不解,并解答作答過程中的疑問,使被調查對象很好理解題意,并對作答情況進行審核檢查,避免作答的隨意性。此次調查一共收回117 份合作社問卷,剔除23 份無效問卷,得到有效問卷94 份,問卷有效率為80.34%。樣本合作社的描述性統計,見表1。

表1 樣本合作社的描述性統計(N=94)
對模型核心變量治理機制、經營績效按合作社類型進行描述性統計分析,結果見表2。
從表2 的核心變量描述性分析可以看出,自律和情感治理機制在各類型合作社中普遍運用程度較高,但協議治理隨合作社由農戶主導到企業主導過程中依次增強,表明南疆農牧民合作社規范治理的水平有待提高。分析經營績效與治理機制的關系,可以發現企業主導型的經營績效是最高的,然后是合作社主導型,最后是農戶主導型。這說明合作社治理越規范,協議治理水平越高,經營績效表現越好。

表2 核心變量的描述性統計
筆者運用EViews 軟件對樣本數據進行回歸分析,結果如表3 所示。每個回歸的檢驗通過顯著性檢驗,并且擬合優度較高,說明結果可信度高。

表3 有序Logit 模型估計結果
7.2.1 兩種治理機制與合作社類型關系分析。結合表3 中第Ⅰ列分析自律和情感治理與合作社類型的關系,發現自律和情感治理在農戶主導型合作社中具有顯著影響,但在其余兩個合作社中不存在顯著影響,也可以理解為在這兩個合作社類型中沒有顯著差異,自律和情感治理運用水平相同。表中第Ⅱ列的數據反映出協議治理與合作社主導型、企業主導型合作社的關系是顯著的,并且企業主導型的運用程度高于合作社主導型,說明企業治理下合作社運營規范程度得到提高。
7.2.2 兩種治理機制與經營績效的關系。由表3第Ⅴ列可知,兩種治理機制均顯著影響合作社經營績效,并且影響系數均為正值,存在正向影響。進一步比較兩種治理機制的影響系數,可以發現協議治理要高于自律和情感治理,說明規范化運營有助于合作社提高經營績效。
7.2.3 協議治理對自律和情感治理的作用關系。結合表3 第Ⅳ列,可以發現協議治理對自律和情感治理的促進作用顯著存在。究其原因,在鄉村的熟人社會,大家相互了解并知曉對方的基本情況,明白協議治理的重要性,知道通過協議治理能有效解決自律和情感治理難以解決的問題,能相互理解并增進合作關系,進而促進自律和情感治理的落實。
7.2.4 自律和情感治理在協議治理影響經營績效中的傳遞效應。由表3 第Ⅴ列數據可知,兩種治理機制均顯著促進經營績效。結合表3 第Ⅲ列和第Ⅴ列可以發現,協議治理對經營績效的影響系數從1.504 下降到1.294,充分說明自律和情感治理在協議治理與經營績效間發揮了部分傳遞效應。
合作社是實現農牧民和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促進產業振興的理想載體,但是受利益驅動、農業風險不確定性和社員所處環境的影響,農牧民合作社存在較為復雜的治理難題。如何協調好協議治理與自律和情感治理的關系尤為重要。為此,筆者對南疆喀什地區、阿克蘇地區、和田地區部分農牧民合作社進行實地調研,通過訪談和問卷調查的方式探究以合作社為紐帶的合作類型、治理機制與經營績效之間的關系。結果發現:在合作社類型與治理機制方面,協議治理在不同合作社類型中存在顯著差異,其中在企業主導型中發揮主要作用;在治理機制與經營績效方面,兩種治理機制均能促進效益提升,并且協議治理可以更好地通過自律和情感治理發揮作用。
治理機制是合作社發揮扶貧助弱、帶動農業振興的重要保證,是增強農民抵御風險能力的有效手段,地方政府在大力促進合作社發展時,應注重培養合作社負責人的管理能力,積極引導其不斷增強治理意識和能力,不斷完善治理機制,充分發揮治理機制的作用。此外,治理機制中自律和情感治理與協議治理是相互促進的關系,特別是協議治理能夠有效促進自律和情感治理,在鄉村情境下促進合作社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