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省民樂縣洪水鎮樂民小學 呂亞萍

在新課程改革日益豐富的當下,眾多數學教師更加關注小學數學觀在數學教學中的作用。對小學生來說,數學觀影響著數學學習態度和數學學習方法,因此,小學數學教師需要研究數學觀對小學數學教學的指導策略,以正確的數學觀來指導自己不斷創新教學策略,以全面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提升課堂教學質量以及效率,從而提高小學生的學習成績,培養小學生良好的數學核心素養和數學能力。感受數學的魅力,運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遇到的問題,使數學教學達到預期。
小學數學教學可以為學生打下初步的數學學習基礎,培養學生良好的數學邏輯思維。數學觀就是人們在數學學習中產生對數學和數學本質的整體的認知和看法。對小學數學教師來說,數學觀影響著教師的教學實踐。正確的數學觀關注了數學學科同社會和生活發展之間存在的密切聯系,能指導師生創建輕松、愉悅且開放的數學課堂。一部分教師在數學教學中簡單地把數學教學等同于數學知識的傳授,認為教給學生各種數學概念、公式、定理、性質即可,所以導致教師把自己當成了知識的傳授者,教學方法也就流于機械的傳輸。在正確的數學觀指導下的數學教學活動,是引導學生通過已有的認知經驗,主動建構數學概念、知識、技能的學習過程,要求能結合小學生的知識學習和知識應用,令數學教學更具指向性、趣味性和針對性,讓小學生產生正確的符號感、運算能力、數感、推理觀念和空間概念等數學觀念,為小學生的數學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所以,小學數學教師需在課堂教學中以正確的數學觀作為指導。
數學觀念必然會指導和影響教師的數學教學行為。從教師角度看,部分數學教師忽視在教學行動中建構起正確的數學觀,不能有效地從數學的角度去探索和實踐適合自己的教學模式。數學源于生活,數學學科知識有著高度的抽象性和嚴密的邏輯性,數學能力有著廣泛的應用性。在數學學習中,引導學生從數學知識的形成過程和規律出發,尋找身邊的數學,能將抽象的數學知識具體化、簡單化,學生就會容易接受知識,并能運用學到的數學知識來解決生活中的一些實際問題,達到學懂數學知識,學會運用數學知識的目的。在數學教學模式的使用和探索中,教師必須要以正確的數學觀作為指導。正確的數學觀指導下的數學教學過程,首先教師要從根本上轉變其教學主體意識與教學觀念,在課堂教學環節中應充分展示學生主體地位,依據學生的學習現狀、學習特點采取相應的教學模式,從而對小學生的數學學習進行有效引導,這屬于最為關鍵的一步。數學學習的有效與否,其根本在于教師是否為學生創設了問題學習情境,為學生創造了主動學習的機會,引導學生從已有的基礎知識出發,主動發現自己在問題解決過程中的不足,并在積極參與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過程中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案,這樣的過程,能充分尊重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尊重學生的學習經驗,構建起了數學知識與學生生成性學習資源之間的聯系,保證學生學習效果得以提升。
數學學科的所有知識點之間都存在密切的聯系,數學教學中,教師不但要教給學生必需的數學基礎知識,更重要的是引導學生認識數學知識之間的關聯,進而掌握數學思路和方法。教師應在講解相關內容時發揮引導作用,利用知識點之間的關系引導學生更好地展開探究和學習,使學生有效提升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例如,正方形、長方形同正方體、長方體之間存在一定聯系,針對這些教學內容,教師應讓學生結合立體知識和平面知識的關聯點,把二者聯系在一起開展學習與探究,讓學生在對比中對立體結構與平面圖形產生更好的理解,如在學習長方體的表面積、體積時,可以引導學生先復習長方形的性質和面積,再讓學生展開思考,探究長方體的體積計算方法,指導學生利用透視思維于頭腦中繪制出立體圖形,自主發現知識內容間存在的聯系,聯系所學的全部知識內容,將問題解決。但需注意,探究立體知識要求學生要具備一定的空間思維與想象力,應先熟練掌握平面圖形的性質,產生了立體圖形知識學習的基點,才會在教師的引導下,實現知識能力遷移,擴展知識面,豐富解決問題的方法。
小學數學教學的一個重要原則就是因材施教,分層教學可以更加客觀地折射出因材施教的內容。教師應堅持正確的小學數學觀,在教學過程中重視分層教學,使教和學中都具有明顯的層次化特點,有效激發全體學生提高數學學習的積極性。因為學生的成長環境存在差異,造成學生在理解數學知識時具有一定差異,且其學習水平與能力也具有一定區別,教師需充分掌握學生學習現狀,并大力實施分層教學,如此可以讓學生樹立起數學觀,實現數學學科的教學目標,學生在完成學習后產生的反饋同樣能作為改進與創新教學手段的參考。比如,教師在講解與平行四邊形面積有關的知識點時,需重點對平行四邊形面積展開分層教學,科學劃分班級學生,并有效設置各層面學生的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和教學問題等。教師應循序漸進地講解相關內容,保證所提的課堂問題具有更加鮮明的層次性,并與所有層次內容產生良好的互動,對課堂問題展開思考與研究,將問題解決,使學生全身心融入課堂教學活動。
要想讓學生能在數學學習中獲得良好的學習習慣和正確的學習方法,就必須要求學生具有正確的數學觀。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教育者更加重視對學生合作、探究與自主學習的培養。教師應發揮引導作用,讓小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通過學生與學生、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互動,縮短教師同學生之間的距離,讓學生產生自律性,有利于學生形成更加端正的學習態度,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且教師應對學生進行引導,讓其展開合作,令學生了解分工合理性具有的關鍵作用,如此,學生可以在小組合作期間發揮自身長處,彌補自身不足,對數學本質產生深刻認知。在小組合作探究式教學過程中,借助教材創造性地設計適合學生實際的問題,是小學合作學習的首要關鍵。學生討論的問題必須要正確具體,要明確指向教學目標,要體現知識的內在體系層次。在小學合作探究學習中,開發和挖掘身邊的生活化的數學學習資源,巧妙地融合到課程資源中是合作學習的重要前提,所以,教師要從生活化的角度出發,選取符合學生年齡特點和心理特點的富含趣味性、代表性的學習資源,吸引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教學活動。貼近學生生活的課程資源,富有啟發意味的問題設計,包含探究元素的學習內容,到位而不包攬的教師引導,這些因素都能提升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參與度。比如,教師在講解克與千克的相關內容時,若只是機械講解,學生無法對質量產生理性認知。因此,教師需依據學生的性格、學習成績與能力、性別等方面存在的不同劃分學習小組,讓學生展開小組學習。如此,學生之間可以互相配合,估算周圍的文具、衣服與課本的重量,再測量所估算內容,比較哪組同學的估算值與真實值更為接近。這樣會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在實踐活動中真正理解克和千克之間的換算關系。
小學課堂教學中要重視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有效的課堂教學前提必須有好的提問,這需要教師要善于把問題設在重點處、關鍵處、疑難處,激發學生探求知識的欲望,以達到更佳的教學效果。有效性提問要注意善于利用提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育心理學指出:當教學內容引起學生興趣時,學生學習就能集中注意力,就能對所學知識更好地感知、記憶、思維和想象,從而獲得較多、較牢固的知識與技能。例如,在教學“利息”一課時,先創設李奶奶到銀行整存整取一萬元一年的情景,然后提出問題:到期時,李奶奶的利息有多少錢?李奶奶一共能取回多少錢呢?李奶奶計算不好,你能幫幫李奶奶算算嗎?這樣不僅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還讓學生體會到助人為樂的情感。巧妙的提問能使學生產生學習興趣和動力,誘發學生進一步的積極思維活動,教師還要善于利用提問,培養學生的理解力。例如,在教學“圓的周長”一課時,讓學生分小組動手操作探討圓的周長公式,提出了一系列問題讓學生討論思考:圓的周長與什么有關?圓的直徑總是它的直徑的幾倍多一些?什么叫作圓周率?它的值大約是多少?圓的周長公式怎樣計算?這樣通過這些問題,為學生學習指明思考的方向,更好地引導學生理解知識,拓展了學生的思維,有效達成教學目標。
根據現代教學論的觀點,小學數學教學不僅要使學生掌握數學知識的結論,還要讓學生了解知識的發生過程,課堂教學中知識的發生過程,與人類認識過程既有聯系,又有區別。學具的特點及其操作活動的特點,決定了使用學具的教學過程既不是重復人類的認識過程,又不同于直接向學生傳授概念、公式和法則的傳統教法。提升動手操作的有效性,教師在教學中應從這幾方面去關注:
充分的準備是成功的前提,教師和學生在課前要精心準備好學具。學生的課前準備有利于使每名學生調整自我的狀態,滿足發展的需要,是關系到每一個學生每一節課學習質量的關鍵,是課堂教學的重要環節。數學教學中要重視把學生“看不見的”原始思維的過程和方法以實踐操作、多媒體形式予以展現或演示,將抽象化的過程以多種形式呈現出來,讓學生的思維實現可視化,保證學習目標的順利達成,幫助學生提高思維水平。所以,要特別注意讓學生精心準備學具,在教學中要特別注意設計生生互動,師生互動的教學情境,給每名學生提供了用學具展示自我的機會。例如,教學“圓錐的體積”一課,課前教師先分好四人小組,每個小組都準備好一盤沙子和等底等高的圓柱形、圓錐形杯子,充分準備這些學具后,然后做圓錐的體積公式推導實驗,使學生更好地理解掌握了等底等高的圓柱和圓錐之間的體積關系,提高了教學的有效性。選取方法要靈活,學具操作最重要的是過程,能突出課堂教學的重點,化解難點,在這一過程中,能體現出數量間的變化,幫助學生理解感受知識的形成過程。課堂教學中,可以選擇適合本班學生實際的方法。例如,教學“平行四邊形的面積”一課,探討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的推導實驗有很多,教師要懂得選取學生更樂于接受的學習實驗方法,以促使教學效果的提高。

有效性的學習過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環節之一是課堂練習,它是學生鞏固新授知識、形成技能技巧、發展智力的重要手段,同時也是培養創新精神的重要途徑。因此,精心設計練習,提高課堂實效,是我們必須深入研究和探索的重要問題。練習設計要注重以下幾點:
注重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讓學生學以致用。數學源于生活,又必須回歸于生活。學生在課堂學的知識大部分其一,是以系統化、標準化的純數學的形式出現在學生面前。聯系生活實際進行練習設計,可體現數學的應用價值,讓學生體會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數學就在自己身旁,從自己身邊的情景中可以看到數學問題,運用數學可以解決實際問題。讓學生覺得學習數學有用,使他們對學習數學更感興趣。例如,學完“折扣”一課后,設計的練習和作業要以學生熟悉的生活題材進行設計,這樣不僅讓學生體驗到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增強學生學習數學的動力。其二,練習設計時要注重趣味性、層次性和多樣性,以提高練習的有效性。練習設計時,首先應從學生的年齡特征和生活經驗出發,設計具有童趣性和親近性的數學作業,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成為一個學習的熱情者和主動者。其次,要注重練習設計的層次性,讓優生也有發展,學困生能進步,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最后,要注重練習設計的多樣性,要充分考慮到學生的心理特點,從新的練習形式、新的題型、新的要求出發,避免陳舊、呆板、單調重復的練習模式,保持練習的形式新穎。
綜上所述,教師應自覺地用正確的數學觀指導自己的教學實踐,讓學生在學習中能體驗和感知數學觀,以有效提升教與學的效率。首先,需在教學中實踐和創新符合小學數學觀的教學模式,優化數學教學過程;其次,應重視數學知識之間的整體聯系,讓學生的學習思維得以拓展;采用分層教學方法,使教和學中產生更加明顯的層次化特點,通過小組合作的方法展開學習,通過多種方法促使數學課堂中的提問、操作實踐、練習得以有效落實,讓學生在數學學習中獲得主動發展、綜合發展。